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人物性格分析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看《孔雀》这部影片,第一次,是高中的音乐艺术课上,实话实说,第一次,我没看懂,我甚至不明白这个究竟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要反映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时隔多年,我的想法和当初相比成熟了一些,对事情的看法也不像以前那么片面,思考问题也更加全面,这次看《孔雀》,对影片中三个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有了一点点的认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对三位主人公的看法。
根据影片人物的出场顺序,我就先谈谈姐姐吧。在我看来,姐姐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理想的追求以及强烈的自尊心。姐姐,不甘于平凡,对未来有梦想,有期待。她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她的理想,就算最后理想不能实现,她也坚守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姐姐对梦想的坚持让我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有她一半的努力,有她一半的坚持,是不是我们也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姐姐对梦想的坚持可以从她对伞兵的向往,然后报名参军,最后自制降落伞看出来。而且她后面和老师傅学习手风琴可以看出来,姐姐,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姐姐为了逃离洗瓶子的工作用她的婚姻作为交换,导致最后婚姻破裂;为了拿回自作的降落伞,她又用自己的贞操作为交换,姐姐对理想的坚守让我动容。姐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姐姐的人格尊体现严在最后将送军官的礼丢进江里;哥哥被人欺负了,让人帮他报仇;弟弟被班上的同学嘲笑,她找人来给弟弟挣回面子。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的权利,我们都有这个资格为自己而活。我觉得姐姐为了拿回她自制的降落伞,用她的贞操去换,这也是对自己理想的一种坚守吧,就算我不能实现,那也是我心中最美丽,不容许任何人嘲弄。其实,我觉得姐姐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太过极端,尤其是她自己做了一个降落伞,在路上骑着自行车狂奔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她将她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我想以姐姐的能力,她一定能够成就另一番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权利,可是更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够实现,当有一天我们用尽全力都无法企及的时候,是不是放手,会更幸福。其实,我觉得如果换一个时代,或许姐姐能够有一番成就,但是那个年代,那个背景,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思想下,注定了她梦想的夭折。最后姐姐哭的那样的痛彻心扉,哭的应该是她庸庸碌碌无为的一生吧,舍弃了那么多的东西,还是没能够实现自我。
再说哥哥,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哥哥是三个人中过得最幸福的一个人,虽然他傻。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傻人有傻福;同时,我也觉得,原来,傻也是一门艺术。我觉得哥哥更注重于物质的享受,他一个人分去了大部分的糖果,一个人独享了姐姐和弟弟买来的包子,他仿佛觉得他所得的一切都是应当的。当姐姐找人替他报仇的时候,他自己却讨好对方,这是不是他没有自尊的表现?哥哥
在剧中看起来是最傻得,可是最后,他的日子确是过得最舒适的,找个可以和自己相互扶持的人,走一辈子,这样而言,我觉得哥哥是幸福的。
三个人物中,我觉得倍加遗憾的是弟弟。我不明白,最初那个拿出自己私房钱给姐姐追求理想的弟弟,为什么会变成后面那样一个缺乏自我的人。看影片,我觉得弟弟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人,否则他不会在班上一位女同学对他给予帮助后,对其产生好感;也不会最后和那个女的结婚,成为家庭煮男。我其实也想过,如果,当初他父亲看见那张裸体的画,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弟弟最后的命运会不会是另一番场景。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弟弟会是这三个人中最有出息的一个,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但是,弟弟最后走上这样的道路,我觉得他自身的原因更大,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选择了堕落。我不知道,在外面的世界,他究竟遇到了怎样的事,使得他变成这样一个人,不能否认,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仍旧觉得,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信念,只要他愿意,终究可以不被生活所束缚。我觉得能困得住我们的,只有自己。
最后说说我对孔雀,这一片名的理解。其实到最后,对于这个的理解我都不甚明白。印象中,对孔雀唯一的记忆便是小时候妈妈说对孔雀现美,那么孔雀就会开屏,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从来没真实的见过孔雀开屏。编剧说: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关在里面的孔雀。我们看别人开屏,其实别人也看我们。其实我更喜欢原作者说的,平庸的岁月再漫长,也总可以等待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是生命的诠释。只要耐心等待,到了对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如孔雀那样,发出灿烂的光辉。
《孔雀》讲述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里的一个五口之家,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主线人物是家庭中的姐姐(张静初饰)、哥哥(冯瓅饰)和弟弟(吕玉来饰)。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那过程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观看别人同时也观看自己。 三段式的叙述把兄妹三人的故事都充分而完整的表现了出来,他们的每一次成长都体现着梦想这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而那些最生活化的场景,却让这些如花朵般鲜艳的梦想随着
生活的逐渐平庸变得遥不可及,三个人最终在妥协的瞬间也得到了梦想破碎留下的疤痕。而三次出现的五口人围座在走廊里吃饭的场景和弟弟梦呓般对回忆的讲述,则使故事的开场显得新鲜又规律。人物之间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他们的情绪、对待理想的态度和复杂的内心感受都随着吃饭这一场景的开始而经历了青春、萌动、成长与幻灭。电影的总体的基调也因
为这些勾起了我们心里似曾相识的记忆而沉浸在淡淡的哀愁里。
姐姐作为电影里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导演似乎为其安排了非常明确的生命目标,他让这场生命变得虚空而苍白,他让姐姐那些为了理想而付出的努力最终成为对生活的妥协。姐姐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她性格执著倔强而且充满了一些与女性主体不着边际的幻想。她梦想成为一个潇洒的伞兵,并且为此而爱上了一个梦想的实现者,一个与她有着近乎单纯邂逅的伞兵。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理想,也为了那份朦胧甚至是一厢情愿的爱情,姐姐偷走了母亲买菜的钱,背着家人去参加体检,在那些细小而温暖的细节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无限接近梦想的女人和她所倾尽的一切。或许高尚的灵魂终究只存在一个的人的精神世界里,导演在为我们营造一种梦想进行时的同时又用一种残酷的方式把它推向了毁灭。姐姐败给了另一个女人,而这一次的失败也让她更加沉浸在内心的沉默与孤独中。之后的挣扎显得是那样的无力和软弱,似乎她的疯狂只是在作给自己看,其他人只是毫无关系的旁观者。姐姐拒绝吃饭,她蜷缩在窗台上,望着窗外如蝴蝶般落下的伞兵。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无尽的绝望与凄凉。而后骑着自行车的场景,则是姐姐对于梦想的又一次挣扎,她肆无忌惮的笑着,全然不顾人们诧异的目光。导演用一组长镜头的方式将姐姐内心对梦想的渴求刻划的格外深刻,他把这场戏安排在一条热闹的街区里,姐姐毫无目的的一路飞奔,似乎预示着这样一个女人对于梦想的执著和因梦想产生的迷惘,最后妈妈把她用力拉到的镜头更是充分体现了梦想被残酷阻挠这一寓意,妈妈的咒骂和姐姐的沉默,则使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姐姐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梦想破碎了,对于追求精神至上的姐姐来说剩下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姐姐可以为了一个降落伞可以放弃自己的身体,因为那是悼念理想最后的武器。无论是后来她的被打,还是匆匆的嫁为人妻,姐姐始终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出现的,她在败给梦想的时候,也不出意外的败给了生活。而在整个章节的最后,姐姐在看到那个曾经爱过的伞兵在车子旁粗鲁的吃着包子的时候,她彻底明白了梦想对于她已经无从谈起了,所以她才会哭的那么伤心,镜头在这个时候也以一个姐姐脸部的近景把这种痛苦扩展到最大化,在那个最市井气的菜摊上,姐姐用这样买菜这样一个最生活化的方式,和自己的理想做了最后的告别。姐姐的眼泪,连我们为之动容。导演让姐姐这个角色过
分的理想化,让我们体会到那种梦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
而作为弱势群体出现的哥哥,他的独特性在于没有鲜明的目标,这与妹妹形成了对比。而他的命运较之妹妹和弟弟要幸福的多。不但拥有父母额外的溺爱,还要接受弟妹的礼让,这在分糖和洗澡等很多场景里都得到了验证。一家人都在为哥哥营造一种理想的环境,可是现实却让他一次次经历不公与侮辱。所谓的朋友的算计和利用,甚至还要在他们得到惩罚之后买烤鸡去弥补,还有那段不堪回首的爱情,女人收下母亲的钱却最终没有出现在丰盛的餐桌前,还有弟弟很长时间的憎恨,可是这一切在哥哥眼里都是善良的,他的傻似乎使他与这个病态的世界分离了,他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那里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就好像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以一种悲喜剧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可爱与悲哀。哥哥生活的转折出现在他相亲的那场戏里。他和一个同样残疾的女人在相互的打斗中成为眷侣,女人开始交给他生活需要的能力,理想的世界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回归了现实。温馨的饭摊,和谐的生活,哥哥似乎长大了许多,他甚至在昔日的朋友向他借钱时用另一种智慧报了仇。生活终究会平淡下去,可哥哥却在这种平淡中体会到了现实的幸福,虽然与理想或
许存在差距。
与姐姐的理想化,哥哥的现实化相比,弟弟的生活似乎介于两者之间,也因此是最脆
弱的。弟弟为了帮助姐姐实现自己的伞兵梦,他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钱;为了帮姐姐买书他厚着脸皮去了书店;为了挽回因为哥哥送伞失去的面子,他请朋友假扮士兵又送了一次伞;而对于傻哥哥,他当着同学的面狠狠的打了一拳,甚至想把他至于死地。之后那场母亲用以警戒弟弟的杀鹅戏也就成了整部电影里最震撼的画面。导演用长镜头加远景并带有一点点升格的方式把这种死亡的震慑力强有力的表现了出来,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复杂的,他们目睹了鹅从痉挛到死亡的痛苦经历,而实际上母亲这样做是代替弟弟把哥哥傻死,只不过凶手和死者都换了角色,母亲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三人明白死亡的恐惧消除内心的芥蒂,而导演则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残酷与暴力。然后弟弟因为青春的萌动而离家出走,虽然流离的生活我们无从所知,但是当我们看到弟弟拖家带口的回来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弟弟少掉的手指和萎靡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可以猜到那个过程一定充满了痛苦与艰辛。而他的虚荣心他的自卑感他的弑父心理和后来的懒惰与颓废,实际是那个历史中的一代人面对理想迷惘而胆怯,面对现实颓废而自弃的写照,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
走,却终究被理想与现实抛弃。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注入了太多太多怀旧的情节,飞行梦,自制蜂窝煤,相亲,大白兔奶糖,可正是这些细节才深深的打动了一代人的心。我们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很多很多元素,有些温暖有些残酷。精致的背景和造型,则把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唯一怀疑都打翻了。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小镇,我们似乎也经历了理想与青春的双重死亡。导演用他自己的方式将平淡的生活表现的矛盾重重暗流汹涌,让我们在看的同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自己身上逝去的理想,那些永远无法被人们遗忘的东西,是如此的恋恋不舍,是如此的潸然泪下。正如影片的结尾一样,三个全新的家庭去动物园看孔雀,可是当孔雀开平的时候,只剩下了空空的人影。理想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遥远,只是时间流淌中的我们没有停下来等等理想的脚
步,然后一切都变得物事人非,桑田沧海。
《孔雀》走后,也许我们不必再过于关注投资巨大的商业电影,导演也不必再急功近利追求天马行空的历史武侠,影评人不必再对中国电影流露过分的焦灼和无奈。《孔雀》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现实社会里,让观众回忆了那段即将退色的时光,它清澈和单纯,凝聚着童年美丽而脆弱的梦想,温和的刺入每个人麻木的现实,把那份简单的爱与梦想变得真切而熟悉,让久违的感动触摸一代人内心深处躲藏着的行将忘却的记忆。 再见,孔雀,干杯、梦想
《孔雀》人物性格分析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看《孔雀》这部影片,第一次,是高中的音乐艺术课上,实话实说,第一次,我没看懂,我甚至不明白这个究竟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要反映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时隔多年,我的想法和当初相比成熟了一些,对事情的看法也不像以前那么片面,思考问题也更加全面,这次看《孔雀》,对影片中三个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有了一点点的认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对三位主人公的看法。
根据影片人物的出场顺序,我就先谈谈姐姐吧。在我看来,姐姐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理想的追求以及强烈的自尊心。姐姐,不甘于平凡,对未来有梦想,有期待。她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她的理想,就算最后理想不能实现,她也坚守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姐姐对梦想的坚持让我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有她一半的努力,有她一半的坚持,是不是我们也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姐姐对梦想的坚持可以从她对伞兵的向往,然后报名参军,最后自制降落伞看出来。而且她后面和老师傅学习手风琴可以看出来,姐姐,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姐姐为了逃离洗瓶子的工作用她的婚姻作为交换,导致最后婚姻破裂;为了拿回自作的降落伞,她又用自己的贞操作为交换,姐姐对理想的坚守让我动容。姐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姐姐的人格尊体现严在最后将送军官的礼丢进江里;哥哥被人欺负了,让人帮他报仇;弟弟被班上的同学嘲笑,她找人来给弟弟挣回面子。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的权利,我们都有这个资格为自己而活。我觉得姐姐为了拿回她自制的降落伞,用她的贞操去换,这也是对自己理想的一种坚守吧,就算我不能实现,那也是我心中最美丽,不容许任何人嘲弄。其实,我觉得姐姐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太过极端,尤其是她自己做了一个降落伞,在路上骑着自行车狂奔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她将她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我想以姐姐的能力,她一定能够成就另一番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权利,可是更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够实现,当有一天我们用尽全力都无法企及的时候,是不是放手,会更幸福。其实,我觉得如果换一个时代,或许姐姐能够有一番成就,但是那个年代,那个背景,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思想下,注定了她梦想的夭折。最后姐姐哭的那样的痛彻心扉,哭的应该是她庸庸碌碌无为的一生吧,舍弃了那么多的东西,还是没能够实现自我。
再说哥哥,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哥哥是三个人中过得最幸福的一个人,虽然他傻。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傻人有傻福;同时,我也觉得,原来,傻也是一门艺术。我觉得哥哥更注重于物质的享受,他一个人分去了大部分的糖果,一个人独享了姐姐和弟弟买来的包子,他仿佛觉得他所得的一切都是应当的。当姐姐找人替他报仇的时候,他自己却讨好对方,这是不是他没有自尊的表现?哥哥
在剧中看起来是最傻得,可是最后,他的日子确是过得最舒适的,找个可以和自己相互扶持的人,走一辈子,这样而言,我觉得哥哥是幸福的。
三个人物中,我觉得倍加遗憾的是弟弟。我不明白,最初那个拿出自己私房钱给姐姐追求理想的弟弟,为什么会变成后面那样一个缺乏自我的人。看影片,我觉得弟弟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人,否则他不会在班上一位女同学对他给予帮助后,对其产生好感;也不会最后和那个女的结婚,成为家庭煮男。我其实也想过,如果,当初他父亲看见那张裸体的画,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弟弟最后的命运会不会是另一番场景。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弟弟会是这三个人中最有出息的一个,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但是,弟弟最后走上这样的道路,我觉得他自身的原因更大,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选择了堕落。我不知道,在外面的世界,他究竟遇到了怎样的事,使得他变成这样一个人,不能否认,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仍旧觉得,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信念,只要他愿意,终究可以不被生活所束缚。我觉得能困得住我们的,只有自己。
最后说说我对孔雀,这一片名的理解。其实到最后,对于这个的理解我都不甚明白。印象中,对孔雀唯一的记忆便是小时候妈妈说对孔雀现美,那么孔雀就会开屏,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从来没真实的见过孔雀开屏。编剧说: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关在里面的孔雀。我们看别人开屏,其实别人也看我们。其实我更喜欢原作者说的,平庸的岁月再漫长,也总可以等待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是生命的诠释。只要耐心等待,到了对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如孔雀那样,发出灿烂的光辉。
《孔雀》讲述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里的一个五口之家,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主线人物是家庭中的姐姐(张静初饰)、哥哥(冯瓅饰)和弟弟(吕玉来饰)。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那过程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观看别人同时也观看自己。 三段式的叙述把兄妹三人的故事都充分而完整的表现了出来,他们的每一次成长都体现着梦想这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而那些最生活化的场景,却让这些如花朵般鲜艳的梦想随着
生活的逐渐平庸变得遥不可及,三个人最终在妥协的瞬间也得到了梦想破碎留下的疤痕。而三次出现的五口人围座在走廊里吃饭的场景和弟弟梦呓般对回忆的讲述,则使故事的开场显得新鲜又规律。人物之间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他们的情绪、对待理想的态度和复杂的内心感受都随着吃饭这一场景的开始而经历了青春、萌动、成长与幻灭。电影的总体的基调也因
为这些勾起了我们心里似曾相识的记忆而沉浸在淡淡的哀愁里。
姐姐作为电影里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导演似乎为其安排了非常明确的生命目标,他让这场生命变得虚空而苍白,他让姐姐那些为了理想而付出的努力最终成为对生活的妥协。姐姐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她性格执著倔强而且充满了一些与女性主体不着边际的幻想。她梦想成为一个潇洒的伞兵,并且为此而爱上了一个梦想的实现者,一个与她有着近乎单纯邂逅的伞兵。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理想,也为了那份朦胧甚至是一厢情愿的爱情,姐姐偷走了母亲买菜的钱,背着家人去参加体检,在那些细小而温暖的细节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无限接近梦想的女人和她所倾尽的一切。或许高尚的灵魂终究只存在一个的人的精神世界里,导演在为我们营造一种梦想进行时的同时又用一种残酷的方式把它推向了毁灭。姐姐败给了另一个女人,而这一次的失败也让她更加沉浸在内心的沉默与孤独中。之后的挣扎显得是那样的无力和软弱,似乎她的疯狂只是在作给自己看,其他人只是毫无关系的旁观者。姐姐拒绝吃饭,她蜷缩在窗台上,望着窗外如蝴蝶般落下的伞兵。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无尽的绝望与凄凉。而后骑着自行车的场景,则是姐姐对于梦想的又一次挣扎,她肆无忌惮的笑着,全然不顾人们诧异的目光。导演用一组长镜头的方式将姐姐内心对梦想的渴求刻划的格外深刻,他把这场戏安排在一条热闹的街区里,姐姐毫无目的的一路飞奔,似乎预示着这样一个女人对于梦想的执著和因梦想产生的迷惘,最后妈妈把她用力拉到的镜头更是充分体现了梦想被残酷阻挠这一寓意,妈妈的咒骂和姐姐的沉默,则使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姐姐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梦想破碎了,对于追求精神至上的姐姐来说剩下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姐姐可以为了一个降落伞可以放弃自己的身体,因为那是悼念理想最后的武器。无论是后来她的被打,还是匆匆的嫁为人妻,姐姐始终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出现的,她在败给梦想的时候,也不出意外的败给了生活。而在整个章节的最后,姐姐在看到那个曾经爱过的伞兵在车子旁粗鲁的吃着包子的时候,她彻底明白了梦想对于她已经无从谈起了,所以她才会哭的那么伤心,镜头在这个时候也以一个姐姐脸部的近景把这种痛苦扩展到最大化,在那个最市井气的菜摊上,姐姐用这样买菜这样一个最生活化的方式,和自己的理想做了最后的告别。姐姐的眼泪,连我们为之动容。导演让姐姐这个角色过
分的理想化,让我们体会到那种梦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
而作为弱势群体出现的哥哥,他的独特性在于没有鲜明的目标,这与妹妹形成了对比。而他的命运较之妹妹和弟弟要幸福的多。不但拥有父母额外的溺爱,还要接受弟妹的礼让,这在分糖和洗澡等很多场景里都得到了验证。一家人都在为哥哥营造一种理想的环境,可是现实却让他一次次经历不公与侮辱。所谓的朋友的算计和利用,甚至还要在他们得到惩罚之后买烤鸡去弥补,还有那段不堪回首的爱情,女人收下母亲的钱却最终没有出现在丰盛的餐桌前,还有弟弟很长时间的憎恨,可是这一切在哥哥眼里都是善良的,他的傻似乎使他与这个病态的世界分离了,他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那里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就好像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以一种悲喜剧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可爱与悲哀。哥哥生活的转折出现在他相亲的那场戏里。他和一个同样残疾的女人在相互的打斗中成为眷侣,女人开始交给他生活需要的能力,理想的世界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回归了现实。温馨的饭摊,和谐的生活,哥哥似乎长大了许多,他甚至在昔日的朋友向他借钱时用另一种智慧报了仇。生活终究会平淡下去,可哥哥却在这种平淡中体会到了现实的幸福,虽然与理想或
许存在差距。
与姐姐的理想化,哥哥的现实化相比,弟弟的生活似乎介于两者之间,也因此是最脆
弱的。弟弟为了帮助姐姐实现自己的伞兵梦,他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钱;为了帮姐姐买书他厚着脸皮去了书店;为了挽回因为哥哥送伞失去的面子,他请朋友假扮士兵又送了一次伞;而对于傻哥哥,他当着同学的面狠狠的打了一拳,甚至想把他至于死地。之后那场母亲用以警戒弟弟的杀鹅戏也就成了整部电影里最震撼的画面。导演用长镜头加远景并带有一点点升格的方式把这种死亡的震慑力强有力的表现了出来,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复杂的,他们目睹了鹅从痉挛到死亡的痛苦经历,而实际上母亲这样做是代替弟弟把哥哥傻死,只不过凶手和死者都换了角色,母亲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三人明白死亡的恐惧消除内心的芥蒂,而导演则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残酷与暴力。然后弟弟因为青春的萌动而离家出走,虽然流离的生活我们无从所知,但是当我们看到弟弟拖家带口的回来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弟弟少掉的手指和萎靡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可以猜到那个过程一定充满了痛苦与艰辛。而他的虚荣心他的自卑感他的弑父心理和后来的懒惰与颓废,实际是那个历史中的一代人面对理想迷惘而胆怯,面对现实颓废而自弃的写照,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
走,却终究被理想与现实抛弃。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注入了太多太多怀旧的情节,飞行梦,自制蜂窝煤,相亲,大白兔奶糖,可正是这些细节才深深的打动了一代人的心。我们可以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很多很多元素,有些温暖有些残酷。精致的背景和造型,则把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唯一怀疑都打翻了。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小镇,我们似乎也经历了理想与青春的双重死亡。导演用他自己的方式将平淡的生活表现的矛盾重重暗流汹涌,让我们在看的同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自己身上逝去的理想,那些永远无法被人们遗忘的东西,是如此的恋恋不舍,是如此的潸然泪下。正如影片的结尾一样,三个全新的家庭去动物园看孔雀,可是当孔雀开平的时候,只剩下了空空的人影。理想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遥远,只是时间流淌中的我们没有停下来等等理想的脚
步,然后一切都变得物事人非,桑田沧海。
《孔雀》走后,也许我们不必再过于关注投资巨大的商业电影,导演也不必再急功近利追求天马行空的历史武侠,影评人不必再对中国电影流露过分的焦灼和无奈。《孔雀》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现实社会里,让观众回忆了那段即将退色的时光,它清澈和单纯,凝聚着童年美丽而脆弱的梦想,温和的刺入每个人麻木的现实,把那份简单的爱与梦想变得真切而熟悉,让久违的感动触摸一代人内心深处躲藏着的行将忘却的记忆。 再见,孔雀,干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