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00多年前,孔子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

在2500多年前,孔子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

孔子被封为很多“家”,我认为他首先是个教育家,整本《论语》则是他的教学实录。从这本教学实录里,我们能看到作为一位教师的孔子,而不仅仅是后世传颂的圣人孔子。

说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人会想起“因材施教”,也有人会说起“有教无类”,不过在自媒体“古语今世”作者“何评时代”看来,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是“自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曾经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得既是人生境界,也是教育境界。看起来教无定法,却能够切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实际。这才是,作为教育家孔子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由自”,就是由自己决定自己自己的事情。在论语里,孔子一句话特别适合解释自由的含义:随心所欲不逾矩。落实到教育教学上,随心所欲,就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而不逾矩,就是总是离不了教育教学的大规律。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的“自由”体现在几个方面: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

1、自由的授课地点:时时处处皆课堂

现在的教学,包括大中小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孔子上课则不然,除了常用的杏坛之外,其他地方也处处皆可成为课堂。弟子们随孔子周游列国,课堂也就设在了风尘仆仆的路上。

就算被困在陈蔡之间,上顿不接下顿,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时候,他还给弟子们上课:“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不同的地方,结合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教育,最早体现了“生活即教育”

的观念。

2、自由的课堂气氛:活跃到老师、学生“吵”起来

孔子上课,主要采用师生问答、讨论,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说得都多,气氛很轻松。这种课堂气氛,让今天看惯了满堂灌的学生无比艳羡。体现最集中的是《侍坐》一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孔子旁边,孔子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谈治军,冉有谈治国,公西华谈祭祀,而曾皙这时却一直在弹琴,老师点名让他说的时候,他说自己喜欢跟几个人一起去春游。过后老师点评,自己最喜欢谈春游的这位同学的观点。

孔子的课堂气氛自由活跃,甚至到了老师和学生可以吵起来的地步,学生直接批评老师迂腐,而老师则骂学生粗野。

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好家伙,你看这气氛!换了今天的有些老师,也会被这当众顶嘴的学生气得打颤的。

3、自由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因材施教

师生之间的问答非常自由,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这要

放在今天,学生们就会彻底晕菜了:老师,考试的时候我们该写哪个才对啊?孔子对

每个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不是随着心情来,想起什么算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回答,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爸爸哥哥都在,要先去请教他们,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后来冉有也问:“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去做。”公西华被搞糊涂了,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们两个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鼓励他;子路胆大莽撞,所以约束他。”这种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

4、自由的授课内容:综合课程教学

孔子上课,没有进行科目的细致切分,学生可以向孔子提各种问题,孔子就顺着学生的问题开讲。子路喜欢问作战的事儿,子张喜欢问当官(干禄)的事儿,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问历史、伦理的事儿,孔子都一一作答,并顺势利导。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就是早期的“综合课程”教学,教育教学不分科,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5

、自由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进行,而是在授课过程中,在进行问答时,就进行即兴口头表扬或批评。他对好学生不吝表扬,如他对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他对学生不好的表现,也及时提出批评。他批评最厉害的是宰我。宰我白天睡觉(不知道是课间休息还是老师讲课时就睡),孔子竟然直接骂上啦:“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通过平时自由、灵活的评价,孔子的学生不但评出了优秀,还分出了具体的类别: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6、让人顺应天性、全面发展

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这五个自由使教育没有僵硬死板的框框套住,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最终服务真正的育人:让人自由发展,从而全面发展。

让人自由发展,在儒家经典中是有充足依据的。《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所谓的教育就是要遵从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让教育保证他们能够“率性”成长。柳宗元后来写种树的郭橐驼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从这儿引申出来的,也完全可以运用在教育中。

让人全面发展,孔子表达得更为明确:“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成为一个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应该明德守仁,全面发展。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你看我的表现怎么样啊?”孔子说:“汝,器也。”子贡问:“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宗庙里的玉器,非常贵重,宗庙祭祀是国之大事,那孔子是在夸子贡吗?不是的。孔子是在委婉地提醒子贡,你在某些专业上(经商等)是个高级人才,但是还需要在明德上努力,还需要全面发展。反观今天的学校教育,德智体美本来四足并立,最后成了智育一家独大,智育一家也营养不良,更多

的是知识的灌输,重点落在了获取什么知识,而不是如何获取知识。

人的自由发展,会让人产生自由思想。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力主恢复礼乐,提倡仁爱,那还允许学生有自由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他要求学生自由思考,不能对老师的观点无条件接受。

他曾经这样评价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可见,孔子认为,老师讲课时,从来不提反对意见,也没有疑问,就是一个蠢蛋,而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而不是老师说一就学习个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会有很多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致。孔子能接受学生的不一致甚至批评吗?答案又是肯定的。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面对仁义,学生即使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这颇有点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的味道了。

这个要求,孔子的学生的确做到了。孔子因为一些原因,去会见了名声很不好的南子(卫国统治者卫灵公的宠妃,有“美而淫”之名),子路非常不高兴,并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急得孔子抓紧对天诅咒发誓。

你看,不管从培养过程还是培养结果看,孔子教学的自由元素还是不少的。有很多教学思想和实践还是值得今天学习的。

本文作者:西陆网军事

在2500多年前,孔子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

孔子被封为很多“家”,我认为他首先是个教育家,整本《论语》则是他的教学实录。从这本教学实录里,我们能看到作为一位教师的孔子,而不仅仅是后世传颂的圣人孔子。

说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人会想起“因材施教”,也有人会说起“有教无类”,不过在自媒体“古语今世”作者“何评时代”看来,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是“自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曾经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得既是人生境界,也是教育境界。看起来教无定法,却能够切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实际。这才是,作为教育家孔子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由自”,就是由自己决定自己自己的事情。在论语里,孔子一句话特别适合解释自由的含义:随心所欲不逾矩。落实到教育教学上,随心所欲,就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而不逾矩,就是总是离不了教育教学的大规律。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的“自由”体现在几个方面: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

1、自由的授课地点:时时处处皆课堂

现在的教学,包括大中小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孔子上课则不然,除了常用的杏坛之外,其他地方也处处皆可成为课堂。弟子们随孔子周游列国,课堂也就设在了风尘仆仆的路上。

就算被困在陈蔡之间,上顿不接下顿,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时候,他还给弟子们上课:“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不同的地方,结合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教育,最早体现了“生活即教育”

的观念。

2、自由的课堂气氛:活跃到老师、学生“吵”起来

孔子上课,主要采用师生问答、讨论,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说得都多,气氛很轻松。这种课堂气氛,让今天看惯了满堂灌的学生无比艳羡。体现最集中的是《侍坐》一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孔子旁边,孔子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谈治军,冉有谈治国,公西华谈祭祀,而曾皙这时却一直在弹琴,老师点名让他说的时候,他说自己喜欢跟几个人一起去春游。过后老师点评,自己最喜欢谈春游的这位同学的观点。

孔子的课堂气氛自由活跃,甚至到了老师和学生可以吵起来的地步,学生直接批评老师迂腐,而老师则骂学生粗野。

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好家伙,你看这气氛!换了今天的有些老师,也会被这当众顶嘴的学生气得打颤的。

3、自由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因材施教

师生之间的问答非常自由,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这要

放在今天,学生们就会彻底晕菜了:老师,考试的时候我们该写哪个才对啊?孔子对

每个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不是随着心情来,想起什么算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回答,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爸爸哥哥都在,要先去请教他们,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后来冉有也问:“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去做。”公西华被搞糊涂了,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们两个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鼓励他;子路胆大莽撞,所以约束他。”这种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

4、自由的授课内容:综合课程教学

孔子上课,没有进行科目的细致切分,学生可以向孔子提各种问题,孔子就顺着学生的问题开讲。子路喜欢问作战的事儿,子张喜欢问当官(干禄)的事儿,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问历史、伦理的事儿,孔子都一一作答,并顺势利导。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就是早期的“综合课程”教学,教育教学不分科,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5

、自由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进行,而是在授课过程中,在进行问答时,就进行即兴口头表扬或批评。他对好学生不吝表扬,如他对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他对学生不好的表现,也及时提出批评。他批评最厉害的是宰我。宰我白天睡觉(不知道是课间休息还是老师讲课时就睡),孔子竟然直接骂上啦:“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通过平时自由、灵活的评价,孔子的学生不但评出了优秀,还分出了具体的类别: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6、让人顺应天性、全面发展

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这五个自由使教育没有僵硬死板的框框套住,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最终服务真正的育人:让人自由发展,从而全面发展。

让人自由发展,在儒家经典中是有充足依据的。《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所谓的教育就是要遵从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让教育保证他们能够“率性”成长。柳宗元后来写种树的郭橐驼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从这儿引申出来的,也完全可以运用在教育中。

让人全面发展,孔子表达得更为明确:“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成为一个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应该明德守仁,全面发展。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你看我的表现怎么样啊?”孔子说:“汝,器也。”子贡问:“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宗庙里的玉器,非常贵重,宗庙祭祀是国之大事,那孔子是在夸子贡吗?不是的。孔子是在委婉地提醒子贡,你在某些专业上(经商等)是个高级人才,但是还需要在明德上努力,还需要全面发展。反观今天的学校教育,德智体美本来四足并立,最后成了智育一家独大,智育一家也营养不良,更多

的是知识的灌输,重点落在了获取什么知识,而不是如何获取知识。

人的自由发展,会让人产生自由思想。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力主恢复礼乐,提倡仁爱,那还允许学生有自由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他要求学生自由思考,不能对老师的观点无条件接受。

他曾经这样评价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可见,孔子认为,老师讲课时,从来不提反对意见,也没有疑问,就是一个蠢蛋,而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而不是老师说一就学习个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会有很多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致。孔子能接受学生的不一致甚至批评吗?答案又是肯定的。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面对仁义,学生即使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这颇有点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的味道了。

这个要求,孔子的学生的确做到了。孔子因为一些原因,去会见了名声很不好的南子(卫国统治者卫灵公的宠妃,有“美而淫”之名),子路非常不高兴,并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急得孔子抓紧对天诅咒发誓。

你看,不管从培养过程还是培养结果看,孔子教学的自由元素还是不少的。有很多教学思想和实践还是值得今天学习的。

本文作者:西陆网军事


相关内容

  •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 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 泉州东海湾实验学校 苏碧芳 在新世纪,我国面临新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投入到此次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应首先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评价观念的转变,那对于一堂好课的思索就应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教学,我体会颇深,下面我谈一 ...

  • 国学经典教案
  •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 ...

  • 优秀成果评选
  • 刘备"哭"的学问 九年二班 冯己垒 纵观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在哭的能力上最强的人,只有玄德公一人了.刘备大事大哭,小事小哭.别人是"流血流汗不流泪",而我们敬爱的刘将军是"流泪流汗不流血",且哭的效率极高,每哭必有所获.与曹操的笑不同,刘备 ...

  • 走进孔子,走进论语
  •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 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 ...

  •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教案(1)
  •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 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 ...

  • 向颜渊学习快乐
  • 傅佩荣 <向颜渊学习快乐> 颜回这个学生开始的时候,孔子对他印象并不是特别好,他说我跟颜回谈话谈一天,他都没有违背我的意思,叫做"不违如愚",好像很笨.但是下课之后,发现他可以把所学的融会贯通,在生活里面加以改善,等于是我自己慢慢在成长了,所以他说颜回并不笨.颜回对孔 ...

  • 交汇与融合_中国文化概况_课讲授探索与体会
  • 2010年第 12期总第181期 教育实践 交汇与融合 ---<中国文化概况>课讲授探索与体会 罗蕾 (中国石油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对外汉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中国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中国的语言(汉语)又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是世界 ...

  • 由樊迟请学稼学圃谈孔子的分工思想--山东财政学院教授 王蔚
  • 由樊迟请学稼学圃谈孔子的分工思想 山东财政学院教授  王蔚 整整三十年前,也就是1974年,中国开展了一场所谓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大运动,那时我还只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出黑板报,说你们虽然是红小兵也应加入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去,也应当批判孔子的反动思想.孔子的反动思想很多,比如克已复礼 ...

  •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
  •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体会 我国古代先贤名士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书诗人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籍,就好像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