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5期
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概要
杨 博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摘 要:本文从探讨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的关系入手, 简要分析了文明起源与形成同国家起源与形成这几个概念的异同, 着力于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借鉴与看法, 探讨了国家起源的动力因素、国家起源的基本途径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情况, 分析了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趋势、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国家起源与形成; 酋邦; 早期国家; 中国学者; 研究概要 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 当今, 这一课题不仅有哲学家、历史学家会学家的始终关注,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研究热点。
一、11何谓“文明”? 何谓“国家”? 二者关系又是
“, “睿哲文明”之, 、有文采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Civilization 一词, 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与所谓的“野蛮”、“蒙昧”相对而言(当然, 在不同于近代欧洲的价值观念体系中, 原始社会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野蛮和蒙
昧) 。也有把“文明”作为“文化”使用的, 这样有人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也就等于有了文明。我们不赞成文明完全等同于文化, 但文明确实包含有文化、技术、思想精神、制度、组织结构等因素, 只是既然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那么文明中所包含的文化、技术、精神、制度、社会组织等因素也应该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而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文化、技术、组织等。当然这些因素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进入文明, 以及这些因素是否全部具备或具备多少才算是文明? 都是耐人寻味的。又具体定义为:“文明可以分为或可称为文化意义的文明和社会意义的文明两个方面。前者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阶段, 一般包括:1) 文字的使用; 2)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通常以冶金术的出现为代表; 3) 精神世界的丰富, 如原始宗教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礼仪的程式化, 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也就是文明教化。后者包括社会的复杂化达到新的阶段———社会内部出现阶级、等级制度强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神权与军权结合构成王权并世袭化, 作为王权统治工具的官僚机
[6]构、军队出现———国家的形成, 进入文明社会”。
怎样的?
关于“文明”, 陈昌远认为:文明的定义与标志应如何理解? 有的认为: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文明。陈淳说:“人工制作的生产工具、用火、绘画艺术、埋葬习俗及图腾崇拜都是文明的表现。因
[1]
此, 原始社会就有了人类文明”。这应是广义的
文明含义, 我们所谈的文明应是狭义的文明。正如夏鼐先生所说:“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2]。也就是邹衡先生所说的:“在一般情况下, 文明的出现, 也就意味着原
[3]始氏族制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其标志是什么?
不同意一般将文字、城市和青铜器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 而应按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是文明社
[4]会的概括”国家的诞生就标志着文明的开端。应
把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探讨先秦社会性质及其国家形态时, 实际上就是探索古代文明社会国家产生于何时
[5]
。
王震中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认为:“文明”一词, 最早见于《易・文言》中
5
对于“国家”, 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表述。但是同样有共通之处。王振海撰文分析指出:“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在古希腊, 国家一词用于指城邦, 在古罗马则指一个城市的主体居民。在我国的古籍中, 也曾出现过这一概念, 春秋战国时代, 诸侯统治的疆域称国, 大夫统治的疆域称家, 后来便统称国家。什么是国家? 现实中主要有这样几种解释:国家是代表各种社会结构的综合体, 它使这些机构共同管理一个特殊的‘高度进化了的社会’。这种观点明显地强调统治机构在国家中的作用。怀特・弗里德就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有明确标志的社会’这种国家观试图从‘社会’中划分出作为特殊阶段产物的‘国家’来, 并以进化的观点阐明国家同部落酋长领地的不同。这种提法可以在斯图尔德《文化的变化》和塞维斯《原始社会的组织:一种进化的观点》中见到。哈斯把国家定义为‘权的专门化政府的社会’是一种社会类型, 用。、愿望及国家主权的, 在他的思想中, 国家是社会契约的结果, 是集合了全体人民共同要求和共同意志的, 同时具有最高权威的道德共同体。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还有很多, 郏烈纳克认为, 国家是位于一定的土地内, 赋有一种固有统治权的人类团体。克拉勃则把国家看成是一种以法律的统治权力为基础的利益团体。他强调法律权威的至高无上性和国家在保护各种利益中的作用。”他认为:“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对国家的探讨无不以国家起源、本质、特性为基础。政治学者为国家的产生设想了多种途径, 恩格斯为其作结:国家起源于阶级间的争斗。国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权力, 其基本功能是组织社会活动, 管理公共事务。国家特性是国家本质的外化, 它通过多个方面得以体现, 而最基本的是其主权性、公共性、组织性、政治性、历史
[7]
性”。
极为密切, 以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日本的一次演讲中这样指出:文明是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有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8]。‘国家’在《周礼》等的古籍中多记作‘邦国’, ‘大曰邦, 小曰国’, 家则是更小的单位, ‘诸候称国, 大夫称家’。汉后才不用邦而用国家。现在我们对国家的解释大多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实施统治的组织’‘阶级压迫阶级的工
[9]
具’。”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文明和国家的关系, 学者们一般认同的观点是:
第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10]。
第二, :“现今史学界”[11]也就:“在一般情况下, 文明的出现, [12]。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国家包含在了文明之中, 国家形成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 常常是文明的载体”。当然也存在不同观点。对此, 张光直先生的论述我们比较赞同:国家、文明和城市在起源上不仅是一致的, 而且完全有可能出现的原因是互相联系的, 这些概念最好能合起来看并作为整个社会进
[13]化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21关于文明起源与国家起源的概念
这里将要提出另外两个相关概念:文明形成和国家形成。对此, 关于“文明起源”的概念, 专家曾经从概念范围方面进行分析, 精辟地指出“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并非一回事。将两者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孙进己、干志耿两位先生指出“文明形成回答的是何时进入文明时代, 即文明最终形成之时, 要回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进入文明时代; 文明起源, 回答的是文明最早萌芽产生的起点是从何而来, 最早的文明要素及其萌芽何时产生、如何产生的。两者中间事实上相隔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往持文明起源于阶级社会说者, 实际上是把文明的形成当做了文明的起源, 他们提出的虽是文明的起源回答的却是文明的形成, 而持文明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始, 或人工制火、农业革命说者, 又误将文明起源时的萌芽看做文明已形成, 而提出了原始时代已存在原始文明之说。”[14]
张童心认为:“从概念上说, 文明和国家是不同的, 文明是指一种广泛而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而国家是根据政治和地域界定的等级制政体, 前者是文化的, 后者是社会的。但是, 国家形成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 常常是文明的载体, 故二者关系
6
同样, 国家起源与国家形成也不应当是一回事。国家起源当是国家的萌芽, 而国家形成应是国家的最终形成。这涉及到的是国家形成途径和形态演进的问题, 下文我们会继续谈到。
二、关于国外研究的新进展的介绍和引进国家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特别是20世纪以来, 西方学者注重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入手研究国家起源, 流派纷呈观点众多。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国外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进展。下文将分别加以介绍。
1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及本质的基本
的, 所以, 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16]
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观点是:第一, 把国家看成一种高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暴力组织, 它存在的基本前提和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解决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第二, 国家产生主要有希腊式、罗马式和德意志式三种模式。
第三, 国家形成的标志是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
(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及本质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在马克思晚年笔记中, 最重要的一部是《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
志。工具。, 恩格斯不否认文字是重要标志, 却更倾向于国家是文明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是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
在阐明唯物史观文明起源论时, 恩格斯以劳动实践二重性为内在根据, 形成了“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上的双重标准,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恩格斯《起源》最后总结的一章《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中。在这里, 文明形成的两大标志是:第一, 文明形成的生产力标志———第三次大分工; 第二, 文明形成的社会关系标志———在家庭、私有制、阶级逐步形成基础上国家的形成。
恩格斯在《起源》中列举了国家产生的几种模式:希腊式、罗马式和德意志式。他认为, “雅典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在这里, 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15]
国家具有二重性, 首先它有了公共权力的设立, 官吏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 他们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其次, 国家也是阶级斗争的暴力工具。“由于国家是从控制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 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
权力的设立。
, “。
1(理论模式)
、恩, 而且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在诸多动力因素分析中, 一些重要社会因素如:人口、战争、贸易、灌溉及公共权力等常常是讨论的焦点。目前关于国家起源的动力因素的理论主要可以归结为:
(1) 汪前元、刘寒梅撰文将之分为:合作论及
冲突论两种。冲突论又可以细分为内部冲突论和外
[17]部冲突论并分别给予了具体评价。
合作论方面他们从柏拉图然后重点是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 的观点:某些主要利益的不可分性、公共性以及所产生的外差因素和吸引力, 使得有必要由国家来组织和推行集体协议。认为政治统治仅仅是因为人们的自私倾向和非正义倾向而设立的看法是一种肤浅的观点。
此外还有霍布斯、洛克及休谟等人, 特别是埃尔曼・R ・塞维斯的观点:
埃尔曼・R ・塞维斯提出了国家发展的一般合作模式。强大的中央政府是在适应庞大复杂的文化系统中, 增大中枢机构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发展其管理职能, 它在扩大其服务和统治范围时, 也发展其经济和宗教职能, 它通过提供利益而非通过使用武力来充当社会保护者的角色。
他们评价为:可见, 国家起源的合作理论看到了国家协调与管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面, 但它无法
7
区分国家与非国家的社会管理机构与职能, 因而也就不能确定国家产生的具体标准, 这是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
内部冲突论方面他们从亚里士多德谈起, 分析了让・博丹、马基雅维里、卢梭、柴尔德、怀特和弗里德及当代内部冲突论的支持者有M ・韦伯(M ・Web ) 和D ・韦伯斯特(David Webster ) 等人的观点。
美国考古学家V ・戈尔登・柴尔德的理论观点包含了恩格斯的许多思想, 又以考古材料充实了恩格斯的论述。他运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史前史和史前人类学的材料说明, 侵占了大部分社会剩余物的极少数统治者和陷于赤贫境地、并且实际上连文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利益都享受不到的大多数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国家运用意识形态的力量使不平等的制度合法化, 并用有力的经济和武力惩罚来消除冲突。莱斯利・, 的制度。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产生了怀特称之为宗教国家。在国家“起源”过程中, 怀特特别强调把解决阶级冲突作为一个决定性变量。同时, 他也承认国家可以给其民众提供整体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作是内部冲突论。
对于内部冲突论评价是:内部冲突论强调阶级斗争与国家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一点是任何有国家存在的人类共同体中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所以这一理论也始终具有它的生命力。由此证明政治的最本质作用在于对社会的强权统治。
外部冲突论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军事征服与战争。文中具体分析了斯宾塞、德国社会学家弗兰茨・奥本海姆(Franz Oppenheimer ) 和冈普洛维茨(Guamplowicz ) 、德国政治理论家库诺
(Heinrich Kunnow ) 等人的观点。认为:在某些地
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在考虑征服对国家形成的影响时, 有关的内部条件, 即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双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应该放在考虑范围之内。就这一点而言, 现代的征服论者始终没有超出恩格斯对日耳曼国家形成过程的分析。
(2) 陈淳认为国家起源的理论模式大致可分为
两类:自发论(管理论) 及冲突论(被迫论) , 并分
[18]
别给予了具体评价。
自发论之一是柴尔德的自然发生说, 认为农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 以便使一些专业人士从粮食生产中脱离出来成为专职工匠。这种广泛的劳动分工导致一种政治和经济管理机能的完善从而形成国家是:, 农民只有在强制。
, , 为了使农业生产能顺利供水的不足和不调。这样的灌溉工程需要大规模的协作, 这样的协作又需要纪律和强有力的领导。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 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大多数人口的组织网。而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于是在古代世界的很多地方, 社会灌溉要求城市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陈淳分析其缺点是:考古证据证明, 至少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墨西哥等地, 大型灌溉系统的形成是国家产生以后的事。而像我国华北, 早期国家形成与灌溉系统无关。
被迫论之一是卡内罗的战争说, 认为战争是国家起源的决定因素。陈淳分析其缺点是:尽管很少的国家起源不存在战争, 但是有许多战争频繁的社会却并未形成国家, 看来战争可能并非是导致国家形成的唯一因素。
被迫论之二是杜蒙德的人口说, 认为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口与资源平衡失调会促使社会内部结构复杂化以增强其适应力, 从而导致原始平均社会向等级社会、阶层社会和国家演进。
哈斯的国家起源权力说将原始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从权力形成和复杂化的角度来探讨, 而这种权利的顶点就是国家的形成。陈淳分析为, 权力确为国家起源的一项重要标志, 但是权力是无形的, 由各种社会机构和控制智能所表现出的一种超物质力
区, 征服可能是国家形成的标志, 可能会促进早期国家的产生, 最后也可能会决定特殊的地方差异, 但要把征服论推而广之, 认为征服适用于所有早期国家的起源, 就很难令人信服了。在大多数场合, 国家是特定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决不是从外部
8
量。不易分辨, 实际运用有一定的难度。
国家起源还有拉斯杰的贸易说。陈淳认为其缺乏普遍性, 一些地区大规模贸易的出现是国家形成以后的事。
最后, 陈淳分析了亚当斯结合自发论及冲突论而提出的综合起源模式, 亚当斯认为国家起源并不存在一种直线的或主动力机制的模式, 而是多种变量或因素的互动和反馈。
除了上述的几位学者之外, 还有李安山、王振海、刘军、艾克文、王义宝等多人分别对这方面研究的不同问题予以介绍或论述。
31关于国家起源的基本模式(途径) 的新理
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是否对于所有国家的形成都一概适用。这里, 有关论述无疑更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问题。”
为了克服摩尔根对于原始氏族社会这个长时段历史时期笼统而过于简单化的描述造成的缺陷, 在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人类学家在总结一些民族学、
人类学的调查结果和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早期国家的进化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学者埃尔曼・塞维斯的酋邦理论和弗里德的社会分层学说。塞维斯在他的《国家和文明起源》中提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是由游团(Bands ) -部落(Tribes ) -酋邦(Chiefdoms ) -国家(States ) 四个阶段组成。、自给自足的群体, , , ; , 。他们已经发展了以亲戚关系为基, 负责重新分配食物和组织一些团体服务。在这个社会里公众意见在决策制定上起主要作用; 酋邦是由有特殊宗教的、政治的或才能的单个人领导的社会。这个社会仍以亲戚关系为基础, 但已划分了等级。统治权集中在强有力的亲戚首领手中, 他们负责再分配食物、奢侈品和其他资源; 有组织机构的国家社会(文明) 则是大规模地运行着, 它有众多的人口、复杂的政治机构、很多永久性的管理机关、分层社会和精耕农业[22]。
弗里德在《政治社会演进》中提出了分层学说即平等社会(egalitarian society )
(rank society )
-阶等社会
--分层社会(stratified society )
论
长期以来, 我国学者对于国家起源的基本模式大都遵循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希腊、罗马和德意志的模式, 三者可以统称为“氏族模式”。或者称为:上兴起”的国家。研究看, 。
、“早期国家”、“社。
沈长云先生对此专门撰文论述“酋邦”、“早期国家”、“社会分层”等理论的形成、兴起和中国学
[19]
者的引进和研究的采用。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不周全之处即“为不少中外学者共同指出的一点是, 对于原始社会所有的氏族组织, 在摩尔根的笔下, 都基本上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结构, 处于‘无差别、无矛盾的和谐的境界’。这同一百年来人类学所观察到的大量个案所显示的事实并不相符。事实上, 等级、特权、物质资料占有的不均, 不同集团乃至个人之间政治影响力和权力的不平等, 在前国家社会的许多实例中都明显地存在着[20]。‘摩尔根的最大错误之一, 就是将易洛魁的氏族与早期希腊和罗马的氏族等同了起来(易建平引塞维斯语)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 在摩尔根《古代社会》和恩格斯《起源》中作为国家产生的例证而列举的古希腊、古罗马和日耳曼国家的产生, 对于人类最早产生的国家来说, 是否具有代表性, 以及由这几个国家产生而归纳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 即按地区来划
[21]
国家(state ) 四个演进阶段[23]。依塞维斯的意见:弗里德的“平等社会”等同于塞维斯的“游团”和“部落社会”, “阶等社会”等同于“酋邦社会”, “分层社会”是国家产生以后才出现的社会。而弗里德自己则认为“分层社会”是介于“阶等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社会。它先于国家出现, 或者说几乎与国家一同出现。
对此, 最早将“酋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张光直先生在《中国青铜时代》中以一个图表(见下表) 的形式予以说明并将之对应于中国文明和国家
[24]
起源的研究。
9
文 化 名 称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代(到春秋) 晚周、秦、汉
新进化论游 团部 落酋 邦
中国常用的分期
国早期国家的转型期。其三, 认为征服活动对于早期国家, 特别是专制主义类型国家的形成,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酋邦和酋邦转化而来的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同征服与吞并之间的关系, 构成了国家形成的酋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29]
谢维扬之外, 尚有不少学者, 主要是一些中年学者, 表示了对塞维斯进化理论, 特别是其中酋邦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国 家
封建社会(之始)
理论的兴趣。他们或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角度, 或是从考古学与历史学角度, 甚至从政治与法学的角度援引塞维斯等人的理论对各自学科所涉及的问题展开讨论, 其中涉及我国前国家期社会形态及其向国家社会演进一类问题的作者及他们所撰写的文
[30]
章, 、
稍后, 我国人类学暨民族学者童恩正在其所著《文化人类学》一书中, 更将塞维斯的上述社会组织划分, 作为其所认定的人类社会经历的四个政治组织正面介绍给读者题的研究也开始了。
谢维扬教授1987年发表的《中国国家形成过家形成的第一篇论文。, 认为中的易洛魁和雅典、罗马的部落联盟有很大的不同, 是属于非部落联盟类型(作者称之为“部落联合
[26]
) , 这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或可名为“酋邦”体”。之
[25]
。与此同时, 国内学者结
合塞维斯的酋邦理论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
:酋邦演进为国家
[31]。他们认为,
, 。谈到由酋邦向国家社会, 多数学者又都强调征服战争或各酋邦集团的冲突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
三、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情况
11研究历程的回顾
对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先贤对之进行研究。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 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在摧毁大一统的“三皇五帝体系”的同时也就提出了以科学态度来研究中国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与形成的问题。恰逢当时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传入中国, 于是出现了可以看作是我国近现代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开山之作的郭沫若的《中
[33]国古代社会研究》, 他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和
后, 谢维扬继续从事酋邦及中国早期政治组织问题的研究, 于1995年写成《中国早期国家》一书出版。这部著作可看作是《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一文有关论点的进一步申论。除此之外, 该书尚有以下值得注意之处:一是强调了理论更新对于国内学者的重要性[27]。二是在酋邦理论之外, 继续引进国际学术界有关早期国家的概念并对其中一些问题, 如早期国家的定义、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早期国家的类型及早期国家演进的几个阶段等进行了讨论。作者引用前苏联学者哈赞罗(khazanov ) 的说法, 认为“早期国家是指最早真正原始类型的国家, 是原始社会解体后的直接继承者”[28], 同时按照国际学术界组织《早期国家》一书编写的克烈逊
(h 1claessen ) 和斯卡尔尼(p 1skalnik ) 有关早期国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理论为蓝本, 对中国的史籍进行分析和评述, 提出了中国古代社会体制演变和国家形成的框架。郭沫若把自己这本书看作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根据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理论, 郭沫若将西周之前定为原始的氏族社会, 西周时期为奴隶社会, 至春秋以后进入封建社会, 并将蒙昧期末文字和铁器出现作为国家起源的标志。他还认为, 中国古代所谓的国其实是一个大宗和小宗, 所以动辄称万国万邦。所谓的王与侯也不外是大宗和小宗的酋长, 而所谓的天子和帝也只不过是一个大族的最高头目。在国家形成的原因上, 郭沫若认为, 战争
阶段划分的意见, 相应地将我国自夏至春秋战国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夏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发生期, 商周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期, 春秋战国为中
10
可以使武人专权, 调换男子与女人的从属关系, 使母系社会解体。军事头目变成酋长是国家成立的必经之路。经过文献的梳理, 郭沫若认为尧舜禹是氏族评议会的各姓酋长, 属亚血族群婚阶段, 到禹破坏禅让制度, 传位与子, 才开始了家天下制。
接着又有了20世纪20~30年代李济主持的殷墟发掘。这是我国早期国家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虽然该研究的起因是20世纪初“疑古派”对典籍作为信史地位的质疑, 但是这项工作对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定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并成为以后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楷模与基石。
建国以后, 随着考古工作的大规模展开和出土材料的积累, 我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50到70年代, 徐旭生、许顺湛、吴恩裕、佟柱臣等学者先后提出了二里头遗址是夏墟的见解, 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焦点。
1982年, 社会发展规律看作是历史本身的误区。中华大一统观其实就是将有文献记载的汉族史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正史, 忽略周边区域的民族文化。第二, 突破了中原文明起源的一元模式, 提出了六个区系文化类型理论, 将它们看作是中华文明多元的起源中心, 并把中华文明起源描述为“满天星斗”以及一种裂变、撞击和融合的过程。第三, 新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和古国, 以及古国、方国和帝国的文明演化模
[36]
式。
王震中博士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一书及后来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中, 提出了从聚落遗址来研究社会形态的模式, :大体平等的农业聚落形态—————现—、军事。后又认为将———王国———帝国, 要比称之为古国———方国———帝国, 更约定俗
[37]成更合理一些。
出, 为政治、经济、, 并出现了
[34]
冶炼金属和文字。
这里还要提到哈佛大学的教授张光直先生提出了关于文明起源的连续与断裂理论。张光直认为, 在世界原创文明中, 中国与玛雅文明是连续式文明。在这种文明形态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连续的, 它们的和谐关系没有受到破坏, 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巫师通过与神灵沟通, 因政治程序累积而成; 以苏美尔为代表的西方文明, 是断裂式的文明, 政教分离, 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是通过技术改革和贸易获致。他特别指出, 中国的形态应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 而所谓西方的形态倒是例外。因此, 社会科学里面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
[38]
法则不能有普遍的适用性。
1995年, 谢维扬教授写成《中国早期国家》一
书, 在绪论和理论章节中, 谢维扬对我国的有关研究作了回顾并阐述了相关理论问题。他指出我国目前早期国家研究的主要缺点一是理论语言上的“老化”, 二是对世界各国研究的资料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早期国家”的概念。上文已有述及, 不再赘述。
李学勤在1997年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明确表示, 《起源》中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之一的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一条, “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也许是适用的, 而对于其它更为古老的许多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文字、铜器和城市不足以标志文明的起源, 国家形成的标志是阶级和阶层的存在和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文章以平等农业聚落、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和都邑作为文明和国家起源的三大阶段。”[35]
1999年,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出版了《中国文
在1986年重新修订出版的《古代中国考古学》中, 他又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相互碰撞、促进中形成的。这一理论一方面否定了中原文明一枝独秀的传统之说, 另一方面在论证不同地区文明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又强调了中原文明发挥过无与伦比的作用。
21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途径的研究
明起源新探》一书, 全面阐述了他的思想:第一, 打破“两个怪圈”即中华大一统和把马克思提出的
上文我们已经谈到, 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传入中国, 我国学者如郭沫若等
11
人即开始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理论为蓝本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 “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国家”的模式。随后在几十年内没有大的变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人类学者的研究, 人们发现, 事实上, 等级、特权、物质资料占有的不均, 不同集团乃至个人之间政治影响力和权力的不平等, 在前国家社会的许多实例中都明显地存在着。这表明摩尔根的笔下原始社会所有的氏族组织“都基本上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结构”, 处于“无差别、无矛盾的和谐的境界”是可以商榷的。
因之,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学者埃尔曼・塞维斯的酋邦理论和弗里德的社会分层学说一出现即风行。这一理论介绍到我国后, 许多学者将之应用到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中, 除了上文所说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等之外, :
许多学者在另外的方面提出了关于国家起源及形成的演进模式, 上文已经提到苏秉琦先生和王震中博士的观点, 此处不再赘述。
31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时间和标志的
研究
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标志, 学者们普遍表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对于中国的实际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对于公共权力的设立, 学者们持普遍接受态度。前文述及的张童心通过对传统考古学上认为的文明和国家的象征如世袭制、城市、文字、大型遗址、等的不同, , 中国的国, 即“[45]。
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采用了这一观点, 主张在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美洲等地, 在阶层或阶级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城邑、都市之类, 可以作为国家出现的标志物或物化形式[46]。而上文述及的张童心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可一概而论。阶级一产生, 国家是否必然随之产生? 从我国的人类学调查研究来看, 凉山彝族奴隶相当发达, 阶级压迫极为严重, 但却无国家产生, 这是公认的事实[47]。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如张居中、韩凤鸣及包和平、黄士吉认为“礼”是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48]。缪雅娟认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 在诸多考古学文化竞相走向文明的过程中, 以夏部族为代表的中原王朝文明的首先形成, 应和历史上记载的洪水问题密切相关等等[49]。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时间现在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中国国家起源的时间是在“龙山时代”(或五帝时代、黄帝时代) , 王震中[50]、陈昌远[51]、何德亮[52]等人均持此种观点。郝建平认为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源头即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53]。第二种认为中国国家起源的时间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夏朝) , 沈长云先生认为夏王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54]。吴春明通过对史前城市考古发现的分析认为, 仰韶时代的初现的城市代表了中国文
出:[40]途径。:国家起源的研究看, 表明还有另一种国家起源的途径, 即在氏族和公社继续存在的条件下的国家, 提
[41]出了另一种起源模式。此外, 巴新生、李友东撰
文探讨了中国国家起源是否符合国家起源一般规律、又在什么层面体现了特殊规律, 并且通过对郭沫若、侯外庐、日知、谢维扬和王震中等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评析, 回顾了中国学界对中国国家起源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对于国家起源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认识[42]。何国强、曾国华运用“酋邦”理论指出:探讨中国国家起源的特殊道路, 以往多有忽视民族学观点与方法的倾向, 他们引入酋邦理论的框架, 认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一个酋邦阶段, 直到19世纪前处于不同时间链环中的云南西盟佤族、德宏景颇族、西双版纳傣族的政治结构还代表着酋邦制的一种发展序列, 此序列与史前中原由原始社会向文明和国家转化序列的几个阶段对应。他们力图将民族志史料与考古学推测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这一论题做了深入的阐发[43]。李宏伟对这两种国家起源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一种新的国家起源模
[44]式:氏族———部族———分化社会———原始国家。
12
明的萌芽与奠基, 龙山时代繁盛的城市是文明即将诞生的标志。夏以前的中国不是文明社会[55]。李先登认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是五帝时代(龙山时代) , 各地区各族是在炎黄大联盟领导之下向文明过渡的。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夏王朝是统一的拥有主权、领土和人民的国家[56]。
四、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11当前研究中的新趋势
[67]
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等等。
21目前尚在讨论中的问题
回顾几十年来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 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和共识, 但是也不得不看到由于考古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的不够深入、理论思考的贫乏, 我们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 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和时间, 中国国家起源和形成的阶段和途径, 环境因素在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国家起源同世界其他国家起源的异同等等。
31对于国家起源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第一,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形成标志的发展。对于中国国家起源和形成的个案, 中国学者更加偏重于认同公共权力的设立。在此基础上, 学者们提出了在氏族和公社继续存在的条件下的国家形成模式。
第二, 酋邦和社会分层的理论的普遍运用。表国家起源的问题的热情。学的角度, 的问题展开讨论写的文章, 可以举出龚缨晏的《略论中国史前酋
[57]
邦》、叶文宪的《部落冲突与征服战争:酋邦演[58]进为国家的契机》、刘莉的《龙山文化的酋邦与[59]聚落形态》、陈淳的《酋邦的考古学观察》及
第一,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如沈长云先生所说, 现代人类学者所提出的酋邦理而是对马克思主。
, 、历史学、考古学、政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与借鉴, 同时注意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应该正确认识考古学研究和古文献资料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跳出“编史学”的窠臼, 着力于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综合借鉴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特别是人类学的理论成果, 并且注意和国际接轨的问题。
第三, 一方面, 我们要注意在国际大背景下研究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问题, 努力为目前国际上讨论热烈的动力问题提供独特的证据和启示。中国的国家起源研究的目标应当放在进一步丰富人们对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认识上, 并努力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提供通则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 我们又要深入分析和发掘中国国家文明起源的独特性, 注意“神权”、“祭祀”、“王权”、“治水”、“礼”、“玉”等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居中的“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是礼制的建立, 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文明社会代代相传的显著特征”的论断就更加强调中国文明的特点, 这应该是符合未来研究方向的[68]。
综上所述, 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而理论进步、考古发掘工作及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的不断进行又不时地对研究提出一些新课题, 这对每个研究者来说, 既令人鼓舞亦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对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或为基本的, 或为学界比较关注的, 或仅为自己感
《早期国家之黎明———兼谈良渚文化社会政治演化
[60]水平》、何国强与曾国华的《从民族志和考古学[61]资料看中国国家的起源》等。
第三、注重世界文明和国家起源同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之间的关系。简言之, 就是关注中国个案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张光直先生提出的“文明的连续与断裂”理论就指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更具有普遍性、上文所述及张童心认为中国的国家起源应有自己的模式、张居中提出的“礼”作为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首要标志等等[62]。
第四、注意关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除《中国早期国家》等著作外, 陈淳发表了《国家起源之研
[63]究》、《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及《中国国
家起源研究的思考》等[64], 此外, 还有汪国风的
[65]《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孙晓茹的《西方国家[66]起源理论研究述评》、王青的《西方关于中国和
13
兴趣的一些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思考, 以期取得研究、学习的新起点。但由于学力有限, 或信息不全, 评析不当或挂一漏万亦在所难免, 恳请方家批评指正。参考文献:
[1] 陈淳. 从考古学谈人类的早期文明[J]1上海大
[22] Service. Primitive S ocial Organiz ation
[M ]1New Y ork :Ran-dom House ,1962
[23] Fried 1T he Evol ution of Political S ociet y
[M ]1New Y ork :Ran -dom House ,1967
[24]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M ]1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52
[25] 童恩正. 文化人类学[M ]1上海:上海人民出
学学报, 1984(创刊号)
[2][8][11][34] 夏鼐1中国文明的起源[J]1文
版社,1989
[26] 谢维扬. 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J]1华
物,1985(8)
[3][12] 邹衡1中国文明的诞生[J]1文物,1987
(12)
[4][10][15][16] 恩格斯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
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6)
[30][57] 龚缨晏. 略论中国史前酋邦[J]1杭州大
学学报,1995(2)
[31][58] 叶文宪. 部落冲突与征服战争:酋邦演进
起源[A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51] 陈昌远. 为国家的契机,1993(1)
[32]. ]1,
[]. [M ]1北京:人民
态[J]1河南大学学报() (4)
[6] 王巍. , ,1954
[35][46] 李学勤.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M ]1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6]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 ]1北京:生活
年举办的“中国古会”上提交的论文提要
[7] 王振海1关于国家起源、本质与特性的再思考
[J]1文史哲,1999(3)
[9][47] 张童心.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思考[J]1忻州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7][50] 王震中.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 ]1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王震中.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1史学月刊,2005(11)
[38] 张光直. 美术、神话与祭祀[M ]1辽宁教育出
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3] 张光直. 商代文明[M ]1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版社,2002
[39] 王和. 关键在于突破部族结构的桎梏———关
社,1999(1) :341
[14] 孙进己, 干志耿. 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理论研究
(上) [J].学习与探索,2002(5)
[17] 汪前元, 刘寒梅. 论国家起源的历史性和文化
于文明起源问题的一点思考[J]1天津社会科学,2006(3)
[40] 沈长云. 酋邦理论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
性[J]1社会主义研究,2004(6)
[18][63] 陈淳. 国家起源之研究[J]1文物世界,
1996(2)
[19] 沈长云. 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
成问题研究[N ]1天津社会科学,2006(3)
[41] 杨美健. 国家起源:一种途径还是两种途径
[J]1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42] 巴新生, 李友东1探讨中国国家起源的几种
及形成问题[J]1史学月刊,2006(1)
[20][27][28][29] 谢维扬. 中国早期国家[M ]1
理论模式的回顾和思考[J]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43][61] 何国强, 曾国华. 从民族志和考古学资料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1] 易建平. 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
看中国国家的起源[J]1中山大学学报,
1999(3)
[44] 李宏伟. 两种国家起源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M ]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
国家起源道路新探[J]1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45] 王震中1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 ]1西
[56] 李先登. 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
[J]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3)
[59] 刘莉. 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J]1华夏
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48][68] 张居中.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
考古,1998(1)
[60] 陈淳. 酋邦的考古学观察[J]1文物,1998(7) ;
理性思考[J]1中原文物,2002(1) ; 韩凤鸣. “礼”的产生和文明的起源[J]1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9) ; 包和平, 黄士吉. 礼———中华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J]1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9)
[49] 缪雅娟. 关于中国文明形成的思考[J]1中原
陈淳. 早期国家之黎明———兼谈良渚文化社会政治演化水平[J]1东南文化,1999(6)
[62] 张童心.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思考[J]1忻州师
范学院学报,2004(6) ; 张居中.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理性思考[J]1中原文物,
2002(1)
[64] 陈淳1[J]1复旦
文物,2004(1)
[52] 何德亮. 山东龙山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
学报(社会科学版) () ; 陈淳. 中国国家],2002(7)
[][J]1西安联
源[J]1文物春秋,2002(1)
[53] 郝建平. 略论中华文明的起源[J]1唐山师范
学院学报,2004(11)
[54] 沈长云. ,2004(1)
]. 西方国家起源理论研究述评[J]1内
点思考[N ]1[55] 吴春明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
[67] 王青.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
的起源[J(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3)
启示[J]1中原文物,2005(3)
A Summary of R esearches on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State by Chinese Scholars
YAN G -Bo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Shijiazhuang , Hebei 050091)
Abstract :Starting f rom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origin of cult ure and state , t his pa 2per briefly analysed t 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 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ivili 2zation and t ho se of t he state 1Regarding t his issue , it will focus on t he Chinese scholars ’ref 2erences and views on t he researches done in t 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 , including t he motive of t he origin of state and t he basic ways of it , etc 1On t his base , t his paper illust rated t he research stat us on t 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hina and analysed t he t rend of research on it , t he existing p roblems and t he f ut ure p rospectives 1
K ey w ords :t 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state ; Chieftain -state , nations of t he early pe 2riod , Chinese scholars ; research summary
15
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5期
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概要
杨 博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摘 要:本文从探讨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的关系入手, 简要分析了文明起源与形成同国家起源与形成这几个概念的异同, 着力于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借鉴与看法, 探讨了国家起源的动力因素、国家起源的基本途径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情况, 分析了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趋势、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国家起源与形成; 酋邦; 早期国家; 中国学者; 研究概要 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 当今, 这一课题不仅有哲学家、历史学家会学家的始终关注,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研究热点。
一、11何谓“文明”? 何谓“国家”? 二者关系又是
“, “睿哲文明”之, 、有文采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Civilization 一词, 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与所谓的“野蛮”、“蒙昧”相对而言(当然, 在不同于近代欧洲的价值观念体系中, 原始社会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野蛮和蒙
昧) 。也有把“文明”作为“文化”使用的, 这样有人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也就等于有了文明。我们不赞成文明完全等同于文化, 但文明确实包含有文化、技术、思想精神、制度、组织结构等因素, 只是既然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那么文明中所包含的文化、技术、精神、制度、社会组织等因素也应该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而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文化、技术、组织等。当然这些因素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进入文明, 以及这些因素是否全部具备或具备多少才算是文明? 都是耐人寻味的。又具体定义为:“文明可以分为或可称为文化意义的文明和社会意义的文明两个方面。前者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阶段, 一般包括:1) 文字的使用; 2)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通常以冶金术的出现为代表; 3) 精神世界的丰富, 如原始宗教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礼仪的程式化, 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也就是文明教化。后者包括社会的复杂化达到新的阶段———社会内部出现阶级、等级制度强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神权与军权结合构成王权并世袭化, 作为王权统治工具的官僚机
[6]构、军队出现———国家的形成, 进入文明社会”。
怎样的?
关于“文明”, 陈昌远认为:文明的定义与标志应如何理解? 有的认为: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文明。陈淳说:“人工制作的生产工具、用火、绘画艺术、埋葬习俗及图腾崇拜都是文明的表现。因
[1]
此, 原始社会就有了人类文明”。这应是广义的
文明含义, 我们所谈的文明应是狭义的文明。正如夏鼐先生所说:“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2]。也就是邹衡先生所说的:“在一般情况下, 文明的出现, 也就意味着原
[3]始氏族制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其标志是什么?
不同意一般将文字、城市和青铜器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 而应按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是文明社
[4]会的概括”国家的诞生就标志着文明的开端。应
把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探讨先秦社会性质及其国家形态时, 实际上就是探索古代文明社会国家产生于何时
[5]
。
王震中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认为:“文明”一词, 最早见于《易・文言》中
5
对于“国家”, 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表述。但是同样有共通之处。王振海撰文分析指出:“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在古希腊, 国家一词用于指城邦, 在古罗马则指一个城市的主体居民。在我国的古籍中, 也曾出现过这一概念, 春秋战国时代, 诸侯统治的疆域称国, 大夫统治的疆域称家, 后来便统称国家。什么是国家? 现实中主要有这样几种解释:国家是代表各种社会结构的综合体, 它使这些机构共同管理一个特殊的‘高度进化了的社会’。这种观点明显地强调统治机构在国家中的作用。怀特・弗里德就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有明确标志的社会’这种国家观试图从‘社会’中划分出作为特殊阶段产物的‘国家’来, 并以进化的观点阐明国家同部落酋长领地的不同。这种提法可以在斯图尔德《文化的变化》和塞维斯《原始社会的组织:一种进化的观点》中见到。哈斯把国家定义为‘权的专门化政府的社会’是一种社会类型, 用。、愿望及国家主权的, 在他的思想中, 国家是社会契约的结果, 是集合了全体人民共同要求和共同意志的, 同时具有最高权威的道德共同体。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还有很多, 郏烈纳克认为, 国家是位于一定的土地内, 赋有一种固有统治权的人类团体。克拉勃则把国家看成是一种以法律的统治权力为基础的利益团体。他强调法律权威的至高无上性和国家在保护各种利益中的作用。”他认为:“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对国家的探讨无不以国家起源、本质、特性为基础。政治学者为国家的产生设想了多种途径, 恩格斯为其作结:国家起源于阶级间的争斗。国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权力, 其基本功能是组织社会活动, 管理公共事务。国家特性是国家本质的外化, 它通过多个方面得以体现, 而最基本的是其主权性、公共性、组织性、政治性、历史
[7]
性”。
极为密切, 以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日本的一次演讲中这样指出:文明是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有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8]。‘国家’在《周礼》等的古籍中多记作‘邦国’, ‘大曰邦, 小曰国’, 家则是更小的单位, ‘诸候称国, 大夫称家’。汉后才不用邦而用国家。现在我们对国家的解释大多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实施统治的组织’‘阶级压迫阶级的工
[9]
具’。”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文明和国家的关系, 学者们一般认同的观点是:
第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10]。
第二, :“现今史学界”[11]也就:“在一般情况下, 文明的出现, [12]。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国家包含在了文明之中, 国家形成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 常常是文明的载体”。当然也存在不同观点。对此, 张光直先生的论述我们比较赞同:国家、文明和城市在起源上不仅是一致的, 而且完全有可能出现的原因是互相联系的, 这些概念最好能合起来看并作为整个社会进
[13]化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21关于文明起源与国家起源的概念
这里将要提出另外两个相关概念:文明形成和国家形成。对此, 关于“文明起源”的概念, 专家曾经从概念范围方面进行分析, 精辟地指出“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并非一回事。将两者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孙进己、干志耿两位先生指出“文明形成回答的是何时进入文明时代, 即文明最终形成之时, 要回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进入文明时代; 文明起源, 回答的是文明最早萌芽产生的起点是从何而来, 最早的文明要素及其萌芽何时产生、如何产生的。两者中间事实上相隔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往持文明起源于阶级社会说者, 实际上是把文明的形成当做了文明的起源, 他们提出的虽是文明的起源回答的却是文明的形成, 而持文明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始, 或人工制火、农业革命说者, 又误将文明起源时的萌芽看做文明已形成, 而提出了原始时代已存在原始文明之说。”[14]
张童心认为:“从概念上说, 文明和国家是不同的, 文明是指一种广泛而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而国家是根据政治和地域界定的等级制政体, 前者是文化的, 后者是社会的。但是, 国家形成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 常常是文明的载体, 故二者关系
6
同样, 国家起源与国家形成也不应当是一回事。国家起源当是国家的萌芽, 而国家形成应是国家的最终形成。这涉及到的是国家形成途径和形态演进的问题, 下文我们会继续谈到。
二、关于国外研究的新进展的介绍和引进国家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特别是20世纪以来, 西方学者注重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入手研究国家起源, 流派纷呈观点众多。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国外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进展。下文将分别加以介绍。
1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及本质的基本
的, 所以, 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16]
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观点是:第一, 把国家看成一种高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暴力组织, 它存在的基本前提和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解决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第二, 国家产生主要有希腊式、罗马式和德意志式三种模式。
第三, 国家形成的标志是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
(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及本质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在马克思晚年笔记中, 最重要的一部是《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
志。工具。, 恩格斯不否认文字是重要标志, 却更倾向于国家是文明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是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
在阐明唯物史观文明起源论时, 恩格斯以劳动实践二重性为内在根据, 形成了“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上的双重标准, 这一点集中表现在恩格斯《起源》最后总结的一章《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中。在这里, 文明形成的两大标志是:第一, 文明形成的生产力标志———第三次大分工; 第二, 文明形成的社会关系标志———在家庭、私有制、阶级逐步形成基础上国家的形成。
恩格斯在《起源》中列举了国家产生的几种模式:希腊式、罗马式和德意志式。他认为, “雅典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在这里, 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15]
国家具有二重性, 首先它有了公共权力的设立, 官吏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 他们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其次, 国家也是阶级斗争的暴力工具。“由于国家是从控制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 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
权力的设立。
, “。
1(理论模式)
、恩, 而且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在诸多动力因素分析中, 一些重要社会因素如:人口、战争、贸易、灌溉及公共权力等常常是讨论的焦点。目前关于国家起源的动力因素的理论主要可以归结为:
(1) 汪前元、刘寒梅撰文将之分为:合作论及
冲突论两种。冲突论又可以细分为内部冲突论和外
[17]部冲突论并分别给予了具体评价。
合作论方面他们从柏拉图然后重点是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 ) 的观点:某些主要利益的不可分性、公共性以及所产生的外差因素和吸引力, 使得有必要由国家来组织和推行集体协议。认为政治统治仅仅是因为人们的自私倾向和非正义倾向而设立的看法是一种肤浅的观点。
此外还有霍布斯、洛克及休谟等人, 特别是埃尔曼・R ・塞维斯的观点:
埃尔曼・R ・塞维斯提出了国家发展的一般合作模式。强大的中央政府是在适应庞大复杂的文化系统中, 增大中枢机构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发展其管理职能, 它在扩大其服务和统治范围时, 也发展其经济和宗教职能, 它通过提供利益而非通过使用武力来充当社会保护者的角色。
他们评价为:可见, 国家起源的合作理论看到了国家协调与管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面, 但它无法
7
区分国家与非国家的社会管理机构与职能, 因而也就不能确定国家产生的具体标准, 这是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
内部冲突论方面他们从亚里士多德谈起, 分析了让・博丹、马基雅维里、卢梭、柴尔德、怀特和弗里德及当代内部冲突论的支持者有M ・韦伯(M ・Web ) 和D ・韦伯斯特(David Webster ) 等人的观点。
美国考古学家V ・戈尔登・柴尔德的理论观点包含了恩格斯的许多思想, 又以考古材料充实了恩格斯的论述。他运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史前史和史前人类学的材料说明, 侵占了大部分社会剩余物的极少数统治者和陷于赤贫境地、并且实际上连文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利益都享受不到的大多数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国家运用意识形态的力量使不平等的制度合法化, 并用有力的经济和武力惩罚来消除冲突。莱斯利・, 的制度。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产生了怀特称之为宗教国家。在国家“起源”过程中, 怀特特别强调把解决阶级冲突作为一个决定性变量。同时, 他也承认国家可以给其民众提供整体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作是内部冲突论。
对于内部冲突论评价是:内部冲突论强调阶级斗争与国家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一点是任何有国家存在的人类共同体中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所以这一理论也始终具有它的生命力。由此证明政治的最本质作用在于对社会的强权统治。
外部冲突论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军事征服与战争。文中具体分析了斯宾塞、德国社会学家弗兰茨・奥本海姆(Franz Oppenheimer ) 和冈普洛维茨(Guamplowicz ) 、德国政治理论家库诺
(Heinrich Kunnow ) 等人的观点。认为:在某些地
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在考虑征服对国家形成的影响时, 有关的内部条件, 即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双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应该放在考虑范围之内。就这一点而言, 现代的征服论者始终没有超出恩格斯对日耳曼国家形成过程的分析。
(2) 陈淳认为国家起源的理论模式大致可分为
两类:自发论(管理论) 及冲突论(被迫论) , 并分
[18]
别给予了具体评价。
自发论之一是柴尔德的自然发生说, 认为农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 以便使一些专业人士从粮食生产中脱离出来成为专职工匠。这种广泛的劳动分工导致一种政治和经济管理机能的完善从而形成国家是:, 农民只有在强制。
, , 为了使农业生产能顺利供水的不足和不调。这样的灌溉工程需要大规模的协作, 这样的协作又需要纪律和强有力的领导。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 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大多数人口的组织网。而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于是在古代世界的很多地方, 社会灌溉要求城市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陈淳分析其缺点是:考古证据证明, 至少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墨西哥等地, 大型灌溉系统的形成是国家产生以后的事。而像我国华北, 早期国家形成与灌溉系统无关。
被迫论之一是卡内罗的战争说, 认为战争是国家起源的决定因素。陈淳分析其缺点是:尽管很少的国家起源不存在战争, 但是有许多战争频繁的社会却并未形成国家, 看来战争可能并非是导致国家形成的唯一因素。
被迫论之二是杜蒙德的人口说, 认为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口与资源平衡失调会促使社会内部结构复杂化以增强其适应力, 从而导致原始平均社会向等级社会、阶层社会和国家演进。
哈斯的国家起源权力说将原始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从权力形成和复杂化的角度来探讨, 而这种权利的顶点就是国家的形成。陈淳分析为, 权力确为国家起源的一项重要标志, 但是权力是无形的, 由各种社会机构和控制智能所表现出的一种超物质力
区, 征服可能是国家形成的标志, 可能会促进早期国家的产生, 最后也可能会决定特殊的地方差异, 但要把征服论推而广之, 认为征服适用于所有早期国家的起源, 就很难令人信服了。在大多数场合, 国家是特定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决不是从外部
8
量。不易分辨, 实际运用有一定的难度。
国家起源还有拉斯杰的贸易说。陈淳认为其缺乏普遍性, 一些地区大规模贸易的出现是国家形成以后的事。
最后, 陈淳分析了亚当斯结合自发论及冲突论而提出的综合起源模式, 亚当斯认为国家起源并不存在一种直线的或主动力机制的模式, 而是多种变量或因素的互动和反馈。
除了上述的几位学者之外, 还有李安山、王振海、刘军、艾克文、王义宝等多人分别对这方面研究的不同问题予以介绍或论述。
31关于国家起源的基本模式(途径) 的新理
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是否对于所有国家的形成都一概适用。这里, 有关论述无疑更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问题。”
为了克服摩尔根对于原始氏族社会这个长时段历史时期笼统而过于简单化的描述造成的缺陷, 在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人类学家在总结一些民族学、
人类学的调查结果和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早期国家的进化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学者埃尔曼・塞维斯的酋邦理论和弗里德的社会分层学说。塞维斯在他的《国家和文明起源》中提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是由游团(Bands ) -部落(Tribes ) -酋邦(Chiefdoms ) -国家(States ) 四个阶段组成。、自给自足的群体, , , ; , 。他们已经发展了以亲戚关系为基, 负责重新分配食物和组织一些团体服务。在这个社会里公众意见在决策制定上起主要作用; 酋邦是由有特殊宗教的、政治的或才能的单个人领导的社会。这个社会仍以亲戚关系为基础, 但已划分了等级。统治权集中在强有力的亲戚首领手中, 他们负责再分配食物、奢侈品和其他资源; 有组织机构的国家社会(文明) 则是大规模地运行着, 它有众多的人口、复杂的政治机构、很多永久性的管理机关、分层社会和精耕农业[22]。
弗里德在《政治社会演进》中提出了分层学说即平等社会(egalitarian society )
(rank society )
-阶等社会
--分层社会(stratified society )
论
长期以来, 我国学者对于国家起源的基本模式大都遵循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希腊、罗马和德意志的模式, 三者可以统称为“氏族模式”。或者称为:上兴起”的国家。研究看, 。
、“早期国家”、“社。
沈长云先生对此专门撰文论述“酋邦”、“早期国家”、“社会分层”等理论的形成、兴起和中国学
[19]
者的引进和研究的采用。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不周全之处即“为不少中外学者共同指出的一点是, 对于原始社会所有的氏族组织, 在摩尔根的笔下, 都基本上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结构, 处于‘无差别、无矛盾的和谐的境界’。这同一百年来人类学所观察到的大量个案所显示的事实并不相符。事实上, 等级、特权、物质资料占有的不均, 不同集团乃至个人之间政治影响力和权力的不平等, 在前国家社会的许多实例中都明显地存在着[20]。‘摩尔根的最大错误之一, 就是将易洛魁的氏族与早期希腊和罗马的氏族等同了起来(易建平引塞维斯语)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 在摩尔根《古代社会》和恩格斯《起源》中作为国家产生的例证而列举的古希腊、古罗马和日耳曼国家的产生, 对于人类最早产生的国家来说, 是否具有代表性, 以及由这几个国家产生而归纳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 即按地区来划
[21]
国家(state ) 四个演进阶段[23]。依塞维斯的意见:弗里德的“平等社会”等同于塞维斯的“游团”和“部落社会”, “阶等社会”等同于“酋邦社会”, “分层社会”是国家产生以后才出现的社会。而弗里德自己则认为“分层社会”是介于“阶等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社会。它先于国家出现, 或者说几乎与国家一同出现。
对此, 最早将“酋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张光直先生在《中国青铜时代》中以一个图表(见下表) 的形式予以说明并将之对应于中国文明和国家
[24]
起源的研究。
9
文 化 名 称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代(到春秋) 晚周、秦、汉
新进化论游 团部 落酋 邦
中国常用的分期
国早期国家的转型期。其三, 认为征服活动对于早期国家, 特别是专制主义类型国家的形成, 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酋邦和酋邦转化而来的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同征服与吞并之间的关系, 构成了国家形成的酋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29]
谢维扬之外, 尚有不少学者, 主要是一些中年学者, 表示了对塞维斯进化理论, 特别是其中酋邦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国 家
封建社会(之始)
理论的兴趣。他们或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角度, 或是从考古学与历史学角度, 甚至从政治与法学的角度援引塞维斯等人的理论对各自学科所涉及的问题展开讨论, 其中涉及我国前国家期社会形态及其向国家社会演进一类问题的作者及他们所撰写的文
[30]
章, 、
稍后, 我国人类学暨民族学者童恩正在其所著《文化人类学》一书中, 更将塞维斯的上述社会组织划分, 作为其所认定的人类社会经历的四个政治组织正面介绍给读者题的研究也开始了。
谢维扬教授1987年发表的《中国国家形成过家形成的第一篇论文。, 认为中的易洛魁和雅典、罗马的部落联盟有很大的不同, 是属于非部落联盟类型(作者称之为“部落联合
[26]
) , 这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或可名为“酋邦”体”。之
[25]
。与此同时, 国内学者结
合塞维斯的酋邦理论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
:酋邦演进为国家
[31]。他们认为,
, 。谈到由酋邦向国家社会, 多数学者又都强调征服战争或各酋邦集团的冲突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
三、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情况
11研究历程的回顾
对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先贤对之进行研究。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 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在摧毁大一统的“三皇五帝体系”的同时也就提出了以科学态度来研究中国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与形成的问题。恰逢当时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传入中国, 于是出现了可以看作是我国近现代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开山之作的郭沫若的《中
[33]国古代社会研究》, 他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和
后, 谢维扬继续从事酋邦及中国早期政治组织问题的研究, 于1995年写成《中国早期国家》一书出版。这部著作可看作是《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一文有关论点的进一步申论。除此之外, 该书尚有以下值得注意之处:一是强调了理论更新对于国内学者的重要性[27]。二是在酋邦理论之外, 继续引进国际学术界有关早期国家的概念并对其中一些问题, 如早期国家的定义、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早期国家的类型及早期国家演进的几个阶段等进行了讨论。作者引用前苏联学者哈赞罗(khazanov ) 的说法, 认为“早期国家是指最早真正原始类型的国家, 是原始社会解体后的直接继承者”[28], 同时按照国际学术界组织《早期国家》一书编写的克烈逊
(h 1claessen ) 和斯卡尔尼(p 1skalnik ) 有关早期国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理论为蓝本, 对中国的史籍进行分析和评述, 提出了中国古代社会体制演变和国家形成的框架。郭沫若把自己这本书看作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根据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理论, 郭沫若将西周之前定为原始的氏族社会, 西周时期为奴隶社会, 至春秋以后进入封建社会, 并将蒙昧期末文字和铁器出现作为国家起源的标志。他还认为, 中国古代所谓的国其实是一个大宗和小宗, 所以动辄称万国万邦。所谓的王与侯也不外是大宗和小宗的酋长, 而所谓的天子和帝也只不过是一个大族的最高头目。在国家形成的原因上, 郭沫若认为, 战争
阶段划分的意见, 相应地将我国自夏至春秋战国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夏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发生期, 商周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期, 春秋战国为中
10
可以使武人专权, 调换男子与女人的从属关系, 使母系社会解体。军事头目变成酋长是国家成立的必经之路。经过文献的梳理, 郭沫若认为尧舜禹是氏族评议会的各姓酋长, 属亚血族群婚阶段, 到禹破坏禅让制度, 传位与子, 才开始了家天下制。
接着又有了20世纪20~30年代李济主持的殷墟发掘。这是我国早期国家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虽然该研究的起因是20世纪初“疑古派”对典籍作为信史地位的质疑, 但是这项工作对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定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并成为以后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楷模与基石。
建国以后, 随着考古工作的大规模展开和出土材料的积累, 我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50到70年代, 徐旭生、许顺湛、吴恩裕、佟柱臣等学者先后提出了二里头遗址是夏墟的见解, 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焦点。
1982年, 社会发展规律看作是历史本身的误区。中华大一统观其实就是将有文献记载的汉族史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正史, 忽略周边区域的民族文化。第二, 突破了中原文明起源的一元模式, 提出了六个区系文化类型理论, 将它们看作是中华文明多元的起源中心, 并把中华文明起源描述为“满天星斗”以及一种裂变、撞击和融合的过程。第三, 新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和古国, 以及古国、方国和帝国的文明演化模
[36]
式。
王震中博士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一书及后来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中, 提出了从聚落遗址来研究社会形态的模式, :大体平等的农业聚落形态—————现—、军事。后又认为将———王国———帝国, 要比称之为古国———方国———帝国, 更约定俗
[37]成更合理一些。
出, 为政治、经济、, 并出现了
[34]
冶炼金属和文字。
这里还要提到哈佛大学的教授张光直先生提出了关于文明起源的连续与断裂理论。张光直认为, 在世界原创文明中, 中国与玛雅文明是连续式文明。在这种文明形态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连续的, 它们的和谐关系没有受到破坏, 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巫师通过与神灵沟通, 因政治程序累积而成; 以苏美尔为代表的西方文明, 是断裂式的文明, 政教分离, 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是通过技术改革和贸易获致。他特别指出, 中国的形态应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 而所谓西方的形态倒是例外。因此, 社会科学里面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
[38]
法则不能有普遍的适用性。
1995年, 谢维扬教授写成《中国早期国家》一
书, 在绪论和理论章节中, 谢维扬对我国的有关研究作了回顾并阐述了相关理论问题。他指出我国目前早期国家研究的主要缺点一是理论语言上的“老化”, 二是对世界各国研究的资料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早期国家”的概念。上文已有述及, 不再赘述。
李学勤在1997年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明确表示, 《起源》中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之一的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一条, “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也许是适用的, 而对于其它更为古老的许多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文字、铜器和城市不足以标志文明的起源, 国家形成的标志是阶级和阶层的存在和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文章以平等农业聚落、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和都邑作为文明和国家起源的三大阶段。”[35]
1999年,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出版了《中国文
在1986年重新修订出版的《古代中国考古学》中, 他又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相互碰撞、促进中形成的。这一理论一方面否定了中原文明一枝独秀的传统之说, 另一方面在论证不同地区文明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又强调了中原文明发挥过无与伦比的作用。
21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途径的研究
明起源新探》一书, 全面阐述了他的思想:第一, 打破“两个怪圈”即中华大一统和把马克思提出的
上文我们已经谈到, 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传入中国, 我国学者如郭沫若等
11
人即开始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理论为蓝本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 “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国家”的模式。随后在几十年内没有大的变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人类学者的研究, 人们发现, 事实上, 等级、特权、物质资料占有的不均, 不同集团乃至个人之间政治影响力和权力的不平等, 在前国家社会的许多实例中都明显地存在着。这表明摩尔根的笔下原始社会所有的氏族组织“都基本上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结构”, 处于“无差别、无矛盾的和谐的境界”是可以商榷的。
因之,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学者埃尔曼・塞维斯的酋邦理论和弗里德的社会分层学说一出现即风行。这一理论介绍到我国后, 许多学者将之应用到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中, 除了上文所说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等之外, :
许多学者在另外的方面提出了关于国家起源及形成的演进模式, 上文已经提到苏秉琦先生和王震中博士的观点, 此处不再赘述。
31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时间和标志的
研究
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标志, 学者们普遍表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对于中国的实际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对于公共权力的设立, 学者们持普遍接受态度。前文述及的张童心通过对传统考古学上认为的文明和国家的象征如世袭制、城市、文字、大型遗址、等的不同, , 中国的国, 即“[45]。
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采用了这一观点, 主张在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美洲等地, 在阶层或阶级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城邑、都市之类, 可以作为国家出现的标志物或物化形式[46]。而上文述及的张童心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可一概而论。阶级一产生, 国家是否必然随之产生? 从我国的人类学调查研究来看, 凉山彝族奴隶相当发达, 阶级压迫极为严重, 但却无国家产生, 这是公认的事实[47]。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如张居中、韩凤鸣及包和平、黄士吉认为“礼”是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48]。缪雅娟认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 在诸多考古学文化竞相走向文明的过程中, 以夏部族为代表的中原王朝文明的首先形成, 应和历史上记载的洪水问题密切相关等等[49]。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时间现在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中国国家起源的时间是在“龙山时代”(或五帝时代、黄帝时代) , 王震中[50]、陈昌远[51]、何德亮[52]等人均持此种观点。郝建平认为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源头即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53]。第二种认为中国国家起源的时间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夏朝) , 沈长云先生认为夏王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54]。吴春明通过对史前城市考古发现的分析认为, 仰韶时代的初现的城市代表了中国文
出:[40]途径。:国家起源的研究看, 表明还有另一种国家起源的途径, 即在氏族和公社继续存在的条件下的国家, 提
[41]出了另一种起源模式。此外, 巴新生、李友东撰
文探讨了中国国家起源是否符合国家起源一般规律、又在什么层面体现了特殊规律, 并且通过对郭沫若、侯外庐、日知、谢维扬和王震中等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评析, 回顾了中国学界对中国国家起源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对于国家起源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认识[42]。何国强、曾国华运用“酋邦”理论指出:探讨中国国家起源的特殊道路, 以往多有忽视民族学观点与方法的倾向, 他们引入酋邦理论的框架, 认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一个酋邦阶段, 直到19世纪前处于不同时间链环中的云南西盟佤族、德宏景颇族、西双版纳傣族的政治结构还代表着酋邦制的一种发展序列, 此序列与史前中原由原始社会向文明和国家转化序列的几个阶段对应。他们力图将民族志史料与考古学推测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这一论题做了深入的阐发[43]。李宏伟对这两种国家起源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一种新的国家起源模
[44]式:氏族———部族———分化社会———原始国家。
12
明的萌芽与奠基, 龙山时代繁盛的城市是文明即将诞生的标志。夏以前的中国不是文明社会[55]。李先登认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期是五帝时代(龙山时代) , 各地区各族是在炎黄大联盟领导之下向文明过渡的。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夏王朝是统一的拥有主权、领土和人民的国家[56]。
四、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11当前研究中的新趋势
[67]
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启示》等等。
21目前尚在讨论中的问题
回顾几十年来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 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和共识, 但是也不得不看到由于考古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的不够深入、理论思考的贫乏, 我们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 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和时间, 中国国家起源和形成的阶段和途径, 环境因素在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国家起源同世界其他国家起源的异同等等。
31对于国家起源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第一,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形成标志的发展。对于中国国家起源和形成的个案, 中国学者更加偏重于认同公共权力的设立。在此基础上, 学者们提出了在氏族和公社继续存在的条件下的国家形成模式。
第二, 酋邦和社会分层的理论的普遍运用。表国家起源的问题的热情。学的角度, 的问题展开讨论写的文章, 可以举出龚缨晏的《略论中国史前酋
[57]
邦》、叶文宪的《部落冲突与征服战争:酋邦演[58]进为国家的契机》、刘莉的《龙山文化的酋邦与[59]聚落形态》、陈淳的《酋邦的考古学观察》及
第一,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如沈长云先生所说, 现代人类学者所提出的酋邦理而是对马克思主。
, 、历史学、考古学、政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与借鉴, 同时注意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应该正确认识考古学研究和古文献资料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跳出“编史学”的窠臼, 着力于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综合借鉴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特别是人类学的理论成果, 并且注意和国际接轨的问题。
第三, 一方面, 我们要注意在国际大背景下研究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问题, 努力为目前国际上讨论热烈的动力问题提供独特的证据和启示。中国的国家起源研究的目标应当放在进一步丰富人们对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认识上, 并努力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提供通则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 我们又要深入分析和发掘中国国家文明起源的独特性, 注意“神权”、“祭祀”、“王权”、“治水”、“礼”、“玉”等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居中的“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是礼制的建立, 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文明社会代代相传的显著特征”的论断就更加强调中国文明的特点, 这应该是符合未来研究方向的[68]。
综上所述, 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而理论进步、考古发掘工作及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的不断进行又不时地对研究提出一些新课题, 这对每个研究者来说, 既令人鼓舞亦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对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或为基本的, 或为学界比较关注的, 或仅为自己感
《早期国家之黎明———兼谈良渚文化社会政治演化
[60]水平》、何国强与曾国华的《从民族志和考古学[61]资料看中国国家的起源》等。
第三、注重世界文明和国家起源同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之间的关系。简言之, 就是关注中国个案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张光直先生提出的“文明的连续与断裂”理论就指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更具有普遍性、上文所述及张童心认为中国的国家起源应有自己的模式、张居中提出的“礼”作为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首要标志等等[62]。
第四、注意关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除《中国早期国家》等著作外, 陈淳发表了《国家起源之研
[63]究》、《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及《中国国
家起源研究的思考》等[64], 此外, 还有汪国风的
[65]《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孙晓茹的《西方国家[66]起源理论研究述评》、王青的《西方关于中国和
13
兴趣的一些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思考, 以期取得研究、学习的新起点。但由于学力有限, 或信息不全, 评析不当或挂一漏万亦在所难免, 恳请方家批评指正。参考文献:
[1] 陈淳. 从考古学谈人类的早期文明[J]1上海大
[22] Service. Primitive S ocial Organiz ation
[M ]1New Y ork :Ran-dom House ,1962
[23] Fried 1T he Evol ution of Political S ociet y
[M ]1New Y ork :Ran -dom House ,1967
[24]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M ]1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52
[25] 童恩正. 文化人类学[M ]1上海:上海人民出
学学报, 1984(创刊号)
[2][8][11][34] 夏鼐1中国文明的起源[J]1文
版社,1989
[26] 谢维扬. 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J]1华
物,1985(8)
[3][12] 邹衡1中国文明的诞生[J]1文物,1987
(12)
[4][10][15][16] 恩格斯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
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6)
[30][57] 龚缨晏. 略论中国史前酋邦[J]1杭州大
学学报,1995(2)
[31][58] 叶文宪. 部落冲突与征服战争:酋邦演进
起源[A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51] 陈昌远. 为国家的契机,1993(1)
[32]. ]1,
[]. [M ]1北京:人民
态[J]1河南大学学报() (4)
[6] 王巍. , ,1954
[35][46] 李学勤.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M ]1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6]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 ]1北京:生活
年举办的“中国古会”上提交的论文提要
[7] 王振海1关于国家起源、本质与特性的再思考
[J]1文史哲,1999(3)
[9][47] 张童心.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思考[J]1忻州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7][50] 王震中.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 ]1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王震中.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1史学月刊,2005(11)
[38] 张光直. 美术、神话与祭祀[M ]1辽宁教育出
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3] 张光直. 商代文明[M ]1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版社,2002
[39] 王和. 关键在于突破部族结构的桎梏———关
社,1999(1) :341
[14] 孙进己, 干志耿. 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理论研究
(上) [J].学习与探索,2002(5)
[17] 汪前元, 刘寒梅. 论国家起源的历史性和文化
于文明起源问题的一点思考[J]1天津社会科学,2006(3)
[40] 沈长云. 酋邦理论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
性[J]1社会主义研究,2004(6)
[18][63] 陈淳. 国家起源之研究[J]1文物世界,
1996(2)
[19] 沈长云. 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
成问题研究[N ]1天津社会科学,2006(3)
[41] 杨美健. 国家起源:一种途径还是两种途径
[J]1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42] 巴新生, 李友东1探讨中国国家起源的几种
及形成问题[J]1史学月刊,2006(1)
[20][27][28][29] 谢维扬. 中国早期国家[M ]1
理论模式的回顾和思考[J]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43][61] 何国强, 曾国华. 从民族志和考古学资料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1] 易建平. 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
看中国国家的起源[J]1中山大学学报,
1999(3)
[44] 李宏伟. 两种国家起源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M ]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
国家起源道路新探[J]1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45] 王震中1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M ]1西
[56] 李先登. 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
[J]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3)
[59] 刘莉. 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J]1华夏
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48][68] 张居中.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
考古,1998(1)
[60] 陈淳. 酋邦的考古学观察[J]1文物,1998(7) ;
理性思考[J]1中原文物,2002(1) ; 韩凤鸣. “礼”的产生和文明的起源[J]1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9) ; 包和平, 黄士吉. 礼———中华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J]1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9)
[49] 缪雅娟. 关于中国文明形成的思考[J]1中原
陈淳. 早期国家之黎明———兼谈良渚文化社会政治演化水平[J]1东南文化,1999(6)
[62] 张童心.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思考[J]1忻州师
范学院学报,2004(6) ; 张居中.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理性思考[J]1中原文物,
2002(1)
[64] 陈淳1[J]1复旦
文物,2004(1)
[52] 何德亮. 山东龙山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
学报(社会科学版) () ; 陈淳. 中国国家],2002(7)
[][J]1西安联
源[J]1文物春秋,2002(1)
[53] 郝建平. 略论中华文明的起源[J]1唐山师范
学院学报,2004(11)
[54] 沈长云. ,2004(1)
]. 西方国家起源理论研究述评[J]1内
点思考[N ]1[55] 吴春明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
[67] 王青. 西方关于中国和埃及文明起源研究的
的起源[J(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3)
启示[J]1中原文物,2005(3)
A Summary of R esearches on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State by Chinese Scholars
YAN G -Bo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 Shijiazhuang , Hebei 050091)
Abstract :Starting f rom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origin of cult ure and state , t his pa 2per briefly analysed t 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 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ivili 2zation and t ho se of t he state 1Regarding t his issue , it will focus on t he Chinese scholars ’ref 2erences and views on t he researches done in t 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 , including t he motive of t he origin of state and t he basic ways of it , etc 1On t his base , t his paper illust rated t he research stat us on t 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China and analysed t he t rend of research on it , t he existing p roblems and t he f ut ure p rospectives 1
K ey w ords :t 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state ; Chieftain -state , nations of t he early pe 2riod , Chinese scholars ; research summary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