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年 病 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 录
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73 尿频病(尿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77
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ZYYXH/T40-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
(1)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2)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
2.西医诊断: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贝政平、蔡映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1)汗出,可诉不稳、易消长的全身乏力感,头晕、头痛、头重、心悸、胸闷、腹泻等自主神经性躯体症状。
(2)可见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异常:眼心反射,Schelloug 起立试验,皮肤划痕试验,心电图,(体表)微小震动图,指尖容积脉波等。
(二)证候诊断
1.肺卫不固证:自汗,头面、颈胸部时时出汗,活动后尤甚,怕风,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黄白光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营卫不和证:自汗,汗出恶风寒,肢体酸楚,或有微热,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3.湿热熏蒸证:自汗为主,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阴虚火旺证:盗汗,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颧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5.阴阳两虚证:自汗、盗汗、腰背酸软疼痛,头晕眼花,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糯稻根、大枣、甘草等。 中成药:玉屏风散、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不和证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等。 3.湿热熏蒸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①十味温胆汤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甘草等。②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豆蔻、厚朴、法半夏、通草、滑石、竹叶、苍术、防己等。
4.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①关腠散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黄连、莲子、肉桂、浮小麦、五味子等。②当归六黄汤加减。生地、熟地、当归、黄芩、黄连、黄柏、黄芪、肉桂、五味子、乌梅等。
中成药:当归六黄丸等。 5.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
推荐方药: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知母、焦黄柏、当归、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甘草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针刺疗法
①取穴:主穴,阴郄、后溪、合谷;配穴,复溜、肺俞等。
针刺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针具取无菌30号1.5寸毫针, 主穴穴位直刺进针1~1.5寸,如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②“华佗夹脊刺”治疗:取华佗夹脊穴,采用自上而下依次左右交替针刺, 直刺0.5~1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2.温针灸
取大椎穴,以毫针得气后在针柄上放上艾炷,每次3~5壮,每日1次;另取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合谷、复溜中的2~3穴/次,治疗自汗。用艾条灸左阴郄,约40分
钟,每日1次,治疗盗汗。
3.刺络拔罐与穴位埋针治疗
刺络拔罐:穴取肺俞,常规消毒,先用抽气罐以肺俞为中心用较大吸力拔罐1分钟左右,使局部皮肤充血至紫红色,然后取下抽气罐,用三棱针点刺肺俞1~2下后,再在原处拔罐3~5分钟,出血量一般可达3mL 左右,1~3天左右治疗1次,与穴位埋针同时进行。
穴位埋针:穴取尺泽、复溜, 消毒后埋植皮内针(麦粒型),皮内针针刺方向与经络循行路线垂直,医用胶布固定,视气温高低,埋针时间可在1~3天左右。
4.耳穴压豆
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局部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6cm 见方的胶布对准穴位敷贴。用手指按压3分钟,每日5次,隔日换穴1次。
(三)中药外治法
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 中药足浴
泡脚方药组成:淫羊藿、补骨脂、黄芪、茯苓、小黑豆,浮小麦等。可用于阴阳两虚证。
用法: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煎熬至约1500ml ,取出药汁倒入盆中,泡脚时先将脚架在盆边用蒸气蒸双脚,同时双脚不断相互搓擦,待水温降至约50℃时,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继续搓擦约30分钟。
2. 中药外敷疗法
(1)外敷止汗方:五倍子、郁金组成,用蜂蜜调匀敷脐。适用于各种汗出。 (2)取黄芪、五倍子、五味子,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两侧内关穴,贴于神阙。24小时更换1次,7~8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各种汗出。
(3)取五倍子、五味子等量,共研细末,加入70%乙醇适量,调成“双五子”糊剂,将适量的“双五子”糊剂放在塑料薄膜上,贴于肚脐正中,24小时更换1次,一般7~8天即可见效,适用于各种汗出。
3. 中药塌渍
塌渍剂药物组成:五倍子、冰片、蜂蜜。 (1)头颈部出汗塌渍剂敷于胸椎2~4处; (2)躯干出汗塌渍剂敷于胸椎6~10处;
(3)下肢出汗塌渍剂敷于胸11~腰2处,每次20分钟。 (四)其他治疗
可根据病情应用多功能温灸仪。使用方法:接通电源,调温开关中间位置为关闭,拨至(Ⅰ)位置为低温,(Ⅱ)位置为高温。然后调整工作温度,在室温(23度+2度),选择功率为25W,电压220V /50Hz 时,预热3分钟后即可使用。取穴同温针炙,每次15分钟,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以汗出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汗出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显效:汗出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汗出症状略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汗出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汗出症状计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24小时的出汗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计分 日间汗出症状 夜间汗出症状 0 无汗出 无汗出 1 1~2次短暂汗出 入睡之后汗出 2 2次以上短暂汗出 入睡之后汗出影响睡眠 3 频繁汗出 夜间汗出惊醒,汗出淋漓 4 频繁汗出影响日常生活 整夜汗出
5 汗出如雨,躁扰不宁 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或战栗汗出
尿频病(尿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GB/16751.2-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尿频、尿急。
次要症状:小便灼热、滴沥不尽、尿失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情志不舒等。 2. 西医诊断:参照《现代泌尿外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具有典型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 (2)排除尿路感染:尿常规多正常,清洁中段尿培养阴性或多次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 < 105/ml;排除结核菌、厌氧菌及真菌等特殊尿路感染。
(3)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膀胱结石、异物、尿道憩室、息肉及膀胱尿道神经病变、老年性尿道炎、神经源性疾病、糖尿病所致的膀胱功能障碍等。
(4)正规的抗生素疗程治疗效果不明显。
综合考虑上述症状、体征、病史和检查,可明确尿道综合征的诊断。 (二)证候诊断
1. 肾气亏虚证:尿频或夜尿频数,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腰脊酸痛,胫酸膝软或足跟痛,下腹部或尿道下坠感,耳鸣或耳聋,发脱或齿摇,头晕目眩,舌淡,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弱。
2. 心肾阴虚证:尿频或尿急,排尿不适,时有心烦,失眠多梦,腰酸困不适,下腹部坠胀,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3. 中气下陷证:尿频、尿急,劳累则发,下腹部或尿道下坠感,或直肠坠胀感,纳少,便溏,声低气怯,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4. 肝气郁结证:尿频、尿急,常与精神紧张、站立过久有关,腰骶部沉重隐痛,烦躁易怒,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善太息,下腹部不适,乳房作胀,舌淡红,脉细弦。
5. 下焦湿热证:尿频、尿急、尿痛,溲赤灼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肾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肾气,缩泉止遗。
推荐方药:五子衍宗丸合缩泉丸等加减。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乌药、桑螵蛸、益智仁、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煅牡蛎等。
中成药:五子衍宗丸、右归丸、缩泉丸(胶囊)等。 2.心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心肾,固摄缩泉。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心莲子饮等加减。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左归丸等。 3. 中气下陷证
治法:补益脾肾,益气升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等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柴胡、泽泻、升麻、乌药、益智仁、五味子、怀牛膝、炙甘草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颗粒)等。 4. 肝气郁结证
治法:补益肝肾,清热疏肝。
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等加减。熟地黄、当归、白芍、酸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栀子、丹皮、泽泻等。
中成药:逍遥丸等。 5. 下焦湿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利尿通淋。
推荐方药:八正散等加减。黄柏、茯苓、泽泻、丹皮、车前子、萹蓄、通草、栀子、生甘草等。
中成药:八正胶囊、癃清片等。 (二)针灸疗法 1.体针治疗
主穴:百会、列缺(双)、三阴交(双)、次髎。肾气亏虚者,补气海,肾俞;兼肾阳虚者,针命门,雀啄温灸关元;肝郁者泻太冲;湿热下注者泻阴陵泉。
操作:采用仰卧位常规针刺百会、列缺(双)、三阴交(双) 20分钟,俯卧位取次髎(双),2 寸或2.5 寸毫针向下斜刺入第二骶后孔中1.5~2 寸,要求触电样放射至前阴再留针15分钟。隔日针治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天,继续下一疗
程。
2.灸法治疗
药物:木香、淫羊藿、补骨脂、黄芪、辣椒。 穴位选择:肾俞、中极、关元。
操作方法:药物加工后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发疱。隔日 1 次,每次4小时,共30天。
3.耳穴治疗
取穴:主穴耳穴。取膀胱、尿道、肾、枕、脑点、神门。有外阴过敏者加过敏区;失眠、多梦者可加皮质下、心、口、神衰点;心烦、易怒者可加心、肝、胆、内分泌;尿道功能障碍者加肝、三焦;面色萎黄、纳呆者加脾、胃;气阴两虚者加脾、肾、肝、肾上腺。
操作:将嵌入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在选定的穴位敏感点上,并嘱患者每天按压5~6次,每次按压2~3分钟,以耳廓发热或敏感点出现轻微疼痛为度。每隔3天贴1次,5次为一个疗程,持续3 个疗程。
4.穴位注射治疗
操作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10mg ,关元、三阴交穴位常规消毒后,刺入回抽无血后每穴注射1/3药液,每日1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2 疗程评价疗效。
(三)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药物:五倍子1份,五味子1份,吴茱萸1份,金樱子2份。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适量,用生姜汁和清醋调成稠糊状敷贴于肾俞、膀胱俞、关元、命门穴、涌泉上,每次敷贴4~6小时,每日1次,连续贴敷1个月为一疗程。
2.中药坐浴
药物:黄柏30 g 、黄连30 g 、苦参30 g 、五倍子20 g 、菟丝子 20g、苍术30 g 、赤芍、白芍各20 g。
操作:将上药加清水 1000 毫升,煎沸去渣后药液倒入盆中,趁热熏蒸外阴,待温时再坐浴15~30 分钟,每日1次,7 天为1疗程。
3.中医心理治疗
以中医的整体辨证观念为指导,针对患者的人格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环境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灵活运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情志疗法、言语开导法、移情疗
法、易性疗法等。
(四)护理
以辨证施护为主导,注重心理疏导与强化膀胱功能训练。
1.心理疏导:加强宣教工作,引导患者分散注意力,解除紧张焦虑情绪,加强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2.膀胱功能训练:与患者共同制定出长远的训练规划,鼓励患者坚持每天锻炼。有意识地使骨盆底部肌肉紧缩和自我放松,加强会阴部肌肉锻炼,如作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动作锻炼,每日3次,每次15~30次,可坚持长期训练。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学评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症状评分标准设计出尿频的症状评分表,将证候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
(1) 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症状积分降至正常; (2)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50%; (3) 有效:临床症状较前改善,但症状积分减少<50%;
(4)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20%。 (二)评价方法
评价症状缓解情况,动态观察症状变化,对尿频、尿急等10个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2、4、6分,每周记录1次。
症状评分量化表
项目
尿频 尿急 尿痛 尿道灼热 滴沥不尽 排尿费力 腰膝酸软 小腹、会阴部疼痛不适
会阴部、下腹部坠胀感 焦虑
无 (0)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轻度 (2)
尿次增加,两次间隔2小时以上
小便急迫,可忍耐 小便时尿道隐隐作痛,不影响排尿 感觉轻微 偶尔有,轻微 偶尔出现
中度 (4)
尿次增加,两次间隔1~2小时
小便急迫,仅可忍耐片刻 小便时尿道疼痛较重,排尿不爽
感觉明显,可忍受 间断有,较明显 间断出现
重度 (6)
尿次增加,两次间隔小于1小时
小便急迫,迫不及待 小便时尿道疼痛难忍 感觉明显,难以忍受 持续出现 持续存在 腰膝酸软难忍 持续出现,难以忍受 持续出现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
晨起腰膝酸软,捶打可止 腰膝酸软持续 偶尔出现 偶尔出现 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间断出现,时轻时重 间断出现 大部分时间有
老年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老
年 病 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 录
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73 尿频病(尿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77
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ZYYXH/T40-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
(1)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2)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
2.西医诊断: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贝政平、蔡映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1)汗出,可诉不稳、易消长的全身乏力感,头晕、头痛、头重、心悸、胸闷、腹泻等自主神经性躯体症状。
(2)可见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异常:眼心反射,Schelloug 起立试验,皮肤划痕试验,心电图,(体表)微小震动图,指尖容积脉波等。
(二)证候诊断
1.肺卫不固证:自汗,头面、颈胸部时时出汗,活动后尤甚,怕风,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黄白光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营卫不和证:自汗,汗出恶风寒,肢体酸楚,或有微热,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3.湿热熏蒸证:自汗为主,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阴虚火旺证:盗汗,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颧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5.阴阳两虚证:自汗、盗汗、腰背酸软疼痛,头晕眼花,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糯稻根、大枣、甘草等。 中成药:玉屏风散、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不和证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等。 3.湿热熏蒸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①十味温胆汤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甘草等。②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豆蔻、厚朴、法半夏、通草、滑石、竹叶、苍术、防己等。
4.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①关腠散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黄连、莲子、肉桂、浮小麦、五味子等。②当归六黄汤加减。生地、熟地、当归、黄芩、黄连、黄柏、黄芪、肉桂、五味子、乌梅等。
中成药:当归六黄丸等。 5.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
推荐方药: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知母、焦黄柏、当归、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甘草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针刺疗法
①取穴:主穴,阴郄、后溪、合谷;配穴,复溜、肺俞等。
针刺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针具取无菌30号1.5寸毫针, 主穴穴位直刺进针1~1.5寸,如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②“华佗夹脊刺”治疗:取华佗夹脊穴,采用自上而下依次左右交替针刺, 直刺0.5~1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2.温针灸
取大椎穴,以毫针得气后在针柄上放上艾炷,每次3~5壮,每日1次;另取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合谷、复溜中的2~3穴/次,治疗自汗。用艾条灸左阴郄,约40分
钟,每日1次,治疗盗汗。
3.刺络拔罐与穴位埋针治疗
刺络拔罐:穴取肺俞,常规消毒,先用抽气罐以肺俞为中心用较大吸力拔罐1分钟左右,使局部皮肤充血至紫红色,然后取下抽气罐,用三棱针点刺肺俞1~2下后,再在原处拔罐3~5分钟,出血量一般可达3mL 左右,1~3天左右治疗1次,与穴位埋针同时进行。
穴位埋针:穴取尺泽、复溜, 消毒后埋植皮内针(麦粒型),皮内针针刺方向与经络循行路线垂直,医用胶布固定,视气温高低,埋针时间可在1~3天左右。
4.耳穴压豆
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局部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6cm 见方的胶布对准穴位敷贴。用手指按压3分钟,每日5次,隔日换穴1次。
(三)中药外治法
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 中药足浴
泡脚方药组成:淫羊藿、补骨脂、黄芪、茯苓、小黑豆,浮小麦等。可用于阴阳两虚证。
用法: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煎熬至约1500ml ,取出药汁倒入盆中,泡脚时先将脚架在盆边用蒸气蒸双脚,同时双脚不断相互搓擦,待水温降至约50℃时,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继续搓擦约30分钟。
2. 中药外敷疗法
(1)外敷止汗方:五倍子、郁金组成,用蜂蜜调匀敷脐。适用于各种汗出。 (2)取黄芪、五倍子、五味子,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两侧内关穴,贴于神阙。24小时更换1次,7~8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各种汗出。
(3)取五倍子、五味子等量,共研细末,加入70%乙醇适量,调成“双五子”糊剂,将适量的“双五子”糊剂放在塑料薄膜上,贴于肚脐正中,24小时更换1次,一般7~8天即可见效,适用于各种汗出。
3. 中药塌渍
塌渍剂药物组成:五倍子、冰片、蜂蜜。 (1)头颈部出汗塌渍剂敷于胸椎2~4处; (2)躯干出汗塌渍剂敷于胸椎6~10处;
(3)下肢出汗塌渍剂敷于胸11~腰2处,每次20分钟。 (四)其他治疗
可根据病情应用多功能温灸仪。使用方法:接通电源,调温开关中间位置为关闭,拨至(Ⅰ)位置为低温,(Ⅱ)位置为高温。然后调整工作温度,在室温(23度+2度),选择功率为25W,电压220V /50Hz 时,预热3分钟后即可使用。取穴同温针炙,每次15分钟,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以汗出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汗出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显效:汗出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汗出症状略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汗出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汗出症状计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24小时的出汗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计分 日间汗出症状 夜间汗出症状 0 无汗出 无汗出 1 1~2次短暂汗出 入睡之后汗出 2 2次以上短暂汗出 入睡之后汗出影响睡眠 3 频繁汗出 夜间汗出惊醒,汗出淋漓 4 频繁汗出影响日常生活 整夜汗出
5 汗出如雨,躁扰不宁 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或战栗汗出
尿频病(尿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GB/16751.2-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尿频、尿急。
次要症状:小便灼热、滴沥不尽、尿失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情志不舒等。 2. 西医诊断:参照《现代泌尿外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具有典型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 (2)排除尿路感染:尿常规多正常,清洁中段尿培养阴性或多次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 < 105/ml;排除结核菌、厌氧菌及真菌等特殊尿路感染。
(3)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膀胱结石、异物、尿道憩室、息肉及膀胱尿道神经病变、老年性尿道炎、神经源性疾病、糖尿病所致的膀胱功能障碍等。
(4)正规的抗生素疗程治疗效果不明显。
综合考虑上述症状、体征、病史和检查,可明确尿道综合征的诊断。 (二)证候诊断
1. 肾气亏虚证:尿频或夜尿频数,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腰脊酸痛,胫酸膝软或足跟痛,下腹部或尿道下坠感,耳鸣或耳聋,发脱或齿摇,头晕目眩,舌淡,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弱。
2. 心肾阴虚证:尿频或尿急,排尿不适,时有心烦,失眠多梦,腰酸困不适,下腹部坠胀,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3. 中气下陷证:尿频、尿急,劳累则发,下腹部或尿道下坠感,或直肠坠胀感,纳少,便溏,声低气怯,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4. 肝气郁结证:尿频、尿急,常与精神紧张、站立过久有关,腰骶部沉重隐痛,烦躁易怒,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善太息,下腹部不适,乳房作胀,舌淡红,脉细弦。
5. 下焦湿热证:尿频、尿急、尿痛,溲赤灼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肾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肾气,缩泉止遗。
推荐方药:五子衍宗丸合缩泉丸等加减。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乌药、桑螵蛸、益智仁、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煅牡蛎等。
中成药:五子衍宗丸、右归丸、缩泉丸(胶囊)等。 2.心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心肾,固摄缩泉。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心莲子饮等加减。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左归丸等。 3. 中气下陷证
治法:补益脾肾,益气升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等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柴胡、泽泻、升麻、乌药、益智仁、五味子、怀牛膝、炙甘草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颗粒)等。 4. 肝气郁结证
治法:补益肝肾,清热疏肝。
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等加减。熟地黄、当归、白芍、酸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栀子、丹皮、泽泻等。
中成药:逍遥丸等。 5. 下焦湿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利尿通淋。
推荐方药:八正散等加减。黄柏、茯苓、泽泻、丹皮、车前子、萹蓄、通草、栀子、生甘草等。
中成药:八正胶囊、癃清片等。 (二)针灸疗法 1.体针治疗
主穴:百会、列缺(双)、三阴交(双)、次髎。肾气亏虚者,补气海,肾俞;兼肾阳虚者,针命门,雀啄温灸关元;肝郁者泻太冲;湿热下注者泻阴陵泉。
操作:采用仰卧位常规针刺百会、列缺(双)、三阴交(双) 20分钟,俯卧位取次髎(双),2 寸或2.5 寸毫针向下斜刺入第二骶后孔中1.5~2 寸,要求触电样放射至前阴再留针15分钟。隔日针治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天,继续下一疗
程。
2.灸法治疗
药物:木香、淫羊藿、补骨脂、黄芪、辣椒。 穴位选择:肾俞、中极、关元。
操作方法:药物加工后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发疱。隔日 1 次,每次4小时,共30天。
3.耳穴治疗
取穴:主穴耳穴。取膀胱、尿道、肾、枕、脑点、神门。有外阴过敏者加过敏区;失眠、多梦者可加皮质下、心、口、神衰点;心烦、易怒者可加心、肝、胆、内分泌;尿道功能障碍者加肝、三焦;面色萎黄、纳呆者加脾、胃;气阴两虚者加脾、肾、肝、肾上腺。
操作:将嵌入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在选定的穴位敏感点上,并嘱患者每天按压5~6次,每次按压2~3分钟,以耳廓发热或敏感点出现轻微疼痛为度。每隔3天贴1次,5次为一个疗程,持续3 个疗程。
4.穴位注射治疗
操作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10mg ,关元、三阴交穴位常规消毒后,刺入回抽无血后每穴注射1/3药液,每日1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2 疗程评价疗效。
(三)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药物:五倍子1份,五味子1份,吴茱萸1份,金樱子2份。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适量,用生姜汁和清醋调成稠糊状敷贴于肾俞、膀胱俞、关元、命门穴、涌泉上,每次敷贴4~6小时,每日1次,连续贴敷1个月为一疗程。
2.中药坐浴
药物:黄柏30 g 、黄连30 g 、苦参30 g 、五倍子20 g 、菟丝子 20g、苍术30 g 、赤芍、白芍各20 g。
操作:将上药加清水 1000 毫升,煎沸去渣后药液倒入盆中,趁热熏蒸外阴,待温时再坐浴15~30 分钟,每日1次,7 天为1疗程。
3.中医心理治疗
以中医的整体辨证观念为指导,针对患者的人格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环境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灵活运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情志疗法、言语开导法、移情疗
法、易性疗法等。
(四)护理
以辨证施护为主导,注重心理疏导与强化膀胱功能训练。
1.心理疏导:加强宣教工作,引导患者分散注意力,解除紧张焦虑情绪,加强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2.膀胱功能训练:与患者共同制定出长远的训练规划,鼓励患者坚持每天锻炼。有意识地使骨盆底部肌肉紧缩和自我放松,加强会阴部肌肉锻炼,如作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动作锻炼,每日3次,每次15~30次,可坚持长期训练。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学评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症状评分标准设计出尿频的症状评分表,将证候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
(1) 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症状积分降至正常; (2)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50%; (3) 有效:临床症状较前改善,但症状积分减少<50%;
(4)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20%。 (二)评价方法
评价症状缓解情况,动态观察症状变化,对尿频、尿急等10个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2、4、6分,每周记录1次。
症状评分量化表
项目
尿频 尿急 尿痛 尿道灼热 滴沥不尽 排尿费力 腰膝酸软 小腹、会阴部疼痛不适
会阴部、下腹部坠胀感 焦虑
无 (0)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轻度 (2)
尿次增加,两次间隔2小时以上
小便急迫,可忍耐 小便时尿道隐隐作痛,不影响排尿 感觉轻微 偶尔有,轻微 偶尔出现
中度 (4)
尿次增加,两次间隔1~2小时
小便急迫,仅可忍耐片刻 小便时尿道疼痛较重,排尿不爽
感觉明显,可忍受 间断有,较明显 间断出现
重度 (6)
尿次增加,两次间隔小于1小时
小便急迫,迫不及待 小便时尿道疼痛难忍 感觉明显,难以忍受 持续出现 持续存在 腰膝酸软难忍 持续出现,难以忍受 持续出现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
晨起腰膝酸软,捶打可止 腰膝酸软持续 偶尔出现 偶尔出现 没有或很少时间有
间断出现,时轻时重 间断出现 大部分时间有
老年病科中医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