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 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 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 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 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在一 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④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16、农业投入产出:动植物(或者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必要的投入。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即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获得产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可促进农业的产出。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工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2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22、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 长期,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23、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24、森林资源: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乔木为主体的生态系 统的总称。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气候资源特点:
气候资源是指光、热、水、风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
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 提供物质和能量。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和清洁性奠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 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太阳能资源:中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在
4150
~
7550
兆焦耳
/
平方米·年,
山西省的太阳能资源在
5000
~
7550
兆焦耳
/
平方米·年,在中部地区山西的太
阳能资源占绝对优势的位置。但山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与它所占据 的位置相差甚远。
- 4 -
(二)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 旱季断水的局面。山西境内河流由于受多山地影响,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较大, 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
理论上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
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河流,
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因而水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主要以小型为主。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
142
亿
m3
,地下水
资源储量约
93.1
亿
m3
,
但可采水资源只占
45%
,
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
周。
(三)风能资源:山西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受局地小气候影响,导致了年、季、 月、日的风向紊乱,但就总体趋势看,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偏西、偏北风 居多;夏半年偏东、偏南风居多。山西省地势起伏较大,低层气流活动受到较 大的阻力,各地的风速要比同纬度的河北平原偏小,出现静风的机会较多。
综述,山西省的平均风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太阳能资源在中部地区都 占绝对优势,但水资源及其可开发利用程度均处劣势。
28
、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
1
)生物资源的再生性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 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
2
)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 至灭绝的特性。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 有限的。
(
3
)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
29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 5 -
(
1
)整体性。各个自然资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
2
)有限性。自然资源的规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有限性决定自然资源的可垄 断性,决定自然资源有绝对地租;决定对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
(
3
)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自然资 源的用途在发展。以河流资源为例,首先出现泄洪、排水、补给地下水功能, 接着出现捕鱼功能。
(
4
)区域性。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富集,有的地区贫乏。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决定了自然资源在地域间的流通和调剂。
(
5
)发生上的差异性。
从发生角度,
可以把自然资源分成三类为可再生的自然
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30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
1
)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
2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
3
)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
4
)提高复种指数,
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
的有利措施。
(
5
)
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
容,不可忽视。
(
6
)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31
、
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土壤质量的定义为综合表征土壤维持生产力、
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保障动植物健康能力的量度。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 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土壤的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
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土壤遭受非点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 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地扩大。
(
1
)化肥: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 污染。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
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 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
2
)农药: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
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农作物从土 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 和牲畜的健康。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 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
3
)污水灌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
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
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
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
32
、农业环境:
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 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 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3
、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 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 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 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 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在一 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④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16、农业投入产出:动植物(或者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必要的投入。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即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获得产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可促进农业的产出。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工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2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22、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 长期,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23、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24、森林资源: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乔木为主体的生态系 统的总称。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气候资源特点:
气候资源是指光、热、水、风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
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 提供物质和能量。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和清洁性奠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 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太阳能资源:中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在
4150
~
7550
兆焦耳
/
平方米·年,
山西省的太阳能资源在
5000
~
7550
兆焦耳
/
平方米·年,在中部地区山西的太
阳能资源占绝对优势的位置。但山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与它所占据 的位置相差甚远。
- 4 -
(二)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 旱季断水的局面。山西境内河流由于受多山地影响,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较大, 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
理论上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
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河流,
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因而水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主要以小型为主。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
142
亿
m3
,地下水
资源储量约
93.1
亿
m3
,
但可采水资源只占
45%
,
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
周。
(三)风能资源:山西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受局地小气候影响,导致了年、季、 月、日的风向紊乱,但就总体趋势看,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偏西、偏北风 居多;夏半年偏东、偏南风居多。山西省地势起伏较大,低层气流活动受到较 大的阻力,各地的风速要比同纬度的河北平原偏小,出现静风的机会较多。
综述,山西省的平均风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太阳能资源在中部地区都 占绝对优势,但水资源及其可开发利用程度均处劣势。
28
、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
1
)生物资源的再生性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 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
2
)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 至灭绝的特性。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 有限的。
(
3
)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
29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 5 -
(
1
)整体性。各个自然资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
2
)有限性。自然资源的规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有限性决定自然资源的可垄 断性,决定自然资源有绝对地租;决定对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
(
3
)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自然资 源的用途在发展。以河流资源为例,首先出现泄洪、排水、补给地下水功能, 接着出现捕鱼功能。
(
4
)区域性。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富集,有的地区贫乏。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决定了自然资源在地域间的流通和调剂。
(
5
)发生上的差异性。
从发生角度,
可以把自然资源分成三类为可再生的自然
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30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
1
)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
2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
3
)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
4
)提高复种指数,
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
的有利措施。
(
5
)
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
容,不可忽视。
(
6
)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31
、
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土壤质量的定义为综合表征土壤维持生产力、
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保障动植物健康能力的量度。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 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土壤的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
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土壤遭受非点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 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地扩大。
(
1
)化肥: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 污染。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
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 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
2
)农药: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
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农作物从土 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 和牲畜的健康。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 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
3
)污水灌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
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
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
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
32
、农业环境:
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 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都有 质量问题。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3
、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