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课堂教学技能
一、体育教学计划制定
体育教学计划是教师依据《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也是体育教师基本能力之一。
体育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是落实体育课程计划不可缺少的文件,是课程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制定教学计划能使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计划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处理好教材之间和课次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工作合理安排,课程计划有效落实。
制定教学计划能有组织、步骤的进行体育教学,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定和执行体育教学计划,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一)学年、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
1.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⑴ 什么是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是以年级为单位,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规定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制定出全年教学计划文件。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是一个年级全年教学工作的纲领,是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前提和依据。
⑵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
制定本年级的学习目标。制定某一年级的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应该根据课程目标体系,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年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全面反映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要求,并体现出不同年级的层次性。
确定本年级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Ⅰ确定本学年学生必学的内容主题,然后根据基本内容Ⅱ和拓展内容,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选学的内容主题。
分配各教学内容的时数与比重。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和学习模块的时数与比重,首先将学段的总时数科学地分配到每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中,同时还必须将模块学习总时数合理地分配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
2.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⑴什么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学期教学进度,是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将规定的教学内容按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次和课次进行合理安排,形成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
体现科学性和计划性,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⑵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
确定本学期教学内容。根据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一步分类。如小学阶段基本内容Ⅰ中的跑,可分为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障碍跑。
各教学内容的课时数。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时,应将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时数分配,按照教学主题内容(如跑)进一步细化成小的教材内容(如快速跑、接力跑等)的时数。
测试、评价内容。《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其中体能、健身技能均与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具体学习内容有关,因此,测试、评价的内容和时间应该明确、合理安排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
每一节课的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最为重要的部分。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进度计划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周、每节体育课教学内容出现的情况和序号、内容的搭配。
(二)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1. 什么是体育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也称单项教学计划或单元教学流程,是实现主题内容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与课时计划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按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的各项主题内容(教材),在单项教材分析和教学法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再根据主题内容的特点和设置相应的课次,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每一课次的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和手段。
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单元教学计划包含以下一些基本要素:
⑴ 教学内容主题和基本情况。单元教学计划首先反映教学内容主题、教学对象(年级、性别),应安排的教学时数与课次、任教教师等。
⑵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括单项教学目标和每一课次的教学目标。
⑶ 教学重点与难点。单元教学计划应包括单元的教学重点,还应包括每一课次的教学重点、难点
⑷ 教学策略和方法。应包括教学的基本策略,教与学的手段、学法建议和安全保障措施。
2. 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⑴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和主题模块学习目标来确定。 ⑵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应该从学习目标全面达成的高度,从技术、体能、心理等方面去分析研究,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练效果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单元计划围绕主题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一般不设难点;而每一个课次中,应根据具体的主题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⑶划分教学单元
对课时总量不多的教学内容,可以只设一个教学单元;对课时总量较多的教学内容,可设计若干个小单元。
⑷教学策略和方法
确定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教师应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根据学生现状做出适当调整,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体育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制定
课时计划(教案)是教师根据学期进度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实际,为实施课堂教学而精心设计与编写的教学方案,它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时计划(教案)包括的主要基本要素有一下几点:
⑴学习目标。是学生靠自身努力去实现的目标,也是教师教的目标。
⑵学习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课时计划中的重点与难点,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教学重点与难点更符合学生学练的实际。
⑶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教师在确定课时计划内容时应选择并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学习内容。
⑷学练方法与指导。学练方法与指导可称为“教与学”,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应充分反映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通常采用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尝试、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
⑸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是体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的教学设计要素。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两种:行政班或分班教学和分组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器材和学生学习状况来选择和设计教学组织形式。
⑹运动负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学练的运动负荷,正确处理好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关系,保证学生能在有氧代谢状态下锻炼。课时计划中还应确定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
(四)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定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⑴指导思想。主要阐明制定活动计划的意义和目的。
⑵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说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以及管理职责、分工等。 ⑶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主要是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活动时间安排等。这是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重要部分,应该说明年级、班级的活动情况,教师的分工,现场活动指导和管理;也包括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
⑷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说明具体安排的形式,年级活动、班级活动,特别半日活动
日的安排等。
⑸课外体育活动措施与要求。以保障活动有效开展所必须的实施要求和措施。包括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学生活动开展的安全要求等。
⑹课外体育活动评价与考核。对开展活动情况做出评价的量规,并对活动开展成效,作为评价活动指导教师工作的依据。
二、教学方案的撰写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表述既要全面而确切,又要具体而简洁,要能反映出维度目标的综合功能。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具体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应注意到学生是行为主体,应采用“掌握、运用、具有、体验、学会”等词汇,确切表达学生是行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应该在目标中提出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数量,使学习目标更具可操作、可评价的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教师、学生和场地器材的实际;符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进度;具有组织教法的保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情况,即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体能、技能基础,以及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以及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组织纪律等,以便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
分析研究教材,即备教材。教师应该对照教材内容,从知识、方法、手段、技能、体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阐明教材的价值功能和地位。应该从单元教材角度出发,分析教材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材在年级中的教学地位和作用。也可以对教材作横向分析,对关联的教材也可作适当分析,明辨教材的功能。
(四)课时计划(教案)撰写
思考。程序是: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分析学习重点、难点——选择学法指导内容和教法——安排课时的组织形式、练习队形(包括练习时间、次数和安全保障措施等)——安排课的开始和结束。
撰写。根据预定格式,按课的进程从课的开始写到课的结束。包括预设安全保障措施,场地、器材布置,预计运动负荷等。
(五)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体育课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两的类:第一类是指导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第二类是练习法,包括重复法、变换法、循环法、游戏法、比赛法和放松法等等。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还受环境的干扰,
场地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由此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常见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第二种是在同一年级打破班级界限重新编班进行选项学习的,第三种是打破年级界限重新编班进行选项学习的。以上三种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体育课进行组织形式,其中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常见。
(六)教学媒介、背景音乐的运用
信息科技、动画、视频等新教学媒体,正逐步使用于日常体育教学中,为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直观性强,效果生动,弥补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时的不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可营造一个交互的学习环境,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教学媒体,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素养。
背景音乐在体育教学中是以学生“乐学”为目的,减少反复动作学习的枯燥单调,减轻体能练习积累的疲劳,达到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求得知识、技能和身体的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学练氛围,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练的具体状况,适当选择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背景音乐,达到烘托学练氛围,促进学生学练的目的。具体应该注意:音乐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内容的选择应该促进学生学练的情绪;音乐内容的使用有助于烘托学练氛围。
三、课堂教学技能
(一)教师的语言
1. 提问技巧
体育教学中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注意讲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提问的时机。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是学生遇到困难或是疑惑时,才提出问题;二是注意提问的难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状况等具体情况;三是注意提问的目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围绕学习任务或是学习目标,提出有效、明确的问题。四是注意提问的数量和节奏。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泛泛的小问题,应该注意问题的数量,以有效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应该提问的节奏。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学生间感情交融、相互了解、彼此交流的实践过程,是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典型形式。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口语语言和体势语言。口语语言是指口头表达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使用语言的情境和目的,把教师的口语语言分为: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交际语言。体势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
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势语言主要有动作示范,面部表情、眼神传递和打手势等。
2. 动作示范(肢体语言)
体育教学中的示范动作是学习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适时的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优美、正确的动作示范,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⑴示范目的和时机要明确及时。教师示范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来确定示范的次数、重点和时机。
⑵示范必须正确。教师示范力求达到规范、熟练、优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减少或消除惧怕心理。
⑶示范方向和位置要正确。教师的示范位置一般以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为准,一般站位应在教师和学生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正确运用示范的方式,一般有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四种。
⑷示范必须与讲解相结合。直观的示范的与简明的讲解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组织(导入、口令)、
1.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始,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开端,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愉快的投入到课堂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导入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体育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一是告诉学生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告知本次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或任务是什么;三是告知学生,教师在你们学习过程中的期望是什么, 即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采用的导入方法有情境导入法、激励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
2. 口令、口哨的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吹口哨、喊口令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先导信息而起组织、指挥、调节、控制运动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运动的即定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口哨,有招集声、催促声、命令声等吹法,哨声多为一长一短、一短一长和两短的吹音。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控制好响度,节奏鲜明,做到吹得清晰、准确及时,使学生听得清楚,使行动及时而一致。
口令有提示令、预令、动令、节拍令的喊法。发预令时,要吐字清晰,音量适当延长,使学生有足够反应预期。发动令时,要声音宏亮,使全体学生都能听到。
3. 课堂组织
体育教师课堂组织是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育实践积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设计和实施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有序地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
体育课堂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形成适宜的教学情景。例如,在学生疲劳或情绪低落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小游戏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练习,让学生适当休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课堂秩序,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且还可能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体育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要做到:抓好课堂常规;抓好体育教学过程的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环节;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材特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运用
1. 课堂教学方法运用
教法运用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场地、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因素,为达到教学目标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适宜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受益。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⑴ 教学方法趣味化。教学方法趣味化就是指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用学生喜欢、感兴趣的方式体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⑵ 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
⑶ 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方法情景化是一种能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景之中,并通过创设具体场景,激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教学方法。
⑷ 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就是以科学的理念和锻炼方法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锻炼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2. 保护与帮助
保护帮助是指体育教师在学生学习有难度或无法独立完成动作技能时,为了防止教学意外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直接或间接协助学生完成动作的教学能力。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发生危险时,给以保护与帮助,使学生摆脱危险的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受伤,对其他练习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可以去掉学生练习中的心理恐惧感,增强自信心,以尽快的完成动作。保护分为他人保护、自我保护和利用器械保护
⑴他人的保护。常用的是接、抢、拦、挡、拨等方法。当某一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因动作不熟练或意外失手发生危险时,采取合理的保护方法避免练习的同学受伤。
⑵自我保护。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受伤。当你发生危险时,保护的同学跟不上你,你就应该采用自我保护的方式,如空翻、滚翻、屈臂、团身等动作,尽量使自己处在安全中。
⑶利用器械保护。借助于海绵垫、海绵包、护掌、护腹、护膝等各种护具预防伤害的保护。
帮助分为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两种。
⑴直接的帮助。让学生直接可以得到帮助。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有一些同学团身不紧,后蹬用力不均等原因,造成滚动速度不快,教师在学生后面推一把,可以使学生完成动作。
⑵间接的帮助。用信号、标志物等对学生的节奏、用力时机、运动方向、范围给出帮助,在各种体操动作的教学中经常使用。
(四)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指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或危害、伤害的处置、应变等能力。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主要有突发性事件或突发性事故两类。突发性事件主要针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锻炼时互相之间产生意外矛盾、冲突或者是打架等教学事件,是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所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问题的缘由,实时处理,摆脱对教学的干扰。突发性事故是教学中突然发生学生晕厥、出血、骨折等意外事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事件迅速做出初步判断,快速处理,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掌握基本止血、包扎方法,作现场应急处理。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1. 教学过程反思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反思,可以提高个人对教学的理解。
⑴ 教学前反思。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⑵ 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体育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使预设与生成更加精彩,为目标服务。
⑶ 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是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学后及时反思,能帮助教师客观地总结教学优点,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进一步研究、理解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使教师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
2. 自我总结
自我总结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专家、同行对自己的评价,并结合自身对他们的评价内容的思考和内化,从而对自己的体育教学思想、水平、行为、个性等方面进行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体育教师可以把他人的评价进行整理,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寻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改进方法与他人的建议相结合产生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再次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自我总结——再次实践的方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水平,达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三节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课堂教学技能
一、体育教学计划制定
体育教学计划是教师依据《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也是体育教师基本能力之一。
体育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是落实体育课程计划不可缺少的文件,是课程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制定教学计划能使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计划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处理好教材之间和课次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工作合理安排,课程计划有效落实。
制定教学计划能有组织、步骤的进行体育教学,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定和执行体育教学计划,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一)学年、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
1.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⑴ 什么是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是以年级为单位,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规定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制定出全年教学计划文件。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是一个年级全年教学工作的纲领,是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前提和依据。
⑵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
制定本年级的学习目标。制定某一年级的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应该根据课程目标体系,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年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全面反映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要求,并体现出不同年级的层次性。
确定本年级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Ⅰ确定本学年学生必学的内容主题,然后根据基本内容Ⅱ和拓展内容,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选学的内容主题。
分配各教学内容的时数与比重。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和学习模块的时数与比重,首先将学段的总时数科学地分配到每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中,同时还必须将模块学习总时数合理地分配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
2.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⑴什么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学期教学进度,是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将规定的教学内容按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次和课次进行合理安排,形成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
体现科学性和计划性,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⑵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
确定本学期教学内容。根据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一步分类。如小学阶段基本内容Ⅰ中的跑,可分为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障碍跑。
各教学内容的课时数。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时,应将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时数分配,按照教学主题内容(如跑)进一步细化成小的教材内容(如快速跑、接力跑等)的时数。
测试、评价内容。《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其中体能、健身技能均与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具体学习内容有关,因此,测试、评价的内容和时间应该明确、合理安排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
每一节课的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最为重要的部分。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进度计划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周、每节体育课教学内容出现的情况和序号、内容的搭配。
(二)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1. 什么是体育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也称单项教学计划或单元教学流程,是实现主题内容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与课时计划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按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的各项主题内容(教材),在单项教材分析和教学法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再根据主题内容的特点和设置相应的课次,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每一课次的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和手段。
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单元教学计划包含以下一些基本要素:
⑴ 教学内容主题和基本情况。单元教学计划首先反映教学内容主题、教学对象(年级、性别),应安排的教学时数与课次、任教教师等。
⑵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括单项教学目标和每一课次的教学目标。
⑶ 教学重点与难点。单元教学计划应包括单元的教学重点,还应包括每一课次的教学重点、难点
⑷ 教学策略和方法。应包括教学的基本策略,教与学的手段、学法建议和安全保障措施。
2. 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⑴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和主题模块学习目标来确定。 ⑵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应该从学习目标全面达成的高度,从技术、体能、心理等方面去分析研究,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练效果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单元计划围绕主题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一般不设难点;而每一个课次中,应根据具体的主题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⑶划分教学单元
对课时总量不多的教学内容,可以只设一个教学单元;对课时总量较多的教学内容,可设计若干个小单元。
⑷教学策略和方法
确定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教师应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根据学生现状做出适当调整,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体育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制定
课时计划(教案)是教师根据学期进度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实际,为实施课堂教学而精心设计与编写的教学方案,它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时计划(教案)包括的主要基本要素有一下几点:
⑴学习目标。是学生靠自身努力去实现的目标,也是教师教的目标。
⑵学习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课时计划中的重点与难点,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教学重点与难点更符合学生学练的实际。
⑶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教师在确定课时计划内容时应选择并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学习内容。
⑷学练方法与指导。学练方法与指导可称为“教与学”,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应充分反映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通常采用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尝试、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
⑸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是体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的教学设计要素。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两种:行政班或分班教学和分组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器材和学生学习状况来选择和设计教学组织形式。
⑹运动负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学练的运动负荷,正确处理好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关系,保证学生能在有氧代谢状态下锻炼。课时计划中还应确定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
(四)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定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⑴指导思想。主要阐明制定活动计划的意义和目的。
⑵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说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以及管理职责、分工等。 ⑶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主要是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活动时间安排等。这是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重要部分,应该说明年级、班级的活动情况,教师的分工,现场活动指导和管理;也包括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
⑷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说明具体安排的形式,年级活动、班级活动,特别半日活动
日的安排等。
⑸课外体育活动措施与要求。以保障活动有效开展所必须的实施要求和措施。包括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学生活动开展的安全要求等。
⑹课外体育活动评价与考核。对开展活动情况做出评价的量规,并对活动开展成效,作为评价活动指导教师工作的依据。
二、教学方案的撰写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表述既要全面而确切,又要具体而简洁,要能反映出维度目标的综合功能。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具体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应注意到学生是行为主体,应采用“掌握、运用、具有、体验、学会”等词汇,确切表达学生是行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应该在目标中提出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数量,使学习目标更具可操作、可评价的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教师、学生和场地器材的实际;符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进度;具有组织教法的保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情况,即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体能、技能基础,以及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以及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组织纪律等,以便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
分析研究教材,即备教材。教师应该对照教材内容,从知识、方法、手段、技能、体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阐明教材的价值功能和地位。应该从单元教材角度出发,分析教材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材在年级中的教学地位和作用。也可以对教材作横向分析,对关联的教材也可作适当分析,明辨教材的功能。
(四)课时计划(教案)撰写
思考。程序是: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分析学习重点、难点——选择学法指导内容和教法——安排课时的组织形式、练习队形(包括练习时间、次数和安全保障措施等)——安排课的开始和结束。
撰写。根据预定格式,按课的进程从课的开始写到课的结束。包括预设安全保障措施,场地、器材布置,预计运动负荷等。
(五)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体育课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两的类:第一类是指导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第二类是练习法,包括重复法、变换法、循环法、游戏法、比赛法和放松法等等。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还受环境的干扰,
场地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由此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常见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第二种是在同一年级打破班级界限重新编班进行选项学习的,第三种是打破年级界限重新编班进行选项学习的。以上三种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体育课进行组织形式,其中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常见。
(六)教学媒介、背景音乐的运用
信息科技、动画、视频等新教学媒体,正逐步使用于日常体育教学中,为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直观性强,效果生动,弥补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时的不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可营造一个交互的学习环境,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教学媒体,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素养。
背景音乐在体育教学中是以学生“乐学”为目的,减少反复动作学习的枯燥单调,减轻体能练习积累的疲劳,达到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求得知识、技能和身体的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学练氛围,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练的具体状况,适当选择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背景音乐,达到烘托学练氛围,促进学生学练的目的。具体应该注意:音乐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内容的选择应该促进学生学练的情绪;音乐内容的使用有助于烘托学练氛围。
三、课堂教学技能
(一)教师的语言
1. 提问技巧
体育教学中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注意讲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提问的时机。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是学生遇到困难或是疑惑时,才提出问题;二是注意提问的难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状况等具体情况;三是注意提问的目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围绕学习任务或是学习目标,提出有效、明确的问题。四是注意提问的数量和节奏。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泛泛的小问题,应该注意问题的数量,以有效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应该提问的节奏。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学生间感情交融、相互了解、彼此交流的实践过程,是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典型形式。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口语语言和体势语言。口语语言是指口头表达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使用语言的情境和目的,把教师的口语语言分为: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交际语言。体势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
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势语言主要有动作示范,面部表情、眼神传递和打手势等。
2. 动作示范(肢体语言)
体育教学中的示范动作是学习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适时的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优美、正确的动作示范,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⑴示范目的和时机要明确及时。教师示范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来确定示范的次数、重点和时机。
⑵示范必须正确。教师示范力求达到规范、熟练、优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减少或消除惧怕心理。
⑶示范方向和位置要正确。教师的示范位置一般以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为准,一般站位应在教师和学生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正确运用示范的方式,一般有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四种。
⑷示范必须与讲解相结合。直观的示范的与简明的讲解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组织(导入、口令)、
1.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始,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开端,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愉快的投入到课堂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导入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体育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一是告诉学生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告知本次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或任务是什么;三是告知学生,教师在你们学习过程中的期望是什么, 即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采用的导入方法有情境导入法、激励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
2. 口令、口哨的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吹口哨、喊口令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先导信息而起组织、指挥、调节、控制运动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运动的即定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口哨,有招集声、催促声、命令声等吹法,哨声多为一长一短、一短一长和两短的吹音。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控制好响度,节奏鲜明,做到吹得清晰、准确及时,使学生听得清楚,使行动及时而一致。
口令有提示令、预令、动令、节拍令的喊法。发预令时,要吐字清晰,音量适当延长,使学生有足够反应预期。发动令时,要声音宏亮,使全体学生都能听到。
3. 课堂组织
体育教师课堂组织是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育实践积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设计和实施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有序地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
体育课堂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形成适宜的教学情景。例如,在学生疲劳或情绪低落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小游戏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练习,让学生适当休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课堂秩序,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且还可能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体育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要做到:抓好课堂常规;抓好体育教学过程的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环节;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材特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运用
1. 课堂教学方法运用
教法运用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场地、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因素,为达到教学目标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适宜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受益。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⑴ 教学方法趣味化。教学方法趣味化就是指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用学生喜欢、感兴趣的方式体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⑵ 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
⑶ 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方法情景化是一种能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景之中,并通过创设具体场景,激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教学方法。
⑷ 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就是以科学的理念和锻炼方法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锻炼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2. 保护与帮助
保护帮助是指体育教师在学生学习有难度或无法独立完成动作技能时,为了防止教学意外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直接或间接协助学生完成动作的教学能力。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发生危险时,给以保护与帮助,使学生摆脱危险的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受伤,对其他练习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可以去掉学生练习中的心理恐惧感,增强自信心,以尽快的完成动作。保护分为他人保护、自我保护和利用器械保护
⑴他人的保护。常用的是接、抢、拦、挡、拨等方法。当某一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因动作不熟练或意外失手发生危险时,采取合理的保护方法避免练习的同学受伤。
⑵自我保护。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受伤。当你发生危险时,保护的同学跟不上你,你就应该采用自我保护的方式,如空翻、滚翻、屈臂、团身等动作,尽量使自己处在安全中。
⑶利用器械保护。借助于海绵垫、海绵包、护掌、护腹、护膝等各种护具预防伤害的保护。
帮助分为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两种。
⑴直接的帮助。让学生直接可以得到帮助。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有一些同学团身不紧,后蹬用力不均等原因,造成滚动速度不快,教师在学生后面推一把,可以使学生完成动作。
⑵间接的帮助。用信号、标志物等对学生的节奏、用力时机、运动方向、范围给出帮助,在各种体操动作的教学中经常使用。
(四)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指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或危害、伤害的处置、应变等能力。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主要有突发性事件或突发性事故两类。突发性事件主要针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锻炼时互相之间产生意外矛盾、冲突或者是打架等教学事件,是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所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问题的缘由,实时处理,摆脱对教学的干扰。突发性事故是教学中突然发生学生晕厥、出血、骨折等意外事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事件迅速做出初步判断,快速处理,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掌握基本止血、包扎方法,作现场应急处理。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1. 教学过程反思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反思,可以提高个人对教学的理解。
⑴ 教学前反思。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⑵ 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体育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使预设与生成更加精彩,为目标服务。
⑶ 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是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学后及时反思,能帮助教师客观地总结教学优点,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进一步研究、理解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使教师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
2. 自我总结
自我总结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专家、同行对自己的评价,并结合自身对他们的评价内容的思考和内化,从而对自己的体育教学思想、水平、行为、个性等方面进行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体育教师可以把他人的评价进行整理,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寻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改进方法与他人的建议相结合产生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再次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自我总结——再次实践的方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水平,达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