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桥梁通软件对双柱式盖梁配筋设计计算及校核验算分析

  摘要:盖梁是连接桥梁上部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盖梁的设计计算,在整个桥梁设计中特别重要,由于活载组合的多样性使得盖梁受力情况较为复杂,计算也十分繁琐,因此,本文运用桥梁通软件对双柱式盖梁配筋设计计算和校核验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盖梁 计算模型 桥梁通 内力分析  在设计中,由于桥梁的跨径、斜度、桥宽及车辆荷载标准的变化,对盖梁设计的影响很大,很难完全套用标准图和通用图,盖梁设计的标准化程度很低,经常是非标准设计,需要对盖梁进行较多的计算,所以盖梁设计是桥梁设计的一个关键部分。  1、盖梁计算  1.1 计算依据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规定[1]:对于双柱式桥墩,当盖梁的钢度与墩柱的线钢度比大于5时,为简化计算可以忽略节点不均衡弯矩的分配及传递,一般可按简支梁或悬臂梁进行计算和配筋,多柱式的盖梁可按连续梁计算,当盖梁计算跨径L与梁高h之比,简支梁2.05.0时,则按一般构件计算。  1.2 内力计算  恒载主要包括上部梁重、桥面铺装、防撞护栏、人行道、路灯、管线、支座、垫块及盖梁自重,跨铁路桥还包括桥上防护网等相关设施,活载计算中需考虑的主要状况有:单列车对称布置、非对称布置,双列车及多列车对称布置、非对称布置,最后进行车道折减,取计算最大值。在顺桥向活载移动情况下,需选取单孔活载和双孔活载两种状况,每种状况又相应分为单列车和多列车情况,分别计算出纵向支座活载反力最大值,用于盖梁的内力计算。然后根据活载横向分配系数,求出活载作用下各支座反力的最大值,再求出活载作用下盖梁各控制截面相应的内力值。最后把上述求得的恒载内力及活载最大状况内力进行组合,以确定盖梁最终极限内力效应值[2]。需要说明的是,在盖梁内力计算时,可考虑桩柱支承宽度对削减负弯矩尖峰的影响。  桥梁通软件的盖梁计算原理同传统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可直接采用桥梁通软件进行盖梁内力计算及构件验算[3]。预应力混凝土盖梁可借助桥梁通软件获取盖梁上支座反力,然后利用其它软件进行受力分析。  2、工程实例  以灶爷庙大桥新建工程为例,单幅桥桥墩盖梁尺寸,盖梁设计斜交角度为30°,主桥正截面机动车道宽11m,两侧分别设置0.5m防撞护栏墙,全宽12m。上部结构采用9块20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盖梁斜长13.62m.桥上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上部恒载加载桥梁通计算模型和盖梁实际受力模型两种计算模式,支点处弯矩考虑桥墩支承宽度对削减负弯矩尖峰的影响,按照桥梁通计算模型计算和实际受力所得跨中、支点的弯矩和剪力计算结果对比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跨中正弯矩和支点负弯矩相差不大,弯矩差值分别为123KN.M和94KN.M,模型计算结果比实际受力结果约大6%和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结构上部为奇数片梁,在计算模型中,跨中位置有一集中力。而实际上盖梁跨中并不直接受力,传递集中力的支座对称盖梁中心布置,这就使得实际计算的弯矩包络图有类似削峰的处理。加载位置的不同使得跨中弯矩值必然要偏离实际结构的受力状态,同样在支点处,因为两种计算模型集中力加载位置的不同,车辆偏载加载时使得每个支座分配的集中力不一样,也使得支点处弯矩不一样,事实上,如果主梁片数为偶数片梁,两种计算模式在跨中处都没有集中力,跨中弯矩在计算模型和实际受力中都有类似削峰的处理,两种结果计算所得跨中最大正弯矩会更加接近。再看剪力,两个计算结果剪力差值较大,跨中和支点处剪力差值分别为331KN和-425KN,究其原因,也是由于车辆偏载加载时。在计算模型中,仅考虑梁与梁之间的横向分布,而实际中,偏载时每片梁上两个支座所分配的集中力大小并不一致,这就使得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剪力的位置和大小都不一样,也使得剪力计算结果差值较大。如果抗剪钢筋直径以28mm设计,考虑混凝土和箍筋的剪力分配,按照桥梁通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支点处需抗剪钢筋11根,而按照实际受力计算需抗剪钢筋13根。抗剪钢筋差两根,在盖梁配筋设计时,设计者一般偏于保守留有一定的余量,使得实际配筋根数比计算结果要多一些。这就使得配筋结果满足实际受力要求,在结构上也更偏于安全。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盖梁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其受力情况比较复杂。盖梁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以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钢架及深受弯构件等结构形式分别进行计算。上部活载加载根据横桥向及顺桥向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荷载组合,使得盖梁计算复杂而繁琐。对此桥梁设计者要有清晰的认识,需正确理解其计算原理,设计者对盖梁设计的掌握,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2)对于一般中小桥梁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盖梁,采用桥梁通软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也能达到设计要求,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分析表明,由于桥梁通软件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存在一些不同,因为主梁片数奇偶性的不同及支座受力不一等情况,使得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有一定差距。整体而言,弯矩计算,无论是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进行强度计算还是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裂缝配筋,其差值都在允许范围内,可以直接参考其计算数据,剪力计算结果差别较大,在抗剪配筋设计时应保守一些,适当增加抗剪钢筋根数。  参考文献  [1]《公路软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07-96)[S].  [2]刘玉卓.公路工程软基处理[M].北京:人民集体出版社,2002.  [3]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

  摘要:盖梁是连接桥梁上部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盖梁的设计计算,在整个桥梁设计中特别重要,由于活载组合的多样性使得盖梁受力情况较为复杂,计算也十分繁琐,因此,本文运用桥梁通软件对双柱式盖梁配筋设计计算和校核验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盖梁 计算模型 桥梁通 内力分析  在设计中,由于桥梁的跨径、斜度、桥宽及车辆荷载标准的变化,对盖梁设计的影响很大,很难完全套用标准图和通用图,盖梁设计的标准化程度很低,经常是非标准设计,需要对盖梁进行较多的计算,所以盖梁设计是桥梁设计的一个关键部分。  1、盖梁计算  1.1 计算依据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规定[1]:对于双柱式桥墩,当盖梁的钢度与墩柱的线钢度比大于5时,为简化计算可以忽略节点不均衡弯矩的分配及传递,一般可按简支梁或悬臂梁进行计算和配筋,多柱式的盖梁可按连续梁计算,当盖梁计算跨径L与梁高h之比,简支梁2.05.0时,则按一般构件计算。  1.2 内力计算  恒载主要包括上部梁重、桥面铺装、防撞护栏、人行道、路灯、管线、支座、垫块及盖梁自重,跨铁路桥还包括桥上防护网等相关设施,活载计算中需考虑的主要状况有:单列车对称布置、非对称布置,双列车及多列车对称布置、非对称布置,最后进行车道折减,取计算最大值。在顺桥向活载移动情况下,需选取单孔活载和双孔活载两种状况,每种状况又相应分为单列车和多列车情况,分别计算出纵向支座活载反力最大值,用于盖梁的内力计算。然后根据活载横向分配系数,求出活载作用下各支座反力的最大值,再求出活载作用下盖梁各控制截面相应的内力值。最后把上述求得的恒载内力及活载最大状况内力进行组合,以确定盖梁最终极限内力效应值[2]。需要说明的是,在盖梁内力计算时,可考虑桩柱支承宽度对削减负弯矩尖峰的影响。  桥梁通软件的盖梁计算原理同传统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梁可直接采用桥梁通软件进行盖梁内力计算及构件验算[3]。预应力混凝土盖梁可借助桥梁通软件获取盖梁上支座反力,然后利用其它软件进行受力分析。  2、工程实例  以灶爷庙大桥新建工程为例,单幅桥桥墩盖梁尺寸,盖梁设计斜交角度为30°,主桥正截面机动车道宽11m,两侧分别设置0.5m防撞护栏墙,全宽12m。上部结构采用9块20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盖梁斜长13.62m.桥上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上部恒载加载桥梁通计算模型和盖梁实际受力模型两种计算模式,支点处弯矩考虑桥墩支承宽度对削减负弯矩尖峰的影响,按照桥梁通计算模型计算和实际受力所得跨中、支点的弯矩和剪力计算结果对比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跨中正弯矩和支点负弯矩相差不大,弯矩差值分别为123KN.M和94KN.M,模型计算结果比实际受力结果约大6%和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结构上部为奇数片梁,在计算模型中,跨中位置有一集中力。而实际上盖梁跨中并不直接受力,传递集中力的支座对称盖梁中心布置,这就使得实际计算的弯矩包络图有类似削峰的处理。加载位置的不同使得跨中弯矩值必然要偏离实际结构的受力状态,同样在支点处,因为两种计算模型集中力加载位置的不同,车辆偏载加载时使得每个支座分配的集中力不一样,也使得支点处弯矩不一样,事实上,如果主梁片数为偶数片梁,两种计算模式在跨中处都没有集中力,跨中弯矩在计算模型和实际受力中都有类似削峰的处理,两种结果计算所得跨中最大正弯矩会更加接近。再看剪力,两个计算结果剪力差值较大,跨中和支点处剪力差值分别为331KN和-425KN,究其原因,也是由于车辆偏载加载时。在计算模型中,仅考虑梁与梁之间的横向分布,而实际中,偏载时每片梁上两个支座所分配的集中力大小并不一致,这就使得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剪力的位置和大小都不一样,也使得剪力计算结果差值较大。如果抗剪钢筋直径以28mm设计,考虑混凝土和箍筋的剪力分配,按照桥梁通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支点处需抗剪钢筋11根,而按照实际受力计算需抗剪钢筋13根。抗剪钢筋差两根,在盖梁配筋设计时,设计者一般偏于保守留有一定的余量,使得实际配筋根数比计算结果要多一些。这就使得配筋结果满足实际受力要求,在结构上也更偏于安全。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盖梁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其受力情况比较复杂。盖梁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以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钢架及深受弯构件等结构形式分别进行计算。上部活载加载根据横桥向及顺桥向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荷载组合,使得盖梁计算复杂而繁琐。对此桥梁设计者要有清晰的认识,需正确理解其计算原理,设计者对盖梁设计的掌握,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2)对于一般中小桥梁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盖梁,采用桥梁通软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也能达到设计要求,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分析表明,由于桥梁通软件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存在一些不同,因为主梁片数奇偶性的不同及支座受力不一等情况,使得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有一定差距。整体而言,弯矩计算,无论是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进行强度计算还是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裂缝配筋,其差值都在允许范围内,可以直接参考其计算数据,剪力计算结果差别较大,在抗剪配筋设计时应保守一些,适当增加抗剪钢筋根数。  参考文献  [1]《公路软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07-96)[S].  [2]刘玉卓.公路工程软基处理[M].北京:人民集体出版社,2002.  [3]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


相关内容

  • 桥梁下部结构设计--毕业设计
  • 建筑工程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毕业设计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下部结构设计 (一)毕业设计原始资料 1. 道路等级:乡村道路: 2. 桥面横坡:设置1.5%的人字坡: 3. 横向布置:0.5m(防撞墙)+7.5m(车行道)+0.5m(防撞墙),桥梁全宽8.5m.: 4. 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5. ...

  • 双柱联合基础设计计算方法
  • 钢筋混凝土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 钢筋混凝土单柱独立基础的计算,早已为设计人员所熟悉:当两柱相距很近,而分别采用独立基础时,基底之间的间隙将会很小,甚至出现重叠.当出现重叠现象时,应设计成双柱联合基础.双柱联合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在一般文献中论及甚少,而工程设计中会经常遇到这一问题.如内廊式钢筋混 ...

  • 单排桩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 双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及任务: 1.设计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掌握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单排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对相应规范有一定的了解. 2.设计任务: (1)设计资料: 我国某公路桥墩采用桩(柱)式桥墩,初步拟定尺寸如下图所示.其上部结构为26米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 型梁 ...

  • 抗震计算分析
  • 四. 抗震计算分析 本桥梁在1#和2#桥墩上采用铅芯隔震支座,由于铅芯隔震支座的非线性特性,本文仅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验算结构的安全性. 4.1 地震动输入 由于未提供场地的安评报告,本文将采用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中的E1.E2设计反应谱 ...

  •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交通土建)
  • 毕业设计指导书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 (道路工程方向) 一.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技术员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学完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以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段公路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综合运用与巩固已学完的技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 ...

  • 公路双柱式钢筋混凝土桥墩设计
  • 公路钢筋混凝土桥墩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设计资料 .............................................................................................................. ...

  • 土木框架结构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
  • 廊坊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过程管理材料 学院:届别: 专业: 学号: 姓名:建筑工程学院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 廊坊师范学院教务处印制 毕业论文(设计) 过程管理材料 目录 1.任务书 2.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论证记录 4.文献综述 5.中期检查表 6.指导教师评语表 7.评阅教师评阅表 8 ...

  • 整体现浇板计算8米宽 计算书 520
  • 整体现浇板计算书 (第一联) 1. 基本参数(材料基本等)混凝土容重为:rz :=26 沥青容重为:rz2:=23 钢筋设计抗拉:fsd :=330×106Pa Pa Pa 6混凝土设计抗拉:ftd :=1.65×106混凝土标准抗拉:ftk :=2.4×106混凝土设计抗压:混凝土弹性模量: 钢筋 ...

  • 软件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软件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 Intranet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当今社会正快速向信息化社会前进,信息自动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并且信息已成为世界三大资源之一,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 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