更精彩的两会,更精彩的报道

  “两会”报道,一般都是各媒体当年报道的重大“战役”。可会议年年开,报道年年做,长久以来总是少有新意。然而今年“两会”报道,却让人耳目一新,全国不少媒体均有出色表现,有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好稿子,也有不少引人回味议论的新观点。报道内容形式变化,背后的新闻观念变化更加耐人寻味。本文试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①为例,作简单分析。      一      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会议报道、议案与提案报道、代表生活报道、相关评论。单从体例上看,与往年差别并不大。然而细读之下发现,报道角度、内容,甚至报道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会议报道:提供全方位解读   “两会”的关键是一个“会”字,由此衍生出各种与之相关的内容:会议日程、政府工作报告、各种发言、新闻发布会等。以往报道,常见做法是全文照登相关报告、发言,配发评论,对之进行“解释”。而今年,新华社的报道方式转移到对信息的“解读”上。“解释”是预设一个肯定的立场加以具体阐释,而“解读”则是没有预设前提地发问和探求。解释、解读,虽只一字之差,却有根本变化。   首先表现在对数字的解读上。财政部长项怀诚3月6日作《国务院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是《赤字突破3000亿国债缩减100亿――预算报告完全解读》的报道,从6个角度剖析,为读者解读这则财政报告。6个角度,每一个都先问“为什么”,以便读者主动接受信息,而非被动灌输概念。   其次是对政策的解读。全国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后,新华社不仅对改革方案作了报道,而且在第一时间走访了相关的部委,发出《国资委,如何打理十万亿国资》、《银监委金融风险的把门人》、《经贸委平静面对“淡出”》等报道,详细解读机构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是领着读者去“串门”,而并非交给读者一个“地址”,让他们自己去找。      2.议案与提案报道:从抽象走向具体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议论非常热烈,反映问题也涉及方方面面,比较集中的有:国资退出竞争性领域、保护私产入宪、减小贫富分化、“三农”问题、环保问题等。   新华社在报道议案提案时,不再简单罗列意见,而是着力探求每一份议案、提案出台的起因和幕后故事。代表委员们来自基层,他们的生活积累就成为报道时非常重要的“新闻背景”。新华社把眼光落到代表委员身上,使抽象的议案提案转变成具体的故事,使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通过一个个小场景、小感受娓娓道来,改变了以往提案报道概念化的通病。      3.代表生活花絮:让代表走到前台   此次“两会”报道,新华社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代表委员。可以说,历届“两会”以来,今年是第一次出现这么多篇以代表委员为主角的新闻报道。关于代表委员们的报道,一类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通过议案提案报道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感悟;另一类以代表委员为主角,专门报道他们事迹,如《“中国熊猫之父”潘文石:收牛粪的科学家》、《用英文编字典的活佛:藏学文化走进“地球村”》等。通过对代表委员日常活动的真实记录,也让读者了解那个行业、那个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还有一些有趣的报道,以花絮的形式介绍代表。如3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上刊登的《“跟踪”罗益锋代表的“休息生活”》,记录两会休息日,罗代表从早上8时30分到晚上10时11分的活动。当天,罗代表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地方,听取百姓的呼声,而在回宾馆的车上,他因为太累睡着了。读者先是看到了这位代表的风采;再想深一层,他一天的活动,体现的不就是“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精神吗?      4.会议发言记录:调动多种写作手法   今年新华社的报道,有较多是记录代表委员发言的。新华社没有照抄照搬发言,而是运用编辑手段,把会场内的发言和会场外的情况整合起来写。例如《体现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距――代表委员与会外群众共解城市贫困难题》,先写一段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证券商赵明开着“宝马”到小胡同,发现有的人家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不大的旧彩电;再写代表列举我国贫富差距的数据,分析解决良方。又如《农民考“官”夫妻看黄碟――从热点感受社会进步》一文,则是一段“新闻回放”,一段“代表点评”,夹叙夹议。   背景资料、专家点评、故事叙述、代表言论,有时还有记者分析,各种手段交错使用,每篇文章又各不相同,显然并不是按部就班地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记者用编辑手法组织报道,使文章有点有面、有故事有议论,内容更丰富,报道所涵盖的时空容量更大,可读性也大为增加。      二      题材选择和稿件表现形式只是外在的元素,而新华社在今年“两会”期间大部分报道得到众口称赞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内在的因素出现了相当大的改变――那就是报道思路发生了变化。      1.写百姓实际关心的话题   报道《抹上绿色就安全了吗?――人大代表关注食品安全话题》,先罗列了一些日常现象――空心菜买回去得泡着,因为上面残留有农药;特粗的黄瓜不能买,那是激素催的;面粉别贪白,可能加了增白剂……然后再用代表的话来点评――绿色食品市场不能疏于管理;食品标准必须统一;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也应加入,才能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   在《书价、药价、房价――政协委员痛斥三大“虚高”》一文中,记者通过记录政协委员的发言,又经过一番调查,写出了老百姓关心的“买不起书、吃不起药、住不起房”这三大价格“虚高”现象。   报道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入手,几乎贯穿了全部新华社“两会”报道。具体说来又可分为这几种情况:一类是新闻内容与百姓生活相关(如前面引述的两篇文章);一类是在枯燥的新闻事实中“抓”出百姓关心的问题,如《储蓄逼近10万亿:“笼中虎”会不会咬人》等报道。      2.突出个性色彩   今年的新华社“两会”报道,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报道中“人”的因素增加了:无论作者还是被写者,其个性化色彩都非常浓郁。   首先,从报道样式看,此次“两会”报道偏重于真实记录代表发言,在这些精彩的言语中,代表们的个性显露无疑。读者看着这些发言,同时也就记住了代表们的名字与性格。如来自浙江的李邦良代表说:“人大代表,应该始终以国家之患为己任,以人民之忧为己愁。”安徽省的童海保代表说:“我干的是让他们(指腐败分子)倾家荡产的事,维护的是社会公正和人民权益。”   其次,在一些随感式的报道中,记者用自己的视角引导读者观察、理解,并表达着自己的感悟;而在一些时评类的报道中,记者又大胆地以个人名义抨击一些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如记者刘江采访了大寨“铁姑娘”郭凤莲、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科学家罗益锋后,有感于这几位带有时代符号意义人物的今昔变化,写下《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感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已紧紧地附着于国家和时代的滚滚车轮”。又比如,记者秦大军在政协采访后,写下《我听到,实话如雷贯耳》。他在文末写道:“我想,讲实话,是衡量代表、委员是否称职的最基本尺度之一。倘若连讲实话都不能做到,谈何体察民情?谈何反映民意?谈何捍卫公正?!”“人”的分量在报道中增加后,写评论仿佛就是在和朋友交流,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感情。      3.观点明确、尖锐   在“两会”文章中嗅到火药味,今年恐怕是第一次。“两会”开始没多久,新华社就发表了《政协委员的“三问”:垄断行业,你还能“垄”多久》的文章,把质问的矛头直接指向铁路、电信、航空三大垄断行业。   整个“两会”期间,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在新华社发布的报道中看到观点犀利、针砭时弊的文章。有的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如《超标肉、农药菜、毒大米谁为我们撑起安全天?》、《谁说农民是“刁民”代表批评五种错误的农民观》;有的则为日常现象提供另一种理解角度,如《奢侈浪费不等于积极消费政协委员抨击超级豪宴》、《农民不能富了“口袋”丢了“脑子”》、《摩天大楼不代表现代化》;还有的为弱势群体请命,如《养老、医疗、失业中国直面城乡贫民“生存危机”》、《谁给“流动大军”一碗热汤?人大代表呼唤爱心》。   这些尖锐的报道,或触及以往报道领域的敏感区,如政治体制改革、民主与权力的关系、是否应该高薪养廉等问题(见《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代表委员评说反腐与廉洁高效政府》等报道);或以明确态度抨击市场经济中不健全的制度、行为(如前所述的政协委员“三问”、《代表分析市场秩序三大“黑洞”:假账赖账骗账多少财富成流水?》等报道);或警醒读者,不要小看目前存在的不健康社会风气(如《怎一个“俗”字了得!代表抨击媚俗流行文化》、《文化“变法”:给中国人更大的创作空间》等报道)。角度既新,批评的口吻、力度又很重。      三      为什么今年新华社的“两会”报道会出现这些可喜的变化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社会在变,“两会”在变   社会大背景是新闻变革的根源。   这几年,人们明显感受到的是,社会政治风气更加开明,民主法制建设愈加完善。尤其是互联网被引入“两会”后,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前几年“两会”,百姓通过网络向政府建言还是新闻,如今“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网络早已是日常的手段。公民发表言论的渠道和自由度增加,无形中营造了民主建设的氛围。   社会发展,“两会”政治制度也在变化。社会转型期出现许多新问题,如何通过法律规范这些问题,是代表委员们的职责所在。和上世纪的“两会”相比,代表委员们肩头的责任更重,表现出来的是观点碰撞更为激烈。   这些变化,都对媒体报道“两会”提出要求――需要更及时、更全面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普通读者。      2.媒体本身在变   在互联网时代,全球新闻竞争背景下,中国媒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实力。   争抢动态消息的能力,已经不能完全说明媒体的竞争能力。而提供新闻背景,同样也不是制胜的“法宝”。曾有人断言,网络时代媒体已经没有“独家新闻”可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加工能力上。而经过一段时期的新闻竞争,像新华社这样的媒体在信息整合能力上已经迈上新台阶。同时,采编人员对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长期关注和思考,也为新华社在今年“两会”期间厚积而薄发提供了基础。   从新华社此次的表现来看,用新手法诠释信息;用新角度关注“两会”,是值得各媒体学习的做法。也就是说,即使是相同的新闻素材,选取自己独特的角度,凸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提炼自己的独到观点,照样能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家新闻”。      3.新闻观念在变   以上所述,是变化的前提条件,而变化的直接原因当是新闻观念的转变。   “两会”期间,新华网发展论坛上出现一篇文章,题为《媒体,请不要贪污“两会”信息》,并为全国媒体广泛转载,借此也许可以对新华社“两会”报道变化作一番解读。   “两会召开,全国人民关注。可是受众从媒体获得的信息与受众对信息的要求有些差距。打开电视、报纸、网站,发现媒体对正式会议的内容报道较多,对会后代表的活动介绍得少;对代表事迹的宣传较多,对代表怎样履行职责介绍得少;对提案的基本内容和结论介绍较多,对提案的形成、论证、价值谈得较少……”   文章作者接着讲述他所在单位的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参加“两会”的见闻,原来,会议期间,包括许多决策过程,都是大家共同参与商量,没有大话、空话、套话。而这些,是许多媒体在报道时从来都没有显示出来的。作者于是推断,是媒体“贪污”了本该让大家知道的大会实情。   “报道两会,法律、政策给了很大的空间,人民群众也有实际需求,媒体应该大有作为。可那些在大会中看起来很活跃、很主动的媒体,实际上过分谨慎,束手束脚,对人民关心、关注的东西,不敢如实报道,缺少深度挖掘,却还是一厢情愿的把自以为很得体、准确的东西推向受众。”   这篇文章的广为流传耐人寻味。虽然今年新华社在“两会”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充斥着空话、套话的报道,但总体而言,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部分好文章,似乎正是在向“不贪污‘两会’信息”的方向努力。新华社的出色表现,也为国内各大媒体竖起标杆。今年“两会”期间,各地不少媒体都以相当开放的姿态,报道会议内外的信息。《中国新闻出版报》以整版文章称赞――主流媒体:新会风、新文风。      四      谈到这里,不由联想起一则与“两会”无关的报道:2月25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餐厅发生爆炸案。案件未破,新华社就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而且还是在“两会”召开之际,尤其让人体会其中的深意。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披露,一位负责同志在听取新华社高层领导的工作汇报会上,要求国内主流媒体,无论报道国际大事、或者国内正面或负面的重大事件,都应该第一时间报道,增强新闻意识。这位负责人还指出,北大和清华发生爆炸后,新华社很快就发出消息,内容虽然十分简短,却抢在了其他媒体的前面。很多外电在报道时,都先引述新华社的消息来源。与其让外国媒体,通过包括街访、外围猜测等方式发布消息,而后让宣传部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   凡此种种,以及上文所论新华社在今年“两会”报道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确实不无启示。      注释:      ①本文所引新华社“两会”报道内容均出自《新华每日电讯》及新华网“两会”专版中收录的报道

  “两会”报道,一般都是各媒体当年报道的重大“战役”。可会议年年开,报道年年做,长久以来总是少有新意。然而今年“两会”报道,却让人耳目一新,全国不少媒体均有出色表现,有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好稿子,也有不少引人回味议论的新观点。报道内容形式变化,背后的新闻观念变化更加耐人寻味。本文试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①为例,作简单分析。      一      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会议报道、议案与提案报道、代表生活报道、相关评论。单从体例上看,与往年差别并不大。然而细读之下发现,报道角度、内容,甚至报道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会议报道:提供全方位解读   “两会”的关键是一个“会”字,由此衍生出各种与之相关的内容:会议日程、政府工作报告、各种发言、新闻发布会等。以往报道,常见做法是全文照登相关报告、发言,配发评论,对之进行“解释”。而今年,新华社的报道方式转移到对信息的“解读”上。“解释”是预设一个肯定的立场加以具体阐释,而“解读”则是没有预设前提地发问和探求。解释、解读,虽只一字之差,却有根本变化。   首先表现在对数字的解读上。财政部长项怀诚3月6日作《国务院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是《赤字突破3000亿国债缩减100亿――预算报告完全解读》的报道,从6个角度剖析,为读者解读这则财政报告。6个角度,每一个都先问“为什么”,以便读者主动接受信息,而非被动灌输概念。   其次是对政策的解读。全国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后,新华社不仅对改革方案作了报道,而且在第一时间走访了相关的部委,发出《国资委,如何打理十万亿国资》、《银监委金融风险的把门人》、《经贸委平静面对“淡出”》等报道,详细解读机构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是领着读者去“串门”,而并非交给读者一个“地址”,让他们自己去找。      2.议案与提案报道:从抽象走向具体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议论非常热烈,反映问题也涉及方方面面,比较集中的有:国资退出竞争性领域、保护私产入宪、减小贫富分化、“三农”问题、环保问题等。   新华社在报道议案提案时,不再简单罗列意见,而是着力探求每一份议案、提案出台的起因和幕后故事。代表委员们来自基层,他们的生活积累就成为报道时非常重要的“新闻背景”。新华社把眼光落到代表委员身上,使抽象的议案提案转变成具体的故事,使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通过一个个小场景、小感受娓娓道来,改变了以往提案报道概念化的通病。      3.代表生活花絮:让代表走到前台   此次“两会”报道,新华社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代表委员。可以说,历届“两会”以来,今年是第一次出现这么多篇以代表委员为主角的新闻报道。关于代表委员们的报道,一类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通过议案提案报道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感悟;另一类以代表委员为主角,专门报道他们事迹,如《“中国熊猫之父”潘文石:收牛粪的科学家》、《用英文编字典的活佛:藏学文化走进“地球村”》等。通过对代表委员日常活动的真实记录,也让读者了解那个行业、那个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还有一些有趣的报道,以花絮的形式介绍代表。如3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上刊登的《“跟踪”罗益锋代表的“休息生活”》,记录两会休息日,罗代表从早上8时30分到晚上10时11分的活动。当天,罗代表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地方,听取百姓的呼声,而在回宾馆的车上,他因为太累睡着了。读者先是看到了这位代表的风采;再想深一层,他一天的活动,体现的不就是“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精神吗?      4.会议发言记录:调动多种写作手法   今年新华社的报道,有较多是记录代表委员发言的。新华社没有照抄照搬发言,而是运用编辑手段,把会场内的发言和会场外的情况整合起来写。例如《体现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距――代表委员与会外群众共解城市贫困难题》,先写一段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证券商赵明开着“宝马”到小胡同,发现有的人家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不大的旧彩电;再写代表列举我国贫富差距的数据,分析解决良方。又如《农民考“官”夫妻看黄碟――从热点感受社会进步》一文,则是一段“新闻回放”,一段“代表点评”,夹叙夹议。   背景资料、专家点评、故事叙述、代表言论,有时还有记者分析,各种手段交错使用,每篇文章又各不相同,显然并不是按部就班地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记者用编辑手法组织报道,使文章有点有面、有故事有议论,内容更丰富,报道所涵盖的时空容量更大,可读性也大为增加。      二      题材选择和稿件表现形式只是外在的元素,而新华社在今年“两会”期间大部分报道得到众口称赞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内在的因素出现了相当大的改变――那就是报道思路发生了变化。      1.写百姓实际关心的话题   报道《抹上绿色就安全了吗?――人大代表关注食品安全话题》,先罗列了一些日常现象――空心菜买回去得泡着,因为上面残留有农药;特粗的黄瓜不能买,那是激素催的;面粉别贪白,可能加了增白剂……然后再用代表的话来点评――绿色食品市场不能疏于管理;食品标准必须统一;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也应加入,才能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   在《书价、药价、房价――政协委员痛斥三大“虚高”》一文中,记者通过记录政协委员的发言,又经过一番调查,写出了老百姓关心的“买不起书、吃不起药、住不起房”这三大价格“虚高”现象。   报道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入手,几乎贯穿了全部新华社“两会”报道。具体说来又可分为这几种情况:一类是新闻内容与百姓生活相关(如前面引述的两篇文章);一类是在枯燥的新闻事实中“抓”出百姓关心的问题,如《储蓄逼近10万亿:“笼中虎”会不会咬人》等报道。      2.突出个性色彩   今年的新华社“两会”报道,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报道中“人”的因素增加了:无论作者还是被写者,其个性化色彩都非常浓郁。   首先,从报道样式看,此次“两会”报道偏重于真实记录代表发言,在这些精彩的言语中,代表们的个性显露无疑。读者看着这些发言,同时也就记住了代表们的名字与性格。如来自浙江的李邦良代表说:“人大代表,应该始终以国家之患为己任,以人民之忧为己愁。”安徽省的童海保代表说:“我干的是让他们(指腐败分子)倾家荡产的事,维护的是社会公正和人民权益。”   其次,在一些随感式的报道中,记者用自己的视角引导读者观察、理解,并表达着自己的感悟;而在一些时评类的报道中,记者又大胆地以个人名义抨击一些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如记者刘江采访了大寨“铁姑娘”郭凤莲、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科学家罗益锋后,有感于这几位带有时代符号意义人物的今昔变化,写下《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感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已紧紧地附着于国家和时代的滚滚车轮”。又比如,记者秦大军在政协采访后,写下《我听到,实话如雷贯耳》。他在文末写道:“我想,讲实话,是衡量代表、委员是否称职的最基本尺度之一。倘若连讲实话都不能做到,谈何体察民情?谈何反映民意?谈何捍卫公正?!”“人”的分量在报道中增加后,写评论仿佛就是在和朋友交流,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感情。      3.观点明确、尖锐   在“两会”文章中嗅到火药味,今年恐怕是第一次。“两会”开始没多久,新华社就发表了《政协委员的“三问”:垄断行业,你还能“垄”多久》的文章,把质问的矛头直接指向铁路、电信、航空三大垄断行业。   整个“两会”期间,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在新华社发布的报道中看到观点犀利、针砭时弊的文章。有的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如《超标肉、农药菜、毒大米谁为我们撑起安全天?》、《谁说农民是“刁民”代表批评五种错误的农民观》;有的则为日常现象提供另一种理解角度,如《奢侈浪费不等于积极消费政协委员抨击超级豪宴》、《农民不能富了“口袋”丢了“脑子”》、《摩天大楼不代表现代化》;还有的为弱势群体请命,如《养老、医疗、失业中国直面城乡贫民“生存危机”》、《谁给“流动大军”一碗热汤?人大代表呼唤爱心》。   这些尖锐的报道,或触及以往报道领域的敏感区,如政治体制改革、民主与权力的关系、是否应该高薪养廉等问题(见《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代表委员评说反腐与廉洁高效政府》等报道);或以明确态度抨击市场经济中不健全的制度、行为(如前所述的政协委员“三问”、《代表分析市场秩序三大“黑洞”:假账赖账骗账多少财富成流水?》等报道);或警醒读者,不要小看目前存在的不健康社会风气(如《怎一个“俗”字了得!代表抨击媚俗流行文化》、《文化“变法”:给中国人更大的创作空间》等报道)。角度既新,批评的口吻、力度又很重。      三      为什么今年新华社的“两会”报道会出现这些可喜的变化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社会在变,“两会”在变   社会大背景是新闻变革的根源。   这几年,人们明显感受到的是,社会政治风气更加开明,民主法制建设愈加完善。尤其是互联网被引入“两会”后,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前几年“两会”,百姓通过网络向政府建言还是新闻,如今“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网络早已是日常的手段。公民发表言论的渠道和自由度增加,无形中营造了民主建设的氛围。   社会发展,“两会”政治制度也在变化。社会转型期出现许多新问题,如何通过法律规范这些问题,是代表委员们的职责所在。和上世纪的“两会”相比,代表委员们肩头的责任更重,表现出来的是观点碰撞更为激烈。   这些变化,都对媒体报道“两会”提出要求――需要更及时、更全面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普通读者。      2.媒体本身在变   在互联网时代,全球新闻竞争背景下,中国媒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实力。   争抢动态消息的能力,已经不能完全说明媒体的竞争能力。而提供新闻背景,同样也不是制胜的“法宝”。曾有人断言,网络时代媒体已经没有“独家新闻”可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加工能力上。而经过一段时期的新闻竞争,像新华社这样的媒体在信息整合能力上已经迈上新台阶。同时,采编人员对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长期关注和思考,也为新华社在今年“两会”期间厚积而薄发提供了基础。   从新华社此次的表现来看,用新手法诠释信息;用新角度关注“两会”,是值得各媒体学习的做法。也就是说,即使是相同的新闻素材,选取自己独特的角度,凸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提炼自己的独到观点,照样能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家新闻”。      3.新闻观念在变   以上所述,是变化的前提条件,而变化的直接原因当是新闻观念的转变。   “两会”期间,新华网发展论坛上出现一篇文章,题为《媒体,请不要贪污“两会”信息》,并为全国媒体广泛转载,借此也许可以对新华社“两会”报道变化作一番解读。   “两会召开,全国人民关注。可是受众从媒体获得的信息与受众对信息的要求有些差距。打开电视、报纸、网站,发现媒体对正式会议的内容报道较多,对会后代表的活动介绍得少;对代表事迹的宣传较多,对代表怎样履行职责介绍得少;对提案的基本内容和结论介绍较多,对提案的形成、论证、价值谈得较少……”   文章作者接着讲述他所在单位的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参加“两会”的见闻,原来,会议期间,包括许多决策过程,都是大家共同参与商量,没有大话、空话、套话。而这些,是许多媒体在报道时从来都没有显示出来的。作者于是推断,是媒体“贪污”了本该让大家知道的大会实情。   “报道两会,法律、政策给了很大的空间,人民群众也有实际需求,媒体应该大有作为。可那些在大会中看起来很活跃、很主动的媒体,实际上过分谨慎,束手束脚,对人民关心、关注的东西,不敢如实报道,缺少深度挖掘,却还是一厢情愿的把自以为很得体、准确的东西推向受众。”   这篇文章的广为流传耐人寻味。虽然今年新华社在“两会”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充斥着空话、套话的报道,但总体而言,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部分好文章,似乎正是在向“不贪污‘两会’信息”的方向努力。新华社的出色表现,也为国内各大媒体竖起标杆。今年“两会”期间,各地不少媒体都以相当开放的姿态,报道会议内外的信息。《中国新闻出版报》以整版文章称赞――主流媒体:新会风、新文风。      四      谈到这里,不由联想起一则与“两会”无关的报道:2月25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餐厅发生爆炸案。案件未破,新华社就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而且还是在“两会”召开之际,尤其让人体会其中的深意。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披露,一位负责同志在听取新华社高层领导的工作汇报会上,要求国内主流媒体,无论报道国际大事、或者国内正面或负面的重大事件,都应该第一时间报道,增强新闻意识。这位负责人还指出,北大和清华发生爆炸后,新华社很快就发出消息,内容虽然十分简短,却抢在了其他媒体的前面。很多外电在报道时,都先引述新华社的消息来源。与其让外国媒体,通过包括街访、外围猜测等方式发布消息,而后让宣传部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   凡此种种,以及上文所论新华社在今年“两会”报道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确实不无启示。      注释:      ①本文所引新华社“两会”报道内容均出自《新华每日电讯》及新华网“两会”专版中收录的报道


相关内容

  • 2016年嘉兴两会召开时间最新消息
  • 由于官方尚未公布2016年嘉兴两会具体时间,小编带大家一起来回顾2015年嘉兴两会的主要内容解读 "2015,嘉兴,你早"的问候声还在耳畔,今天,我们又要道一声"2015,嘉兴两会,你好"! 这些天,你我或许一直被新年的氛围笼罩,在一连串的数字中盘点2014的 ...

  • 中央和地方党报"两会"报道比较
  • [摘 要]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新疆日报>作为中央和地方党报的代表,对报道量.新闻体裁.特刊及专栏的设置.两会报道关键词.图片运用等,分析中央和地方党报关于"两会"报道特色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党报 两会报道 <人民日报> <新疆日报 ...

  • 领导讲话讨论发言
  • 建言献策越来越"实".代表素质逐年提高.会风越来越好,包括80后委员的完美表现,这都让代表委员们印象深刻. ■ 现象 建言献策越来越"实" 在xx年的汶川地震和奥运会上,许多青年志愿者都洒下了热血和汗水,"议案大王"尹志国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个 ...

  • 文体广电局工作总结
  • 一、宣传管理(一)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我局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正确导向原则,局下属的“两台”按照“新闻立台、节目活台、科技兴台、人才强台”的工作思路和目标,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多项重大战略部署,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宣传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人大代表郑雪君的履职报告
  • 3月8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主持人郑雪君在两会浙江代表团驻地倡议发起"为中国女性点赞,向最美巾帼致敬"公益活动,活动获得在场浙江代表的纷纷点赞. 身材娇小.面带笑容的郑雪君给人印象深刻,这是她第三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她积极建言,会 ...

  • 公民的声音说课稿
  • 公民的声音 说课稿 贺站小学 肖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以公民的名义>. 说设计思路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生活以及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学生知道"我也是国家公民"."我" ...

  • 广播电台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计划
  • 上半年,我台在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州委宣传部及州广电局、德宏传媒集团的具体指导下、关心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台干部职工团结一致,紧紧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大主题、重大任务的宣传报道紧扣主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效果良好。现将半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 ...

  • 应该如何做新闻
  • 张锐:网易新闻负责人. 各位兄弟: 做媒体的有一种荣耀,叫"包场". 包场知道吧.假设,某日我们新闻的UV 超过S***,兄弟我一头脑发热,把丫毛家菜给"包场"了,新闻中心所有兄弟在里面胡吃海喝,其他闲杂人等一律禁止入内--想进来?成,做个专题先. 新闻的包场 ...

  • 当好读者的新闻"秘书"
  • 处理好两会报道内容的主流化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是两会报道的难点之一.做出可读性是晚报.都市报的优势,但使两会报道的内容主流化,并把主流化的内容做出可读性,就不一定有什么优势. 今年,齐鲁晚报总编辑蓝海强调两会报道向时政化方向转型,要突出"体"(人大制度和人大代表)和"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