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一课时

《观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13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

清课文的顺序。

2、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3、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

写潮水的语句。

教学准备

PPT ,潮水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

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

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

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

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

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

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

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

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

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

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

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 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 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 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

d. 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 “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 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 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 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 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 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 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 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 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 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 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观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13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

清课文的顺序。

2、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3、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

写潮水的语句。

教学准备

PPT ,潮水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

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

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

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

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

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

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

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

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

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

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

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 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 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 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

d. 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 “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 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 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 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 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 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 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 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 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 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 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相关内容

  • 八上-[观潮]-教学设计-2课时-周婷婷
  • 八上第六单元 28<观潮>教学设计 单位:仲南中学 主备人:周婷婷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道的:学 ...

  • 1.2观潮.[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简易)
  • 1.2观潮. <观潮>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 ...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 ...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滩镇奠安小学 蒋小丹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

  • 说课稿,观潮
  • 观潮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 ...

  • 1观潮教案第一课时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课时一) 教材分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 ...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观 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体会"潮来时"的壮美和神奇. 2.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背诵部分语句. 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 1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新港中心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1 观潮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预设)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主要教法选择 主备人:从宏图 执教人:从宏图 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 现.昂首东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