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当代中国有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感!
-------读罗志田《文史知识》文章有感
罗志田在《文史知识》2011年第一期发表《近代中国重心的失落》一文,文章深刻的指出了近代中国乱多于治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没有重心,社会缺少主干力量!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要重建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也是今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罗文对当代中国有没有建立民族认同感的文化基础这一问题,用评价近代中国的方式,以古喻今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就是当代中国,不存在建立民族认同感的文化基础,同样当代中国也缺少基本的民族认同感。罗志田的认识,其实也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综观中华大地,我们是否还拥有能称自己为中国人的特质,我们是否拥有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是否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我们是否拥有民族认同,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2008年四川大地震以来,各种天灾人祸以及重大事件接连不断,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过后,我们的媒体总是在渲染,经历了这些重要事件,我们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公民对本民族更是有了高度的认同!媒体的渲染,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的目的和需要,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就是,今天的中国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民族空前团结;民族精神也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阶段,民族认同更是深入人心!中国人人人活得有尊严,人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尊重和发挥!这种意识和概念,已经成了中国媒体宣称的基调和主旋律。但是,民族精神的是否存在和得以发挥,民族凝聚力的有无,对本民族是否有认同,并不就是简单的通过一些重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在巨大的刺激下和巨大的上级压力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应激性,人们的行为和举动往往会偏离日常的生活举动,而一旦从这些刺激中平静下来,人们往往会恢复常态,做出平常的符合其实际的选择。
“其进着锐,其退着速”,大地震和大灾害中,一些名人纷纷捐款,可是,地震稍微平歇,这些名人就忘记了自己的诺言,或者不愿意履行自己的诺言,就是一个明证。而为了保护好自己,不受上级的责罚,工作中小心谨慎,这种行为状态,也不能说是发自于行为者内心的选择。不是发自于内心的选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能把她夸大成民族精神的表现吗?而那些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什么“登月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能不能被夸大到整个民族,代表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被称为民族精神或者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呢? 一些重大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民众的精神状态,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被动的应激反应,而非本民族成员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自觉地选择和日常的行为方式。
民族精神应该是该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属于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积极向上的、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的、而且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重大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而民族凝聚力,则是该民族在积极向上、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的民族精神引导下,民族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有了民族精神的弘扬,有了非凡的民族凝聚力,本民族的成员自然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这个意义看,我们在一些重要事件后所宣称的我们的所谓民族精神高涨和民族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只是我们主旋律的一厢情愿。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我们绝大多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爱心和责任感,的确让人感动,不容抹杀,但是,仅仅把这些局部的或者一时的略带有激于义气的道德行为夸大成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大谈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大谈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不是有以偏概全之嫌吗?再联系到当前中国社会民族人群的实际分裂以及民族关系的不和谐、不稳定,我们说,大谈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大谈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不是更有掩耳盗铃之嫌吗?如果把一时的行为、局部的行为夸大为民族精神,说成是民族日常的行为举止、日常的普遍的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就难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乱象丛生,怪象丛生、就无法解释当代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极端冷漠和隔阂!
毋庸置疑,了解中国民族精神的是否拥有和高涨,民族是否有凝聚力,民族认同感的是
否存在,就必须考察中国民族精神中,有没有全民族共同认可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无民族认同感的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面对有了的现存的所谓的共同的文化基础,我们还必须问:这种全民族共同认可的东西,这种共同的文化基础是否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 全民族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该民族就不具备凝聚力,更无民族精神可言,所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局部的道德行为!而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可是这种文化基础不具备普世价值,不符合人类的普遍利益,那么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样也不具备,而该民族得凝聚力也不会保持长久不变,该民族迟早会分崩离析或者被人类历史所淘汰!如果要把军国主义,纳粹精神也算作民族精神的话!而二战后的德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反思,忏悔整个民族在二战时期的民族文化基础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当代中国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 ,能否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能否增强民族凝聚力,其实,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大问题!首先,我们要看,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其次,我们还要看,马克思主义是否符合民族心理。这两个问题回答不了,活着回答不明确,那么我们就无从回答中华民族是否有民族认同,有民族精神,有民族凝聚力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其实也是个没有解决的、没有回答的问题,但是,它必须是一个应该得到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消灭资产阶级,从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罪恶,可;消灭一个阶级,则不可!资产阶级是有罪恶,但是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恶! 消灭了资产阶级,首先意味着灭绝人性,其次,更意味着不承认每个人利用自己的财富、勤奋、智慧创造新的财富的权利!而这种权力本身就是天赋权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它不承认个人的每个人利用自己的财富、勤奋、智慧创造新的财富的权力,但它却承认集体利用利用自己的财富、勤奋、智慧创造新的财富的权力,而马克思恰恰忘了自己的话,集体是有个人组成的。没有了个人权利的保障,集体的权利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不算太远的一句顺口溜: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反应的就是不能保障个人权利的集体,它的利益是怎样被集体中的个人损害的!
马克思主义是否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
问题。中国人向来讲究“和为贵”,讲究“仇必和而解”,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斗争到底,一个斗字贯穿了60年的中国当代史,也是中国出现了60年的“新内乱”!而在西方,即使是德国人,马克思的老家,人们也是讲究和谐相处,而非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不符合普世价值的理论,往往也不合乎民族的心理,更不会不合乎人类的心理!
中国正处三千年之大变局,此话,用在今天也是恰如其分!中国的要复兴,首要的是重建民族精神,重建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但是,如果有些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阻挠这一进程,等待他的必将是人民正义的审判!民虽愚,民虽瞑,但人心不瞑,人心不容愚!我们拭目以待!看历史的大潮如何冲刷人类的耻辱和垃圾!
也谈当代中国有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感!
-------读罗志田《文史知识》文章有感
罗志田在《文史知识》2011年第一期发表《近代中国重心的失落》一文,文章深刻的指出了近代中国乱多于治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没有重心,社会缺少主干力量!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要重建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也是今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罗文对当代中国有没有建立民族认同感的文化基础这一问题,用评价近代中国的方式,以古喻今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就是当代中国,不存在建立民族认同感的文化基础,同样当代中国也缺少基本的民族认同感。罗志田的认识,其实也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综观中华大地,我们是否还拥有能称自己为中国人的特质,我们是否拥有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是否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我们是否拥有民族认同,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2008年四川大地震以来,各种天灾人祸以及重大事件接连不断,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过后,我们的媒体总是在渲染,经历了这些重要事件,我们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公民对本民族更是有了高度的认同!媒体的渲染,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的目的和需要,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就是,今天的中国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民族空前团结;民族精神也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阶段,民族认同更是深入人心!中国人人人活得有尊严,人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尊重和发挥!这种意识和概念,已经成了中国媒体宣称的基调和主旋律。但是,民族精神的是否存在和得以发挥,民族凝聚力的有无,对本民族是否有认同,并不就是简单的通过一些重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在巨大的刺激下和巨大的上级压力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应激性,人们的行为和举动往往会偏离日常的生活举动,而一旦从这些刺激中平静下来,人们往往会恢复常态,做出平常的符合其实际的选择。
“其进着锐,其退着速”,大地震和大灾害中,一些名人纷纷捐款,可是,地震稍微平歇,这些名人就忘记了自己的诺言,或者不愿意履行自己的诺言,就是一个明证。而为了保护好自己,不受上级的责罚,工作中小心谨慎,这种行为状态,也不能说是发自于行为者内心的选择。不是发自于内心的选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能把她夸大成民族精神的表现吗?而那些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什么“登月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能不能被夸大到整个民族,代表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被称为民族精神或者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呢? 一些重大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民众的精神状态,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被动的应激反应,而非本民族成员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自觉地选择和日常的行为方式。
民族精神应该是该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属于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积极向上的、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的、而且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重大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而民族凝聚力,则是该民族在积极向上、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的民族精神引导下,民族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有了民族精神的弘扬,有了非凡的民族凝聚力,本民族的成员自然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这个意义看,我们在一些重要事件后所宣称的我们的所谓民族精神高涨和民族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只是我们主旋律的一厢情愿。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我们绝大多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爱心和责任感,的确让人感动,不容抹杀,但是,仅仅把这些局部的或者一时的略带有激于义气的道德行为夸大成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大谈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大谈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不是有以偏概全之嫌吗?再联系到当前中国社会民族人群的实际分裂以及民族关系的不和谐、不稳定,我们说,大谈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大谈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不是更有掩耳盗铃之嫌吗?如果把一时的行为、局部的行为夸大为民族精神,说成是民族日常的行为举止、日常的普遍的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就难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乱象丛生,怪象丛生、就无法解释当代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极端冷漠和隔阂!
毋庸置疑,了解中国民族精神的是否拥有和高涨,民族是否有凝聚力,民族认同感的是
否存在,就必须考察中国民族精神中,有没有全民族共同认可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无民族认同感的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面对有了的现存的所谓的共同的文化基础,我们还必须问:这种全民族共同认可的东西,这种共同的文化基础是否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 全民族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该民族就不具备凝聚力,更无民族精神可言,所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局部的道德行为!而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可是这种文化基础不具备普世价值,不符合人类的普遍利益,那么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同样也不具备,而该民族得凝聚力也不会保持长久不变,该民族迟早会分崩离析或者被人类历史所淘汰!如果要把军国主义,纳粹精神也算作民族精神的话!而二战后的德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反思,忏悔整个民族在二战时期的民族文化基础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当代中国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 ,能否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能否增强民族凝聚力,其实,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大问题!首先,我们要看,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其次,我们还要看,马克思主义是否符合民族心理。这两个问题回答不了,活着回答不明确,那么我们就无从回答中华民族是否有民族认同,有民族精神,有民族凝聚力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其实也是个没有解决的、没有回答的问题,但是,它必须是一个应该得到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消灭资产阶级,从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罪恶,可;消灭一个阶级,则不可!资产阶级是有罪恶,但是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恶! 消灭了资产阶级,首先意味着灭绝人性,其次,更意味着不承认每个人利用自己的财富、勤奋、智慧创造新的财富的权利!而这种权力本身就是天赋权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它不承认个人的每个人利用自己的财富、勤奋、智慧创造新的财富的权力,但它却承认集体利用利用自己的财富、勤奋、智慧创造新的财富的权力,而马克思恰恰忘了自己的话,集体是有个人组成的。没有了个人权利的保障,集体的权利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不算太远的一句顺口溜: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反应的就是不能保障个人权利的集体,它的利益是怎样被集体中的个人损害的!
马克思主义是否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
问题。中国人向来讲究“和为贵”,讲究“仇必和而解”,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斗争到底,一个斗字贯穿了60年的中国当代史,也是中国出现了60年的“新内乱”!而在西方,即使是德国人,马克思的老家,人们也是讲究和谐相处,而非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不符合普世价值的理论,往往也不合乎民族的心理,更不会不合乎人类的心理!
中国正处三千年之大变局,此话,用在今天也是恰如其分!中国的要复兴,首要的是重建民族精神,重建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但是,如果有些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阻挠这一进程,等待他的必将是人民正义的审判!民虽愚,民虽瞑,但人心不瞑,人心不容愚!我们拭目以待!看历史的大潮如何冲刷人类的耻辱和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