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蓝耳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 要] 猪蓝耳病学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主要特征为繁殖障碍、耳朵蓝紫、呼吸困难、并发其他传染病等,这种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从猪蓝耳病的诱因、特点、临床症状、防治措施几方面进行深刻探讨与阐述。   [关键词] 猪蓝耳病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84-02   一、概述   猪蓝耳病作为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能感染不同畜龄、不同品种和用途的猪,其中刚出生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最易感染,而且传播速度极快,影响整个地方猪养殖业的发展。科学有效的防治该病并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引发猪蓝耳病的原因   1.传染源   病猪、康复猪及健康带毒猪都是猪蓝耳病的传染源,而且病毒在康复猪的体内至少有6个月的排毒期,期间还能不断向体外排毒。   2.传播途径   一是消化道传播,因采食被病菌污染的饲草料、奶、水而感染;二是皮肤粘膜接触传染,健康的猪接触到病猪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流产物而感染;三是呼吸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并形成气溶胶,健康的猪将其吸入呼吸道而感染;四是苍蝇携带病毒或是吸血昆虫叮咬后传染。   3.易感畜群   病毒经呼吸道感染,易感猪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猪是都极有可能导致猪蓝耳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猪蓝耳病的特点   1.混合感染情况加剧。猪高热综合症不单由猪蓝耳病感染,而是由几种病混合感染,如附红细胞体、猪瘟、伪狂犬病等。   2.临床表现日趋复杂,发病程度加重。临床表现为体温高、发病快、传染快、病程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3.仔猪感染死亡率上升。2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染,死亡率高达80﹪。   4.免疫抑制,伴随其他疾病(如沙门氏菌病、链球菌病等)。   5.亚临床感染日趋增加。猪群的带毒时间长,持续感染、隐性感染十分常见。   四、 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入侵繁殖和呼吸系统,其主要症状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通常患蓝耳病的猪都会出现以下症状:高热,体温在42度以上;粪便干燥;全身皮肤通红。不同的猪,其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1.繁殖母猪   母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体温高、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时会伴随呕吐和结膜炎。少数母猪耳朵、乳头、腹部、外阴、尾部发绀。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弱仔和产木乃伊胎),每胎产死胎的数量差异大。少数母猪皮下组织会出现血斑,还有的出现麻痹性神经症状。   2.公猪   公猪发病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性欲强,但精液质量不高,精子成活率低且量少,这也是母猪受胎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少数公猪会出现耳朵变色,继发膀胱炎和白细胞数减少的症状。   3.育成猪   育成猪在初期体温升高至41度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咳嗽剧烈,呼吸急促,全身发红,在之后病情加重,伴随着肺炎、结膜炎、血小板减少、血便等症状。   4.仔猪   仔猪特别是吃奶猪,死亡率甚至达到80﹪,而且临床症状与日龄息息相关。早产的仔猪短时间内就会死亡。大多新生仔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断奶仔猪感染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等症状。存活下来的仔猪体质衰弱,并且可能发生再次感染。   五、防制措施   1.猪蓝耳病发生地的防制措施   不转运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养猪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的扩散。养猪户要坚持自繁自养,如无必要不进行引种。如需进行引种,提前做好检疫工作,至少隔离4周后,确保所引进的猪健康合格后才能混群饲养。   2.疫点3km内的防制措施   做好饲养用具的定期清洁工作,注意猪舍环境,保持通风透气,减少饲养密度,严禁猪群流动。如遇发病需立即停止猪的对外出售,停止从外地购进猪,并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减少健康猪群的移动,不给疫情传播留机会,保持猪舍环境及饲养管理用具的清洁,定期进行消毒。   3.对未发生疫情地区的防制措施   对疫点周围远距离内的健康猪群及时进行免疫接种猪蓝耳病疫苗。对大规模的饲养场,建议对全部猪群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同时可以使用疫苗增效剂增强免疫效果,并控制好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防止猪感染蓝耳病后造成更高的死亡率。   六、防治方法   猪蓝耳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强制免疫力度,尽可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治疗措施   对被诊断为蓝耳病的患猪,初期可注射高热处方针剂,连续两天,每天注射两次.两天后,用头孢先锋配瘟毒散或高热混感配黄花多糖注射,连续注射两天即可痊愈。病情较为严重者可同时在饭后用清瘟排毒散,或者高热清开灵搅水或搅饭喂患猪。   2.预防措施   2.1控制传染源。对病猪进行隔离,对病猪的排泄物、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定期对猪群进行检疫,检测出阳性的病猪进行淘汰处理。   2.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产前、产后疫区内的消毒工作;将流产胎儿进行深埋;圈舍进行定期的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2.3保持猪群的健康。对该病首先要做到早期诊断,其次选用特异的抗菌素联合用药。慢性病通常采用中医中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且疗效显著。   3患猪管理   一旦发现蓝耳病患猪,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及时对栏舍进行消毒。患猪不喜吃食,喜欢饮清水,此时可喂它喝清井水,喂清井水时可搅进清瘟排毒散或者高热清开灵喂服。   七、小结   蓝耳病已成为猪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养猪业危害巨大,同时蓝耳病的疫情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因由于猪的数量减少而导致肉价大幅度上升,其他副食品也随之涨价,加重了消费者菜篮子负担。为此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应对猪蓝耳病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可见动物防疫工作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乃至政府的利益。动物疫情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准确预见几乎不可能,但即便疫情来势凶猛,但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以后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大有裨益。希望以上对猪蓝耳这种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的分析,能给广大养猪户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方小龙,胡向东. 猪蓝耳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17+319.   [2]宋加林. 藕田套养小龙虾实用技术与效益分析[J]. 渔业致富指南,2010,21:43-44.   [3]符廷法. 浅谈猪蓝耳病防治的有效措施[J]. 科技致富向导,2011,32:369.   [4]赵庆韬,沈诗源,赵丽华,姚闯. 猪蓝耳病发病新特点及防制措施[J]. 吉林畜牧兽医,2013,06:46-47.

  [摘 要] 猪蓝耳病学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主要特征为繁殖障碍、耳朵蓝紫、呼吸困难、并发其他传染病等,这种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从猪蓝耳病的诱因、特点、临床症状、防治措施几方面进行深刻探讨与阐述。   [关键词] 猪蓝耳病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84-02   一、概述   猪蓝耳病作为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能感染不同畜龄、不同品种和用途的猪,其中刚出生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最易感染,而且传播速度极快,影响整个地方猪养殖业的发展。科学有效的防治该病并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引发猪蓝耳病的原因   1.传染源   病猪、康复猪及健康带毒猪都是猪蓝耳病的传染源,而且病毒在康复猪的体内至少有6个月的排毒期,期间还能不断向体外排毒。   2.传播途径   一是消化道传播,因采食被病菌污染的饲草料、奶、水而感染;二是皮肤粘膜接触传染,健康的猪接触到病猪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流产物而感染;三是呼吸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并形成气溶胶,健康的猪将其吸入呼吸道而感染;四是苍蝇携带病毒或是吸血昆虫叮咬后传染。   3.易感畜群   病毒经呼吸道感染,易感猪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猪是都极有可能导致猪蓝耳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猪蓝耳病的特点   1.混合感染情况加剧。猪高热综合症不单由猪蓝耳病感染,而是由几种病混合感染,如附红细胞体、猪瘟、伪狂犬病等。   2.临床表现日趋复杂,发病程度加重。临床表现为体温高、发病快、传染快、病程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3.仔猪感染死亡率上升。2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染,死亡率高达80﹪。   4.免疫抑制,伴随其他疾病(如沙门氏菌病、链球菌病等)。   5.亚临床感染日趋增加。猪群的带毒时间长,持续感染、隐性感染十分常见。   四、 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入侵繁殖和呼吸系统,其主要症状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通常患蓝耳病的猪都会出现以下症状:高热,体温在42度以上;粪便干燥;全身皮肤通红。不同的猪,其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1.繁殖母猪   母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体温高、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时会伴随呕吐和结膜炎。少数母猪耳朵、乳头、腹部、外阴、尾部发绀。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弱仔和产木乃伊胎),每胎产死胎的数量差异大。少数母猪皮下组织会出现血斑,还有的出现麻痹性神经症状。   2.公猪   公猪发病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性欲强,但精液质量不高,精子成活率低且量少,这也是母猪受胎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少数公猪会出现耳朵变色,继发膀胱炎和白细胞数减少的症状。   3.育成猪   育成猪在初期体温升高至41度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咳嗽剧烈,呼吸急促,全身发红,在之后病情加重,伴随着肺炎、结膜炎、血小板减少、血便等症状。   4.仔猪   仔猪特别是吃奶猪,死亡率甚至达到80﹪,而且临床症状与日龄息息相关。早产的仔猪短时间内就会死亡。大多新生仔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断奶仔猪感染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等症状。存活下来的仔猪体质衰弱,并且可能发生再次感染。   五、防制措施   1.猪蓝耳病发生地的防制措施   不转运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养猪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的扩散。养猪户要坚持自繁自养,如无必要不进行引种。如需进行引种,提前做好检疫工作,至少隔离4周后,确保所引进的猪健康合格后才能混群饲养。   2.疫点3km内的防制措施   做好饲养用具的定期清洁工作,注意猪舍环境,保持通风透气,减少饲养密度,严禁猪群流动。如遇发病需立即停止猪的对外出售,停止从外地购进猪,并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减少健康猪群的移动,不给疫情传播留机会,保持猪舍环境及饲养管理用具的清洁,定期进行消毒。   3.对未发生疫情地区的防制措施   对疫点周围远距离内的健康猪群及时进行免疫接种猪蓝耳病疫苗。对大规模的饲养场,建议对全部猪群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同时可以使用疫苗增效剂增强免疫效果,并控制好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防止猪感染蓝耳病后造成更高的死亡率。   六、防治方法   猪蓝耳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强制免疫力度,尽可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治疗措施   对被诊断为蓝耳病的患猪,初期可注射高热处方针剂,连续两天,每天注射两次.两天后,用头孢先锋配瘟毒散或高热混感配黄花多糖注射,连续注射两天即可痊愈。病情较为严重者可同时在饭后用清瘟排毒散,或者高热清开灵搅水或搅饭喂患猪。   2.预防措施   2.1控制传染源。对病猪进行隔离,对病猪的排泄物、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定期对猪群进行检疫,检测出阳性的病猪进行淘汰处理。   2.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产前、产后疫区内的消毒工作;将流产胎儿进行深埋;圈舍进行定期的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2.3保持猪群的健康。对该病首先要做到早期诊断,其次选用特异的抗菌素联合用药。慢性病通常采用中医中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且疗效显著。   3患猪管理   一旦发现蓝耳病患猪,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及时对栏舍进行消毒。患猪不喜吃食,喜欢饮清水,此时可喂它喝清井水,喂清井水时可搅进清瘟排毒散或者高热清开灵喂服。   七、小结   蓝耳病已成为猪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养猪业危害巨大,同时蓝耳病的疫情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因由于猪的数量减少而导致肉价大幅度上升,其他副食品也随之涨价,加重了消费者菜篮子负担。为此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应对猪蓝耳病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可见动物防疫工作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乃至政府的利益。动物疫情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准确预见几乎不可能,但即便疫情来势凶猛,但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以后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大有裨益。希望以上对猪蓝耳这种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的分析,能给广大养猪户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方小龙,胡向东. 猪蓝耳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17+319.   [2]宋加林. 藕田套养小龙虾实用技术与效益分析[J]. 渔业致富指南,2010,21:43-44.   [3]符廷法. 浅谈猪蓝耳病防治的有效措施[J]. 科技致富向导,2011,32:369.   [4]赵庆韬,沈诗源,赵丽华,姚闯. 猪蓝耳病发病新特点及防制措施[J]. 吉林畜牧兽医,2013,06:46-47.


相关内容

  • 受高温影响 江苏首次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 受洪涝灾害及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近年来在全国部分省份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于7月17日在江苏省首次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生猪"高热病"病源之一,为迅速控制疫情,省及各级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目前已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疫情零报告制度,严防疫情蔓延扩散.散养户 ...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 ...

  • 猪蓝耳病1 (2)
  • 猪蓝耳病 目录 1 概述 2 病原 3 请在此输入标题 4 流行病学 5 发病机理 6 临诊症状 7 猪蓝耳病病例图谱 8 病理变化 9 鉴别诊断 10 防治 11 药物防治 12 环境预防措施 13 猪蓝耳病疫苗前景广阔 展开 1 概述 2 病原 3 请在此输入标题 4 流行病学 5 发病机理 6 ...

  •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
  •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猪蓝耳病的防治 姓 名 李杨 学 号 10100233 专 业 兽医 班 级 10大专兽医二班 所 在 系 兽医系 指导教师 辛萍萍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制 年 月 日 说 明 1.论文要求用A4纸进行打印,页面设置为纵向,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5cm,左侧装订. ...

  • 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
  • 摘要 以2006年夏秋季节浙江省台州市部分地区发生的猪高热病为例,介绍了猪高热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诊断,并总结有效控制疫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猪高热病:诊断:综合防治 2006年夏秋季节,浙江省台州市部分地区的生猪发生呼吸急促.皮肤发红.高热不退等症状,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 ...

  • "三清除二保护一控制"防控猪场呼吸道综合征
  • "三清除二保护一控制"防控猪呼吸道综合征 刘进辉 摘要:近年来,猪呼吸道综合征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三大重要疫病之一,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而简单的防控方法难以控制.通过清除猪体内的P R R S V .P C V 2和支原体,保护猪呼吸道屏障(气管和支气 管粘膜)和肺免疫功能 ...

  • 2009年秋季动物防疫工作总结
  •   全县2009年秋季动物防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严格按照临政办发(2009) 142号《关于2009年秋季动物防疫暨畜产品安全工作的安排意见》的要求,以牲畜口蹄疫、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接种为重点,开展了全县秋季 ...

  • 猪圆环病毒病及其综合防治_刘鹏
  • 猪圆环病毒病及其综合防治 刘鹏'肖红琼'王光荣 C1.云南省弥勒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52300,2.云南省弥勒县畜牧兽医局巡检司畜牧兽医站652309 1病原 猪圆环病毒(PCv)是已知最小的动物病毒,病 毒颗粒呈球形,直径17纳米,无囊膜,可在猪源细胞 上复制.PCV对外界理化因子的抵抗力相当 ...

  •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病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发展。2004年我们引进了带有外种血缘的外种猪洋二元母猪,进行了优良品种推广,结果80%的猪场母猪普遍出现第一胎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新生仔猪和断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