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有时又会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社会的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
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有促进或阻碍的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
【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主要指经济制度;上层建筑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意识形态】
3.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具体过程是曲折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4.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查书,熟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五、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个人价值,但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社会意识。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3.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是为价值选择。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因人的社会地位(阶级)、立场、认识事物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
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 在砥砺自我中成功: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五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有时又会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社会的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
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有促进或阻碍的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
【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主要指经济制度;上层建筑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意识形态】
3.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具体过程是曲折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4.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查书,熟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五、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个人价值,但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社会意识。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3.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是为价值选择。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因人的社会地位(阶级)、立场、认识事物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
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 在砥砺自我中成功: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