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观点,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

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这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今天流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同时,这种艺术创造的方式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文化产品“趋于一律”,相互只有细小差异,不追求艺术完美,只热衷投资效果;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另一方面,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文化工业对广大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的统治。文化工业的特点包括:

(1)先进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它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

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传播技术的问题,而是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是他们的主人的声音的问题。”

(2)文化工业混淆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它把分隔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世上传言愤世嫉俗的美国导演说,他们的影片必须把11岁的智力水平考虑进去。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极其容易把成年人变得象是11岁。”(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引自陶东风等编《文化研究》第一辑198-206页)文化工业也混淆了经典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大众的欣赏品位降低,对现实的感知越来越迟钝。本来,在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张力的,而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的渗透,使这种距离消失了。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使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结在一起,而这带来的结果是艺术的堕落和人的麻木。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详细描述了高雅艺术和现实的距离消失之后,大众的行为模式直接受到了媒介的影响和控制,并且深陷其中,无法摆脱的状况。他说:“整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电影观众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生产技术越是密切地和完整地重复经验的对象,人们今天就越是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情况的不断延长。„„从倾向来看,生活与有声电影不再有什么区别。由于电影远远超过舞台,吸引住了观众的全部幻觉和思想;„„电影总是用它的内容教育观众,促使观众直接用它去衡量现实。今天,文化消费者的想象力和自发性之所以渐渐委缩,这不能归罪于心理机制。文化产品本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声电影,抑制了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个样子。”(第117-118页)所以,在文化工业产品的作用下,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下,人们逐渐失去了自由思想的能力。

(3)文化工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阿多诺说:“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

(4)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 机械复制主义(Mechanical reproductionism):德国本雅明用语。作为现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认为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复制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也发生变化。艺术的全部功能颠倒过来。机械复制时代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展示价值的主导地位;艺术接受从侧重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的接受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前者被作品所吸收,在接受中唤起移情作用,达到净化目的。后者把作品吸收进来。如电影的接受通过片段零散的镜头、画面的蒙太奇转换,打破观众常态的视觉过程的整体感,引起惊颤的心理效果,实现激励公众的政治功能。该用语反映了其理论的技术主义倾向。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参加研究所

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进步过程已堕入实证主义思维模式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经变成为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据此,他们判定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

代表人物:

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联系密切,并受到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Gershom Scholem 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

本雅明著作等身,其中一篇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最广为人知。

阿多诺

狄奥多·阿多诺 (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该学派的其他成员还包括了霍克海默 、本雅明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等人。他同时也担任过“电台计划”的音乐部主任。

在成为青年乐评以及业余社会学家之前,阿多诺本质上是个哲学思想家。外

界给予他“社会哲学家”这个称号,是着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社会批判的面向,其社会批判思想也让他自1945年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

阿多诺的学说主要受到马克斯·韦伯、卢卡契、本雅明的影响。阿多诺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几位主要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一致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将能抑制或冻结那些能使其崩溃的力量,也就是说,可以将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的革命时刻已经过去了。就如他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所述,哲学仍是有必要的,因为人们尚未对此一光景有所觉察。阿多诺认为,通过侵害革命意识的客观基础,通过冻结曾作为批判意识之基础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

阿多诺发现文化产业界缺乏内外批评,没有潜力。就他来看,人们都被文化界的媒体广告操纵。流行文化使得现代人很被动;唾手可得的快乐让人变得易于满足,温良恭顺,忽视现下的经济环境。各个文化产品虽然看来有别,但实际上还是同一模子刻出来的。

他写到:“大家都收到标准版消费品。但这些东西藏在‘味道控管和官方文化中的假个人主义’里面。” 这是假个体化及同质化现象。这种大型文化威胁到更具深度的艺术产业。

文化产业制造资本主义的供给需求,但这些都是假的。真正的需求具有自由、创造的精神,是真正快乐的。 也可以说,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让真假需求都在市场上,让我们是非不分。

弗罗姆

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又译作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氏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后来从德国移居美国后仍然保持与学派的联系。

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年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依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论)的很

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派)自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

哈贝马斯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月18日-),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之一。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他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哲学,为“启蒙”进行了辩护, 称现代性为“尚未完成之工程”,提出了著名的沟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及有力的批判。

哈贝马斯在知识论上的主张是:任何一个认识都起源于旨趣(knowledge interest)。他提出人类旨趣的三种类型:“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包含技术的认知旨趣;“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研究”包含实践的认知旨趣;具有批判倾向的科学(critically oriented)的研究,包含解放的认知旨趣。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产业的看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西斯主义肆虐全球,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新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失去了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自主的声音,个人的主体性终结了.文化工业启蒙的失败.

在此种情况下,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式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制,文化工业的控制更能取消大众思考的独

立性,抹平大众思想的差异性,使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利.

最重要的是,文化工业取消了大众反思否定的能力,使他们认同并依存现有的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利用细节变化、风格变化的欺骗手段,并于权利阶层意识形态勾结,一步步的取消了人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其整合一切、以普遍代替特殊的目的.

在文化工业产生以前,人们能对事物进行独立自主的感知和思考,消费者能自主选择需要的消费品,其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方式和内容.在那时,高雅艺术能保持其自律性,并与通俗文化自觉区分开来.

文化工业预先决定了消费者需要感知的内容,生产出符合权力阶层经济效益的商品,消费者不再是主体,而成了实在的客体.消费什么,怎样消费均已被预先设计好了.消费者所要做的仅仅只是按照文化工业设计好的程式进行消费. 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电影、电视以及以广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以好莱坞为例,制片商、投资方、监制、导演构成了一组强大的权力机制,他们直接决定着受众能看到何种题材,何种风格,何种内容的影片.而层层审查制度早已保证了最终供应影片的“合法性”.当然,表面上看来,公众有选择观看何种影片的权利,但这不过是一种假象,是为了使公众顺顺当当地接受业已规定好的标准而做出的掩护.

文化工业要想真正取得牢固支配地位,就必须设法使大众自愿随其步伐行进.在这一点上,文化工业在大众身上找到了对其有利的突破口.那就是利用商品拜物教这一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来满足大众追求享乐与快感的心理.为此,“文化工业保留了娱乐的成分”通过娱乐建立它对消费者的影响.文化工业竭力承诺它能带给大众快乐,使其身心愉悦.做出这种承诺的方式则是物化一切,整个社会成了一台生产物质的巨大机器. 如音乐会,影视作品的情节编排等.

文化工业对大众的整合、欺骗作用,常常与国家意识形态勾结在一起,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实际上文化工业取消大众的主题性,消除其反抗意识正是垄断时期国家意识形态想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可将文化工业看作国家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文化领域每一次变动其背后均有国家意识形态的操控.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电影业上.尽管电影可用不同方式表现不同的主题,但具体什么内容能呈现给受众却必须经过严密的审查制度的检验.审查制度的存在保证了电影宣扬的至少不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冲突.更多时候,权利阶层会利用电影来保证其意识形态的实施,各式各样的主旋律电影即为典型代表.通过灌输意识形态,权利阶层将控制人民的缰绳牢牢控制在手中.

文化工业 小结

晚期资本主义巨大的物质财富造成大众享乐的心理,追求易消化,不用费神思考的事物.文化工业便大行其道,批量生产出大量模式化的物资,并与权利阶层的意识形态狼狈为奸,向人们承诺以快感,取消人们思考的独立性,压制人们的反思精神,防止其构想出另一种幸福生活.大众因此丧失了个性,抛弃了批判精神.

(4)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是我们理解电视媒介参与制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个关键词。

金元浦先生在他的文章《定义大众文化》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说法,“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

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4]“大众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消费内涵。甚至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以刺激大众消费为目的的。没有消费的“大众文化”产品,要么内容不够适销对路,要么根本就不属于“大众文化”产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内涵抱着明显的批判态度。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特性。”“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扼杀个性。”“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大众文化“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5]总之,“大众文化”的消费属性、商品属性决定了它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电视媒介是大众文化生产的主力军,所以电视媒介既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推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生产的主要力量。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批判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消极意义时,必须指出,这种批判是一种悖论性的批判。对于绝大多数在现代社会中被边缘化和被冷落的弱势人群来说,大众文化是他们最有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消费的文化内容。我们不能以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平面化内涵、维持现存体制的保守性、遏制人的精神解放等等名义取消这些下层民众消费大众文化的快感和幸福。毕竟,从总体上说,文化从精英向大众转向,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现实。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观点,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

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这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今天流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同时,这种艺术创造的方式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文化产品“趋于一律”,相互只有细小差异,不追求艺术完美,只热衷投资效果;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另一方面,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文化工业对广大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的统治。文化工业的特点包括:

(1)先进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它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

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传播技术的问题,而是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是他们的主人的声音的问题。”

(2)文化工业混淆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它把分隔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世上传言愤世嫉俗的美国导演说,他们的影片必须把11岁的智力水平考虑进去。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极其容易把成年人变得象是11岁。”(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引自陶东风等编《文化研究》第一辑198-206页)文化工业也混淆了经典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大众的欣赏品位降低,对现实的感知越来越迟钝。本来,在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张力的,而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的渗透,使这种距离消失了。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使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结在一起,而这带来的结果是艺术的堕落和人的麻木。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详细描述了高雅艺术和现实的距离消失之后,大众的行为模式直接受到了媒介的影响和控制,并且深陷其中,无法摆脱的状况。他说:“整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电影观众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生产技术越是密切地和完整地重复经验的对象,人们今天就越是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情况的不断延长。„„从倾向来看,生活与有声电影不再有什么区别。由于电影远远超过舞台,吸引住了观众的全部幻觉和思想;„„电影总是用它的内容教育观众,促使观众直接用它去衡量现实。今天,文化消费者的想象力和自发性之所以渐渐委缩,这不能归罪于心理机制。文化产品本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声电影,抑制了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个样子。”(第117-118页)所以,在文化工业产品的作用下,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下,人们逐渐失去了自由思想的能力。

(3)文化工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阿多诺说:“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

(4)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 机械复制主义(Mechanical reproductionism):德国本雅明用语。作为现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认为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复制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也发生变化。艺术的全部功能颠倒过来。机械复制时代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展示价值的主导地位;艺术接受从侧重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的接受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前者被作品所吸收,在接受中唤起移情作用,达到净化目的。后者把作品吸收进来。如电影的接受通过片段零散的镜头、画面的蒙太奇转换,打破观众常态的视觉过程的整体感,引起惊颤的心理效果,实现激励公众的政治功能。该用语反映了其理论的技术主义倾向。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参加研究所

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进步过程已堕入实证主义思维模式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经变成为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据此,他们判定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

代表人物:

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联系密切,并受到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Gershom Scholem 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

本雅明著作等身,其中一篇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最广为人知。

阿多诺

狄奥多·阿多诺 (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该学派的其他成员还包括了霍克海默 、本雅明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等人。他同时也担任过“电台计划”的音乐部主任。

在成为青年乐评以及业余社会学家之前,阿多诺本质上是个哲学思想家。外

界给予他“社会哲学家”这个称号,是着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社会批判的面向,其社会批判思想也让他自1945年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

阿多诺的学说主要受到马克斯·韦伯、卢卡契、本雅明的影响。阿多诺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几位主要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一致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将能抑制或冻结那些能使其崩溃的力量,也就是说,可以将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的革命时刻已经过去了。就如他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所述,哲学仍是有必要的,因为人们尚未对此一光景有所觉察。阿多诺认为,通过侵害革命意识的客观基础,通过冻结曾作为批判意识之基础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

阿多诺发现文化产业界缺乏内外批评,没有潜力。就他来看,人们都被文化界的媒体广告操纵。流行文化使得现代人很被动;唾手可得的快乐让人变得易于满足,温良恭顺,忽视现下的经济环境。各个文化产品虽然看来有别,但实际上还是同一模子刻出来的。

他写到:“大家都收到标准版消费品。但这些东西藏在‘味道控管和官方文化中的假个人主义’里面。” 这是假个体化及同质化现象。这种大型文化威胁到更具深度的艺术产业。

文化产业制造资本主义的供给需求,但这些都是假的。真正的需求具有自由、创造的精神,是真正快乐的。 也可以说,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让真假需求都在市场上,让我们是非不分。

弗罗姆

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又译作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氏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后来从德国移居美国后仍然保持与学派的联系。

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年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依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论)的很

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派)自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

哈贝马斯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月18日-),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之一。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他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哲学,为“启蒙”进行了辩护, 称现代性为“尚未完成之工程”,提出了著名的沟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及有力的批判。

哈贝马斯在知识论上的主张是:任何一个认识都起源于旨趣(knowledge interest)。他提出人类旨趣的三种类型:“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包含技术的认知旨趣;“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研究”包含实践的认知旨趣;具有批判倾向的科学(critically oriented)的研究,包含解放的认知旨趣。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产业的看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西斯主义肆虐全球,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新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失去了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自主的声音,个人的主体性终结了.文化工业启蒙的失败.

在此种情况下,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式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制,文化工业的控制更能取消大众思考的独

立性,抹平大众思想的差异性,使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利.

最重要的是,文化工业取消了大众反思否定的能力,使他们认同并依存现有的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利用细节变化、风格变化的欺骗手段,并于权利阶层意识形态勾结,一步步的取消了人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其整合一切、以普遍代替特殊的目的.

在文化工业产生以前,人们能对事物进行独立自主的感知和思考,消费者能自主选择需要的消费品,其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方式和内容.在那时,高雅艺术能保持其自律性,并与通俗文化自觉区分开来.

文化工业预先决定了消费者需要感知的内容,生产出符合权力阶层经济效益的商品,消费者不再是主体,而成了实在的客体.消费什么,怎样消费均已被预先设计好了.消费者所要做的仅仅只是按照文化工业设计好的程式进行消费. 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电影、电视以及以广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以好莱坞为例,制片商、投资方、监制、导演构成了一组强大的权力机制,他们直接决定着受众能看到何种题材,何种风格,何种内容的影片.而层层审查制度早已保证了最终供应影片的“合法性”.当然,表面上看来,公众有选择观看何种影片的权利,但这不过是一种假象,是为了使公众顺顺当当地接受业已规定好的标准而做出的掩护.

文化工业要想真正取得牢固支配地位,就必须设法使大众自愿随其步伐行进.在这一点上,文化工业在大众身上找到了对其有利的突破口.那就是利用商品拜物教这一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来满足大众追求享乐与快感的心理.为此,“文化工业保留了娱乐的成分”通过娱乐建立它对消费者的影响.文化工业竭力承诺它能带给大众快乐,使其身心愉悦.做出这种承诺的方式则是物化一切,整个社会成了一台生产物质的巨大机器. 如音乐会,影视作品的情节编排等.

文化工业对大众的整合、欺骗作用,常常与国家意识形态勾结在一起,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实际上文化工业取消大众的主题性,消除其反抗意识正是垄断时期国家意识形态想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可将文化工业看作国家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文化领域每一次变动其背后均有国家意识形态的操控.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电影业上.尽管电影可用不同方式表现不同的主题,但具体什么内容能呈现给受众却必须经过严密的审查制度的检验.审查制度的存在保证了电影宣扬的至少不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冲突.更多时候,权利阶层会利用电影来保证其意识形态的实施,各式各样的主旋律电影即为典型代表.通过灌输意识形态,权利阶层将控制人民的缰绳牢牢控制在手中.

文化工业 小结

晚期资本主义巨大的物质财富造成大众享乐的心理,追求易消化,不用费神思考的事物.文化工业便大行其道,批量生产出大量模式化的物资,并与权利阶层的意识形态狼狈为奸,向人们承诺以快感,取消人们思考的独立性,压制人们的反思精神,防止其构想出另一种幸福生活.大众因此丧失了个性,抛弃了批判精神.

(4)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是我们理解电视媒介参与制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个关键词。

金元浦先生在他的文章《定义大众文化》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说法,“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

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4]“大众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消费内涵。甚至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以刺激大众消费为目的的。没有消费的“大众文化”产品,要么内容不够适销对路,要么根本就不属于“大众文化”产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内涵抱着明显的批判态度。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特性。”“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扼杀个性。”“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大众文化“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5]总之,“大众文化”的消费属性、商品属性决定了它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电视媒介是大众文化生产的主力军,所以电视媒介既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推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生产的主要力量。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批判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消极意义时,必须指出,这种批判是一种悖论性的批判。对于绝大多数在现代社会中被边缘化和被冷落的弱势人群来说,大众文化是他们最有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消费的文化内容。我们不能以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平面化内涵、维持现存体制的保守性、遏制人的精神解放等等名义取消这些下层民众消费大众文化的快感和幸福。毕竟,从总体上说,文化从精英向大众转向,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现实。


相关内容

  • 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效果
  • 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效果 曹卫东 随着社会的全面快速转型,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现象在我们周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真让人有些眼花缭乱.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批判也相继登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更叫人目不暇接.但是,必须承认,这些批判大多都是应景应时式的,多少有些走马灯的味道.于是,人们开始对它们进 ...

  •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 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概念:传统学派.批判学派:传统学派注重如何传播,批判学派关心为何传播. 第一节 历史描述 概念: 1.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自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 ...

  • 传播学批判学派
  • ? 一.经验学派 主要以经验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 ? 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既是方法论,又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一)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经验学派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 经验性方法 ...

  • 综艺节目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扬弃
  • 综艺节目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扬弃 内容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2011年年初开播的"非诚勿扰"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连续三周成为全国卫视综艺节目冠军,并且也在大众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本文将"非诚勿扰"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相比 ...

  • 哲学家名字大全
  • 哲学家名字大全 世界在我口袋 2011.8.25 古希腊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派,元素派,原子论者,智者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犬儒学派,怀疑学派,学园学派,逍遥学派 泰勒斯 阿纳克西曼德(-610--546) 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学者,泰勒斯的学 ...

  •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_陈力丹
  • 传播学研究-名家讲坛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以存在若干学派为标志,有争论也有发展.传播学的学派发展至今至少二十多个学派,但说法很不相同.若从宏观角度讲,"三大学派"的说法大体得到学界的认可.本文即从 ...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50年代前半期开始,随  苏联局势变化而在东欧一些国家出现的一种自由化思潮和政治力量.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1956年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推动下,东欧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非斯大林化运动.有些人把斯大林的过失归咎于所谓"共产主义政权本性",力图把社会主义制 ...

  • 大师的足迹[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笔记
  • 大师的足迹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笔记 传播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我以为讲述它的历史会比较简短,却没想到罗杰斯的传播学史是如此丰富多彩.罗杰斯在引言中说"我将每一个专业的历史留给其他人去阐述""坚持讲这个一般领域的一般发展史话"以一种传 ...

  • 浅析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研究
  • 浅析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研究 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传播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学术圈地运动,由于传播领域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从上个世纪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以来,它就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新闻学以及数学等各种不同的学科,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出发来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