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区域产业专题研究

苏锡常区域产业专题研究

摘要:苏锡常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苏锡常三市产业状况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对苏锡常产业结构进行了 SWOT分析,展现出苏锡常区域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而提出苏锡常制造业协调发展方向,形成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工业、常州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模式。 关键词:产业结构;SWOT分析;苏锡常;发展对策

一 引言

苏锡常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城镇密集、人才众多.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各类开发区蓬勃发展.目前,苏锡常地区正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以各级各类开发区、配套工业小区为生长点,以小城镇为纽带,以重要交通线为骨架,形成由点到线逐渐向面扩展的产业布局总态势.但该区区域规划相似、污染加重、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世纪之交,很有必要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中剖析地区空间布局,进而优化布局,再创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苏锡常地区产业布局评析与对策

1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1. 1经济要素聚集,土地人口承载力负荷过重

苏锡常是我国人口 ,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复合据预测,该区在小康生活水平下,承载力为1 228〜1 267万人;在富裕水平下为1 119〜1 161万人,而1997年该区人口已达1 346.54万人,土地已超负荷运作.而随着乡村工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持续加强,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地矛盾会日愈突出.

1.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长期以来,该区乡村企业小而散、低仍大为存在,治污配套设施不全,污染分散,不易治理,加之资源不合理利用,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三废排放量仍呈增长之势。

1. 3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地域经济系统演进受阻

苏锡常乡村经济以小城镇为核心,以乡镇工业为支柱,乡镇企业与小城镇是产业与区位的关系.苏南模式的社区性格决定了该区企业布局的分散性,乡村城市化不彻底,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并对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及彻底打破小农经济带来一些隐性制约,可以说对城乡双方均不利。

2产业布局调控

2. 1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富裕

该区正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今后要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中心城市,应适当扩大规模,苏州市可向特大型城市发展,以发挥其在区域和全国中心城市功能,无锡市可发展为区域较大城市,常州可向大城市发展;随着沿江地区建设步伐加快,和沿江“火炬带”的确定,今后要着重加强沿江地区的地区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的培育,尤其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统一规划协调。

2. 2加强企业集团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苏锡常地区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小、而散,在新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挑战,今后,该区应以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金、技术、管理为纽带,跨地区、跨所有制大胆改革创新,联合兼并,优化要素组合,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培育规模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2. 3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经济生长点和综合服务功能

统—见划,要建设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市级开犮区,对目前众多的减镇工业小区应适当控制,重点建好区位优越、基础设施较好的城镇工业小区。在开发区支柱产业选择上,应注重地方经济特色与实际。加强开发区综合服务功能今后,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发展,不应只把其功能局限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和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区,而应把开发区建设和区域产业布局与演进,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其对城市经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地区经济的整体推进融为一体。

2. 4加强网络功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1) 要重点建好沪宁产业带。一方面要把沿线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好,使之成为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区;同时,加强三个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新一轮支柱产业演替,并切实进行退二进三;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和联动效应;再者,要进一步加快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快速通道进程,发挥其潜力,促进沿线高科技化与信息化。

2) 要重点加快沿江产业带的建设。一方面,加强航道建设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快太仓港功能发挥;另一方面要以沿江开发区、保税区为龙头,加快沿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与建设,使之尽快和沪宁线一起构成巨大的沿江“火炬带”。

3) 加强沿沪周边轴线建设。一是昆一太一浏线,目前此线以太仓浏河港港口开发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轴线产业功能已开始发挥,今后要加强接受上海辐射,发挥沿沪优势。二是沿318国道,加强汾湖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与沪的辐射,以此带动该轴线进一步发展,这样这两条轴线同沪宁线、沿江线一起形成向沪开放格局,更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拓展产业空间.

4) 加快市县快速公路构筑,加快三级轴线的建设。该区三级轴线虽已出现,但在区域经济中功能不太明显,要加强轴线基础设施,尤其是便捷通道建设,加强中心城市沿轴线扩散效应。

5) 以新干线构筑为契机,加快轴线建设。随着江阴长江大桥的开通,江阴、张家港和靖江将可能形成“武汉三镇”式大城市形态,今后可考虑设立一领导机关,协调规划,以此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建设和向江北的拓展。

三 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 1产业结构水平有待提高,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该区长期重制造业、轻服务业,导致二产超常发展,三产长期徘徊于30%左右而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该区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低8个多百分点,比苏北低25个百分点,但其第三产业比重还不如苏中高,和全省平均差不多。国际发达的中心城市,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一般为70% - 80%;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如京、广、沪等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45%;相比之下该区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影响其功能发挥,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从三产内部结构看,该区商贸餐饮业占较大比重,为39. 9%,高于全省30. 2% ;而代表新兴三产的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比重偏低。

1. 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是体现工业结构高度化、形成产业新优势的一个关键指标。从开发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看,该区开发区引进项目规模及技术含量和我国其他一些开发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目前,上海漕河泾、深圳沙头角、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高技术产业产值比例在70%以上,其中沙头角保税区产品100%出口;相比之下,该区引进投资项目上亿元的还不多,10 亿元的项目更少,科技贡献率唯有苏州高新区能达60%,其它开发区相对较低。

1. 3 乡镇企业问题日渐突出

从区域整体而言,整体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不强,因此,各级政权组织以“能人”角色介入运作,发挥领导作用。同时, 苏南乡镇工业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具有社区特征。此外,“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城市化模式使农民在乡镇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职业与角色没有革命性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变动不大,制约其观念转变、价值更新,进而

又使乡镇工业再发展缺乏有力的文化基础与社会背景,即能动变革力量,而这正是苏南模式孕育产生的催化剂和活性保持的源泉。从内在动力机制看,广大农民内在致富动力日渐弱化,社区推动力为维护社区集团利益,其负面效应日渐突出,市场驱动力却日益加强,三股力量间交角增大。文化缺乏创新、观念转变相对滞后,是内外动力冲突的根源,也是苏南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的重要原由。

2 思路与对策

2. 1着重抓好主导产业的更替

主导产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和源动力。苏锡常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己被确定为我国第一条重点建设的“火炬带”,今后,要加强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工程四大支柱产业的培养与壮大,使之成为新一轮产业群体中的主体,推动产业高度化。同时,三市长期以来产业严重趋同,故在确定新的支柱产业时,要依自身特色、实力和竞争优势重构支柱产业。苏州为区域最大中心城市、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今后应重点发展耗能少、污染少、占地少的轻型加工业, 着重发展电器、仪表、丝绸和工艺美术工业;同时把第三产业培养为支柱产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无锡市地处三市中心,为水陆交通枢纽,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电子行业,建成全国微电子及配套基地。常州是一个以轻型加工工业为特色的明星城市,今后应大力调整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与外向型产业,加强新型纺织服装、

动力机械、输变电设备等支柱产业建设。

2. 2加强技术与知识创新,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化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以科技力量为基础去促进结结构调整, 实现产业高度化, 故高技术的产业化成为当前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为此,重点抓好以下2点:①该区工业主体是中小型乡村工业,调整的基点也应是乡村工业,故该区在抓好现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造、开发大型高新产品的同时,更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尤其是乡村及民营科技企业;②外向型经济是该区重要的经济特征,在引进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时, 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加强外向带动效应。尤其是该区的一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更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核心,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

2. 3 抓好第三产业

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智力服务为特征的新兴第三产业,为此要抓好以下几点:①把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放在第三产业的主导行业位置上,其中重点抓好区域快速通道路网建设;②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和深化, 加强城市住宅及配套设施建设,把房地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③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这是该区经济更好参与国际循环,促使地区经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后,要结合国家政策及内外条件变化,积极发展,决不可放松。④把科技、知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另外, 该区要结合区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培育成三产的支柱产业。

2. 4继续加强企业集团建设,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

现代经济正通过企业集团在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苏锡常地区 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小而散”、企业组织“小而全”、技术结构“小而低”。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该区应以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金、技术、管理为纽带,大胆改革,联合兼并,优化组合, 积极组建企业集团, 培育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

四 苏锡常产业一体化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 1特色支柱产业集中度高

在发展工业支柱产业中,苏锡常推进现代工业信息化,着力打造了诸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机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及现代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形成苏州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度高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无锡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体的冶金加工支柱产业;常州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特色等,三市制造业集中度平均高达5& 26% 。地区区域产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强。

1. 2形成了以地理空间聚集为特征的支柱产业集中带

在某个特定支柱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中所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是支柱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的前提下,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支柱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有3种:一是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二是由支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三是由支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前者是以地理空间聚集为特征的支柱产业集聚,后两者则是支柱产业链意义上的支柱产业集聚。苏锡常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度高的比较优势,形成了集中程度较高的支柱产业集聚优势, 构成了江苏现代制造产业集中带。

1 . 3支柱产业配套半径走向国际化

从配套半径来看,支柱产业配套有省内配套、国内配套和国际配套三种单类及其复合类型,这些类型在苏锡常支柱产业配套中都有所体现。分析苏锡常产业情况后,发现苏锡常先进制造行业的产业配套半径为复合类型。在省内配套、国内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已与国际接轨,产业配套半径已延伸至欧美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始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但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配套还是以国外为主。苏锡常支柱产业配套半径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得益于本地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苏锡常投资的已近半数。

2劣势分析

2 . 1产业同构、分散,互补性较弱

苏锡常三次产业结构相似,有92%的产业趋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不到四成,农业比重很小。三市的主导产业基本上都是机械、纺织、电子、化工、冶金、食品等制造业,各行业的比重和产品层次也比较接近,没有形成相对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而且企业技术档次和进入门槛低,行业与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低水平竞争激烈,往往形不成规模效益。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赛中,苏锡常三市又各自提出要发展电子通信、软件网络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而没有提升到联合发展,形成区域产业"拳头"优势的高度。

2. 2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偏低,产品徘徊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从开发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看,该地开发区引进项目规模及技术含量和我国其他一些开发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十五" 期间,上海漕河泾、深圳沙头角、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高技术产业产值比例均在70% 以上。相比之下,苏锡常引进高科技投资项目上亿元的不多,10亿元的项目更少,科技贡献率唯有苏州高新区能达60% ,其他开发区则相对较低。而苏锡常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5%以上,这意味着苏锡常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徘徊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2. 3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苏锡常的高速发展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水系污染与大气环境污染、酸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地裂、城市垃圾、城市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令人担忧,这些均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07年入夏以来,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已充分证明了这个问题。所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制约苏锡常城市圈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瓶颈因素,

3机会分析

3. 1时值我国经济发展新机遇,地处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基础稳固,腹地广阔,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强,上海的龙头地位日益突出。苏锡常则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经济实力超常增长,越来越成为其中坚力量。同时,国家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 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使苏锡常经济发展更趋稳健和持续性。

苏锡常同上海一样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两地一直有着十分密切联系。上海把苏锡常当作自己的腹地,苏锡常把上海当作自己的发展极。上海要建成全国经济、贸易、信息和航运中心,苏锡常就发展现代制造业,接收上海第二产业转移。所以,苏锡常在制造业结构重新配置时,可充分发挥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突出上海的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

3. 2启动沿江开发战略,实施苏锡常都市圈规划

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加快实施"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江苏省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重化工业是沿江开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包括苏锡常的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5市(县)。由于沪宁沿线产业密集,迫切需要向沿江地区拓展发展空间,这对苏锡常相关地区乃至苏锡常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极佳的发展机遇。2002 年,〈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 苏锡常将发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优势,拓展新的配套协作,在带动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同时,更为这一区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机遇。

4威胁分析

4. 1上海对苏锡常有辐射作用,但对资源的聚集效应更大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苏锡常区域发展也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远期来看,上海的崛起和强大,会给整个大都市圈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但近期其辐射带动作用远没有聚集效应来得明显,一定程度上苏锡常同上海存在着激烈烈的竞争,并且处劣势的竞争地位。

4. 2 区域竞争与区域关联的影响,苏锡常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当前,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和地区均在谋求快速发展中,无一不在积极吸纳内部要素,争夺外来资源,苏锡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与同处上海经济圈的浙东北自然经济条件相似,伴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两地在下一轮的发展过程中对投资、市场、港口腹地等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江苏南北通道的建设,苏锡常对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影响正在加强,但同时也有可能使大区域范围的经济空间趋于均衡,从而削弱苏锡常临近上海的空间优势。相对地将会使苏锡常区域间产业竞争成本越来越高。

4.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增多

外向型经济是苏锡常的产业特色,由于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对不断扩大的引资需求和日趋上升的企业出口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和限制,无疑将影响到苏锡常外经外贸的发展。同时由于国际安全形势的影响,一方面使维护经济安全和市场秩序的费用

提高,另一方面因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上升。苏锡常在与各国经济交往中,同样会遇到不可预测和控制的风险。

五 苏锡常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取向

1确立主导产业,形成苏锡常制造业结构的梯度发展

主导产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和原动力。苏锡常三市在确定主导产业时,要从苏锡常制造业整体布局出发,依自身特色、实力和竞争优势重构支柱产业,实现苏锡常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消除同构现象。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有着明显优势,应确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 建设全球信息设备制造业基地。无锡是我国微电子工业的南方基地,应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产业为主,确立微电子工业的主导地位,建设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微电子配套基地。常州是以轻型加工工业为特色的明星城市, 是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应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中心。

2培植制造业错位发展格局,创造“苏电”、“锡轻”、“常重”品牌

从苏锡常区域看,三市发展基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前期的发展中,三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相对的比较优势,努力在产业定位、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错位”发展,最大化地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只要做好几个支柱产业发展,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共同形成长三角地区苏锡常都市圈核心,实现产业一体化目的,打造出“苏电”、“锡轻”、“常重”的制造业领域品牌。

3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苏锡常要借助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度高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配合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稳定原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制造业集中优势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要想早日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就要充分利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并积极与跨国公司在该区域内的研发机构合作,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争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4建立环境保护和整治机制,恢复苏锡常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环境保护和整治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条件,另一个是制度条件,制度条件是决定性条件。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具备了保护并治理环境的条件,具备了清偿过去20多年积累的环境欠债能力。因此,决定苏锡常地区环境质量能否根本改观的关键因素就是环境意识和制度条件,而目前最缺乏的恰恰是环境意识和制度条件。制度条件的缺失并不仅仅指环保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更主要的是指缺少一个超越行政疆界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机构。但要保证苏南环境治理的长效持续,苏锡常三市必须建立环境保护制度和协调机制。否则,是治标不治本,治水是标, 治污才是本。

参考文献:

① 陆大道,薛凤旋.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R].北京:商务管理出版社,1998.55〜65. ② 周海乐,周德欣.苏锡常发展特色研宄[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8〜50. ③ 张锦源.江苏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宄[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60〜80.

苏锡常区域产业专题研究

摘要:苏锡常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苏锡常三市产业状况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对苏锡常产业结构进行了 SWOT分析,展现出苏锡常区域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而提出苏锡常制造业协调发展方向,形成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工业、常州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模式。 关键词:产业结构;SWOT分析;苏锡常;发展对策

一 引言

苏锡常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城镇密集、人才众多.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各类开发区蓬勃发展.目前,苏锡常地区正以大中小城市为中心,以各级各类开发区、配套工业小区为生长点,以小城镇为纽带,以重要交通线为骨架,形成由点到线逐渐向面扩展的产业布局总态势.但该区区域规划相似、污染加重、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世纪之交,很有必要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中剖析地区空间布局,进而优化布局,再创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苏锡常地区产业布局评析与对策

1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1. 1经济要素聚集,土地人口承载力负荷过重

苏锡常是我国人口 ,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复合据预测,该区在小康生活水平下,承载力为1 228〜1 267万人;在富裕水平下为1 119〜1 161万人,而1997年该区人口已达1 346.54万人,土地已超负荷运作.而随着乡村工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持续加强,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地矛盾会日愈突出.

1.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长期以来,该区乡村企业小而散、低仍大为存在,治污配套设施不全,污染分散,不易治理,加之资源不合理利用,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三废排放量仍呈增长之势。

1. 3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地域经济系统演进受阻

苏锡常乡村经济以小城镇为核心,以乡镇工业为支柱,乡镇企业与小城镇是产业与区位的关系.苏南模式的社区性格决定了该区企业布局的分散性,乡村城市化不彻底,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并对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及彻底打破小农经济带来一些隐性制约,可以说对城乡双方均不利。

2产业布局调控

2. 1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富裕

该区正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今后要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中心城市,应适当扩大规模,苏州市可向特大型城市发展,以发挥其在区域和全国中心城市功能,无锡市可发展为区域较大城市,常州可向大城市发展;随着沿江地区建设步伐加快,和沿江“火炬带”的确定,今后要着重加强沿江地区的地区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的培育,尤其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统一规划协调。

2. 2加强企业集团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苏锡常地区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小、而散,在新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挑战,今后,该区应以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金、技术、管理为纽带,跨地区、跨所有制大胆改革创新,联合兼并,优化要素组合,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培育规模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2. 3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经济生长点和综合服务功能

统—见划,要建设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市级开犮区,对目前众多的减镇工业小区应适当控制,重点建好区位优越、基础设施较好的城镇工业小区。在开发区支柱产业选择上,应注重地方经济特色与实际。加强开发区综合服务功能今后,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发展,不应只把其功能局限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和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区,而应把开发区建设和区域产业布局与演进,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其对城市经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地区经济的整体推进融为一体。

2. 4加强网络功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1) 要重点建好沪宁产业带。一方面要把沿线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好,使之成为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区;同时,加强三个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新一轮支柱产业演替,并切实进行退二进三;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和联动效应;再者,要进一步加快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快速通道进程,发挥其潜力,促进沿线高科技化与信息化。

2) 要重点加快沿江产业带的建设。一方面,加强航道建设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快太仓港功能发挥;另一方面要以沿江开发区、保税区为龙头,加快沿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与建设,使之尽快和沪宁线一起构成巨大的沿江“火炬带”。

3) 加强沿沪周边轴线建设。一是昆一太一浏线,目前此线以太仓浏河港港口开发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轴线产业功能已开始发挥,今后要加强接受上海辐射,发挥沿沪优势。二是沿318国道,加强汾湖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与沪的辐射,以此带动该轴线进一步发展,这样这两条轴线同沪宁线、沿江线一起形成向沪开放格局,更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拓展产业空间.

4) 加快市县快速公路构筑,加快三级轴线的建设。该区三级轴线虽已出现,但在区域经济中功能不太明显,要加强轴线基础设施,尤其是便捷通道建设,加强中心城市沿轴线扩散效应。

5) 以新干线构筑为契机,加快轴线建设。随着江阴长江大桥的开通,江阴、张家港和靖江将可能形成“武汉三镇”式大城市形态,今后可考虑设立一领导机关,协调规划,以此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建设和向江北的拓展。

三 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 1产业结构水平有待提高,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该区长期重制造业、轻服务业,导致二产超常发展,三产长期徘徊于30%左右而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该区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低8个多百分点,比苏北低25个百分点,但其第三产业比重还不如苏中高,和全省平均差不多。国际发达的中心城市,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一般为70% - 80%;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如京、广、沪等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45%;相比之下该区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影响其功能发挥,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从三产内部结构看,该区商贸餐饮业占较大比重,为39. 9%,高于全省30. 2% ;而代表新兴三产的交通邮电、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比重偏低。

1. 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是体现工业结构高度化、形成产业新优势的一个关键指标。从开发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看,该区开发区引进项目规模及技术含量和我国其他一些开发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目前,上海漕河泾、深圳沙头角、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高技术产业产值比例在70%以上,其中沙头角保税区产品100%出口;相比之下,该区引进投资项目上亿元的还不多,10 亿元的项目更少,科技贡献率唯有苏州高新区能达60%,其它开发区相对较低。

1. 3 乡镇企业问题日渐突出

从区域整体而言,整体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不强,因此,各级政权组织以“能人”角色介入运作,发挥领导作用。同时, 苏南乡镇工业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具有社区特征。此外,“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城市化模式使农民在乡镇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职业与角色没有革命性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变动不大,制约其观念转变、价值更新,进而

又使乡镇工业再发展缺乏有力的文化基础与社会背景,即能动变革力量,而这正是苏南模式孕育产生的催化剂和活性保持的源泉。从内在动力机制看,广大农民内在致富动力日渐弱化,社区推动力为维护社区集团利益,其负面效应日渐突出,市场驱动力却日益加强,三股力量间交角增大。文化缺乏创新、观念转变相对滞后,是内外动力冲突的根源,也是苏南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的重要原由。

2 思路与对策

2. 1着重抓好主导产业的更替

主导产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和源动力。苏锡常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己被确定为我国第一条重点建设的“火炬带”,今后,要加强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工程四大支柱产业的培养与壮大,使之成为新一轮产业群体中的主体,推动产业高度化。同时,三市长期以来产业严重趋同,故在确定新的支柱产业时,要依自身特色、实力和竞争优势重构支柱产业。苏州为区域最大中心城市、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今后应重点发展耗能少、污染少、占地少的轻型加工业, 着重发展电器、仪表、丝绸和工艺美术工业;同时把第三产业培养为支柱产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无锡市地处三市中心,为水陆交通枢纽,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电子行业,建成全国微电子及配套基地。常州是一个以轻型加工工业为特色的明星城市,今后应大力调整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与外向型产业,加强新型纺织服装、

动力机械、输变电设备等支柱产业建设。

2. 2加强技术与知识创新,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化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以科技力量为基础去促进结结构调整, 实现产业高度化, 故高技术的产业化成为当前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为此,重点抓好以下2点:①该区工业主体是中小型乡村工业,调整的基点也应是乡村工业,故该区在抓好现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造、开发大型高新产品的同时,更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尤其是乡村及民营科技企业;②外向型经济是该区重要的经济特征,在引进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时, 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加强外向带动效应。尤其是该区的一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更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核心,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

2. 3 抓好第三产业

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智力服务为特征的新兴第三产业,为此要抓好以下几点:①把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放在第三产业的主导行业位置上,其中重点抓好区域快速通道路网建设;②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和深化, 加强城市住宅及配套设施建设,把房地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③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这是该区经济更好参与国际循环,促使地区经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后,要结合国家政策及内外条件变化,积极发展,决不可放松。④把科技、知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另外, 该区要结合区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培育成三产的支柱产业。

2. 4继续加强企业集团建设,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

现代经济正通过企业集团在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苏锡常地区 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小而散”、企业组织“小而全”、技术结构“小而低”。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该区应以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金、技术、管理为纽带,大胆改革,联合兼并,优化组合, 积极组建企业集团, 培育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

四 苏锡常产业一体化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 1特色支柱产业集中度高

在发展工业支柱产业中,苏锡常推进现代工业信息化,着力打造了诸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机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及现代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形成苏州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度高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无锡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体的冶金加工支柱产业;常州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特色等,三市制造业集中度平均高达5& 26% 。地区区域产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强。

1. 2形成了以地理空间聚集为特征的支柱产业集中带

在某个特定支柱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中所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是支柱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的前提下,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支柱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有3种:一是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二是由支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三是由支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前者是以地理空间聚集为特征的支柱产业集聚,后两者则是支柱产业链意义上的支柱产业集聚。苏锡常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度高的比较优势,形成了集中程度较高的支柱产业集聚优势, 构成了江苏现代制造产业集中带。

1 . 3支柱产业配套半径走向国际化

从配套半径来看,支柱产业配套有省内配套、国内配套和国际配套三种单类及其复合类型,这些类型在苏锡常支柱产业配套中都有所体现。分析苏锡常产业情况后,发现苏锡常先进制造行业的产业配套半径为复合类型。在省内配套、国内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已与国际接轨,产业配套半径已延伸至欧美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始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但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配套还是以国外为主。苏锡常支柱产业配套半径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得益于本地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苏锡常投资的已近半数。

2劣势分析

2 . 1产业同构、分散,互补性较弱

苏锡常三次产业结构相似,有92%的产业趋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不到四成,农业比重很小。三市的主导产业基本上都是机械、纺织、电子、化工、冶金、食品等制造业,各行业的比重和产品层次也比较接近,没有形成相对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而且企业技术档次和进入门槛低,行业与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低水平竞争激烈,往往形不成规模效益。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赛中,苏锡常三市又各自提出要发展电子通信、软件网络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而没有提升到联合发展,形成区域产业"拳头"优势的高度。

2. 2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偏低,产品徘徊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从开发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看,该地开发区引进项目规模及技术含量和我国其他一些开发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十五" 期间,上海漕河泾、深圳沙头角、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高技术产业产值比例均在70% 以上。相比之下,苏锡常引进高科技投资项目上亿元的不多,10亿元的项目更少,科技贡献率唯有苏州高新区能达60% ,其他开发区则相对较低。而苏锡常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5%以上,这意味着苏锡常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徘徊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2. 3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苏锡常的高速发展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水系污染与大气环境污染、酸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地裂、城市垃圾、城市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令人担忧,这些均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07年入夏以来,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已充分证明了这个问题。所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制约苏锡常城市圈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瓶颈因素,

3机会分析

3. 1时值我国经济发展新机遇,地处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基础稳固,腹地广阔,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强,上海的龙头地位日益突出。苏锡常则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经济实力超常增长,越来越成为其中坚力量。同时,国家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 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使苏锡常经济发展更趋稳健和持续性。

苏锡常同上海一样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两地一直有着十分密切联系。上海把苏锡常当作自己的腹地,苏锡常把上海当作自己的发展极。上海要建成全国经济、贸易、信息和航运中心,苏锡常就发展现代制造业,接收上海第二产业转移。所以,苏锡常在制造业结构重新配置时,可充分发挥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突出上海的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

3. 2启动沿江开发战略,实施苏锡常都市圈规划

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加快实施"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江苏省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重化工业是沿江开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包括苏锡常的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5市(县)。由于沪宁沿线产业密集,迫切需要向沿江地区拓展发展空间,这对苏锡常相关地区乃至苏锡常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极佳的发展机遇。2002 年,〈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 苏锡常将发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优势,拓展新的配套协作,在带动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同时,更为这一区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机遇。

4威胁分析

4. 1上海对苏锡常有辐射作用,但对资源的聚集效应更大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苏锡常区域发展也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远期来看,上海的崛起和强大,会给整个大都市圈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但近期其辐射带动作用远没有聚集效应来得明显,一定程度上苏锡常同上海存在着激烈烈的竞争,并且处劣势的竞争地位。

4. 2 区域竞争与区域关联的影响,苏锡常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当前,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和地区均在谋求快速发展中,无一不在积极吸纳内部要素,争夺外来资源,苏锡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与同处上海经济圈的浙东北自然经济条件相似,伴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两地在下一轮的发展过程中对投资、市场、港口腹地等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江苏南北通道的建设,苏锡常对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影响正在加强,但同时也有可能使大区域范围的经济空间趋于均衡,从而削弱苏锡常临近上海的空间优势。相对地将会使苏锡常区域间产业竞争成本越来越高。

4.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增多

外向型经济是苏锡常的产业特色,由于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对不断扩大的引资需求和日趋上升的企业出口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和限制,无疑将影响到苏锡常外经外贸的发展。同时由于国际安全形势的影响,一方面使维护经济安全和市场秩序的费用

提高,另一方面因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上升。苏锡常在与各国经济交往中,同样会遇到不可预测和控制的风险。

五 苏锡常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取向

1确立主导产业,形成苏锡常制造业结构的梯度发展

主导产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和原动力。苏锡常三市在确定主导产业时,要从苏锡常制造业整体布局出发,依自身特色、实力和竞争优势重构支柱产业,实现苏锡常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消除同构现象。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有着明显优势,应确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 建设全球信息设备制造业基地。无锡是我国微电子工业的南方基地,应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产业为主,确立微电子工业的主导地位,建设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微电子配套基地。常州是以轻型加工工业为特色的明星城市, 是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应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中心。

2培植制造业错位发展格局,创造“苏电”、“锡轻”、“常重”品牌

从苏锡常区域看,三市发展基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前期的发展中,三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相对的比较优势,努力在产业定位、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错位”发展,最大化地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只要做好几个支柱产业发展,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共同形成长三角地区苏锡常都市圈核心,实现产业一体化目的,打造出“苏电”、“锡轻”、“常重”的制造业领域品牌。

3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苏锡常要借助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度高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配合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稳定原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制造业集中优势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要想早日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就要充分利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并积极与跨国公司在该区域内的研发机构合作,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争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4建立环境保护和整治机制,恢复苏锡常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环境保护和整治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条件,另一个是制度条件,制度条件是决定性条件。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具备了保护并治理环境的条件,具备了清偿过去20多年积累的环境欠债能力。因此,决定苏锡常地区环境质量能否根本改观的关键因素就是环境意识和制度条件,而目前最缺乏的恰恰是环境意识和制度条件。制度条件的缺失并不仅仅指环保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更主要的是指缺少一个超越行政疆界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机构。但要保证苏南环境治理的长效持续,苏锡常三市必须建立环境保护制度和协调机制。否则,是治标不治本,治水是标, 治污才是本。

参考文献:

① 陆大道,薛凤旋.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R].北京:商务管理出版社,1998.55〜65. ② 周海乐,周德欣.苏锡常发展特色研宄[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8〜50. ③ 张锦源.江苏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宄[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60〜80.


相关内容

  • 2000-2020上海总体规划(前前后后)
  • 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历程 2009-10-9 14:44:28 国务院于1986年10月13日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 ...

  • 无锡特大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
  •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0年05月24日 一. 特大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区域共同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举措,是无锡市发展的历史必然和战略选择. 确定一个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必须从这个城市特定的区位条件.历史演变.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等实际情况出发,只有这样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才能符合 ...

  •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 空间发展 SPATIAL DEVELOPMENT 1009-6000(2010)10-0074-06文章编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 74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作者简介: 黄瑛,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张伟,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 ...

  • 中部谁能崛起
  • 作者:王承舜 金融经济 2004年04期 来自中部的忧思 从建立经济特区到西部大开发,从振兴东北再到"三极论"的提出,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这期间,中部地区与全国开发重点失之交臂,成为唯一被忽略的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近10余年内,中部与东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两 ...

  • 大乘无量寿经01
  • 200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评审结果公示 经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定,200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结果66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1项.根据<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评审结果公示20天,公示时间为2009年12月24日至2010年1月12日. ...

  • 论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
  • 作者:董辅礽 广州日报 1997年04期 提要 区域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研究相互补充,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行政区域不应人为地阻碍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经济区是经济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然地理区域:应利用自然地理因素的积极影响,减弱以至消除消极影响,因地制宜地发展 ...

  • 关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
  • 关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数理学院10数学1:朱忞,学号10121131,何亚运,学号10121108 社会实践主题: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查 社会实践时间:2012年1月12日至2月5日 社会实践地点:江苏省无锡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历史文化资 ...

  • 喜报|2016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排行榜出炉,宜兴名列第六
  • 宜兴特有范儿 嗯,对 还是国际范 作为宜兴人 骄傲 为啥 因为 12月16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了<2016年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报告>,并发布了第十六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监测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宜兴市再次挺进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排行前100名,名列第6位,排名与 ...

  • 2015年苏锡常镇二模物理
  • 2015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考物理二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选对得3分,错选或不答得0分. 1.(3分)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甲.乙两个弹簧秤通过细线拉着一个钩码,使之处于静止状态.若保持甲弹簧秤拉力的方向不变,缓慢地调节乙弹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