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原理小结

1、事物的发展历程叫做历史。

2、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3、人类社会活动无非就是三种: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的建立、规模、发展、性质和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归根到底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的要求;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即表现为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表现为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以及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总和)。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其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或所破坏的经济基础的情况:当它所服务和维护的是先进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而所破坏的是落后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它就以社会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反之,它就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此外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们对社会的物质生产、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社会观点和思想体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因而一切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都在于社会社会意识经济的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只要能正确地透视当时的社会存在,就一定能找到各种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源。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7、阶级斗争

阶级社会都存在阶级斗争,即便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有阶级的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旧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

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前进。国家政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8、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是由根本性的因素主导下进行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偶然性就是影响性的,它只能推动或延缓事件的到来。

9、时代主题和历史趋势

时代主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代主题,每个时代主题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的发展方向,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服务于时代主题之下。它是为解决整个时代的主要矛盾的历史走向。

历史趋势

所谓的历史趋势,指的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的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方向,是由于生产力和主要矛盾主导下展现的历史发展规律。

10、历史范畴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范畴。即有它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表现和本质、产生和灭亡。几乎所有的历史课文都这么安排:背景、过程和评价。

关于时间和空间就不必解释了。

11、背景:指的就是对这个历史事物起作用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

正是隐藏在背景中的因素决定并影响事物的发展。

12、所谓的因素,指的就是决定或影响事物发展的原因、条件或基础。

我们可以把因素理解成原因、条件或基础。

13、原因和结果

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从事物变化分,原因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说造成这个事件的最原始的基本的矛盾。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直接原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导火线”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所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少许区别。

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分析主观原因时,要分辨出与它对应的客观

原因。

客观原因: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目的:

目的指的是预想的结果。它往往是个人或阶级的愿望。直接目的是无中介的目的,主要目的是出于解决主要矛盾的目的;根本目的是终极目的。

14、过程:依内容不一而变化,只能自己领悟。

15、形式和内容:

形式指是的事物外部的结构,是怎么做的问题

内容指是事物内部的一切,是做什么问题。

内容有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等,当中的特点分有最大特点(能反映本质的)、主要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显著特点(反映表现的)三种。

16、表现和本质

本质是看不出来,指的事物的属性(由它服务阶级决定)而表现是事物外在的现象,由本质决定。

17、我们现在可以这么从矛盾论来总结:“根本”是具有决定性的是最大矛盾,是无中介的。“主要”则是代表性的主导性的矛盾。而“直接”是偶然性的主观性的,最迫切要解决的矛盾。这些用于分析因素、原因、目的和矛盾主次问题等有效。

事物既然有它的产生就有它的灭亡。这都是历史发展必然的。

18、历史学的核心是以史为鉴。请注意这句话,这里的“鉴”不只是评价而已,还有经验、教训、启示、结论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认识史实之后的必要思考!通过这些思考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观点才是学历史的终极目的之一!这些对解题能力有重大意义。

评价:指的是后来的学者对事物发展赋予的价值。往往具备客观性、进步性和局限性、地域性还有发展性。

评价包括作用、意义、地位、影响等,这些如果是特别强调就不必严格区别。但必须强调主观性和客观性,当前的和深远的等等多方面评价,我们在很多时候丢分就是考虑不全。

新的事物对环境产生起码性的或决定性的效果叫做作用:

新的事物对环境产生延伸性的或偶然性的效果叫影响;

新的事物于更大的历史环境中的价值叫做意义(进步的);

新的事物在更大的历史事物发展中的价值叫做地位。

19、当我们完成一篇课文的解读后,你要跳出课文,解读整个单元,这时候目录和小标题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不整合单元,就没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想考高分,先打败课本!

20、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

三个:一是社会发展规律;二是事物的历史范畴;三则是哲学。当然还有其他的

1、事物的发展历程叫做历史。

2、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3、人类社会活动无非就是三种: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的建立、规模、发展、性质和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归根到底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的要求;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即表现为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表现为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以及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总和)。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其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或所破坏的经济基础的情况:当它所服务和维护的是先进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而所破坏的是落后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它就以社会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反之,它就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此外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们对社会的物质生产、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社会观点和思想体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因而一切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都在于社会社会意识经济的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只要能正确地透视当时的社会存在,就一定能找到各种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源。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7、阶级斗争

阶级社会都存在阶级斗争,即便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有阶级的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旧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

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前进。国家政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8、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是由根本性的因素主导下进行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偶然性就是影响性的,它只能推动或延缓事件的到来。

9、时代主题和历史趋势

时代主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代主题,每个时代主题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的发展方向,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服务于时代主题之下。它是为解决整个时代的主要矛盾的历史走向。

历史趋势

所谓的历史趋势,指的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的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方向,是由于生产力和主要矛盾主导下展现的历史发展规律。

10、历史范畴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范畴。即有它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表现和本质、产生和灭亡。几乎所有的历史课文都这么安排:背景、过程和评价。

关于时间和空间就不必解释了。

11、背景:指的就是对这个历史事物起作用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

正是隐藏在背景中的因素决定并影响事物的发展。

12、所谓的因素,指的就是决定或影响事物发展的原因、条件或基础。

我们可以把因素理解成原因、条件或基础。

13、原因和结果

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从事物变化分,原因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说造成这个事件的最原始的基本的矛盾。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直接原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导火线”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所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少许区别。

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分析主观原因时,要分辨出与它对应的客观

原因。

客观原因: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目的:

目的指的是预想的结果。它往往是个人或阶级的愿望。直接目的是无中介的目的,主要目的是出于解决主要矛盾的目的;根本目的是终极目的。

14、过程:依内容不一而变化,只能自己领悟。

15、形式和内容:

形式指是的事物外部的结构,是怎么做的问题

内容指是事物内部的一切,是做什么问题。

内容有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等,当中的特点分有最大特点(能反映本质的)、主要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显著特点(反映表现的)三种。

16、表现和本质

本质是看不出来,指的事物的属性(由它服务阶级决定)而表现是事物外在的现象,由本质决定。

17、我们现在可以这么从矛盾论来总结:“根本”是具有决定性的是最大矛盾,是无中介的。“主要”则是代表性的主导性的矛盾。而“直接”是偶然性的主观性的,最迫切要解决的矛盾。这些用于分析因素、原因、目的和矛盾主次问题等有效。

事物既然有它的产生就有它的灭亡。这都是历史发展必然的。

18、历史学的核心是以史为鉴。请注意这句话,这里的“鉴”不只是评价而已,还有经验、教训、启示、结论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认识史实之后的必要思考!通过这些思考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观点才是学历史的终极目的之一!这些对解题能力有重大意义。

评价:指的是后来的学者对事物发展赋予的价值。往往具备客观性、进步性和局限性、地域性还有发展性。

评价包括作用、意义、地位、影响等,这些如果是特别强调就不必严格区别。但必须强调主观性和客观性,当前的和深远的等等多方面评价,我们在很多时候丢分就是考虑不全。

新的事物对环境产生起码性的或决定性的效果叫做作用:

新的事物对环境产生延伸性的或偶然性的效果叫影响;

新的事物于更大的历史环境中的价值叫做意义(进步的);

新的事物在更大的历史事物发展中的价值叫做地位。

19、当我们完成一篇课文的解读后,你要跳出课文,解读整个单元,这时候目录和小标题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不整合单元,就没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想考高分,先打败课本!

20、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

三个:一是社会发展规律;二是事物的历史范畴;三则是哲学。当然还有其他的


相关内容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学设计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学设计 茹秀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

  • 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研究
  • [作者] 刘竑波: [导师] 陈永明: [作者基本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2010, 博士 [摘要] 今天,无论是教育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认识到,教师素质是提升全民教育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要素."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是教师从 ...

  •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掌握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 ...

  •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二单元为<追根寻源>.第三单元为<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四单元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村>.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 ...

  •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教学目标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前夕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的科技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和生产力的影响: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学生自学本课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有关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原理: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 ...

  •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技能目标:怎样学习化学?如何学好化学? 情感目标:化学为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化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单的小魔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介绍化学发展史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 ...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 ...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