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理性生态人_人性假设理论的新发展

【管理伦理】

“理性生态人”:人性假设理论的新发展

吴继霞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Ξ

  〔摘要〕 ,方向的“理性生态人”假设理论的支撑。,尽快地使我们科学管理的人性假设理论臻于完善,为我国的。

〔 管理 人性假设 理性 生态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721539(2001)0220029204B822058 A 〔

  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性假设与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于现实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但是人性的形成与发展又受着管理活动(尤其是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将推进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由全球环境危机引发的人们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类生态化发展方向的“理性生态人”行为模式的塑造。那么,与我们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也需要人性假设理论的新发展——“理性生态人”的理论支撑。

西方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就是围绕着关于人性的假设展开的,并大致沿着“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的路线行进的。西方的管理学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这样或那样地,把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实践与自己关于人性的看法联系起来,或者宣称自己是从某种人性理论出发建立自己的管理学说。比如:科学管

理之父泰勒认为,要提高产量是完全可能的,只是工人在“故意偷懒”。因此,他的管理学说和管理实践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这是他对人性的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勒的视野和高度。这也正是需要泰勒之后的管理大师们创建新的管理理论来加以补充的地方。西方管理学发展的历程中每一种假设和理论都是对以往的假设和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因而每一种假设和理论尽管有若干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但它们总是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如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泰勒制,虽然漠视人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剥削者自身好逸恶劳、惟利是图的特性来看待员工,但泰勒在人的生理机制和劳动系统化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发展的科学管理原则,已成为现代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

西方管理理论尽管有不正确的人性观点,但通过实验、研究,还是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无论是对科学管理还是对于人的认识,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视人如机器的管理学说和管理实践,只能激化本

Ξ“理性生态人”是由徐嵩龄先生首先提出并加以定义的,参见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10页。在此作者借用此名称并把它引进管理哲学视野进行假设。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29

来就客观存在的劳资矛盾。而一反只见效率不见人的观点,著名的管理学家梅奥进行的有名的“霍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写了专著《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了“人群关系”学说,用“社会人”的概念代替“经济人”的概念,既重视经济需要又重视社会需要,充分看到工人的态度即“士气”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沿着这条线索继续发展,出现了“行为科学”。行为科学内容很多,但无疑,研究人们的行为(在管理中的、完成工作、完成事业的行为)、研究支配行为的动机、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是它的重要内容,由此出发,管理。

;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依次递升的,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它就不再成为激发动机的因素,也就不在行为上引起积极的结果,于是便去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依此类推。人类动机以自尊和被人尊敬及自我实现为最高的、永远不能最终满足的需要,因而其激发作用也就最大。“成就人”的理论认为,“社会人”的观点虽然比“经济人”的观点提高了人的需要境界,但也只涉及到第三和第四个层次而忽视了工人们常常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即成就的需要——对工作的胜任感、对工作成就的承认和赞赏。因此,管理者就不能撇开工作任务的性质和意义去考虑物质诱因和人际关系因素,而应尽可能使工作安排得更有意义、更富有挑战性。

“复杂人”理论认为,以“经济人”、“社会人”和“成就人”为依据的科学管理法、人际关系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都是追求一种普遍适应于一切环境的管理原则和组织法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什么适应于任何情况的原则和法则。应把上述三种理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个人与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团体、物质条件与社会心理因素、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等各项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思想是给人以启发、给管理30

人员以教益的。现在,当我们站在管理哲学的高度来

看,结合今天变化了的时代,感到人性假设理论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否认人性,而是将人性看做一个社会范畴、历史范畴。它所表示的,正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说:(马克思恩”《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发展变化着的,因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变化着的。就是说,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动,人的本质也相应地发展、变化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人性”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对于研究科学管理是有重要意义的。十分明显,人是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没有人便谈不上管理,管理系统便根本无法运转。目中无人,是管理之大忌。但问题在于要使对人性的看法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这就是说,要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正确观点出发,研究它与管理的关系。管理既为生产方式所决定,又反转来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再现着(使之具体化)、再生产着(使之巩固并改善)生产关系,因此管理也就成为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一个因素,它对人的本质、人性等等起着特定的作用。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既是管理的产物,又是管理的实施者。如果我们不加强人性理论的研究和引导,不主动积极地引导人性向着更美好的境界发展,我们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只能沿着“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的自然进程爬行。我们研究的重要使命就是为了尽快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快地使我们的人性假设理论臻于完善,因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

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性的自然发展进程。

当代的环境危机,无论是由人类对废弃物排放引起的,还是由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引起的,本质上都是一个生态问题,因为它们破坏并恶化了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生物的存在,一方面与其栖居地条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以竞争、共生、寄生等方式形成物种间的营养链网结构;自然生物是不产生绝对意义上的废弃物的,它们在物质上;(eco,并形成了空间上既相互分割、相互独立又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宏观格局与微观格局;自然生物的丰富多样性,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支持着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进化势。(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09~410页)自然生态系统的以上这些特征,引起了人们对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反思,对历史悠久的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反思。同时,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人类不能为所欲为地主宰自然界,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形态是不能违背而必须遵从生态学规律的。这就要求人类开始从人地生态和谐角度探索与重建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模式——概言之,探索人类发展的生态化方向。那么,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理论则也需要具有“生态化”属性,即“理性生态人”的理论假设。

“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学所反映的价值观将实

(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10页),我们将这种“人”称为“理性生态人”。在此,我们主要考察管理环境中的生态意识;讨论由生态伦理学的新价值观所塑造的“理性生态人”。

(一)管理环境中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因当代环境问题而诞生并随当代环境运动传播的一种反映着新的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主要涉及着对大自然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与自然有关人类行为的价值认识的一种广义价值。概括起来就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确立生态意识,就是要确立人类生存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已经背离了人类的生存利益,大量“有害生产”,;,也是对人类,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价值取向,抛弃那种背离人类生存利益的价值取向,改变那种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应当把生存利益作为最高利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应该包括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对保护自然和生命具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能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确立生态意识将是崇高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志。

“管理环境作为管理哲学的范畴,它是环绕一定管理活动并与该管理活动发生一定关系的境况。”(崔绪治、徐厚德著:《现代管理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89页)管理环境与一般环境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总体或根本上来看,社会一般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不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环境的改善和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管理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反之亦然。随着人类的普遍觉醒和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将不断推进整个管理环境和一般环境协调发展。那么,基于生态意识而设计与实施的解决当代管理环境问题的技术性思路,它们大体上可以有下述原则。(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12页)

11废弃物的无害化与最小量化原则:就是要努

力使人类的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尽可能做到无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31

害化排放与最小量化排放,最大限度地约束人类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1物质的生命周期管理原则:要管理好物质的开发、生产加工过程,管理好物质作为商品投入市场的使用、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以后的命运。既要处理物质作为原材料的耗用问题,又要处理物质作为废弃物的排放问题;既要处理废弃物无害化排放及稳定地存放的问题,又要处理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

31资源节约原则:要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既要节约生物资源,又要节约非生物资源;既要生产领域中的节约,又要生活消费领域中的节约;用量减少型的节约,41:,它既包括原封不动型的保护,又包括开发利用型的保护。并且,还要求对一切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生物的与非生物的)进行恢复。这里既包括经过野化、逐步再现原貌,又包括经过重新规划和设计,重建新的能适于现时条件与未来需要的生态系统。

以上原则,反映着当代人类社会对生态意识的基本共识。这些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技术性的共识,是属于浅层次的。但是,流行的生态意识经过哲学提炼、概括、阐述,就形成了人类关于当代环境问题深层的意识形态——生态伦理学。它将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对“理性生态人”进行塑造。

(二)“理性生态人”假设

我们设想,一个“理性生态人”应具有双重素质。作为“生态人”,他既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学素养;他又是“理性的”,他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态环境知识。这样,第一,他能对一切与环境有关的事物做出符合生态学的评价;第二,他会有充分的道德、智慧和知识制定符合生态学的策略。作为“理性生态人”,可以由如下原则加以规范。(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19页)

11人地和谐的自然观:尽管目前对于“和谐”的观念,持不同生态伦理观的人理解有所不同,但是,不使自然资源消耗超过它的可再生能力,不使环境32

对人类废弃物的承纳量超过它的代谢能力,对发生环境破坏的地方尽快进行治理和恢复,等等,这些都是共同认可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于人地和谐的自然观的共识,往往体现在环境法规与法律之中。因此,精心立法、严格执法、忠实守法就是坚持人地和谐自然观的表现。

21生态安全:第一,失去生态安全的最大效益是虚假的、短期的,这时,位;,。安全往往以最大最小原,作为对效益最大化原则的约束与补充。

31公平与正义:社会呼唤公平与正义。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责任、义务”三者是统一的。如果说权利包含着利己动机,那么责任和义务则反映着公平与正义。公平与正义不仅要使权利享有者承担起与其权利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应当承担这一权利所影响的自然界的责任,承担起这一受影响的自然界所引起的社会事务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是个人之间的,地区性的,以及国际性的。

41双赢竞争方式:双赢竞争(two-winning

“零—game)现已成为相当流行的贸易话语。它是与

(zero-sumgame)、(negative和竞争”“负—和竞争”

sumgame)相区别的。后两者中有明显的失败者,而双赢竞争中是没有的。在理性生态人看来,竞争不只是在双方之间,而应在三方之间进行。其中第三方是指双方竞争所产生的外部性的影响者。

51利益最优化:这是针对经济人中的利益最大

化原则而来的,而且那种利益往往单纯到仅为经济利益。利益最优化原则要求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尽可能全面、系统地考察,尽可能将其中的负面影响变为正面的,或将高代价的负面影响变为低代价的。这样,决策行为不能以单纯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应以利益最优化为原则。

总之,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生态化的社会。未来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将会以“理性生态人”理论假设作为其理论基础。“理性生态人”将是未来社会管理中设计、规划和实施的重要的人力要素。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

【管理伦理】

“理性生态人”:人性假设理论的新发展

吴继霞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Ξ

  〔摘要〕 ,方向的“理性生态人”假设理论的支撑。,尽快地使我们科学管理的人性假设理论臻于完善,为我国的。

〔 管理 人性假设 理性 生态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721539(2001)0220029204B822058 A 〔

  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性假设与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于现实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但是人性的形成与发展又受着管理活动(尤其是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将推进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由全球环境危机引发的人们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类生态化发展方向的“理性生态人”行为模式的塑造。那么,与我们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也需要人性假设理论的新发展——“理性生态人”的理论支撑。

西方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就是围绕着关于人性的假设展开的,并大致沿着“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的路线行进的。西方的管理学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这样或那样地,把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实践与自己关于人性的看法联系起来,或者宣称自己是从某种人性理论出发建立自己的管理学说。比如:科学管

理之父泰勒认为,要提高产量是完全可能的,只是工人在“故意偷懒”。因此,他的管理学说和管理实践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这是他对人性的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勒的视野和高度。这也正是需要泰勒之后的管理大师们创建新的管理理论来加以补充的地方。西方管理学发展的历程中每一种假设和理论都是对以往的假设和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因而每一种假设和理论尽管有若干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但它们总是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如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泰勒制,虽然漠视人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剥削者自身好逸恶劳、惟利是图的特性来看待员工,但泰勒在人的生理机制和劳动系统化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发展的科学管理原则,已成为现代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

西方管理理论尽管有不正确的人性观点,但通过实验、研究,还是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无论是对科学管理还是对于人的认识,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视人如机器的管理学说和管理实践,只能激化本

Ξ“理性生态人”是由徐嵩龄先生首先提出并加以定义的,参见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10页。在此作者借用此名称并把它引进管理哲学视野进行假设。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29

来就客观存在的劳资矛盾。而一反只见效率不见人的观点,著名的管理学家梅奥进行的有名的“霍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写了专著《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了“人群关系”学说,用“社会人”的概念代替“经济人”的概念,既重视经济需要又重视社会需要,充分看到工人的态度即“士气”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沿着这条线索继续发展,出现了“行为科学”。行为科学内容很多,但无疑,研究人们的行为(在管理中的、完成工作、完成事业的行为)、研究支配行为的动机、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是它的重要内容,由此出发,管理。

;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依次递升的,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它就不再成为激发动机的因素,也就不在行为上引起积极的结果,于是便去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依此类推。人类动机以自尊和被人尊敬及自我实现为最高的、永远不能最终满足的需要,因而其激发作用也就最大。“成就人”的理论认为,“社会人”的观点虽然比“经济人”的观点提高了人的需要境界,但也只涉及到第三和第四个层次而忽视了工人们常常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即成就的需要——对工作的胜任感、对工作成就的承认和赞赏。因此,管理者就不能撇开工作任务的性质和意义去考虑物质诱因和人际关系因素,而应尽可能使工作安排得更有意义、更富有挑战性。

“复杂人”理论认为,以“经济人”、“社会人”和“成就人”为依据的科学管理法、人际关系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都是追求一种普遍适应于一切环境的管理原则和组织法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什么适应于任何情况的原则和法则。应把上述三种理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个人与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团体、物质条件与社会心理因素、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等各项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思想是给人以启发、给管理30

人员以教益的。现在,当我们站在管理哲学的高度来

看,结合今天变化了的时代,感到人性假设理论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否认人性,而是将人性看做一个社会范畴、历史范畴。它所表示的,正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说:(马克思恩”《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发展变化着的,因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是发展变化着的。就是说,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动,人的本质也相应地发展、变化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人性”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对于研究科学管理是有重要意义的。十分明显,人是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没有人便谈不上管理,管理系统便根本无法运转。目中无人,是管理之大忌。但问题在于要使对人性的看法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这就是说,要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正确观点出发,研究它与管理的关系。管理既为生产方式所决定,又反转来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再现着(使之具体化)、再生产着(使之巩固并改善)生产关系,因此管理也就成为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一个因素,它对人的本质、人性等等起着特定的作用。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既是管理的产物,又是管理的实施者。如果我们不加强人性理论的研究和引导,不主动积极地引导人性向着更美好的境界发展,我们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只能沿着“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的自然进程爬行。我们研究的重要使命就是为了尽快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快地使我们的人性假设理论臻于完善,因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

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性的自然发展进程。

当代的环境危机,无论是由人类对废弃物排放引起的,还是由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引起的,本质上都是一个生态问题,因为它们破坏并恶化了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生物的存在,一方面与其栖居地条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以竞争、共生、寄生等方式形成物种间的营养链网结构;自然生物是不产生绝对意义上的废弃物的,它们在物质上;(eco,并形成了空间上既相互分割、相互独立又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宏观格局与微观格局;自然生物的丰富多样性,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支持着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进化势。(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09~410页)自然生态系统的以上这些特征,引起了人们对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反思,对历史悠久的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反思。同时,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人类不能为所欲为地主宰自然界,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形态是不能违背而必须遵从生态学规律的。这就要求人类开始从人地生态和谐角度探索与重建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模式——概言之,探索人类发展的生态化方向。那么,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理论则也需要具有“生态化”属性,即“理性生态人”的理论假设。

“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学所反映的价值观将实

(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10页),我们将这种“人”称为“理性生态人”。在此,我们主要考察管理环境中的生态意识;讨论由生态伦理学的新价值观所塑造的“理性生态人”。

(一)管理环境中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因当代环境问题而诞生并随当代环境运动传播的一种反映着新的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主要涉及着对大自然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与自然有关人类行为的价值认识的一种广义价值。概括起来就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确立生态意识,就是要确立人类生存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已经背离了人类的生存利益,大量“有害生产”,;,也是对人类,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价值取向,抛弃那种背离人类生存利益的价值取向,改变那种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应当把生存利益作为最高利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应该包括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对保护自然和生命具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能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确立生态意识将是崇高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志。

“管理环境作为管理哲学的范畴,它是环绕一定管理活动并与该管理活动发生一定关系的境况。”(崔绪治、徐厚德著:《现代管理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89页)管理环境与一般环境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总体或根本上来看,社会一般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不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环境的改善和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管理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反之亦然。随着人类的普遍觉醒和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将不断推进整个管理环境和一般环境协调发展。那么,基于生态意识而设计与实施的解决当代管理环境问题的技术性思路,它们大体上可以有下述原则。(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12页)

11废弃物的无害化与最小量化原则:就是要努

力使人类的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尽可能做到无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31

害化排放与最小量化排放,最大限度地约束人类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1物质的生命周期管理原则:要管理好物质的开发、生产加工过程,管理好物质作为商品投入市场的使用、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以后的命运。既要处理物质作为原材料的耗用问题,又要处理物质作为废弃物的排放问题;既要处理废弃物无害化排放及稳定地存放的问题,又要处理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

31资源节约原则:要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既要节约生物资源,又要节约非生物资源;既要生产领域中的节约,又要生活消费领域中的节约;用量减少型的节约,41:,它既包括原封不动型的保护,又包括开发利用型的保护。并且,还要求对一切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生物的与非生物的)进行恢复。这里既包括经过野化、逐步再现原貌,又包括经过重新规划和设计,重建新的能适于现时条件与未来需要的生态系统。

以上原则,反映着当代人类社会对生态意识的基本共识。这些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技术性的共识,是属于浅层次的。但是,流行的生态意识经过哲学提炼、概括、阐述,就形成了人类关于当代环境问题深层的意识形态——生态伦理学。它将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对“理性生态人”进行塑造。

(二)“理性生态人”假设

我们设想,一个“理性生态人”应具有双重素质。作为“生态人”,他既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学素养;他又是“理性的”,他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态环境知识。这样,第一,他能对一切与环境有关的事物做出符合生态学的评价;第二,他会有充分的道德、智慧和知识制定符合生态学的策略。作为“理性生态人”,可以由如下原则加以规范。(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19页)

11人地和谐的自然观:尽管目前对于“和谐”的观念,持不同生态伦理观的人理解有所不同,但是,不使自然资源消耗超过它的可再生能力,不使环境32

对人类废弃物的承纳量超过它的代谢能力,对发生环境破坏的地方尽快进行治理和恢复,等等,这些都是共同认可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于人地和谐的自然观的共识,往往体现在环境法规与法律之中。因此,精心立法、严格执法、忠实守法就是坚持人地和谐自然观的表现。

21生态安全:第一,失去生态安全的最大效益是虚假的、短期的,这时,位;,。安全往往以最大最小原,作为对效益最大化原则的约束与补充。

31公平与正义:社会呼唤公平与正义。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责任、义务”三者是统一的。如果说权利包含着利己动机,那么责任和义务则反映着公平与正义。公平与正义不仅要使权利享有者承担起与其权利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应当承担这一权利所影响的自然界的责任,承担起这一受影响的自然界所引起的社会事务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是个人之间的,地区性的,以及国际性的。

41双赢竞争方式:双赢竞争(two-winning

“零—game)现已成为相当流行的贸易话语。它是与

(zero-sumgame)、(negative和竞争”“负—和竞争”

sumgame)相区别的。后两者中有明显的失败者,而双赢竞争中是没有的。在理性生态人看来,竞争不只是在双方之间,而应在三方之间进行。其中第三方是指双方竞争所产生的外部性的影响者。

51利益最优化:这是针对经济人中的利益最大

化原则而来的,而且那种利益往往单纯到仅为经济利益。利益最优化原则要求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尽可能全面、系统地考察,尽可能将其中的负面影响变为正面的,或将高代价的负面影响变为低代价的。这样,决策行为不能以单纯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应以利益最优化为原则。

总之,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生态化的社会。未来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将会以“理性生态人”理论假设作为其理论基础。“理性生态人”将是未来社会管理中设计、规划和实施的重要的人力要素。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


相关内容

  • 社会生物学视野中的人
  • 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f Wuhan Uni. of Sci. &Tech.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6, No. 2June 2004 社会生物学视野中的人 殷正坤 周顺波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湖北武汉4 ...

  • 重新发现墨子
  • 2006年11月底,改编自日本漫画的电影<墨攻>开始上映,票房成绩不俗.该片讲述2300多年前墨家弟子革离运用其高超的守城术与技战法帮助弱小梁国抵御十万赵军的故事. 有"疑似专家"断定影片编导对墨学"知之甚少"."无知者无畏", ...

  • 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1]
  • 内容提要:理性主义自来是经济学家的信条,“经济人”假设正是以理性算计为基础的。但是这一信条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实践的挑战。就对社会学而言,缘自古典的“社会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正在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理性行为”日渐密切地结合起来,融会为一个问题,即“统一理性是否可能”,并以现代性问题的转换形态 ...

  • 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
  • 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系统科学的发展理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 ...

  •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概括
  • <人格心理学>(郑雪) 1. 人格心理学定义 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 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 ...

  • 人格心理学讲义_第二讲
  • 第二讲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人格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格是由什么因素或部分组成的?人格的动力是什么?人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不同的人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就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对于有关人格心理现象的一种理 ...

  • 包装设计中的_仿生_设计.caj
  • 理论研究 ARTEDUCATIONRESEARCH 包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 □刘小红 设计需要创造个性,防止千篇一律,因此需要设计师从对产品与企业所蕴涵和追求的文化,或消费者的文化背景等深层的理解中探寻包装设计的原创性,融会贯通后在标准化中注入人文内涵.包装设计要实现标准化.标 ...

  •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题 目: 专 业: 姓 名:日 期:经济管理学的区别 经济管理 年X月XX日 XXX XXXX 摘 要 由于经济管理学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人 ...

  • 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
  • 作者:芮明杰孙继伟 世界经济文汇 1999年01期 由于经济管理一词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与管理学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人是不同的人.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