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定性贡献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粟裕功勋卓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三大决定性的贡献。    第一大决定性贡献:提议发起并组织指挥苏中战役(后称苏中七战七捷)。当时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39岁。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6月27日,粟裕电报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发起苏中战役。7月13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华中野战军的电报,批准进行苏中战役。将全面内战爆发以来中共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主要战场进行较大规模初战的重大任务,交给了粟裕。毛泽东在电报中指示华中野战军:“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山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再进行战役。这说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了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以“能不能在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侦察和战略试战的使命。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进行了苏中战役,连续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进行解放战争初战的战略任务。苏中七战七捷对解放战争胜利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是:使毛泽东、中央军委主要依据这一战略初战创造的“在解放区连续运动歼敌”的成功经验,确定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应实行“内线(即凭借解放区)作战、运动歼敌”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政治上有利(说明处于防御地位),军事上必胜(依靠解放区人民支持)。苏中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亲笔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首长,推广这一“凭借解放区作战”、“造成辉煌战果”的经验,并“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在历史重大关头,苏中七战七捷毕初战胜利与定战法于一役,是粟裕军事生涯的辉煌杰作。苏中七战七捷堪称解放战争初期奠定人民解放军战略方针之战,也可以称为定战法之战。   第二大决定性贡献:提议发起并组织指挥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是粟裕提议发起,由陈毅、粟裕共同指挥的,当时粟裕40岁。在这之前的1946年10月15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电示统一行动的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1947年5月11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接到华东野战军侦察部门报告: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整编第74师为主力,向华野司令部驻地大举进攻。粟裕决定利用敌整编第74师已进入华东野战军主力集结位置的正面、与国民党军其他部队相距一至两天路程的有利时机,发起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第74师。他于5月11日当天立即向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汇报,陈毅当即表示赞同。5月1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粟电,明确指示:如何打击进攻之敌,“由你们当机立决,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陈、粟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发起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以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首都师”――美式整编第74师为标志的孟良崮战役,对解放战争胜利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是: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从实战中看到,人民解放军完全有能力彻底打败国民党军。因为内战爆发还不到一年(差一个月),国民党军的第一号主力就被人民解放军干净、全部、彻底地歼灭了。孟良崮战役打击了蒋介石最强大的进攻方向,打击了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蒋介石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毛泽东在孟良崮战役胜利的第二天给陈、粟发电,称歼灭74师是“决定胜利”。战役胜利一周年时,毛泽东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歼灭了74师,中国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毛泽东。孟良崮战役堪称是解放战争中的夺敌军魂、定我军心之战,这一战役的胜利,夺去了国民党军的军魂,威壮了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彻底战胜国民党军的豪气胆略,确实是“决定胜利”。    第三大决定性贡献:淮海战役立下第一功。当时,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4l岁。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向中央提议发起淮海战役(史称“小淮海”);并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史称“大淮海”)。1948年9月24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这是淮海战役这一名称第一次出现。战役目的是攻占淮阴、淮安和海州,使山东战场和苏北战场连成一片。9月25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回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1948年11月8日,根据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场蒋军军心浮动的新情况,粟裕再电中央军委,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的蒋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不使蒋军南撤。11月9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粟裕建议,命令“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淮海战役的酝酿、决策过程中,“小淮海”与“大淮海”的建议,均由粟裕首先提出。(二)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共歼敌55.5万人,根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粟裕传》第777页记载,其中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3万人,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毛泽东在1948年11月16日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中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淮海战役是在中原地区与国民党军最后能集中的主力进行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丧失殆尽(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第74师,辽沈战役歼灭新1军、新6军,淮海战役歼灭第5军、第18军),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武汉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粟裕首先向中央建议发起淮海战役,并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又由于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歼敌最多,毛泽东后来称赞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淮海战役堪称是解放战争中的定乾坤之战,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定局。    粟裕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三大决定性贡献,根源于他对大局要求的准确把握;根源于他对实际情况的透彻了解;根源于他长期担任大战略区负责指挥具体战役的主要首长,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根源于他在残酷激烈的斗争中形成的严谨周密的指挥作风。最根本的,是他富有创新精神,换句话说,粟裕出色的战争指挥艺术,其灵魂在于敢于创新。苏中七战七捷的创新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找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歼灭国民党军队的基本战法;二是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自诞生以来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历史性战略转变。孟良崮战役的创新意义在于:在重大战役中首次改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先打薄弱之敌、后打强大之敌的惯例,集中兵力先打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诸路国民党军中的最强之敌――美式整编第74师。提议发起淮海战役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在于:惟实不惟上,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接到中央军委要求粟裕做好准备率一部分主力到江南作战、执行中央作出的渡江南进战略的电报后,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央军委建议主力部队暂不过长江,而是依托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持和地形熟悉两大优势,集中兵力于江北打大仗。党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于1948年4月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粟裕的当面汇报,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先集中兵力尽可能多地歼敌主力于江北,然后再渡江南进,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逐渐将渡江南进战略转变为在江北与蒋军主力决战。概而言之,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定性贡献,都鲜明地体现着创新精神,而创新是胜利的灵魂!□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巡视组副组长)   责任编辑:袁文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粟裕功勋卓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三大决定性的贡献。    第一大决定性贡献:提议发起并组织指挥苏中战役(后称苏中七战七捷)。当时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39岁。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6月27日,粟裕电报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发起苏中战役。7月13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华中野战军的电报,批准进行苏中战役。将全面内战爆发以来中共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主要战场进行较大规模初战的重大任务,交给了粟裕。毛泽东在电报中指示华中野战军:“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山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再进行战役。这说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了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以“能不能在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侦察和战略试战的使命。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进行了苏中战役,连续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进行解放战争初战的战略任务。苏中七战七捷对解放战争胜利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是:使毛泽东、中央军委主要依据这一战略初战创造的“在解放区连续运动歼敌”的成功经验,确定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应实行“内线(即凭借解放区)作战、运动歼敌”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政治上有利(说明处于防御地位),军事上必胜(依靠解放区人民支持)。苏中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亲笔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首长,推广这一“凭借解放区作战”、“造成辉煌战果”的经验,并“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在历史重大关头,苏中七战七捷毕初战胜利与定战法于一役,是粟裕军事生涯的辉煌杰作。苏中七战七捷堪称解放战争初期奠定人民解放军战略方针之战,也可以称为定战法之战。   第二大决定性贡献:提议发起并组织指挥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是粟裕提议发起,由陈毅、粟裕共同指挥的,当时粟裕40岁。在这之前的1946年10月15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电示统一行动的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1947年5月11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接到华东野战军侦察部门报告: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整编第74师为主力,向华野司令部驻地大举进攻。粟裕决定利用敌整编第74师已进入华东野战军主力集结位置的正面、与国民党军其他部队相距一至两天路程的有利时机,发起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第74师。他于5月11日当天立即向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汇报,陈毅当即表示赞同。5月1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粟电,明确指示:如何打击进攻之敌,“由你们当机立决,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陈、粟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发起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以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首都师”――美式整编第74师为标志的孟良崮战役,对解放战争胜利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是: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从实战中看到,人民解放军完全有能力彻底打败国民党军。因为内战爆发还不到一年(差一个月),国民党军的第一号主力就被人民解放军干净、全部、彻底地歼灭了。孟良崮战役打击了蒋介石最强大的进攻方向,打击了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蒋介石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毛泽东在孟良崮战役胜利的第二天给陈、粟发电,称歼灭74师是“决定胜利”。战役胜利一周年时,毛泽东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歼灭了74师,中国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毛泽东。孟良崮战役堪称是解放战争中的夺敌军魂、定我军心之战,这一战役的胜利,夺去了国民党军的军魂,威壮了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彻底战胜国民党军的豪气胆略,确实是“决定胜利”。    第三大决定性贡献:淮海战役立下第一功。当时,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4l岁。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向中央提议发起淮海战役(史称“小淮海”);并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史称“大淮海”)。1948年9月24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这是淮海战役这一名称第一次出现。战役目的是攻占淮阴、淮安和海州,使山东战场和苏北战场连成一片。9月25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回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1948年11月8日,根据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场蒋军军心浮动的新情况,粟裕再电中央军委,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的蒋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不使蒋军南撤。11月9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粟裕建议,命令“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淮海战役的酝酿、决策过程中,“小淮海”与“大淮海”的建议,均由粟裕首先提出。(二)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共歼敌55.5万人,根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粟裕传》第777页记载,其中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3万人,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毛泽东在1948年11月16日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中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淮海战役是在中原地区与国民党军最后能集中的主力进行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丧失殆尽(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第74师,辽沈战役歼灭新1军、新6军,淮海战役歼灭第5军、第18军),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武汉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粟裕首先向中央建议发起淮海战役,并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又由于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歼敌最多,毛泽东后来称赞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淮海战役堪称是解放战争中的定乾坤之战,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定局。    粟裕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三大决定性贡献,根源于他对大局要求的准确把握;根源于他对实际情况的透彻了解;根源于他长期担任大战略区负责指挥具体战役的主要首长,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根源于他在残酷激烈的斗争中形成的严谨周密的指挥作风。最根本的,是他富有创新精神,换句话说,粟裕出色的战争指挥艺术,其灵魂在于敢于创新。苏中七战七捷的创新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找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歼灭国民党军队的基本战法;二是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自诞生以来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历史性战略转变。孟良崮战役的创新意义在于:在重大战役中首次改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先打薄弱之敌、后打强大之敌的惯例,集中兵力先打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诸路国民党军中的最强之敌――美式整编第74师。提议发起淮海战役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在于:惟实不惟上,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接到中央军委要求粟裕做好准备率一部分主力到江南作战、执行中央作出的渡江南进战略的电报后,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央军委建议主力部队暂不过长江,而是依托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持和地形熟悉两大优势,集中兵力于江北打大仗。党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于1948年4月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粟裕的当面汇报,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先集中兵力尽可能多地歼敌主力于江北,然后再渡江南进,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逐渐将渡江南进战略转变为在江北与蒋军主力决战。概而言之,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定性贡献,都鲜明地体现着创新精神,而创新是胜利的灵魂!□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巡视组副组长)   责任编辑:袁文


相关内容

  • 常玉清将军 粟裕将他战功可比常遇春
  • 2013-09-15 12:30:18 来源: 作者: 评论:0条 常玉清将军(1905-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常玉清少将照片 常玉清将军简介 江苏省军区 ...

  • 解放军五大名将
  • 解放军五大名将:谁的胜仗打的最多最精彩? 作者: 银河巨星 中国的元帅队伍中,共有十位成员,其中朱德元帅从未直接指挥过作战任务,是象征性的人物:罗荣桓是政治元帅,也没有指挥过大的作战行动:陈毅元帅虽然一直担任中共一个战略方面的军事主官,但他的作战指挥都是依靠粟裕来完成的,而且到最后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 ...

  • 林彪对自己与粟裕的评价和比较!
  • 林彪对自己与粟裕的评价和比较! 林彪是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之人,并且沉默寡言, 但是对两个人例外:老部下陶铸是一个:再一个就是和粟裕谈军事时滔滔不绝. 发表在<军林之友>上的一篇文章提到,粟裕的军事才华和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作出的特殊贡献,深为中共中央 ...

  • 冯玉祥身边共产党员:张克侠的潜伏人生
  • 冯玉祥身边共产党员:张克侠的潜伏人生 发布时间:2013-04-23 09:40 作者:陆 昇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1012次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两军命运的大决战.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为何能以60万雄师吞掉国民党80万兵马?潜伏在国民党中枢机关的红色卧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 ...

  • 评中共五大名将的军功和战略战术
  • 评中共五大名将的军功与战略战术 在中共高级将领名将之中,彭德怀.粟裕,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五人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他 们的战区环境不同,战区的重要性不同,各自的性格不同,造成指挥作战的方法和各自战绩有些区别 ,但这些区别是不能确定这几位高级将领的指挥水平高低的.指挥艺术和作战功劳方面各有千秋.并 不 ...

  • "八骏骠骑"之上将叶飞
  • 在共和国上将级以上开国将帅中,有67位荣获3枚一级勋章.叶飞上将是其中唯一出生在国外的人,且有一半菲律宾血统,是名副其实的"海归".他的生母麦尔卡托是菲律宾人,养母叶谢氏是福建人.他在菲律宾奎松省吕宋岛亚旺镇出生,5岁时回到福建省南安县深鞍乡占石村老家,以后由养母抚养成人. 抗战 ...

  • 共和国的四大名将
  • 共 和 国 的 四 大 名 将 值此建国60周年之际,举国欢庆.孤不计德微识浅,写下片言以为致贺. 这里我将讲述缔造共和国的百世名将,首先我们给名将做个简要的定义,所谓名将首先必须具有卓越精湛的指挥才能和超凡不世的战功. 在22年的武装革命战争中(算上朝鲜.中印.中苏及中越战争就更长了),我军涌现出 ...

  • 揭秘被粟裕和陈毅嘉奖的国民党潜伏将军是谁?
  •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位安徽芜湖出身的国民党将领,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战斗在隐蔽战线,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曾先后两次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粟裕和陈毅同志两次嘉奖.此人就是黄埔军校十四期毕业生.原国民党中将.爱国民主人士张力化. 张力化(1919-1971),原名德钦,生于安徽芜湖.抗战爆发 ...

  • 刘义权先进事迹材料
  • 解放军的档案事业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起步的.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有的部队甚至没有留下档案.为了保存档案文件,不少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档案事业才有了长足进展.但由于历史原因,直到80年代初,我军还没有自己的档案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档案资源体系,不少历史档案还成捆成堆地码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