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官方文化。

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的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的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阅读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解析:

【小题1】历史超越性是从文化范畴的角度说的,不是从历史范畴的角度说的。

【小题1】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不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还兼收并蓄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

【小题1】“直接生成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逐渐形成,而且不仅是齐文化与鲁文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官方文化。

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的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的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阅读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解析:

【小题1】历史超越性是从文化范畴的角度说的,不是从历史范畴的角度说的。

【小题1】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不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还兼收并蓄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

【小题1】“直接生成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逐渐形成,而且不仅是齐文化与鲁文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


相关内容

  • [古罗马与汉长安]阅读答案
  •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 ...

  • 2012淄博二模
  •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忖度(cǔn) 戕害(qiāng) 按捺不住(nài) 年高德劭(shào) B.呼吁(yù) 混淆(xiáo) 皓首穷经(hào) 卷帙浩繁(yì) C.掂记( diàn) 孝悌(dì) 曲水流觞(s ...

  • 齐鲁之光:一山一水一圣人
  • 山东省会济南,位于黄河南岸.泰山北麓.这个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泉城广场,最吸引我注意的,是文化长廊中的齐鲁十二名人塑像,他们是:大舜.管仲.孔丘.墨翟.孟轲.孙武.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 其实,山东古圣先贤绝不止此数:但每次驻足于此,面对诸先圣先贤,我会常常想起那个著名 ...

  • 近代齐鲁民间丧葬服饰习俗文化解读
  • 21 0 1年 l 1月 ( 1 期, 第 1 总第 15 ) 7期 [ 历史纵横] 社 会科 学家 S OCI AL S C皿 NTI T S No . O 1 v. l 2 ( .1 n r N .7 ) No1, e ̄ o15 Ge 近代齐鲁民间丧葬服饰习俗文化解读 天 吴 聪 ( 中原工学院 ...

  • 浅析[齐鲁晚报]对齐鲁文化的现代建构
  • 摘 要: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齐鲁文化在喧闹的经济社会中似乎逐渐淡去,面对这一残酷现实,地方媒体的勇于担当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齐鲁晚报>,该报是山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而且以追求其 ...

  • [金版教程]2014版高中历史 单元知识综合试题1 新人教版必修1
  • [金版教程]2014版高中历史 单元知识整合1 新人教版必修1 1. [2013·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是分封 ...

  • 2016高考备考: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详解
  • 中小学在线1对1www.sanhao.com 咨询电话:4000-176-333 2016高考备考: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详解 距离2016年高考还有301天:高中高考都是不容易的,把同学们自己认为容易的题目百分之百做对:把每个简单的知识点掌握:把学习中的错题知识点弄懂.下面三好网小编整 ...

  • [与名师对话]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跟踪训练1.doc
  • 专题跟踪训练(一) 一.选择题 1.(2015·西安地区八校高三联考)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qu ...

  • 2014山东省文科综合卷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 地理部分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