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隔代教育家长如何引导

  摘 要:在当今中国,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亲缘关系方面的基础,又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现实原因。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存在,各种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凸显,总多争议的焦点无非就是;抚养方式,管教方式,早期智力的开发等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切入,从而能够对隔代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改变现状提供意见建议。   关键词:隔代教育;策略;家长引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36-01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的最初课堂,生活的基本场所,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对人的影响都是综合的,又是深刻久远的,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等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事的态度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幼儿隔代教育的现状   幼儿隔代教育的现实状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祖辈的学历比较低;三是祖辈对孩子心理,生理特点认识相对认识比较少;四是祖辈对孩子溺爱严重;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孩子在长期隔代教育下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1.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个性缺陷的倾向明显。2.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能力发展。3.过分“安全保护”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性行为等总是急于阻止,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得到拓展。4.过分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爱劳动等品质不易形成。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必要性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隔代教育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家长应确立正确隔代教育引导方向,扬长避短,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自理、自立的尝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他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他也认为对孩子来说,做事即是学习又是游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理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的任务中,指出2―7岁的幼儿已有了自卑和自尊的相互发展,在这一年龄阶段,过分包办会导致幼儿人格发展的障碍,如退缩、孤僻等不良个性。大约在幼儿二、三岁时出现了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自主欲求也逐步提高。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成人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我自己来”来反抗。有研究表明,经历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者,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如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出现争着要自己穿衣,穿鞋袜,吃饭等,有了明显的独立做事的要求,然而他们大都会把衣服扣错或穿反等。此时,我们成人的反应尤为重要。如果嫌孩子做事反倒给自己添了麻烦而笑话孩子,不让他们动手,就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的萌芽,打击了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美好愿望。孩子因成人的否定而失去了独立做事的兴趣,并在多次否定后,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自卑感。显然这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及时给孩子肯定:宝宝真能干,会自己穿衣服了,如果这样扣扣子就更好了。孩子既感到了成人的肯定,同时又捕捉到了成人提出的新的要求,那么他的能力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在孩子表现出自理的独立愿望时,及时地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并让孩子感到高兴,通过内在动机转变为自觉行动,获得发展与满足,增强自信。幼儿的内心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帮助隔代家长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珍惜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因此,协调好隔代家庭教育,是帮助孩子从祖辈们精心编制的“保护伞”下自主独立走出来的最佳捷径,也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对家长的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家长应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2、加强社会化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通过幼儿园开展大量鲜活、行之有效的策略活动,努力协调好家庭隔代教育,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更新老人的育儿观念。有意识地提高祖父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大部分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接触科学的教育理论不多,要教育好下一代,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要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包扩增强老年人的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力争帮助孙辈提高动手能力的内心驱动下,老人们主观上非常渴望学到有效的知识和方法助自己事半功倍。有意识将幼儿早期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让祖辈们对孙辈的高期望、重知识、重智能转变为重视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强化“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育儿理念,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现状,实行“门坎效应”,在较为合适的标准要求下,使孩子有“跳起来,能摘到”的感觉。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愿意学着做事。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   [2]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淮北师范学院报,2014年第一期。   [3] 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摘 要:在当今中国,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亲缘关系方面的基础,又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现实原因。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存在,各种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凸显,总多争议的焦点无非就是;抚养方式,管教方式,早期智力的开发等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切入,从而能够对隔代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改变现状提供意见建议。   关键词:隔代教育;策略;家长引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36-01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的最初课堂,生活的基本场所,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对人的影响都是综合的,又是深刻久远的,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等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事的态度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幼儿隔代教育的现状   幼儿隔代教育的现实状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祖辈的学历比较低;三是祖辈对孩子心理,生理特点认识相对认识比较少;四是祖辈对孩子溺爱严重;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孩子在长期隔代教育下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1.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个性缺陷的倾向明显。2.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能力发展。3.过分“安全保护”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性行为等总是急于阻止,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得到拓展。4.过分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爱劳动等品质不易形成。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必要性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隔代教育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家长应确立正确隔代教育引导方向,扬长避短,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自理、自立的尝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他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他也认为对孩子来说,做事即是学习又是游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理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的任务中,指出2―7岁的幼儿已有了自卑和自尊的相互发展,在这一年龄阶段,过分包办会导致幼儿人格发展的障碍,如退缩、孤僻等不良个性。大约在幼儿二、三岁时出现了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自主欲求也逐步提高。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成人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我自己来”来反抗。有研究表明,经历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者,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如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出现争着要自己穿衣,穿鞋袜,吃饭等,有了明显的独立做事的要求,然而他们大都会把衣服扣错或穿反等。此时,我们成人的反应尤为重要。如果嫌孩子做事反倒给自己添了麻烦而笑话孩子,不让他们动手,就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的萌芽,打击了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美好愿望。孩子因成人的否定而失去了独立做事的兴趣,并在多次否定后,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自卑感。显然这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及时给孩子肯定:宝宝真能干,会自己穿衣服了,如果这样扣扣子就更好了。孩子既感到了成人的肯定,同时又捕捉到了成人提出的新的要求,那么他的能力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在孩子表现出自理的独立愿望时,及时地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并让孩子感到高兴,通过内在动机转变为自觉行动,获得发展与满足,增强自信。幼儿的内心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帮助隔代家长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珍惜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因此,协调好隔代家庭教育,是帮助孩子从祖辈们精心编制的“保护伞”下自主独立走出来的最佳捷径,也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对家长的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家长应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2、加强社会化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通过幼儿园开展大量鲜活、行之有效的策略活动,努力协调好家庭隔代教育,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更新老人的育儿观念。有意识地提高祖父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大部分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接触科学的教育理论不多,要教育好下一代,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要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包扩增强老年人的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力争帮助孙辈提高动手能力的内心驱动下,老人们主观上非常渴望学到有效的知识和方法助自己事半功倍。有意识将幼儿早期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让祖辈们对孙辈的高期望、重知识、重智能转变为重视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强化“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育儿理念,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现状,实行“门坎效应”,在较为合适的标准要求下,使孩子有“跳起来,能摘到”的感觉。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愿意学着做事。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   [2]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淮北师范学院报,2014年第一期。   [3] 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相关内容

  •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
  • 幼儿描红写字 3-6岁是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幼儿练习写字,不是任意的行为,不是任一年龄的幼儿都可以练习写字的.既然幼儿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那么幼儿描红写字也必然存在一些主客观条件.只有具备了适宜的客观条件再进行描红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幼儿描红 ...

  • 幼儿园家长会教师讲稿: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形. 什么是幼儿园的养成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养成教育的意义.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 ...

  • 如何建立良好的常规
  • 领导班子学习心得 学习<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的心得体会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时代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常规不仅能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更能使幼儿终生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

  • 幼儿家长如何培养幼儿阅读
  •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54-01 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素,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未来社会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近年来早期阅读已是家长逐渐重视的一个新课题.然而,谈起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问题,许多 ...

  • 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
  • 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 摘要:幼儿分离焦虑是幼儿接触集体,进入陌生环境过程中出 现的一种常见心理,关乎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对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幼儿教育备受重视,入园分离焦虑也成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出现的 ...

  • 新教师培训讲稿
  • 幼儿园新教师试用期第六阶段培训讲稿 幼儿园班级管理与家长工作指导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classroom) 班级管理又称班级经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班级管理认为凡班级教师进行的一切活动都称为班级管理.狭义的班级管理是指为了完成园所的教育目 ...

  • 幼儿科研论文:幼儿园教师如何与祖辈家长沟通
  • 幼儿科研论文:幼儿园教师如何与祖辈家长沟通 幼儿科研论文:幼儿园教师如何与祖辈家长沟通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照顾.接送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这种隔代教养方式有它的优点:老人有爱心,教养方面有经验,同时,也有它的弊端,比如,祖辈对孙辈更加 ...

  • 开展"三生教育"活动情况汇报7篇
  • 鉴于近期全国各地校园恶性伤人案件不断发生,党中央.公安部.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校园安全工作.结合现状,为进一步将"三生教育"有效的落实开展,特将"安全"作为本月"三生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结合现状,开展活动. ...

  • 幼儿园大班班务计划和总结
  • 大B班上学期总结 2011年9月--2012年1月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回顾这学期的工 作,本班能遵循<纲要>的要求去开展各领域活动,基本完成本学期 的活动目标,并全面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和 谐发展,体现于时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追求. 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