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彷徨]:时代的孤儿

  我们以为听懂了汪峰,但我们其实听懂的只是我们自己,那种从汪峰身上扒下的心理投射。一如时代的浮躁,最后全都泼回自己身上。   不知道为什么,听汪峰的《生来彷徨》,我会想到七十年代。不是中国的七十年代,而是美国的七十年代。那会儿,摇滚乐黄金时代落幕,鲍伯・迪伦等式微,重金属和华丽摇滚兴起,雅皮士取代嬉皮士,舆论导向基本上都是感慨“摇滚已死”,哀鸿遍野。但是,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位摇滚巨星站了起来,他叫布鲁斯・斯普林斯汀,为蓝领工人代言,外号“工人皇帝”。   可能是因为《生来彷徨》里的汪峰和七十年代的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有意无意地为时代代言,比如他们都承接着已然支离破碎的摇滚精神,比如他们都是“King”,又比如《生来彷徨》那些浓郁的七十年代美国摇滚味儿,乡村摇滚、民谣摇滚、流行摇滚、硬摇滚、布鲁斯摇滚都好,那些飘荡在曲里行间的旧时代印迹,昭示的是汪峰不曾磨灭的印迹,我们甚至可以听出一个人的青春是怎么被光阴给碾碎的。   碾碎的只是青春,幸存的是执著和对生命的思考。过去的三张专辑,从《信仰在空中飘荡》、《生无所求》到《生来彷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汪峰开始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并试图与这个时代和它的人民交流,期待从中得到共鸣。我讨厌用“理想主义”来概括这种思考,也并不完全认同歌里传达的价值观,但是,我认可这样的一种方式――如果你认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摇滚明星的思考是矫情的话,那么你扪心自问下自己是否思考过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或者你认为不需要――所以当时代列车呼啸而过,我们看到的才是一个纸醉金迷的烂摊子吧?而我们每个人都真的是无家可归的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日复一日生活变得如此壮丽,可我的心却是那么苍茫。”(《无家可归的人》)   于是,《生来彷徨》里的汪峰就像是时代的孤儿,桀骜不驯,却没有形单影只地走在时代边缘,目送着滚滚红尘擦肩而过,而是奋不顾身地投入这个虚荣和浮夸的美丽新世界,怒吼、咆哮,招呼众人来一起摇摆,然后温情脉脉地撕破脸皮,不怀好意地问每一个人:“你们幸福吗?”从众人的一脸惘然里收获满足和窃喜,同时露出得意洋洋的坏笑――我们以为听懂了汪峰,但我们其实听懂的只是我们自己,那种从汪峰身上扒下的心理投射。一如时代的浮躁,最后全都泼回自己身上。而汪峰仍然是时代的孤儿,雄赳赳气昂昂地屹立在悬崖边上,目送每一个路人从身边纵身跳下。   而我最喜欢的正是“撕破脸皮”的那些歌,《寂寞列车》和《加德满都的风铃》,它们足够美好和深情,让我不得不蔑视自己的焦虑和沮丧,妄想自己经历过六十年代的疯狂和七十年代的幻灭,践踏过所有的光荣和梦想,恶狠狠地吐出一口美利坚帝国的尘土。在这一切面前,时代精神抑或社会责任什么的统统都变得重要了。因为,在这一刻,至少在这一刻,我也变成了时代的孤儿,像汪峰一样了。

  我们以为听懂了汪峰,但我们其实听懂的只是我们自己,那种从汪峰身上扒下的心理投射。一如时代的浮躁,最后全都泼回自己身上。   不知道为什么,听汪峰的《生来彷徨》,我会想到七十年代。不是中国的七十年代,而是美国的七十年代。那会儿,摇滚乐黄金时代落幕,鲍伯・迪伦等式微,重金属和华丽摇滚兴起,雅皮士取代嬉皮士,舆论导向基本上都是感慨“摇滚已死”,哀鸿遍野。但是,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位摇滚巨星站了起来,他叫布鲁斯・斯普林斯汀,为蓝领工人代言,外号“工人皇帝”。   可能是因为《生来彷徨》里的汪峰和七十年代的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有意无意地为时代代言,比如他们都承接着已然支离破碎的摇滚精神,比如他们都是“King”,又比如《生来彷徨》那些浓郁的七十年代美国摇滚味儿,乡村摇滚、民谣摇滚、流行摇滚、硬摇滚、布鲁斯摇滚都好,那些飘荡在曲里行间的旧时代印迹,昭示的是汪峰不曾磨灭的印迹,我们甚至可以听出一个人的青春是怎么被光阴给碾碎的。   碾碎的只是青春,幸存的是执著和对生命的思考。过去的三张专辑,从《信仰在空中飘荡》、《生无所求》到《生来彷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汪峰开始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并试图与这个时代和它的人民交流,期待从中得到共鸣。我讨厌用“理想主义”来概括这种思考,也并不完全认同歌里传达的价值观,但是,我认可这样的一种方式――如果你认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摇滚明星的思考是矫情的话,那么你扪心自问下自己是否思考过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或者你认为不需要――所以当时代列车呼啸而过,我们看到的才是一个纸醉金迷的烂摊子吧?而我们每个人都真的是无家可归的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日复一日生活变得如此壮丽,可我的心却是那么苍茫。”(《无家可归的人》)   于是,《生来彷徨》里的汪峰就像是时代的孤儿,桀骜不驯,却没有形单影只地走在时代边缘,目送着滚滚红尘擦肩而过,而是奋不顾身地投入这个虚荣和浮夸的美丽新世界,怒吼、咆哮,招呼众人来一起摇摆,然后温情脉脉地撕破脸皮,不怀好意地问每一个人:“你们幸福吗?”从众人的一脸惘然里收获满足和窃喜,同时露出得意洋洋的坏笑――我们以为听懂了汪峰,但我们其实听懂的只是我们自己,那种从汪峰身上扒下的心理投射。一如时代的浮躁,最后全都泼回自己身上。而汪峰仍然是时代的孤儿,雄赳赳气昂昂地屹立在悬崖边上,目送每一个路人从身边纵身跳下。   而我最喜欢的正是“撕破脸皮”的那些歌,《寂寞列车》和《加德满都的风铃》,它们足够美好和深情,让我不得不蔑视自己的焦虑和沮丧,妄想自己经历过六十年代的疯狂和七十年代的幻灭,践踏过所有的光荣和梦想,恶狠狠地吐出一口美利坚帝国的尘土。在这一切面前,时代精神抑或社会责任什么的统统都变得重要了。因为,在这一刻,至少在这一刻,我也变成了时代的孤儿,像汪峰一样了。


相关内容

  • 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生来彷徨]专辑
  • 坦率得说那天下载了所有新歌,听了一下午以后我有点儿发懵.因为我是在2.3个月里面密集听了汪峰所有的作品,先是精听(挑自己喜欢的听),然后泛听(所有的都听一遍),然后按照他的创作顺序听. 所以从他这么多年的作品中其实我们就能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和生活,也许不是那些八卦的细节,但是一个人生活状态和对世事的态 ...

  • 读书笔记大全300字(共4篇)
  •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300字 从古至今,无数人都渴望成功,但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又有多少人因畏惧失败,半途而废.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本书中,耄耋老者与磨难作斗争的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一位穷困的老人长年孤独地在海上打鱼,但总是一无所获.终于有一次,他钓到了一 ...

  • 汪峰歌曲歌词
  • 汪峰歌曲歌词 北京北京 词曲唱:汪峰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 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 我似乎听到了他烛骨般的心跳 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里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北京 北京 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 就像霓虹 ...

  • [雾都孤儿]南希的命运探析
  • 2011年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文学艺术第26卷第1o期 <雾都孤儿>南希的命运探析 顾元华 (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中南希的性格是多重的矛盾对立体.也就导致了其命运的坎坷.本文试从读者的视角分析了南希悲惨的命运,探讨其成因.得出了南希 ...

  • 评说历史人物
  • 日志 一中大语 热情待人,激情做事,宁静读书. 加博友   关注他 他的网易微博 最新日志 学生妙语小集2 诗趣偶拾:口吃诗与同音诗 词语诗话(三题) 诗趣偶拾:独木桥体 上海女人的"作"──颠覆男 文化意蕴说象棋 该作者的其他文章 博主推荐 相关日志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明朝历 ...

  • 生如夏花,死若秋叶
  • 生如夏花,死若秋叶 摘要: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伤逝>的意蕴非常深刻.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是在接受了新思想,但萌生在"吃人"礼教下的悲剧爱情,他们的爱情与时代不和,然而他们有没有足够的武器与勇气来进行反抗,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 关键词:封建礼教 爱 ...

  •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查干哈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07双语班 学号:[1**********]) 指导教师:张丽华 引 言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作者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表现的是 ...

  • 人,生来平等--读[简·爱]有感
  • <简·爱>是一部生命力顽强的书--即使它只是叙述了一个平凡的女孩子的成长故事.那么吸引我们眼球的是什么呢?是简的内在,她的勇气.爱.与自尊. 简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原先是被送进舅父家,却被暴力相待.最后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却仍受到了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后来她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被桑 ...

  • 高中生必读文学作品书籍小说
  • 高中生文学读物作品推荐大全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画出国民灵魂 2.沈从文<边城><八骏图><看虹录>--"乡下人"的人性探索 3.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