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弼 :参与清廷改年制,练新军,立军学
人物简介: 良弼 (1877-1912.1.26) 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 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字赉臣。 曾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 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升司长。 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 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改年制,练新军,立军学,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 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坚决主张镇压,反对起用袁世凯。 1912年1月与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死。
人物生平: 良弼 (1877-1912) 字赉臣,努尔哈赤幼弟巴雅拉之子巩阿岱七世孙。大学士伊里布之孙。光绪三年(1877年)良弼生于成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忠孝伦尚教育,侍母极孝。及长,寄籍湖北,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该省选送赴日留学,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良弼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回国,入练兵处,次年升该处军学司监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3月补军学司副使,8月袁世凯延揽其为调充陆军第八标统带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回任军学司副使,并主持保定陆军学堂校务,同年新军在河南彰德举行会操,任北军审判长,其间充任考试陆军游学毕业生襄校官、提调官等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兼参议上行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获选修订法律馆谘议官,参与编撰新律;同年底拱卫京师的禁卫军成立,授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实际负责管理禁卫军。
宣统元年(1909年)7月,清廷“从良君弼等之建议”,仿日本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以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军谘大臣载涛不谙军事,凡事皆以良弼为“谋主”;10月擢升禁卫军训练大臣。宣统二年(1910年)随载涛出国考察军政,同年秋参与组织滦州秋操.
死亡: 武昌起义后,良弼既反对起用袁世凯,又反对革命,妄图“以立宪弥革命,图救大局”。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袁世凯进京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良弼被夺去统领禁卫军实权,同年12月9日授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1912年1月12日,良弼与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1月26日良弼议事毕回家,在家门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红罗场胡同),遭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生彭家珍向其投掷炸弹,炸伤左腿,29日袁世凯遣民政部尚书赵秉钧买通一中医,开一药酒,晚遂死。1912年2月1日以副都统阵亡例从优赐恤,其后有官绅立祠于北京。
2载涛:步步高升,寿终正寝
人物介绍:爱新觉罗·载涛(1888—1970),男,清末贝勒,和硕醇贤亲王奕缳第七子,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善画马。京剧票友。号野云,为溥仪胞叔。满洲正黄旗人。1887年(光绪十年)出生。 高升之路: 1890年封二等镇国将军;同年晋升辅国公。 1902年袭贝勒。 1908年12月加郡王衔;同月与铁良等任总司稽察。清廷新设禁卫军,任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1909年6月管理军谘处事务。 1910年2月赴日、美、英、法、德、意、奥、俄八国考察陆军,5月派任赴英国专使大臣。 1911年5月任军谘大臣;其后任蒙古镶黄旗都统。 1912年1月,与载洵等组织宗社党;3月宗社党解散。 1917年7月张勋复辟,溥仪任为禁卫军司令;同月复辟失败。 1918年徐世昌任为将军。 1927年6月任翊卫使。 1929年迫于生计将贝勒府卖给当时的辅仁大学。 1931年1月,国民政(蟹)府聘为国难会议会员。 1951年被毛(蟹)泽(蟹)东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还历任总后勤部马政局顾问、国家民委委员、北京市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0年9月2日(农历庚戌年八月初二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相关小知识: 载涛出生在北京西城太平湖畔的醇亲王老府,今址是西城区鲍家街四十三号,现为中央音乐学院。 在清代,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叫做“潜龙邸”,按照清廷的老例,这个地方就不能再作住宅。光绪帝载湉是在老府出生的,所以奕譞在光绪十四年(1888)奏请赐予新府。于是,慈禧太后把什刹海后海的一座府邸赏给了奕譞,并拨银子十六万两重新装修。光绪十六年(1890),载涛出生不久,便随其父奕譞迁往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北府”。 今天的醇亲王北府分为三个部分,西花园作为宋庆龄故居已经对外开放;正院和中院是卫生部的办公场所;王府的马圈经过改造修建,成为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一个人的王府现由三个单位使用,由此可以想像当年醇王府的豪华与气派。 好像是电视剧《最后的王爷的原型》
1.良弼 :参与清廷改年制,练新军,立军学
人物简介: 良弼 (1877-1912.1.26) 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 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字赉臣。 曾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 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升司长。 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 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改年制,练新军,立军学,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 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坚决主张镇压,反对起用袁世凯。 1912年1月与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死。
人物生平: 良弼 (1877-1912) 字赉臣,努尔哈赤幼弟巴雅拉之子巩阿岱七世孙。大学士伊里布之孙。光绪三年(1877年)良弼生于成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忠孝伦尚教育,侍母极孝。及长,寄籍湖北,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该省选送赴日留学,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良弼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回国,入练兵处,次年升该处军学司监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3月补军学司副使,8月袁世凯延揽其为调充陆军第八标统带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回任军学司副使,并主持保定陆军学堂校务,同年新军在河南彰德举行会操,任北军审判长,其间充任考试陆军游学毕业生襄校官、提调官等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兼参议上行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获选修订法律馆谘议官,参与编撰新律;同年底拱卫京师的禁卫军成立,授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实际负责管理禁卫军。
宣统元年(1909年)7月,清廷“从良君弼等之建议”,仿日本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以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军谘大臣载涛不谙军事,凡事皆以良弼为“谋主”;10月擢升禁卫军训练大臣。宣统二年(1910年)随载涛出国考察军政,同年秋参与组织滦州秋操.
死亡: 武昌起义后,良弼既反对起用袁世凯,又反对革命,妄图“以立宪弥革命,图救大局”。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袁世凯进京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良弼被夺去统领禁卫军实权,同年12月9日授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1912年1月12日,良弼与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1月26日良弼议事毕回家,在家门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红罗场胡同),遭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生彭家珍向其投掷炸弹,炸伤左腿,29日袁世凯遣民政部尚书赵秉钧买通一中医,开一药酒,晚遂死。1912年2月1日以副都统阵亡例从优赐恤,其后有官绅立祠于北京。
2载涛:步步高升,寿终正寝
人物介绍:爱新觉罗·载涛(1888—1970),男,清末贝勒,和硕醇贤亲王奕缳第七子,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善画马。京剧票友。号野云,为溥仪胞叔。满洲正黄旗人。1887年(光绪十年)出生。 高升之路: 1890年封二等镇国将军;同年晋升辅国公。 1902年袭贝勒。 1908年12月加郡王衔;同月与铁良等任总司稽察。清廷新设禁卫军,任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1909年6月管理军谘处事务。 1910年2月赴日、美、英、法、德、意、奥、俄八国考察陆军,5月派任赴英国专使大臣。 1911年5月任军谘大臣;其后任蒙古镶黄旗都统。 1912年1月,与载洵等组织宗社党;3月宗社党解散。 1917年7月张勋复辟,溥仪任为禁卫军司令;同月复辟失败。 1918年徐世昌任为将军。 1927年6月任翊卫使。 1929年迫于生计将贝勒府卖给当时的辅仁大学。 1931年1月,国民政(蟹)府聘为国难会议会员。 1951年被毛(蟹)泽(蟹)东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还历任总后勤部马政局顾问、国家民委委员、北京市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0年9月2日(农历庚戌年八月初二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相关小知识: 载涛出生在北京西城太平湖畔的醇亲王老府,今址是西城区鲍家街四十三号,现为中央音乐学院。 在清代,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叫做“潜龙邸”,按照清廷的老例,这个地方就不能再作住宅。光绪帝载湉是在老府出生的,所以奕譞在光绪十四年(1888)奏请赐予新府。于是,慈禧太后把什刹海后海的一座府邸赏给了奕譞,并拨银子十六万两重新装修。光绪十六年(1890),载涛出生不久,便随其父奕譞迁往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北府”。 今天的醇亲王北府分为三个部分,西花园作为宋庆龄故居已经对外开放;正院和中院是卫生部的办公场所;王府的马圈经过改造修建,成为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一个人的王府现由三个单位使用,由此可以想像当年醇王府的豪华与气派。 好像是电视剧《最后的王爷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