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的诗意

  归园田居的诗意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但:只。

  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2、违:违背。

  诗意: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m.lz13.cn)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次北固山下的诗意

  归园田居的诗意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但:只。

  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2、违:违背。

  诗意: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m.lz13.cn)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次北固山下的诗意


相关内容

  •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一.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 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三.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四.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 ...

  •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 <归园田居(其一)> 同州中学 王焕样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 居>共五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作者陶渊明42岁.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归园田居(其一)> ...

  • 诗意地栖居与沉静的激情_对陶渊明_归园田居_五首的还原阐释_范子烨
  • 诗意地栖居与沉静的激情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的还原阐释 范子烨 内容提要 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通过细密的作品分析和文字辨析,笔者对<归园田居>的 文本异文进行了甄别.在此基础上,对此组诗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首先揭示了陶渊明隐逸生 活的经济基础,通过与谢灵运的对比,阐释了 ...

  • [归园田居]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 <归园田居>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思想内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q ...

  • 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 自然.真淳.和谐 --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作者姓名 廉学龙 班 级 08专升本 学 号 2008062109 指导教师 杜莹 提交日期 2010年5月10日 自然.真淳.和谐 --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以个性化手法展示了田园生活的 ...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

  • 古诗三首之归园田居
  • 铜都双语学校高效课堂自主登山型语文学道 班级 70 姓名 日期 3 月 24 日 设计 七年级语文组 审核肖校长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35分钟) 目 标: 准确无误地朗读<归园田居>,准确把握语气.语调.节奏与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20分钟)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

  • 归园田居学案2
  • 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 学科:语文 高一年级 设计人:韩军 审核人:张剑 时间: 班级 _____ 姓名 __ 小组 __ 必修4学案: 第 7课 诗三首 归园田居 第 ___2__课时 1.知识目标: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情感目标:认同诗 ...

  • 粤教版必修一[归园田居(其三)]WORD说课稿
  • 一.说教材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