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英语语言区的形成和扩展
小孩子出生练听力,两岁练说话,五岁练写字,八岁练造句,九岁练写作,小学练记叙文,初中练说明文,高中练议论文,初中讲究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高中讲究文章结构,文体格式,到初中毕业已经记住了5000多个生字,词组无数,从小学开始就从语文以外的课程中吸取汉语营养等等。可以看出特点:汉语教学的内容从开始就铺开了较大的宽度,分别从听力,生字,阅读、常识、专业课等方面去学习,以后基本是乘方式展开,迅速加进美术、音乐、体育、数理化、历史、地理、政治等等,这一系列都有助于汉语深化理解学习。从学习难度说,开始从“上下左右土田口”这些易于理解,又容易书写的学起,然后逐渐加大难度,到小学毕业时候就不再提难度,见到什么学什么。学习强度方面,入门阶段似乎进展很慢,每天的识字量很小,但是训练强度很大,小孩们总是要把一个生字在生字本上重复写20~30次,但是随着重复次数的减少,识字量却逐渐加大,从每天学习1~2个,到每天10~20不等,实际上学习强度总的变化不大,但是是增加的,汉字基本是从三年级到初中毕业这六七年时间记住的,每年多达六百。小孩子学习总是不怕重复,不讨厌重复,不仅写字重复,就是听故事也是百听不厌,这实际上是概念强化过程,在强化过程以后,他们基本上学会了“形象思维”,讲故事就是教会孩子用形象思维法思维的过程。既然是思维吗,当然就会有思维结果了,于是小孩们就会提出各种关于“大灰狼”“小老虎”的离奇古怪的问题,通过听故事、看故事小孩们潜在地理解了什么是句子,什么是段落,字词句篇的连贯性、逻辑性和思想性,为以后阅读说明文议论文打下了基础。这时候汉语的学习效果无形中就加强了。
由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学习内容迅速展开,难度逐渐加大,强度不要减小,时间把握好,对我们的英语学习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说对孩子教授汉语,从一开始强度就很大,只是难度在加大,学习量在逐渐加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学习强度和难度有什么区别呢?学习强度就是相同或者相近内容的东西不断练习的次数,简单说就是重复练习。学习难度就是指学习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程度,自然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有关系。那么大的学习强度在学习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孩子们重复的练习写字、听说,手、脑、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联合运动,实际上在强化潜意识文字反映能力,是把感觉神经、中央神经和运动神经三种神经兴奋集约整合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后就可以做到手脑耳眼同时反应,使同学们能够做到“望文生意,听音遂心,书写自由”。简单说实际上是“形成和扩展大脑中汉语语言区的过程”。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学习任何技能的时候都必须做,包括学习英语。
大脑中的语言区的存在与否,存在大小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随着后天学习生成和扩展的。象“狼孩”实际上就根本没有形成语言区,而那些小学基础差的,没有好好训练的学生的大脑语言区就比较小。同样的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在他的大脑中同样没有“英语语区”,而英语学习差的人则他的英语语区太小,英语初学者的英语语区也太小。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何生成和扩展大脑中的英语语区。扩展英语语区和学习英语很明显不是一会事情。一个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只要他的语言区很发达,扩展语言区的能力很强,那他一旦学习英语,自然比那些语言区天然的小的人来的快的多。人的大脑各功能区并不完全象心理学家用电脉冲测定的那样,各功能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尽管位置与测定一致),激活状态也是不一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中国人记住一个生字,比如“烃”,一种化学键,一般只需要几秒钟时间,但是中国人要记住一个单词,比如“hydrogen”,氢元素,可能开始要花上半天功夫才能记住,而且容易忘记;反过来,一个英语系国家的人,他记住同样的生单词只需要几妙种时间,但是记住一个汉字可能要花上几个小时。这种差别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母语是汉语,他们的大脑中汉语语区要比英语语区发达得多,而英语系的人英语语区的大小和功能要比中国人的大得多的原因。可见同样的智力同样的能力的人语言功能区不同则学习效果大不相同。人的一生中大脑中闲置的区域是很多的,只要想办法尽量扩展大脑中的语言区,使它的区域增大,功能增强,那么学习英语的能力就会大幅度增加,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如何扩展大脑英语区呢?
首先,英语是一种“音、形、义”三者结合体,要看要用眼,要读要用口,要听要用耳,要写要用手,一个单词必须“眼、耳、口、手”并用,才能更加容易记住。这四种神经反应最后汇聚到大脑中的一个结点上,才形成了单词的记忆点。相反,在运用的时候,它可以按照要求反馈到相应的神经器官上。一般来说,在记忆单词或者句子时动用神经元的种类越多,强度越大,越容易记住。有的人会读“唇语”,只做口形,不说话就能知道意思,语言训练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因此扩展大脑英语语言区的首要一点是多动用相关的神经。
其次是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特点是重复性和时效性。你一小时用心和手记了一百个单词就有它的效果,尽管你一个也没有听写出来,似乎一个也没有记住。很明显不对,记单词是训练输入神经系统和神经元,而听写是训练输出神经系统和神经元,听写不出只能说明神经元还没有完全记住,输出神经无法反映或者反映不全。人们常常发现自己英语阅读的时候,许多单词都认识,句子也能理解,但是在听写、写作或者翻译的时候不会写或者写错。这实际上就是我上面说的“输出神经反映不全”。只有反复刺激,强化训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寻找语言的规律。世界上没有没有规律的东西,语言的规律更是明显。不找规律,完全地死记硬背,就不能更好地利用大脑已经建立的思维体系,也不能顺应英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学习语言的规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自身的规律,词汇规律、语法、使用法等;一类是根据自身思维记忆的个性特点总结出的学习规律,这仅仅适合个人。根据自己的大脑体系和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目前似乎十分流行,那些英语学习好的人的方法似乎头头是道,但是他们的方法往往对英语语区小的人不起作用。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大脑结构和功能因人而异的多样性。
第四个扩展大脑英语语区的办法就是多对比。英语和汉语一样,有近义词、同义词、音近词、形近词、反义词、同根词等。只有多对比才能在大脑中建立广泛的联系,知道单词的区别和用法。当然如果一开始对单词不熟悉就作对比,很容易引起混淆,反而对记忆不利,所以这个方法只能用在记忆单词的收尾阶段,单词使用阶段。
第五个扩展大脑英语语区得办法就是课程专门化。这样做对扩展语区的大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自己是一个英语老大难,但是我自己在自己身上所做的强化训练,充分证明扩展语区是十分有效的。我说过我学了25年英语但是效果不好,以前靠听课,做题,自学都没有起多大作用。从2004年开始,我使用“金山单词通”背单词,每天1000次,一直到2007年从未间断。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以前读的文章是那么简单,怎么以前就那么难呢?可是我也没有进行过阅读专门训练啊?这只能说明背单词对课文的理解速度、深度都有很大的影响。还有我发现,现在在课文里面猜词义的能力也增强了,记忆这类生单词的能力也大大增加了,一个单词过去记住大概需要记二十多遍,用几十分钟,还不一定记劳,但是现在不同了,基本上看几遍,十多秒就能记劳。第三个新奇事情是,我老在梦里面说英语,做英语文章,和别人用英语说话。过去写一篇英语文章几乎每个单词都写错,现在则基本不出错,连元音也很少错。假如我是个实验品,那么就证明扩展大脑英语语区的效果比直接不断练习来得更好。
实验证明,许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候都存在一个“阀值”。从我自己的实验中也证明,英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程度——基本可以用英语思维的程度,必须突破英语语区的阀值,它是熟练应用英语所需要的最小大脑面积。每一个人只有突破了这个制约性的“阀值”才能真正学好用好英语。
英语语区理论也是我们英语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基础。过去,我们每次考试都制定一个大纲,在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考试,尽量要求全面熟练掌握,熟练应用,但是这是不科学的,它的基本特点可以用“范围小,覆盖全面”来概括,事实证明在没有突破“语区阀值”以前无论采取多么完美的方法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语区阀值要求考试改革应该“范围大,考察允许不全面”,就是完全可以单项突破,以单词考察为基础。在突破语言阀值后则可以用原来的考查方法。所以中学的英语考试改革应该转变为以考察单词掌握量为重点。
我们中国目前英语考试所考察的词汇是在文章中找出的几千个常用词汇为考查对象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属于统计范围不全的错误。要真正学好英语应该首先在日常生活、常见事物中统计高频词汇。生活中的蔬菜、粮食、肉食、果品、家禽、家畜、动物、家具、电器、人体器官等才是真正的高频词汇。这样,一旦记住,学生们见到这些事物才会立即回忆起相应的单词,应用英语才有可能,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尽管中小学教材目前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是强度不够,覆盖不广。实际上高频词汇在对象和范围不同,出现的结果很不同。我们学习六级词汇,实际上有一少半基本不会用到,时间一长,可能就淡忘了。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英语的高频词汇和汉语的高频相对应起来,统计出中国人在日常和工作中常用的词汇,然后翻译成英语,就是我们以后考察大中学生的高频词汇。
青少年的记忆特点是年龄越小记忆力越好,尤其是机械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思维特点是儿童期“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慢慢转移到“抽象思维”上,反映在兴趣上就是少年喜欢记叙文,青年时才喜欢议论文,少年儿童的听写特点是听力远远好于书写能力;大脑本身的特点很多,比如女人的语言区似乎比男人发达,记忆时间规律符合爱斌浩思-满爱真曲线等;英语语言特点是非常注意意识流,以口语为主,词和发音一致等等。只有很好的利用这些特点,才能适时的,极大的扩展大脑语言区。
大脑中英语语言区的形成和扩展
小孩子出生练听力,两岁练说话,五岁练写字,八岁练造句,九岁练写作,小学练记叙文,初中练说明文,高中练议论文,初中讲究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高中讲究文章结构,文体格式,到初中毕业已经记住了5000多个生字,词组无数,从小学开始就从语文以外的课程中吸取汉语营养等等。可以看出特点:汉语教学的内容从开始就铺开了较大的宽度,分别从听力,生字,阅读、常识、专业课等方面去学习,以后基本是乘方式展开,迅速加进美术、音乐、体育、数理化、历史、地理、政治等等,这一系列都有助于汉语深化理解学习。从学习难度说,开始从“上下左右土田口”这些易于理解,又容易书写的学起,然后逐渐加大难度,到小学毕业时候就不再提难度,见到什么学什么。学习强度方面,入门阶段似乎进展很慢,每天的识字量很小,但是训练强度很大,小孩们总是要把一个生字在生字本上重复写20~30次,但是随着重复次数的减少,识字量却逐渐加大,从每天学习1~2个,到每天10~20不等,实际上学习强度总的变化不大,但是是增加的,汉字基本是从三年级到初中毕业这六七年时间记住的,每年多达六百。小孩子学习总是不怕重复,不讨厌重复,不仅写字重复,就是听故事也是百听不厌,这实际上是概念强化过程,在强化过程以后,他们基本上学会了“形象思维”,讲故事就是教会孩子用形象思维法思维的过程。既然是思维吗,当然就会有思维结果了,于是小孩们就会提出各种关于“大灰狼”“小老虎”的离奇古怪的问题,通过听故事、看故事小孩们潜在地理解了什么是句子,什么是段落,字词句篇的连贯性、逻辑性和思想性,为以后阅读说明文议论文打下了基础。这时候汉语的学习效果无形中就加强了。
由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学习内容迅速展开,难度逐渐加大,强度不要减小,时间把握好,对我们的英语学习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说对孩子教授汉语,从一开始强度就很大,只是难度在加大,学习量在逐渐加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学习强度和难度有什么区别呢?学习强度就是相同或者相近内容的东西不断练习的次数,简单说就是重复练习。学习难度就是指学习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程度,自然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有关系。那么大的学习强度在学习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孩子们重复的练习写字、听说,手、脑、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联合运动,实际上在强化潜意识文字反映能力,是把感觉神经、中央神经和运动神经三种神经兴奋集约整合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后就可以做到手脑耳眼同时反应,使同学们能够做到“望文生意,听音遂心,书写自由”。简单说实际上是“形成和扩展大脑中汉语语言区的过程”。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学习任何技能的时候都必须做,包括学习英语。
大脑中的语言区的存在与否,存在大小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随着后天学习生成和扩展的。象“狼孩”实际上就根本没有形成语言区,而那些小学基础差的,没有好好训练的学生的大脑语言区就比较小。同样的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在他的大脑中同样没有“英语语区”,而英语学习差的人则他的英语语区太小,英语初学者的英语语区也太小。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何生成和扩展大脑中的英语语区。扩展英语语区和学习英语很明显不是一会事情。一个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只要他的语言区很发达,扩展语言区的能力很强,那他一旦学习英语,自然比那些语言区天然的小的人来的快的多。人的大脑各功能区并不完全象心理学家用电脉冲测定的那样,各功能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尽管位置与测定一致),激活状态也是不一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中国人记住一个生字,比如“烃”,一种化学键,一般只需要几秒钟时间,但是中国人要记住一个单词,比如“hydrogen”,氢元素,可能开始要花上半天功夫才能记住,而且容易忘记;反过来,一个英语系国家的人,他记住同样的生单词只需要几妙种时间,但是记住一个汉字可能要花上几个小时。这种差别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母语是汉语,他们的大脑中汉语语区要比英语语区发达得多,而英语系的人英语语区的大小和功能要比中国人的大得多的原因。可见同样的智力同样的能力的人语言功能区不同则学习效果大不相同。人的一生中大脑中闲置的区域是很多的,只要想办法尽量扩展大脑中的语言区,使它的区域增大,功能增强,那么学习英语的能力就会大幅度增加,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如何扩展大脑英语区呢?
首先,英语是一种“音、形、义”三者结合体,要看要用眼,要读要用口,要听要用耳,要写要用手,一个单词必须“眼、耳、口、手”并用,才能更加容易记住。这四种神经反应最后汇聚到大脑中的一个结点上,才形成了单词的记忆点。相反,在运用的时候,它可以按照要求反馈到相应的神经器官上。一般来说,在记忆单词或者句子时动用神经元的种类越多,强度越大,越容易记住。有的人会读“唇语”,只做口形,不说话就能知道意思,语言训练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因此扩展大脑英语语言区的首要一点是多动用相关的神经。
其次是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特点是重复性和时效性。你一小时用心和手记了一百个单词就有它的效果,尽管你一个也没有听写出来,似乎一个也没有记住。很明显不对,记单词是训练输入神经系统和神经元,而听写是训练输出神经系统和神经元,听写不出只能说明神经元还没有完全记住,输出神经无法反映或者反映不全。人们常常发现自己英语阅读的时候,许多单词都认识,句子也能理解,但是在听写、写作或者翻译的时候不会写或者写错。这实际上就是我上面说的“输出神经反映不全”。只有反复刺激,强化训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寻找语言的规律。世界上没有没有规律的东西,语言的规律更是明显。不找规律,完全地死记硬背,就不能更好地利用大脑已经建立的思维体系,也不能顺应英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学习语言的规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自身的规律,词汇规律、语法、使用法等;一类是根据自身思维记忆的个性特点总结出的学习规律,这仅仅适合个人。根据自己的大脑体系和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目前似乎十分流行,那些英语学习好的人的方法似乎头头是道,但是他们的方法往往对英语语区小的人不起作用。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大脑结构和功能因人而异的多样性。
第四个扩展大脑英语语区的办法就是多对比。英语和汉语一样,有近义词、同义词、音近词、形近词、反义词、同根词等。只有多对比才能在大脑中建立广泛的联系,知道单词的区别和用法。当然如果一开始对单词不熟悉就作对比,很容易引起混淆,反而对记忆不利,所以这个方法只能用在记忆单词的收尾阶段,单词使用阶段。
第五个扩展大脑英语语区得办法就是课程专门化。这样做对扩展语区的大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自己是一个英语老大难,但是我自己在自己身上所做的强化训练,充分证明扩展语区是十分有效的。我说过我学了25年英语但是效果不好,以前靠听课,做题,自学都没有起多大作用。从2004年开始,我使用“金山单词通”背单词,每天1000次,一直到2007年从未间断。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以前读的文章是那么简单,怎么以前就那么难呢?可是我也没有进行过阅读专门训练啊?这只能说明背单词对课文的理解速度、深度都有很大的影响。还有我发现,现在在课文里面猜词义的能力也增强了,记忆这类生单词的能力也大大增加了,一个单词过去记住大概需要记二十多遍,用几十分钟,还不一定记劳,但是现在不同了,基本上看几遍,十多秒就能记劳。第三个新奇事情是,我老在梦里面说英语,做英语文章,和别人用英语说话。过去写一篇英语文章几乎每个单词都写错,现在则基本不出错,连元音也很少错。假如我是个实验品,那么就证明扩展大脑英语语区的效果比直接不断练习来得更好。
实验证明,许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候都存在一个“阀值”。从我自己的实验中也证明,英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程度——基本可以用英语思维的程度,必须突破英语语区的阀值,它是熟练应用英语所需要的最小大脑面积。每一个人只有突破了这个制约性的“阀值”才能真正学好用好英语。
英语语区理论也是我们英语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基础。过去,我们每次考试都制定一个大纲,在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考试,尽量要求全面熟练掌握,熟练应用,但是这是不科学的,它的基本特点可以用“范围小,覆盖全面”来概括,事实证明在没有突破“语区阀值”以前无论采取多么完美的方法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语区阀值要求考试改革应该“范围大,考察允许不全面”,就是完全可以单项突破,以单词考察为基础。在突破语言阀值后则可以用原来的考查方法。所以中学的英语考试改革应该转变为以考察单词掌握量为重点。
我们中国目前英语考试所考察的词汇是在文章中找出的几千个常用词汇为考查对象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属于统计范围不全的错误。要真正学好英语应该首先在日常生活、常见事物中统计高频词汇。生活中的蔬菜、粮食、肉食、果品、家禽、家畜、动物、家具、电器、人体器官等才是真正的高频词汇。这样,一旦记住,学生们见到这些事物才会立即回忆起相应的单词,应用英语才有可能,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尽管中小学教材目前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是强度不够,覆盖不广。实际上高频词汇在对象和范围不同,出现的结果很不同。我们学习六级词汇,实际上有一少半基本不会用到,时间一长,可能就淡忘了。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英语的高频词汇和汉语的高频相对应起来,统计出中国人在日常和工作中常用的词汇,然后翻译成英语,就是我们以后考察大中学生的高频词汇。
青少年的记忆特点是年龄越小记忆力越好,尤其是机械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思维特点是儿童期“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慢慢转移到“抽象思维”上,反映在兴趣上就是少年喜欢记叙文,青年时才喜欢议论文,少年儿童的听写特点是听力远远好于书写能力;大脑本身的特点很多,比如女人的语言区似乎比男人发达,记忆时间规律符合爱斌浩思-满爱真曲线等;英语语言特点是非常注意意识流,以口语为主,词和发音一致等等。只有很好的利用这些特点,才能适时的,极大的扩展大脑语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