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资源理论评述

作者:孙庆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年01期

   摘要 运用交换资源的观点,来研究社会交换行为,建构交换模式,解释社会互动的动因,无疑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社会互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探究工具和阐释手段。但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交换的研究必须基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展开。

   关键词 社会交换 资源 中国化。

   社会交换理论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该理论以经济交易作类比将人类的社会互动视为一种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的交换过程,在对人类社会互动的动因、机制、模式、本质、社会互动与宏观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诠释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资源说系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一个微型理论,是关于交换内容的学说。

  

   一

   在社会交换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们似乎仅把注意集中于对交换者和交换行为模式的研究方面,而对交换内容及其意义和作用却未作过多的重视。在弗雷泽的交换理论中,交换物即是女人,具体地说是姐妹或女儿;在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理论中,交换物仅局限于臂章和项圈。当然,马林诺夫斯基创造性地区分了物质或经济的交换与非物质或符号的交换类型,使得人们对交换内容的认识大为拓展。嗣后,在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中,有关交换内容的研究才有所突破。霍曼斯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有必要把交换物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区分,并且他更加重视非物质交换物在交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霍曼斯认为,尊重、社会赞许、服务、友爱、服从、威望和情感等非物质因素均可以成为交换内容。社会赞许在社会交换中的作用,类似于经济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但是在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中,各种形式的交换物均是以报酬和代价的概念形式出现的。尽管霍曼斯对交换资源的分析已达到较为深入的程度,但他尚未把交换资源作为一种理论或研究目标来看待,也并未试图要建立一种有关交换资源的学说。布劳虽未对社会交换内容作过明确的分析与描述,但他曾提出过可作为交换回报的六类交换物:个人魅力、社会接受、社会认可、有效服务、尊敬或声誉、服从或权力。显然,这种分类是比较混乱的,因为其中的某些概念相互包容,且这六类交换物并未能够涵盖所有的交换内容,但这似乎也可算作有关交换资源的一种模糊的理论。

   把交换内容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交换资源说的首创者是两位社会心理学家:E·福阿和V·福阿(Edua Foa and Uriel Foa)。他们首次明确地将交换内容称作一种资源,把交换资源作为一种理论目标予以研究。交换资源说作为社会交换的辅助性理论,大大拓展了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使之更加完善和丰富,使我们对社会交换本质的认识更进一步加深。两位福阿将交换资源界定为:可以通过人际行为传递的任何物质的或符号的东西(1974年)。这一界定内容十分广泛,显然涵盖了参与人际交往或与人际交往有关的一切内容。80年代以后他们对交换资源的类别划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交换资源分为六大类:爱、地位、服务、信息、货物和金钱。爱是爱慕、温情或惬意的交流;地位是尊重、敬仰或名望的表现;服务涉及与身体、财产等提供帮助有关的活动;货物指有形的产品、物件或材料;信息表现为劝告、意见或教导;金钱则被定义为由社会赋予标准价值单位的硬币、纸币或象征品。

   这六类交换资源可以在两个维度上加以归纳排列:特殊性和具体性。特殊性是规定某一个体与谁交换资源及到何种程度的维度,指因资源提供者的特殊地位而决定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的程度。爱是最具有特殊性的资源,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爱上了谁以及被谁爱上了所决定的,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表达的爱慕之意要比普通百姓同样的表示价值高得多。地位和服务的特殊性低于爱,但高于其它资源。信息和货物的特殊性又相对地高于金钱,金钱最少特殊性,它的价值不因付款人是谁而发生变化,只要不是伪钞就行。因此,金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资源。具体性维度指资源在交换中所采取的具体或抽象形式,起到一种符号的作用。从具体到抽象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服务与货物被认为落于最具体的一端,是具体性最强的资源,它们在交换中显而易见。爱和金钱的具体性是中度的,它们在交换中既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符号的形式。地位和信息被认为落在这一连续体最抽象的一端,或者说它们的具体性最弱,在多数情况下它们的交换是通过符号形式进行的。

   艾默森(R.M.Emerson)认为两位福阿对资源的界定过于宽泛,未能反映出作为交换的资源的特点来。因此,他对福阿的定义作了补充:“一行为者所拥有的使其能够奖赏(或惩罚)另一特定行为者的能力、财物或其它属性。”①的确,这一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交换的本质特征,并含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味道。将两位福阿与艾默森的资源定义结合起来可得出以下认识:首先,交换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表现于外的也可以是潜在的。不同资源的积聚和储存方式各不相同,象金钱和货物之类有形资源相对地易于储藏,其它无形的资源如爱、地位、服务和信息,可以被看作是能力而不是财物,其积聚情况较难确定。相爱伉俪情深似海心心相印,爱的积累只能铭刻在双方的心田,而不能记录在彼此的银行帐号下。同样,当我们赞扬了某人,就发生了地位的交换,但其积累却不易被人觉察。这类交换的基础是能力,而不是身外之财物。其次,交换资源的价值与互动双方的需要相联系。为对方所渴求的资源能够给予对方以愉悦和满足感,会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回报,而不为对方所需要的资源则不具有价值或贬值。因此,交换资源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交换双方的需要程度。正如艾默森指出的:“严格地讲,资源并非个体行动者的财产或特征,而是行动者之间关系的特征,因为任何个体所拥有的能力只有在与另一个赏识这种能力的个体建立交换关系时,它才能够成为一种资源。”②另外,某些资源的价值表现是间歇性的,诸如食物在人们获得满足之后,其价值便会陡然下降。而另外一些资源其价值则基本上是永久性的或变化不大诸如社会赞许。第三,资源的拥有总是与权力和地位相联系的,拥有某种资源的人便拥有权力和地位,并在交换过程中居于优势位置,而缺乏资源的人则不得不依附并服从拥有资源的人。这便导致资源垄断现象的产生。

  

   二

   情感能否作为交换资源参与交换的问题是有争议的。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于1982年指出,情感不仅仅是作为人际交换的一种副产品,而是作为一种可交换的资源。情感是一种满意或不满意心态的表露,可以直接作为交换资源参与交换。这类似于福阿资源分类中的爱,但是两位福阿显然是把爱的内涵主要局限于男女性爱之范围,至多也不过扩展至父母子女朋友之爱,而麦克林托克的情感资源则泛指所有情感的表现,这显然是对福阿资源说的补充。麦氏认为,情感在交换中还具有下述两点作用:A.所体验到的满意程度,能够驱动交换继续或中断交换关系。B.指向对方的且被对方所感知到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线索,能够对对方的行为发生某种作用,鼓励、劝说或阻止对方改变其行为以产生更多的酬赏性结果。实际上,情感作为一种交换资源,其作用是在将来产生某种有价值的结果。如艾默森指出的:“各种类型的有益事件包括金钱、货物、微笑或简单的‘社会注意’,其价值几乎表现在同一种意义上,即它们之所以是有益行为,是因为能够产生有价值的结果。”③

   E·福阿和U·福阿的交换资源说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他们的观点试图把行为的强化效应和影响行为的认知结构加以调和和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观点,欲对资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作出解释。认知结构是在强化的基础上从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分析是将事物看作有区别的个体,综合是在个体之中认识其共同特性。他们认为,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对交换资源的认知概念既非与生俱来的,其形成也有先后之分,对资源的认知过程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对于新生儿来说,周围环境是一片混沌。他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和服务,却不能够区分这种资源。当儿童学会穿衣吃饭这类行为之后,才能够区分爱与帮助之间的不同。与此同时,他开始认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在行为上也认识到给予资源与接受(或拒绝)资源之间的不同。嗣后,这名儿童开始学习区分现实行为与理想行为。他希望参与某项活动之中却不被允许,他便渐渐认识到作为行为对象和行为执行者之间的区别。与此同时他学会了区分地位和爱、货物和服务这些资源。他发现因某一行为而受到赞扬或遭到斥责并不一定与被抚爱有关。他还会发现某些资源是有形的和具体的,并且可能会消失,而另外一些资源如爱、地位和信息则是抽象的,并且可以不断地重复出现。最后,该儿童认识到当事人与旁观者对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儿童们常常想吞食脏东西,而父母则对此惊骇不已。这使儿童逐渐明白,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父母不同。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会了区分信息与地位、金钱与货物。他认识到了解或牢记某些事件就可能受到赞扬,这样,信息就成为与获得地位有关的商品。同样,他也知道了金钱的用途,通常必须有钱才能够交换到糖果或玩具之类的货物。当儿童长大成人,他头脑中便具有了人际交换中各种资源的认知结构,从而便能够认识各种交换资源的含义。两位福阿主要使用认知理论描述从儿童到成人形成有关交换资源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是有其合理成分的,当然这种分析还较为粗略,且停留在描述的水平。

  

   三

   交换资源理论同样涉及到对交换行为动机的解释。交换动机是与个体所拥有的资源量相联系的。个体的资源量具有某种上限和下限标准,上限度是指个体对拥有某一资源感到饱和的限度。一旦资源量超出上限度,便会激发个体将该资源与其他资源进行交换的动机。下限度则是反映个体对某一资源感到不足而需要的限度。一旦资源量低于下限度,便会激发个体去获取该资源的动机。各类资源从上限到下限的最佳跨度各不相同。爱的最佳跨度最小(限于男女性爱),服务和地位的最佳跨度大于爱,但小于货物和信息,金钱的最佳跨度最大,其上限接近无限。当某人的资源高出最佳度,他便有可能进入交换,以换取其它资源,因为他拥有剩余的资源,且拥有潜在的权势。但是,潜在的权势若要转变为真实的权势,其前提是他人需要这一资源。资源说对交换动机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显然不能够仅用这一理论解释交换动机,它只能作为对心理需要与经济需要说的补充。

   交换资源理论中就关于指导资源交换的原则,尚包含有两项基本命题:A.每一交换行为中均包含有一项或多项资源的给予和获取;B.相同和类似资源的交换比不同或不太相似的资源交换更有可能发生。前一命题是有关资源交换的最一般陈述。后一命题似乎显得比较重要,尤其是对预测资源交换的发生。这一命题假设的基础是:人们通常把交换资源按照相似程度进行分类,爱与地位和服务相类似,而与货物和信息不太相似,与金钱最不相似。命题假设: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交换更容易发生,这种倾向尤其表现在特殊性的资源方面如爱、地位和服务,在普遍性的资源(如货物和金钱)交换中不甚突出。信息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却往往是同类交换。

  

   四

   上述系西方学者有关交换资源的理论。中国台湾学者黄光国就中国人的资源分配模式进行了研究。他的资源分配模式将交换的双方分为请求者和资源分配者。确定请求者或资源分配者的主要因素是双方在交换中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所处的地位。由于中国人的关系倾向的性格,因此当一个请求者向一个资源分配者要求分配给他某种社会资源时,资源分配者首先考虑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采取与请求者交往的适当的交换规则。显然,这是一个人情取向的社会所表现的特征。根据黄光国的模式,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在情感和手段的成分的基础上,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感情的关系。在中国最重要的感情联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中制约社会交换和资源分配的规则是“需要法则”。有工作能力的成员(通常是父母或成人)有责任满足每一成员的合理需要而为资源去奋斗。当父母年老而不能工作时,子女们必须承担相等的责任以供养他们。(2)手段性的关系。个体与他人建立一种暂时和不明显的关系,仅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在手段性关系中感情的成分是微少的,与他人进行社会交换的规则是对等与互惠原则。(3)综合的关系。综合的关系是个体围绕“关系”而进行权力策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黄氏的模式中,个体的直接亲属以外的关系概括为综合的关系。一般说来,具有综合性关系的双方是彼此认识的,并且在他们的关系中保持一定的感情成分,但不如感情关系那么强烈。

   黄光国认为,当资源分配者在分配资源时,他必须重视“人情”的规矩和考虑以下的因素:A.付出资源的代价;B.资源分配者与请求者之间的感情成分;C.请求者回报的可能性;D.来自同一社会网络中的他人的社会评价。双方的感情关系越深,请求者的地位越高,请求者控制的资源越多,将来回报的机会越大,跟重要人物的社会关系越好,资源分配者就越有可能接受请求者的要求。

   黄光国的研究与分析显然是以福阿的资源理论为基础的。它对中国人的资源分配情况进行探索,旨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分配模式。当然,该研究主要是以台湾地区为主,其研究结果是否与大陆相一致,尚有待于研究证实。应该肯定,黄光国的研究是将西方的交换理论应用于中国的一种可贵的尝试。

  

   五

   交换资源说从交换内容入手研究社会交换,无疑它大大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交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交换行为模式大有裨益。交换资源学说较少受到人们的批评和攻击,当然这与学说本身的完善是分不开的,但是尚有一些其它的原因,例如,交换资源学说是交换理论中的一个微型理论,故难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另外,交换资源清单和分类的提出只涉及到是否完整和详细的问题,而一般不会产生观点的偏激或理论上的错误。

   不过,尽管交换资源学说已较为完美,但我们似乎还能够就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如下几点:A.尽管两位福阿所归纳的交换资源清单已比较全面和详尽,但我们认为似乎还略显粗糙和笼统,尚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和必要,例如,爱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男女之性爱,父母对子女及子女对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同情怜悯之爱等。不同类型的爱其交换情况是否相同。在福阿的资源理论中,爱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性爱,而对其它形式的爱则较少论及。B.作为交换资源的分类清单应穷尽交换资源的所有项目,否则,这一清单就不能够全面和详尽。在两位福阿的资源清单中,共提出了六大类资源,我们认为尚未包罗全部交换资源类型,诸如情感、时间、精力(努力)、经历、学历及其它投入资本。当然,这些项目能否直接被交换尚有争议,但是,它们作为一种对交换关系的投入资源却是无疑的。C.交换资源理论对于资源对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的影响及相互影响,研究与分析得尚不够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基于上述对西方交换资源理论的分析与评述,结合中国国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A目前有关交换行为和交换资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是在西方国家,在中国尤其在大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尚属空白。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重视不够。社会交换行为系一种普遍存在的人际互动行为,涉及到交换者的价值取向、人格特征、人际互动模式和社会制度、规范、文化背景以及习俗等诸种因素。在这些方面中国与西方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若将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与研究结果生搬硬套拿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非科学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研究在中国文化和环境中的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并建立中国人的社会交换理论。台湾及香港有学者在这一方面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显然还是不够的,且台湾、香港与大陆虽均为炎黄子孙,但其价值观,人格特征、交换模式、文化因素等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用台湾和香港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大陆的情况也不甚合适。B.要研究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并建立相应的交换理论,首先必须研究中国的国情、社会制度、规范、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取向、需要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内容,这是研究中国人社会交换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否则,这种研究便难以实施和维持。C.应对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资源情况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资源理论。西方学者的交换资源理论显然尚不够完善。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交换资源必须涵盖所有能够参与交换的内容,否则,这一界定便是不周延的。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社会交换资源至少应包括下列诸项内容:情感、地位、服务、信息、物品、金钱、时间和精力等。其中,情感既包含积极的情感,也包含有消极的情感,而并不仅仅局限于福阿理论中的“爱”。D.应以开放的、自由灵活的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社会交换资源,这是由这一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基本的研究内容应涉及到交换资源的内涵、外延、划类准则、积极的资源、消极的资源,共同的和不同情境中的资源交换模式,个体对资源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构的形成,资源的积累、贮存、表现和资源垄断等不同的方面。唯有如此,才能够形成有关交换资源的完整的研究并产生系统的资源理论。E.要创建中国人的社会交换及资源理论并使之完善和系统化,还应研究中国社会中的交换资源与需要的关系,资源与价值的关系,资源与人格的关系,资源与权力和地位的关系,资源与人际互动取向的关系等,这些是一个完整的交换资源理论所应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要使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扎根于中国并用于解释中国社会的人际互动情况,唯有使之中国化才是其生命所在。

   注释:

   ①R.M.Emerson.SocialExchange Theory.AlexInkeles,James Colema-n,N.Smelser.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1976.P347.

   ②R.M.Emerson.SocialExchange Theory.AlexInkeles,James Colema-n,N.Smelser.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1976.P348.

   ③L.Berkowitz.E.Walster,Advances in ExperimentalSocial Psycholog-y,1984.Vol.17,P194.

作者:孙庆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年01期

   摘要 运用交换资源的观点,来研究社会交换行为,建构交换模式,解释社会互动的动因,无疑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社会互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探究工具和阐释手段。但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交换的研究必须基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展开。

   关键词 社会交换 资源 中国化。

   社会交换理论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该理论以经济交易作类比将人类的社会互动视为一种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的交换过程,在对人类社会互动的动因、机制、模式、本质、社会互动与宏观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诠释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资源说系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一个微型理论,是关于交换内容的学说。

  

   一

   在社会交换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们似乎仅把注意集中于对交换者和交换行为模式的研究方面,而对交换内容及其意义和作用却未作过多的重视。在弗雷泽的交换理论中,交换物即是女人,具体地说是姐妹或女儿;在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理论中,交换物仅局限于臂章和项圈。当然,马林诺夫斯基创造性地区分了物质或经济的交换与非物质或符号的交换类型,使得人们对交换内容的认识大为拓展。嗣后,在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中,有关交换内容的研究才有所突破。霍曼斯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有必要把交换物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区分,并且他更加重视非物质交换物在交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霍曼斯认为,尊重、社会赞许、服务、友爱、服从、威望和情感等非物质因素均可以成为交换内容。社会赞许在社会交换中的作用,类似于经济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但是在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中,各种形式的交换物均是以报酬和代价的概念形式出现的。尽管霍曼斯对交换资源的分析已达到较为深入的程度,但他尚未把交换资源作为一种理论或研究目标来看待,也并未试图要建立一种有关交换资源的学说。布劳虽未对社会交换内容作过明确的分析与描述,但他曾提出过可作为交换回报的六类交换物:个人魅力、社会接受、社会认可、有效服务、尊敬或声誉、服从或权力。显然,这种分类是比较混乱的,因为其中的某些概念相互包容,且这六类交换物并未能够涵盖所有的交换内容,但这似乎也可算作有关交换资源的一种模糊的理论。

   把交换内容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交换资源说的首创者是两位社会心理学家:E·福阿和V·福阿(Edua Foa and Uriel Foa)。他们首次明确地将交换内容称作一种资源,把交换资源作为一种理论目标予以研究。交换资源说作为社会交换的辅助性理论,大大拓展了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使之更加完善和丰富,使我们对社会交换本质的认识更进一步加深。两位福阿将交换资源界定为:可以通过人际行为传递的任何物质的或符号的东西(1974年)。这一界定内容十分广泛,显然涵盖了参与人际交往或与人际交往有关的一切内容。80年代以后他们对交换资源的类别划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交换资源分为六大类:爱、地位、服务、信息、货物和金钱。爱是爱慕、温情或惬意的交流;地位是尊重、敬仰或名望的表现;服务涉及与身体、财产等提供帮助有关的活动;货物指有形的产品、物件或材料;信息表现为劝告、意见或教导;金钱则被定义为由社会赋予标准价值单位的硬币、纸币或象征品。

   这六类交换资源可以在两个维度上加以归纳排列:特殊性和具体性。特殊性是规定某一个体与谁交换资源及到何种程度的维度,指因资源提供者的特殊地位而决定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的程度。爱是最具有特殊性的资源,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爱上了谁以及被谁爱上了所决定的,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表达的爱慕之意要比普通百姓同样的表示价值高得多。地位和服务的特殊性低于爱,但高于其它资源。信息和货物的特殊性又相对地高于金钱,金钱最少特殊性,它的价值不因付款人是谁而发生变化,只要不是伪钞就行。因此,金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资源。具体性维度指资源在交换中所采取的具体或抽象形式,起到一种符号的作用。从具体到抽象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服务与货物被认为落于最具体的一端,是具体性最强的资源,它们在交换中显而易见。爱和金钱的具体性是中度的,它们在交换中既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符号的形式。地位和信息被认为落在这一连续体最抽象的一端,或者说它们的具体性最弱,在多数情况下它们的交换是通过符号形式进行的。

   艾默森(R.M.Emerson)认为两位福阿对资源的界定过于宽泛,未能反映出作为交换的资源的特点来。因此,他对福阿的定义作了补充:“一行为者所拥有的使其能够奖赏(或惩罚)另一特定行为者的能力、财物或其它属性。”①的确,这一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交换的本质特征,并含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味道。将两位福阿与艾默森的资源定义结合起来可得出以下认识:首先,交换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表现于外的也可以是潜在的。不同资源的积聚和储存方式各不相同,象金钱和货物之类有形资源相对地易于储藏,其它无形的资源如爱、地位、服务和信息,可以被看作是能力而不是财物,其积聚情况较难确定。相爱伉俪情深似海心心相印,爱的积累只能铭刻在双方的心田,而不能记录在彼此的银行帐号下。同样,当我们赞扬了某人,就发生了地位的交换,但其积累却不易被人觉察。这类交换的基础是能力,而不是身外之财物。其次,交换资源的价值与互动双方的需要相联系。为对方所渴求的资源能够给予对方以愉悦和满足感,会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回报,而不为对方所需要的资源则不具有价值或贬值。因此,交换资源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交换双方的需要程度。正如艾默森指出的:“严格地讲,资源并非个体行动者的财产或特征,而是行动者之间关系的特征,因为任何个体所拥有的能力只有在与另一个赏识这种能力的个体建立交换关系时,它才能够成为一种资源。”②另外,某些资源的价值表现是间歇性的,诸如食物在人们获得满足之后,其价值便会陡然下降。而另外一些资源其价值则基本上是永久性的或变化不大诸如社会赞许。第三,资源的拥有总是与权力和地位相联系的,拥有某种资源的人便拥有权力和地位,并在交换过程中居于优势位置,而缺乏资源的人则不得不依附并服从拥有资源的人。这便导致资源垄断现象的产生。

  

   二

   情感能否作为交换资源参与交换的问题是有争议的。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于1982年指出,情感不仅仅是作为人际交换的一种副产品,而是作为一种可交换的资源。情感是一种满意或不满意心态的表露,可以直接作为交换资源参与交换。这类似于福阿资源分类中的爱,但是两位福阿显然是把爱的内涵主要局限于男女性爱之范围,至多也不过扩展至父母子女朋友之爱,而麦克林托克的情感资源则泛指所有情感的表现,这显然是对福阿资源说的补充。麦氏认为,情感在交换中还具有下述两点作用:A.所体验到的满意程度,能够驱动交换继续或中断交换关系。B.指向对方的且被对方所感知到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线索,能够对对方的行为发生某种作用,鼓励、劝说或阻止对方改变其行为以产生更多的酬赏性结果。实际上,情感作为一种交换资源,其作用是在将来产生某种有价值的结果。如艾默森指出的:“各种类型的有益事件包括金钱、货物、微笑或简单的‘社会注意’,其价值几乎表现在同一种意义上,即它们之所以是有益行为,是因为能够产生有价值的结果。”③

   E·福阿和U·福阿的交换资源说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他们的观点试图把行为的强化效应和影响行为的认知结构加以调和和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观点,欲对资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作出解释。认知结构是在强化的基础上从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分析是将事物看作有区别的个体,综合是在个体之中认识其共同特性。他们认为,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对交换资源的认知概念既非与生俱来的,其形成也有先后之分,对资源的认知过程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对于新生儿来说,周围环境是一片混沌。他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和服务,却不能够区分这种资源。当儿童学会穿衣吃饭这类行为之后,才能够区分爱与帮助之间的不同。与此同时,他开始认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在行为上也认识到给予资源与接受(或拒绝)资源之间的不同。嗣后,这名儿童开始学习区分现实行为与理想行为。他希望参与某项活动之中却不被允许,他便渐渐认识到作为行为对象和行为执行者之间的区别。与此同时他学会了区分地位和爱、货物和服务这些资源。他发现因某一行为而受到赞扬或遭到斥责并不一定与被抚爱有关。他还会发现某些资源是有形的和具体的,并且可能会消失,而另外一些资源如爱、地位和信息则是抽象的,并且可以不断地重复出现。最后,该儿童认识到当事人与旁观者对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儿童们常常想吞食脏东西,而父母则对此惊骇不已。这使儿童逐渐明白,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父母不同。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会了区分信息与地位、金钱与货物。他认识到了解或牢记某些事件就可能受到赞扬,这样,信息就成为与获得地位有关的商品。同样,他也知道了金钱的用途,通常必须有钱才能够交换到糖果或玩具之类的货物。当儿童长大成人,他头脑中便具有了人际交换中各种资源的认知结构,从而便能够认识各种交换资源的含义。两位福阿主要使用认知理论描述从儿童到成人形成有关交换资源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是有其合理成分的,当然这种分析还较为粗略,且停留在描述的水平。

  

   三

   交换资源理论同样涉及到对交换行为动机的解释。交换动机是与个体所拥有的资源量相联系的。个体的资源量具有某种上限和下限标准,上限度是指个体对拥有某一资源感到饱和的限度。一旦资源量超出上限度,便会激发个体将该资源与其他资源进行交换的动机。下限度则是反映个体对某一资源感到不足而需要的限度。一旦资源量低于下限度,便会激发个体去获取该资源的动机。各类资源从上限到下限的最佳跨度各不相同。爱的最佳跨度最小(限于男女性爱),服务和地位的最佳跨度大于爱,但小于货物和信息,金钱的最佳跨度最大,其上限接近无限。当某人的资源高出最佳度,他便有可能进入交换,以换取其它资源,因为他拥有剩余的资源,且拥有潜在的权势。但是,潜在的权势若要转变为真实的权势,其前提是他人需要这一资源。资源说对交换动机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显然不能够仅用这一理论解释交换动机,它只能作为对心理需要与经济需要说的补充。

   交换资源理论中就关于指导资源交换的原则,尚包含有两项基本命题:A.每一交换行为中均包含有一项或多项资源的给予和获取;B.相同和类似资源的交换比不同或不太相似的资源交换更有可能发生。前一命题是有关资源交换的最一般陈述。后一命题似乎显得比较重要,尤其是对预测资源交换的发生。这一命题假设的基础是:人们通常把交换资源按照相似程度进行分类,爱与地位和服务相类似,而与货物和信息不太相似,与金钱最不相似。命题假设: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交换更容易发生,这种倾向尤其表现在特殊性的资源方面如爱、地位和服务,在普遍性的资源(如货物和金钱)交换中不甚突出。信息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却往往是同类交换。

  

   四

   上述系西方学者有关交换资源的理论。中国台湾学者黄光国就中国人的资源分配模式进行了研究。他的资源分配模式将交换的双方分为请求者和资源分配者。确定请求者或资源分配者的主要因素是双方在交换中所拥有资源的数量和所处的地位。由于中国人的关系倾向的性格,因此当一个请求者向一个资源分配者要求分配给他某种社会资源时,资源分配者首先考虑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采取与请求者交往的适当的交换规则。显然,这是一个人情取向的社会所表现的特征。根据黄光国的模式,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在情感和手段的成分的基础上,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感情的关系。在中国最重要的感情联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中制约社会交换和资源分配的规则是“需要法则”。有工作能力的成员(通常是父母或成人)有责任满足每一成员的合理需要而为资源去奋斗。当父母年老而不能工作时,子女们必须承担相等的责任以供养他们。(2)手段性的关系。个体与他人建立一种暂时和不明显的关系,仅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在手段性关系中感情的成分是微少的,与他人进行社会交换的规则是对等与互惠原则。(3)综合的关系。综合的关系是个体围绕“关系”而进行权力策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黄氏的模式中,个体的直接亲属以外的关系概括为综合的关系。一般说来,具有综合性关系的双方是彼此认识的,并且在他们的关系中保持一定的感情成分,但不如感情关系那么强烈。

   黄光国认为,当资源分配者在分配资源时,他必须重视“人情”的规矩和考虑以下的因素:A.付出资源的代价;B.资源分配者与请求者之间的感情成分;C.请求者回报的可能性;D.来自同一社会网络中的他人的社会评价。双方的感情关系越深,请求者的地位越高,请求者控制的资源越多,将来回报的机会越大,跟重要人物的社会关系越好,资源分配者就越有可能接受请求者的要求。

   黄光国的研究与分析显然是以福阿的资源理论为基础的。它对中国人的资源分配情况进行探索,旨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分配模式。当然,该研究主要是以台湾地区为主,其研究结果是否与大陆相一致,尚有待于研究证实。应该肯定,黄光国的研究是将西方的交换理论应用于中国的一种可贵的尝试。

  

   五

   交换资源说从交换内容入手研究社会交换,无疑它大大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交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交换行为模式大有裨益。交换资源学说较少受到人们的批评和攻击,当然这与学说本身的完善是分不开的,但是尚有一些其它的原因,例如,交换资源学说是交换理论中的一个微型理论,故难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另外,交换资源清单和分类的提出只涉及到是否完整和详细的问题,而一般不会产生观点的偏激或理论上的错误。

   不过,尽管交换资源学说已较为完美,但我们似乎还能够就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如下几点:A.尽管两位福阿所归纳的交换资源清单已比较全面和详尽,但我们认为似乎还略显粗糙和笼统,尚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和必要,例如,爱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男女之性爱,父母对子女及子女对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同情怜悯之爱等。不同类型的爱其交换情况是否相同。在福阿的资源理论中,爱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性爱,而对其它形式的爱则较少论及。B.作为交换资源的分类清单应穷尽交换资源的所有项目,否则,这一清单就不能够全面和详尽。在两位福阿的资源清单中,共提出了六大类资源,我们认为尚未包罗全部交换资源类型,诸如情感、时间、精力(努力)、经历、学历及其它投入资本。当然,这些项目能否直接被交换尚有争议,但是,它们作为一种对交换关系的投入资源却是无疑的。C.交换资源理论对于资源对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的影响及相互影响,研究与分析得尚不够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基于上述对西方交换资源理论的分析与评述,结合中国国情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A目前有关交换行为和交换资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是在西方国家,在中国尤其在大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尚属空白。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重视不够。社会交换行为系一种普遍存在的人际互动行为,涉及到交换者的价值取向、人格特征、人际互动模式和社会制度、规范、文化背景以及习俗等诸种因素。在这些方面中国与西方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若将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与研究结果生搬硬套拿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非科学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研究在中国文化和环境中的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并建立中国人的社会交换理论。台湾及香港有学者在这一方面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显然还是不够的,且台湾、香港与大陆虽均为炎黄子孙,但其价值观,人格特征、交换模式、文化因素等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用台湾和香港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大陆的情况也不甚合适。B.要研究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并建立相应的交换理论,首先必须研究中国的国情、社会制度、规范、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取向、需要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内容,这是研究中国人社会交换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否则,这种研究便难以实施和维持。C.应对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资源情况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资源理论。西方学者的交换资源理论显然尚不够完善。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交换资源必须涵盖所有能够参与交换的内容,否则,这一界定便是不周延的。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社会交换资源至少应包括下列诸项内容:情感、地位、服务、信息、物品、金钱、时间和精力等。其中,情感既包含积极的情感,也包含有消极的情感,而并不仅仅局限于福阿理论中的“爱”。D.应以开放的、自由灵活的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社会交换资源,这是由这一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基本的研究内容应涉及到交换资源的内涵、外延、划类准则、积极的资源、消极的资源,共同的和不同情境中的资源交换模式,个体对资源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构的形成,资源的积累、贮存、表现和资源垄断等不同的方面。唯有如此,才能够形成有关交换资源的完整的研究并产生系统的资源理论。E.要创建中国人的社会交换及资源理论并使之完善和系统化,还应研究中国社会中的交换资源与需要的关系,资源与价值的关系,资源与人格的关系,资源与权力和地位的关系,资源与人际互动取向的关系等,这些是一个完整的交换资源理论所应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要使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扎根于中国并用于解释中国社会的人际互动情况,唯有使之中国化才是其生命所在。

   注释:

   ①R.M.Emerson.SocialExchange Theory.AlexInkeles,James Colema-n,N.Smelser.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1976.P347.

   ②R.M.Emerson.SocialExchange Theory.AlexInkeles,James Colema-n,N.Smelser.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1976.P348.

   ③L.Berkowitz.E.Walster,Advances in ExperimentalSocial Psycholog-y,1984.Vol.17,P194.


相关内容

  • 心理调适与健康人生2
  • 心理调适与健康人生 试卷满分:100 一.判断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从心理动力论的角度分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说明了超我协调了本我和自我的关系.()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2.0 教师评述: 2.神经衰弱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脑长期的精 ...

  • 西方社会学资料--论述题
  • 论述题: 1. 比较并评述"结构功能论"与"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方法论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 研究取向:结构功能论将个人行为视为组织.制度.结构制约下的必然产物,因而人成为被动者:而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组织.制度.结构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它们之所以影响人的行 ...

  • 简答.分析.论述
  • 第一章 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 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 ...

  • [信息经济学]读书笔记-信息经济学理论
  • <信息经济学>读书笔记 --信息经济学概述及发展史 看到"信息经济学概述及发展史"这个主题时,我主要带着以下几个疑问和要点进行相关文献的查找和阅读:1.什么是信息经济学:2.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3.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传统经济学有哪些关联和区别: ...

  • 郑杭生: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4)
  • 郑杭生: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2013-05-14 11:06:23 来源:<社会学评论> 查看评论有7人参与 (三)对社会运行学派理论学说的相关评论 通过长期.持续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社会运行学派提出的上述五个理论已经产生了或大或小.程度不同的社会影响. ...

  •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 浅谈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成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同时,也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是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支撑.其之所以迅速成为经济学的一大派别,是因为它开创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并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 ...

  • 关于计算机网络当前研究方向的通报
  • 关于计算机网络当前研究方向的通报 Updated:2007.3 目 录 一.计算机网络 .......................................................................................................... ...

  • 历史评述题答法与训练
  • 答题要求: (1)"紧扣评论对象"(2)"观点明确" (3)"合理引用史实" (4)"多角度评论" (5)"论证充分.逻辑紧密,表述清楚" 评述题答题方法: (1)精审题,不出现方向性错误 (2)先表 ...

  • 第一讲绝对优势理论
  • 第一讲 绝对优势理论 一.背景 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