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发展与优化,师生的信息素养势必受到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他们之间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关键字] 信息技术 零起点 差异 分层 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①高中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均占较大比例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由于城乡、地区差距,许多农村中学硬件条件不行,师资不足,所以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勉强开了课,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连鼠标、键盘对他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障碍。而城镇学生却接受到了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甚至多次参加过各种计算机竞赛,初中毕业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了。另外不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接受知识的能力上也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这一知识更新特快的学科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信息技术“2000纲要”是基于“零起点”的,所以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是基于“零起点”而编写的,即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有很多的重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许多高一新生已经是“非零起点”了,虽然信息技术新课标是基于“非零起点”,但我省还没有正式实施,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还是“零起点”,现在就面临“非零起点”的学生使用“零起点”的教材的尴尬境地。

以上事实归根到底就是说明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除开客观原因以外,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如果总是根据教材内容都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讲起(计算机软硬件组成、二进制、操作系统等) ,讲应用

软件都从窗口、桌面开始,以大量的篇幅讲解每个按钮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对着教材枯燥地、照本宣科地讲解窗口、桌面和按钮,这些内容对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中学生来说,当然只会打瞌睡。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同学一无所获,而不喜欢这门课程,而只想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在这一部分同学的影响下,可能也会造成基础差的同学也不想学信息技术。

要真正解决学生差异较大难以面向全体的问题,又要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改进以往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做法。

分层教学其实是一种较早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延展,其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在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依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开展分层教学是指立足在“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上,满足学生差异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的目的,应是促进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应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划分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高级(A 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进行Windows 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Office 办公自动化软件、熟练利用Internet 进行信息查询与浏览。

中级(B 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能利用Windows 、Office 、Internet 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

初级(C 类):无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称为零起点学生,需要进行系统学习。

再就是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各类学生的比例,具体做法是在开课之前,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校园网、纸质等)填写《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调查表》,该调查表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结果,提出建议,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还不怎么得到学校的支持,不管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多数地区信息技术只是被置于最边缘的位置,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不过,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里不被重视,是否会是有利因素呢?比如,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条条框框,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实施课程,可以这么做吗?当然,我们的教师只能是“带着枷锁跳舞”,而且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枷锁更沉更重。课时不足、师资缺乏„„等等原因,使得课程实施都较为困难。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很难。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分层次教学只能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异要求来实现的“分层次”。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内容出现的顺序,作业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通过调整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对于A 类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B 类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

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A 类生转化;对于C 类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如一篇字处理软件下的图文混排,基本要求是在已有的文本中插入指定的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及位置,并能选择上下环绕、四周环绕方式。另外继续提出一些需要自己去探索的任务,如图片的局部选取、水印效果、无环绕下文字与图片的层次关系的调整等等,以激励那些基本要求完成得很顺利的同学继续学习。

再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可让他们设计一些可融入自身智慧的程序题,而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则要求读懂已有的程序、再模仿编一些相近的程序。

在学习方式上,对于A 类生,提出任务后,以自学完成为主;对于B 类生,通过自学加适当的教师点拔;对于C 类生,教师应给予较多的关注与耐心指导,也可安排A 类生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样做不仅肯定了A 类生,同时对A 类生也是一种提高。学习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倡导合作式学习。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光只是关注所谓的“好生”,相反,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入到这些零起点的学生当中去。其中鼓励最为重要,这些学生本身在一个课堂中和其它学生相比,就存在各方面条件上的差异,心理也难免主生自卑感,这是就特别想从老师那里获得关爱。如果我们一线信息技术不采取措施去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方面将会产生不可想像的消极影响。因此,首先,我们要多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觉得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也同样是最棒的。

“零起点的学生”存在的确为教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但笼统地指责“零起点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影响却有失科学,需要对“零起点”作一分析。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构成学习能力上决定性的障碍或缺失,即使是零起点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缺少的只是认识、了解和操作层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熟悉,而这些知识技能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方式“查漏补缺”的。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底限降低目标要求。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分层次教学更需加强评价,只有通过不断反馈、强化、矫正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差异情况。

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教育和反馈,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检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业评价可以主要采用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评价。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文件夹。学生将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材料装入文件夹。如:每个月的汇报作品,一个好的作品等等。学生自己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条件成熟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家长观看、评价。也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同学互相观摩。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文件夹中写上评语,发到学生文件夹中,这就是最重要的一张学习“成绩报告单”

而平时的每一堂课,也应将反馈、矫正和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初的反馈和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知识技能的状况、心理上对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况。课中的教学重点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指在学习了教学重点或难点后,及时通过反馈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而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微调。一节课要结束时,通过反馈了解学习效果,并进

行必要的补救。此时尤其要注重学习上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反馈情况,更不能以少数好学生的反馈来代替整个班级这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照顾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才是真正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也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而教学质量是指教学适宜学习者的程度,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与矫正等变量制约。学生虽处于一间教室上课,但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往往适合于中等学生;课堂上,提问、上台演示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交流、配合老师教学的少数学生多报以表扬与鼓励。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给予的是正强化,而缺乏正强化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效果会减弱。

布卢姆认为:“在学生前提行为和教学质量有利时,所有的学习结果将达到高的或积极的水平,结果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如果学生前提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后的结果会是: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层学生获得一定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让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产生创造的体验,体会创造的愉悦,最终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寻求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努力吸取每一次成功失败的滋养,把自己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都因该立即行动起来:

1、通读新课标,通读新教材;

2、更新观念,主动充电,系统学习;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认真反思,共同研讨,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刚刚开始,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

[2] 何东亮、丁瑜主编,教育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9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刍议》,李作军

[5]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9期,《建立分层教学体系 转化后进学生》,刘安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发展与优化,师生的信息素养势必受到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他们之间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关键字] 信息技术 零起点 差异 分层 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①高中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均占较大比例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由于城乡、地区差距,许多农村中学硬件条件不行,师资不足,所以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勉强开了课,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连鼠标、键盘对他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障碍。而城镇学生却接受到了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甚至多次参加过各种计算机竞赛,初中毕业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了。另外不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接受知识的能力上也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这一知识更新特快的学科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信息技术“2000纲要”是基于“零起点”的,所以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是基于“零起点”而编写的,即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有很多的重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许多高一新生已经是“非零起点”了,虽然信息技术新课标是基于“非零起点”,但我省还没有正式实施,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还是“零起点”,现在就面临“非零起点”的学生使用“零起点”的教材的尴尬境地。

以上事实归根到底就是说明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除开客观原因以外,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如果总是根据教材内容都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讲起(计算机软硬件组成、二进制、操作系统等) ,讲应用

软件都从窗口、桌面开始,以大量的篇幅讲解每个按钮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对着教材枯燥地、照本宣科地讲解窗口、桌面和按钮,这些内容对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中学生来说,当然只会打瞌睡。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同学一无所获,而不喜欢这门课程,而只想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在这一部分同学的影响下,可能也会造成基础差的同学也不想学信息技术。

要真正解决学生差异较大难以面向全体的问题,又要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改进以往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做法。

分层教学其实是一种较早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延展,其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在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依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开展分层教学是指立足在“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上,满足学生差异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的目的,应是促进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应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划分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高级(A 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进行Windows 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Office 办公自动化软件、熟练利用Internet 进行信息查询与浏览。

中级(B 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能利用Windows 、Office 、Internet 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

初级(C 类):无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称为零起点学生,需要进行系统学习。

再就是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各类学生的比例,具体做法是在开课之前,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校园网、纸质等)填写《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调查表》,该调查表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结果,提出建议,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还不怎么得到学校的支持,不管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多数地区信息技术只是被置于最边缘的位置,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不过,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里不被重视,是否会是有利因素呢?比如,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条条框框,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实施课程,可以这么做吗?当然,我们的教师只能是“带着枷锁跳舞”,而且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枷锁更沉更重。课时不足、师资缺乏„„等等原因,使得课程实施都较为困难。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很难。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分层次教学只能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异要求来实现的“分层次”。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内容出现的顺序,作业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通过调整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对于A 类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B 类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

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A 类生转化;对于C 类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如一篇字处理软件下的图文混排,基本要求是在已有的文本中插入指定的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及位置,并能选择上下环绕、四周环绕方式。另外继续提出一些需要自己去探索的任务,如图片的局部选取、水印效果、无环绕下文字与图片的层次关系的调整等等,以激励那些基本要求完成得很顺利的同学继续学习。

再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可让他们设计一些可融入自身智慧的程序题,而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则要求读懂已有的程序、再模仿编一些相近的程序。

在学习方式上,对于A 类生,提出任务后,以自学完成为主;对于B 类生,通过自学加适当的教师点拔;对于C 类生,教师应给予较多的关注与耐心指导,也可安排A 类生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样做不仅肯定了A 类生,同时对A 类生也是一种提高。学习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倡导合作式学习。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光只是关注所谓的“好生”,相反,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入到这些零起点的学生当中去。其中鼓励最为重要,这些学生本身在一个课堂中和其它学生相比,就存在各方面条件上的差异,心理也难免主生自卑感,这是就特别想从老师那里获得关爱。如果我们一线信息技术不采取措施去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方面将会产生不可想像的消极影响。因此,首先,我们要多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觉得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也同样是最棒的。

“零起点的学生”存在的确为教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但笼统地指责“零起点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影响却有失科学,需要对“零起点”作一分析。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构成学习能力上决定性的障碍或缺失,即使是零起点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缺少的只是认识、了解和操作层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熟悉,而这些知识技能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方式“查漏补缺”的。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底限降低目标要求。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分层次教学更需加强评价,只有通过不断反馈、强化、矫正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差异情况。

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教育和反馈,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检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业评价可以主要采用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评价。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文件夹。学生将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材料装入文件夹。如:每个月的汇报作品,一个好的作品等等。学生自己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条件成熟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家长观看、评价。也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同学互相观摩。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文件夹中写上评语,发到学生文件夹中,这就是最重要的一张学习“成绩报告单”

而平时的每一堂课,也应将反馈、矫正和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初的反馈和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知识技能的状况、心理上对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况。课中的教学重点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指在学习了教学重点或难点后,及时通过反馈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而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微调。一节课要结束时,通过反馈了解学习效果,并进

行必要的补救。此时尤其要注重学习上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反馈情况,更不能以少数好学生的反馈来代替整个班级这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照顾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才是真正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也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而教学质量是指教学适宜学习者的程度,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与矫正等变量制约。学生虽处于一间教室上课,但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往往适合于中等学生;课堂上,提问、上台演示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交流、配合老师教学的少数学生多报以表扬与鼓励。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给予的是正强化,而缺乏正强化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效果会减弱。

布卢姆认为:“在学生前提行为和教学质量有利时,所有的学习结果将达到高的或积极的水平,结果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如果学生前提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后的结果会是: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层学生获得一定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让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产生创造的体验,体会创造的愉悦,最终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寻求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努力吸取每一次成功失败的滋养,把自己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都因该立即行动起来:

1、通读新课标,通读新教材;

2、更新观念,主动充电,系统学习;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认真反思,共同研讨,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刚刚开始,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

[2] 何东亮、丁瑜主编,教育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9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刍议》,李作军

[5]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9期,《建立分层教学体系 转化后进学生》,刘安


相关内容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技术支持工具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技术支持工具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要注意兴趣的持久性.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信息素养,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对教师提 ...

  • 如何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正确的融合,需要人们解放以往的思想,抓住重点,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进一步正确有效地 ...

  •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 ...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本工具旨在帮助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内 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信息 技术应用状态.请您逐项阅读各项指标,按照自身实 际情况选择"属实"."不属实"或者是"不确定" ...

  • "十二五"课题开题报告
  • <信息技术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会同县一完小课题组 饶菊芳.黄艳梅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网络时代阔步迈进如今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 ...

  •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
  •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 刘洋 (天津和平区研究生课程班4班) 一.绪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迄今为止,"教育信息化"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 信息化教育对我国教 ...

  • 专访:以信息技术促语文教与学的变革
  • 以信息技术促语文教与学的变革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老师 梁春晓1  唐晓勇2 (1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广州510245:2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深圳 518052) 刊载于<教育信息技术>2014年第1期 访谈者:唐老师,您自99年开始您的信息化教学之路.十多年来,在您的教学实践的不 ...

  • 教师能力标准解读课程的题目与答案
  • 一.理解能力提升工程 1. [单选题]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四个关键词来描述: ( 20 分) A. 培训.实践.应用.测评 B. 标准.培训.测评.应用 C. 能力.培训.测评.应用 D. 标准.培训.实践.应用 答案:B 2. [多选题] 在能力提升工程中,明 ...

  •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葫芦中学 郭金浩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依靠原来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