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观察(一)
护士与病人相夕相处,很多医疗信息的获取都来自护士的观察,特别是儿童、老年病人、危重病人以及一些智能障碍的特殊病人,他们不能准确甚至不能描述自己的病情和需求,完全靠护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敏锐的观察能力,来获得病人的病情信息。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护士来说,要及时发现和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变化确实有一定难度,虽然已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护理实践和护理工作阅历,在工作中表现被动、茫然,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对病情变化视而不见,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
第一节 护理观察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一、定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地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与评估的过程。 护理观察 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的手段,通过视觉(望)、听觉(听)、嗅觉及触觉等感觉器官或借助必要的检测工具作为观察手段和途径,主动观察病人的异常症状,收集有关病人健康状况的信息,并凭借护理经验和医学知识做出疾病状况或健康状况判断的过程。
在临床中护理观察包括心理护理观察、环境护理观察、病情护理观察、安全护理观察、生活护理观察、治疗护理观察、手术护理观察、专科护理观察和操作护理观察等九个方面。
二、临床意义
护理观察是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专家认为,护士临床工作的3/4是在观察,即启动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获得有关病人及其病情信息的过程。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接触最多,如果善于观察、分析和处理,能及时发现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病情变化,为病人赢得更多的救治时间,使病人能得到及时而正确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于防止病情恶化,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疾病治愈率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胃出血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发现病人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判断可能存在大出血休克的危险,应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抗休克的治疗措施。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细致入微的护理观察更是了解病情变化的重要措施,能为病人争取抢救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
第二节 提高护理观察能力
护士特别是新护士步入临床,护理观察中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和独
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显得不知所措,对护理观察非常陌生,不能通过观察、收集到病人某些细微的异常变化,不能透过现象看到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那么,护士在护理实践中究竟应该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提高护理观察能力呢?
一、全面观察,重点收集
全面了解病情是做好病情观察的基础。观察不只是单纯的“眼观”,要先了解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针对病情理出要观察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护士在了解病情时,可以查看医师为病人所写的病历,然后根据疾
病种类和病情理出观察的重点,如肺炎病人,重点是观察咳嗽、咳痰、气促、发绀的情况,有无鼻翼扇动及三凹征。心力衰竭病人的观察要点是心率、呼吸、尿量等。
二、充实专业理论知识
每一位护士都要加强护理专业以及各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提高护理观察能力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在护理观察中护士不仅要能观察出病人的病情变化,并且能够正确的分析出原因,因此,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三、养成观察的习惯
作为一名护士在工作中首先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护理观察不是有形可见的,靠得是自己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即护士的慎独精神。要积极、主动地将护理观察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各项操作中。不仅是在巡视病房时留意观察病情,还可以充分利用在做晨间护理、更换床单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输液输血、测量生命征等过程中,从各个侧面来观察和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
四、工作中做到五勤
在病情观察中要做到“五勤”,即腿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腿勤是指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情变化;眼勤是要敏锐地观察到每一处细微的变化,看病人的神色、皮肤、黏膜、动作,看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嘴勤是指多询问,特别是与病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些容易忽视的症状及临床表现。除病情外,还要了解病人的需要及心理状态;手勤即及时动手做一些检查,如急腹症病人诉说腹痛时,护士应动手检查病人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脑勤是指护士应勤动脑,对病人的主诉或出现异常症
状要勤于思考,主动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在观察中应多考虑几个为什么。
五、培养快速反应能力
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还应具备及时发现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对病情的观察,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观察中要精心、细致、客观、真实,重视病人的主诉,不轻易放过任何一点可疑或细微的病情变化,如肺炎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嘴唇发绀,应立即想到是否分泌物阻塞呼吸道所致。总之,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时,首先要正确地分析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第三节 护理观察方法
一、望诊 望诊是用眼睛直接观察,收集病情信息的一种简单而非常重要的护理观察手段。它不受条件的限制,随时都可以进行。但要求护士不但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经验积累。
1.望诊的内容 分直接望诊和间接望诊。直接望诊是通过查看病人的面色、面部表情、精神状况、意识、步态与营养状况等来发现病情变化征象;间接望诊是借助必要工具进行观察的,如血压计测量血压,借手电筒观察瞳孔,通过心电监护观察心率等。
2.望诊的方法
(1)接诊时的望诊 主要是对患者入院方式、疾病痛苦程度、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的观察。
(2)护理中的望诊 观察病人的卫生状况、体位、身体受压部位皮
肤状况、情绪是否正常和自理能力等情况。
(3)操作时的望诊 应注意观察病人对操作的心理反应及操作前、中、后的反应。
(4)巡视时的望诊 巡视时应对病区所有的病人进行一般情况的全面巡视,尤其是危重病人、高热的病人、症状发作期的病人、特殊治疗病人、老年病人以及术后病人进行重点观察。
二、问诊 问诊是护士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主动了解、收集病情信息,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护理观察方法。护理问诊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在其他观察手段中也常有问疹内容的参与,如护士触诊病人局部肿胀的皮肤时,必须询问触压时有无疼痛和肿胀的起始时间等。
问诊的方法包括直接向病人询问、间接向家属或知情人询问和通过与病人或亲属交谈问诊。
1.问诊的内容
(1)一般问诊 内容即病人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2)深入问诊 根据目前病人的状况进行有目的、有系统地深入问诊。包括疾病症状、治疗方式、效果和反应、用药情况、对治疗操作的认知程度以及操作有无不适、心理和生活需求等。某些重点病人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病人,应根据治疗的需要,询问患者每日摄入量、尿量等情况。
2.问诊的注意事项 护士问诊时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倾听要耐心,问诊时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病人不易理解的医学术语。如里急后重、端坐呼吸等术语。
三、测诊 是护士借助测量工具获得病人客观数据的一种方法,也是收集病人客观体征的重要护理观察手段。常用测诊工具包括磅称、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内容包括:体温、心率、脉搏、呼吸、血压、中心静脉压、瞳孔、体重的测诊。
四、听诊 听诊是护士通过耳朵或借助听诊器观察病人临床体征的一种护理观察方法。包括直接听诊和间接听诊。
直接听诊 用耳朵直接听取病人的语言、声音、咳嗽、呻吟、啼哭等声响的一种最常用的听诊方法。听诊的声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十分有用的线索。如哮喘发作时的哮鸣音。
间接听诊 是利用听诊器对病人心、肺、腹等部位进行听诊。
五、触诊 是用手的感觉判断所触及的皮肤、某些部位或脏器的部分物理特征的一种检查方法。
触诊的内容
1.皮肤温度 触摸病人的四肢来判断皮肤的温度,多用于麻醉后、感染性休克、肢体手术病人。触摸病人额头,多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伴发热的病人。
2.血管搏动
3.局部肿胀 多见于局部炎症、输液外渗、皮下血肿、皮下气肿等。
4.腹壁紧张度 当腹腔内炎症刺激腹膜时,腹肌或因反射性痉挛而使腹壁紧张明显。
5.压痛及反跳痛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6.膀胱充盈
六、嗅诊 是护士通过嗅觉对病人的异常气味进行判断的一种观察方法。异常气味多来自病人的皮肤、黏膜、口腔、呼吸、胃肠道呕吐物及排泄物等。
七、巡视病房时的护理观察
护士要养成勤于巡视、主动巡视病人的习惯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巡视观察的过程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新入院、手术及危重、生活不能自理、卧位病人) 的原则,步入病房时,应先大致浏览整个病房,运用感觉器官,捕捉各种信息,通过呼唤病人,与病人交谈、提问,观察其面部表情(举例),询问病人的主诉,了解病人的意识、精神以及心理状态。 如看到病人输液时应检查输液是否通畅,输液穿刺会是否固定妥善,输液穿刺处局部有无肿胀,观察输液滴数是否合适,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和瓶内余液预计输完时间等;卧床病人应观察骨突处受压情况;对留置引流管的应注意引流管固定是否妥当,随时捏挤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另外,在巡视病房时要注意病人的特异性表现(如焦虑、紧张等),这些往往会在巡视病房或与病人交谈中观察到,这时应及时给予安慰,消除病人的顾虑。
八、围术期病人的护理观察 围术期是指确定手术日期起至与手术有关治疗结束时为止的一段时间。围术期护理主要是协助病人建立对手术治疗和良好心理适应,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使手术的危险性减至最小限度,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术前观察 重点是对病人的身体状况(生命体征)及心理状况(是否存在恐惧、焦虑、担心等)。术前多数病人处在焦虑、恐惧等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之中,表现为失眠,烦躁不安、心动过速、食欲减退等不良反
应。由于情绪波动,病人的生命体征也随之受到影响,这都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因此,术前应根据病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还要注意观察病人术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手术区的皮肤有无损伤、炎症或皮肤病等;女病人注意观察有无月经来潮等,如有上述等症状,应通知医生,酌情延期手术。
术后观察 加强对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伤口出血、引流情况的观察,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体位是否舒适。根据手术的特点进行观察和监护,如胸部手术的病人应注意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否妥善固定,引流是否保持通畅,并注意引流物的颜色、性状和量,如在短时间内引流量急剧增加,颜色鲜红,应警惕 胸膜腔内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腹部手术的病人应注意肠鸣音恢复情况,询问病人有无排便、排气;颅脑术后的病人应特别注意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等;全麻病人应经常呼唤病人或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了解病人意识恢复情况;硬膜外麻醉后病人应观察自行排尿情况和膀胱充盈状况,警惕尿潴留的发生。
九、夜间护理观察
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巡视观察最为重要。因为夜间病情具有隐蔽性和应急性的特点,值班人少,只有加强巡视,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在最短的时间里积极处理,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夜间护理观察要注意:
1.提高警惕 在夜深人静的特定环境中观察病情,不仅需要凭视觉去观察,更应重视听觉、嗅觉的观察,护士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提高警惕性,这是提高夜间护理观察效果的重要手段。
2.集中精力,勤巡视 护士夜间值班时生理功能多较低下,神经
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反应灵敏度降低,而夜间发生的临床护理问题以及一些特殊情况均由值班护士独立处理,因此,值班护士必须集中精力,掌握夜间病情观察的特点和要点,勤巡视、勤动脑。
3.随时随地观察病人 一个人值班,总会有些时刻忙不过来,可充分利用到床旁治疗(换液体、测体温、发口服药)的时候来观察病情。
4.关键时刻,加强巡视 凌晨是病人病情变化最多的时候,也是值班护士容易疲惫,放松警惕的时候,是护理观察的关键时刻。午夜至凌晨这段时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肾上腺皮激素水平下降,机体各种应激能力和防御能力降低,容易使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危重病人出现心律失常、心衰、脑血管意外等;老年病人夜间行动不便,容易跌倒;糖尿病病人夜间可出现低血糖;夜间也是儿科病房容易发生窒息的时候,如婴儿体位不当或母亲卧位不当引起呼吸道堵塞,或呕吐引起窒息。喘息性肺炎的、哮喘的病人在凌晨常出现咳嗽、喘息加剧,引起呼吸困难等。这都要求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理。
5.听声音 夜间病人发现的声音大致分为3类,即自然声音、异常声音和病态声音。
(1)自然声音 是均匀而有节奏的呼吸声、轻咳等。
(2)异常声音 是出自病人正常能力所及,与疾病表现不符的声音。护士夜间值班时,无论在护理站,还是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对听到的不同声音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引起高度重视。如突然听到一声尖叫或沉闷的喊声,必须立即寻声了解,有可能是病人出现意外或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切不可随意放过;如听到重物落地等物品的异常声音,常提示病
人有呼救的可能或需要生活上的护理协助;在巡视中听到声音更是了解病情的重要依据,有的住院病人听到护士来查房,会故意轻咳或翻身,以示自己病情稳定,有的病人会表现唉声叹气,辗转反侧,这时要主动上前询问病人有所需要,及时给予解决;有些疾病由于发生特殊声音而给护士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举例)。
6.看体位 正常睡眠应是安静平卧,体位自然放松。睡眠中姿势千姿百态,如何在各式的睡姿中发现异常,又不惊醒病人,全靠护士的观察能力,因为病人的体位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如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多采用端坐位或半卧位;发热初期的病人一般缩成一团,被子紧缠在身上。如发现病人睡姿表现直挺,头颈过度倾向一侧或肢体搭在床沿或四肢松软等现象时要细心观察和分析,与正常睡眠相鉴别。
7.查呼吸 病人入睡后唯一能反映生存的标志是呼吸和心率,夜间查房时又不可能检测每个病人的脉搏,只有在病人床前仔细查看呼吸是否正常,根据呼吸的快慢、幅度大小、节律是否规则进行判断(举例),安静睡眠时正常呼吸自然、均匀、毫不费力。
临床护理观察(一)
护士与病人相夕相处,很多医疗信息的获取都来自护士的观察,特别是儿童、老年病人、危重病人以及一些智能障碍的特殊病人,他们不能准确甚至不能描述自己的病情和需求,完全靠护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敏锐的观察能力,来获得病人的病情信息。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护士来说,要及时发现和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变化确实有一定难度,虽然已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护理实践和护理工作阅历,在工作中表现被动、茫然,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对病情变化视而不见,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
第一节 护理观察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一、定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地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与评估的过程。 护理观察 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的手段,通过视觉(望)、听觉(听)、嗅觉及触觉等感觉器官或借助必要的检测工具作为观察手段和途径,主动观察病人的异常症状,收集有关病人健康状况的信息,并凭借护理经验和医学知识做出疾病状况或健康状况判断的过程。
在临床中护理观察包括心理护理观察、环境护理观察、病情护理观察、安全护理观察、生活护理观察、治疗护理观察、手术护理观察、专科护理观察和操作护理观察等九个方面。
二、临床意义
护理观察是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专家认为,护士临床工作的3/4是在观察,即启动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获得有关病人及其病情信息的过程。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接触最多,如果善于观察、分析和处理,能及时发现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病情变化,为病人赢得更多的救治时间,使病人能得到及时而正确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于防止病情恶化,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疾病治愈率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胃出血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发现病人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判断可能存在大出血休克的危险,应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抗休克的治疗措施。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细致入微的护理观察更是了解病情变化的重要措施,能为病人争取抢救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
第二节 提高护理观察能力
护士特别是新护士步入临床,护理观察中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和独
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显得不知所措,对护理观察非常陌生,不能通过观察、收集到病人某些细微的异常变化,不能透过现象看到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那么,护士在护理实践中究竟应该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提高护理观察能力呢?
一、全面观察,重点收集
全面了解病情是做好病情观察的基础。观察不只是单纯的“眼观”,要先了解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针对病情理出要观察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护士在了解病情时,可以查看医师为病人所写的病历,然后根据疾
病种类和病情理出观察的重点,如肺炎病人,重点是观察咳嗽、咳痰、气促、发绀的情况,有无鼻翼扇动及三凹征。心力衰竭病人的观察要点是心率、呼吸、尿量等。
二、充实专业理论知识
每一位护士都要加强护理专业以及各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提高护理观察能力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在护理观察中护士不仅要能观察出病人的病情变化,并且能够正确的分析出原因,因此,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三、养成观察的习惯
作为一名护士在工作中首先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护理观察不是有形可见的,靠得是自己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即护士的慎独精神。要积极、主动地将护理观察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各项操作中。不仅是在巡视病房时留意观察病情,还可以充分利用在做晨间护理、更换床单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输液输血、测量生命征等过程中,从各个侧面来观察和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
四、工作中做到五勤
在病情观察中要做到“五勤”,即腿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腿勤是指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情变化;眼勤是要敏锐地观察到每一处细微的变化,看病人的神色、皮肤、黏膜、动作,看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嘴勤是指多询问,特别是与病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些容易忽视的症状及临床表现。除病情外,还要了解病人的需要及心理状态;手勤即及时动手做一些检查,如急腹症病人诉说腹痛时,护士应动手检查病人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脑勤是指护士应勤动脑,对病人的主诉或出现异常症
状要勤于思考,主动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在观察中应多考虑几个为什么。
五、培养快速反应能力
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还应具备及时发现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对病情的观察,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观察中要精心、细致、客观、真实,重视病人的主诉,不轻易放过任何一点可疑或细微的病情变化,如肺炎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嘴唇发绀,应立即想到是否分泌物阻塞呼吸道所致。总之,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时,首先要正确地分析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第三节 护理观察方法
一、望诊 望诊是用眼睛直接观察,收集病情信息的一种简单而非常重要的护理观察手段。它不受条件的限制,随时都可以进行。但要求护士不但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经验积累。
1.望诊的内容 分直接望诊和间接望诊。直接望诊是通过查看病人的面色、面部表情、精神状况、意识、步态与营养状况等来发现病情变化征象;间接望诊是借助必要工具进行观察的,如血压计测量血压,借手电筒观察瞳孔,通过心电监护观察心率等。
2.望诊的方法
(1)接诊时的望诊 主要是对患者入院方式、疾病痛苦程度、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的观察。
(2)护理中的望诊 观察病人的卫生状况、体位、身体受压部位皮
肤状况、情绪是否正常和自理能力等情况。
(3)操作时的望诊 应注意观察病人对操作的心理反应及操作前、中、后的反应。
(4)巡视时的望诊 巡视时应对病区所有的病人进行一般情况的全面巡视,尤其是危重病人、高热的病人、症状发作期的病人、特殊治疗病人、老年病人以及术后病人进行重点观察。
二、问诊 问诊是护士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主动了解、收集病情信息,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护理观察方法。护理问诊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在其他观察手段中也常有问疹内容的参与,如护士触诊病人局部肿胀的皮肤时,必须询问触压时有无疼痛和肿胀的起始时间等。
问诊的方法包括直接向病人询问、间接向家属或知情人询问和通过与病人或亲属交谈问诊。
1.问诊的内容
(1)一般问诊 内容即病人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2)深入问诊 根据目前病人的状况进行有目的、有系统地深入问诊。包括疾病症状、治疗方式、效果和反应、用药情况、对治疗操作的认知程度以及操作有无不适、心理和生活需求等。某些重点病人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病人,应根据治疗的需要,询问患者每日摄入量、尿量等情况。
2.问诊的注意事项 护士问诊时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倾听要耐心,问诊时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病人不易理解的医学术语。如里急后重、端坐呼吸等术语。
三、测诊 是护士借助测量工具获得病人客观数据的一种方法,也是收集病人客观体征的重要护理观察手段。常用测诊工具包括磅称、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内容包括:体温、心率、脉搏、呼吸、血压、中心静脉压、瞳孔、体重的测诊。
四、听诊 听诊是护士通过耳朵或借助听诊器观察病人临床体征的一种护理观察方法。包括直接听诊和间接听诊。
直接听诊 用耳朵直接听取病人的语言、声音、咳嗽、呻吟、啼哭等声响的一种最常用的听诊方法。听诊的声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十分有用的线索。如哮喘发作时的哮鸣音。
间接听诊 是利用听诊器对病人心、肺、腹等部位进行听诊。
五、触诊 是用手的感觉判断所触及的皮肤、某些部位或脏器的部分物理特征的一种检查方法。
触诊的内容
1.皮肤温度 触摸病人的四肢来判断皮肤的温度,多用于麻醉后、感染性休克、肢体手术病人。触摸病人额头,多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伴发热的病人。
2.血管搏动
3.局部肿胀 多见于局部炎症、输液外渗、皮下血肿、皮下气肿等。
4.腹壁紧张度 当腹腔内炎症刺激腹膜时,腹肌或因反射性痉挛而使腹壁紧张明显。
5.压痛及反跳痛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6.膀胱充盈
六、嗅诊 是护士通过嗅觉对病人的异常气味进行判断的一种观察方法。异常气味多来自病人的皮肤、黏膜、口腔、呼吸、胃肠道呕吐物及排泄物等。
七、巡视病房时的护理观察
护士要养成勤于巡视、主动巡视病人的习惯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巡视观察的过程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新入院、手术及危重、生活不能自理、卧位病人) 的原则,步入病房时,应先大致浏览整个病房,运用感觉器官,捕捉各种信息,通过呼唤病人,与病人交谈、提问,观察其面部表情(举例),询问病人的主诉,了解病人的意识、精神以及心理状态。 如看到病人输液时应检查输液是否通畅,输液穿刺会是否固定妥善,输液穿刺处局部有无肿胀,观察输液滴数是否合适,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和瓶内余液预计输完时间等;卧床病人应观察骨突处受压情况;对留置引流管的应注意引流管固定是否妥当,随时捏挤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另外,在巡视病房时要注意病人的特异性表现(如焦虑、紧张等),这些往往会在巡视病房或与病人交谈中观察到,这时应及时给予安慰,消除病人的顾虑。
八、围术期病人的护理观察 围术期是指确定手术日期起至与手术有关治疗结束时为止的一段时间。围术期护理主要是协助病人建立对手术治疗和良好心理适应,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使手术的危险性减至最小限度,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术前观察 重点是对病人的身体状况(生命体征)及心理状况(是否存在恐惧、焦虑、担心等)。术前多数病人处在焦虑、恐惧等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之中,表现为失眠,烦躁不安、心动过速、食欲减退等不良反
应。由于情绪波动,病人的生命体征也随之受到影响,这都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因此,术前应根据病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还要注意观察病人术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手术区的皮肤有无损伤、炎症或皮肤病等;女病人注意观察有无月经来潮等,如有上述等症状,应通知医生,酌情延期手术。
术后观察 加强对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伤口出血、引流情况的观察,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体位是否舒适。根据手术的特点进行观察和监护,如胸部手术的病人应注意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否妥善固定,引流是否保持通畅,并注意引流物的颜色、性状和量,如在短时间内引流量急剧增加,颜色鲜红,应警惕 胸膜腔内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腹部手术的病人应注意肠鸣音恢复情况,询问病人有无排便、排气;颅脑术后的病人应特别注意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等;全麻病人应经常呼唤病人或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了解病人意识恢复情况;硬膜外麻醉后病人应观察自行排尿情况和膀胱充盈状况,警惕尿潴留的发生。
九、夜间护理观察
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巡视观察最为重要。因为夜间病情具有隐蔽性和应急性的特点,值班人少,只有加强巡视,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在最短的时间里积极处理,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夜间护理观察要注意:
1.提高警惕 在夜深人静的特定环境中观察病情,不仅需要凭视觉去观察,更应重视听觉、嗅觉的观察,护士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提高警惕性,这是提高夜间护理观察效果的重要手段。
2.集中精力,勤巡视 护士夜间值班时生理功能多较低下,神经
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反应灵敏度降低,而夜间发生的临床护理问题以及一些特殊情况均由值班护士独立处理,因此,值班护士必须集中精力,掌握夜间病情观察的特点和要点,勤巡视、勤动脑。
3.随时随地观察病人 一个人值班,总会有些时刻忙不过来,可充分利用到床旁治疗(换液体、测体温、发口服药)的时候来观察病情。
4.关键时刻,加强巡视 凌晨是病人病情变化最多的时候,也是值班护士容易疲惫,放松警惕的时候,是护理观察的关键时刻。午夜至凌晨这段时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肾上腺皮激素水平下降,机体各种应激能力和防御能力降低,容易使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危重病人出现心律失常、心衰、脑血管意外等;老年病人夜间行动不便,容易跌倒;糖尿病病人夜间可出现低血糖;夜间也是儿科病房容易发生窒息的时候,如婴儿体位不当或母亲卧位不当引起呼吸道堵塞,或呕吐引起窒息。喘息性肺炎的、哮喘的病人在凌晨常出现咳嗽、喘息加剧,引起呼吸困难等。这都要求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理。
5.听声音 夜间病人发现的声音大致分为3类,即自然声音、异常声音和病态声音。
(1)自然声音 是均匀而有节奏的呼吸声、轻咳等。
(2)异常声音 是出自病人正常能力所及,与疾病表现不符的声音。护士夜间值班时,无论在护理站,还是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对听到的不同声音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引起高度重视。如突然听到一声尖叫或沉闷的喊声,必须立即寻声了解,有可能是病人出现意外或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切不可随意放过;如听到重物落地等物品的异常声音,常提示病
人有呼救的可能或需要生活上的护理协助;在巡视中听到声音更是了解病情的重要依据,有的住院病人听到护士来查房,会故意轻咳或翻身,以示自己病情稳定,有的病人会表现唉声叹气,辗转反侧,这时要主动上前询问病人有所需要,及时给予解决;有些疾病由于发生特殊声音而给护士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举例)。
6.看体位 正常睡眠应是安静平卧,体位自然放松。睡眠中姿势千姿百态,如何在各式的睡姿中发现异常,又不惊醒病人,全靠护士的观察能力,因为病人的体位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如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多采用端坐位或半卧位;发热初期的病人一般缩成一团,被子紧缠在身上。如发现病人睡姿表现直挺,头颈过度倾向一侧或肢体搭在床沿或四肢松软等现象时要细心观察和分析,与正常睡眠相鉴别。
7.查呼吸 病人入睡后唯一能反映生存的标志是呼吸和心率,夜间查房时又不可能检测每个病人的脉搏,只有在病人床前仔细查看呼吸是否正常,根据呼吸的快慢、幅度大小、节律是否规则进行判断(举例),安静睡眠时正常呼吸自然、均匀、毫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