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的再思考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总第134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No.2,2006(Serial No.134)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的再思考

曾利君

摘  要: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如今,“魔幻现实主义热”已经消退,但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响仍然存在。在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误读的问题,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关系问题,如何借助外来文学独辟蹊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明辨将对今后的中外文学交流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找寻民族文学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2-0059-03作者简介:曾利君(1965- ),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新的世纪之初,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已有二十来年,如今,中国作家学习魔幻现实主义的热潮早已消退,但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有效性依然存在,其手法技巧仍不断被中国作家有意无意地使用。这一事实充分显示了魔幻现实主义非凡的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因缘际会只不过是众多中外文学交流事件中的一例,在文学交流史上也许算不了什么,但作为一次影响深远而又成功的文学交流,它又是值得我们倍加注意的。在这一影响与接受的过程中,除了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的原因、条件以及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与转化等问题需要我们厘清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误读的问题,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关系问题,如何借助外来文学独辟蹊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明辨将对今后的中外文学交流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找寻民族文学发展的新路。

在异质文化的交流中,由于存在着一些不可通约之处和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交流主体的个性特征,误读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种异质的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在进入中国后,也出现了误读、误解的现象。创造性

的误读对于文学来说自然有好处,它有助于文学新质的产生,但也存在一种消极性的误读,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如造成理解认识上的混乱,误导创作等。因为这种误读现象无论是在创作界、批评界,还是普通人中都存在着,需要我们加以警惕。

在创作界,误读的较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望文生义地把“魔幻”理解成“稀奇古怪”的东西,以为在创作中把小说往“怪”处写,往“玄”处写就“魔幻”了,这实在与“魔幻”的含义相去太远。关于“魔幻”的本义,拉丁美洲文学研究者赵德明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说明,他指出:“魔幻这个概念,国内作家和我们协会有人写文章有些误导了人们的认识。魔幻的真正意思,套一句中国话应该是‘诚则灵’。它是一种信仰的东西,不是魔术,不是变戏法,也不是简单的象征,就像《白鹿原》里的鹿,不是这种。它是什么呢?它是我们脑子里想象的东西,把它当成真的东西。我举个具体的例子,西藏人就认为,你坐的椅子,这个杯子,所有的器物上,都有神,他就这样相信的,这是一种民族认识,这种认识还是很由衷

[1]

但由于对翻译语词的简单化的,就是我说的,诚则灵。”

理解,一般人包括个别作家还是很容易对“魔幻”一词产生误读,由于这一误读,少数人因此而走上创作歧途,写出一些片面追求新、奇、怪而失却现实精神的作品,比如写把一瓣桔子扔在一个人的脸上,桔子竟在那活人的脸上长出一颗树来,还结出了金灿灿的桔子(李佩甫短篇小说《人面桔》);写人长出犄角,婴儿“全身布满鳞

59

甲”,鳞甲上“纹着各式图案”,写村女跳进水潭在清波中沉睡等待(赵本夫长篇小说《黑蚂蚁蓝眼睛》)等等,这些写法,已经偏离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轨道。

批评界在谈论魔幻现实主义时也有所误读,比较常见的是把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或者一种表现手段,比如有人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来是可以认识的、是合理的,但是为了使读者象看新奇的戏剧一样赞叹惊讶,作者故意将它们写得难以认识,不合情理,象魔术师一样变幻了它们的面目,或者说象哈哈镜一样使事物变形走

[2]样。”在这位论者看来,“魔幻”不是别的,就是作家故

发展动力学的角度看,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这两者可谓文学腾飞的翅膀和前进的动力。纵向的继承意味着接续与秉承传统,这是发展的根基;横向借鉴意味着学习与取法于优秀的外来文化(文学),这是文学发生新变的催化剂,这些道理,已被文学史上的无数史实所证明。中国当代作家在择取魔幻现实主义时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既大胆学习外来文学,又注意吸取传统文学的营养,努力做到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结合,在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世界文化的辉煌成就之间,他们找到了一个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广阔空间。

这一点似乎首先得益于“五四”历史教训的警醒。“五四”时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首次进行大碰撞、大交融的时期。为了建设新文学,一些五四先驱们决然地舍弃了传统,热切地拥抱西方的各种文学理论与文学样态,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站到了传统的对立面,搞“全盘西化”。破旧立新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斩断传统的血脉,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五四文学家对传统的轻视与否定暴露出了他们的偏颇。由于他们在反传统时往往把传统的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作为传统思想的载体来加以否定,他们也就自然地把传统文学视为中国文学前进的障碍而对西方文学倾慕有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横向借鉴与对外择取是以牺牲传统为代价的。在当代的新时期,再一次出现了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大交流,但割断传统的悲剧却并没有重演。中国当代文学在借鉴吸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过程中,反而强化了与传统的联系。中国当代作家既注重学习魔幻现实主义,又重视传统、亲近传统,他们的创作实践大多是在对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大胆的对外借鉴的双重结合中完成的。

也许,这还与中国新时期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自身经历不无关系。这批对拉美文学感兴趣并诚心接受的中国作家大多在中国土生土长,很少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他们不曾象大多数的五四作家那样留学国外,系统接受过西方的教育和影响,但这反而使得他们在接受外来文学时少了一份主观与冲动,多了一份客观与冷静。从他们的文化背景来看,他们大多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学修养,其中,贾平凹、韩少功、范稳在大学中文系受过系统的教育,对古代文学传统相当熟悉与了解;莫言虽然一度中断学业,但对古典文学名著也多有接触,比如他从小就喜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参军后,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班学习、“充电”……总之,他们的身上深深烙有传统的印痕,这决定了他们在从事创作时始终无法摆脱与传统的联系,也使得他们在创作时能够更加便利自如地利用

布迷阵、吸引读者的招数。另有论者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借魔幻来表现现实,即把现实放到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气氛中客观地、详细地描写,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

[3]外衣,却又始终不损害现实的本质。”这实际上仍然是

把“魔幻”仅看成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这与拉美人对“魔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认为,“魔幻”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的一种独特揭示,更是拉丁美洲现实生活的本相,魔幻现实主义中的“魔幻”不仅表现在艺术手段和艺术传达上,也体现在小说的内容及人的思想意识本身上。中国批评界的论者往往忽略了后者。这种误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单纯从表现手法出发去衡量作品是否“魔幻”,由于魔幻现实主义常常调动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来作“魔幻”描写,有人就简单化地把凡是采用了这些手法的作品都看成是具有魔幻色彩的作品,结果把一些与魔幻现实主义基本无关的作品如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邓刚的《全是真事》、刘心武的《无尽的长廊》以及残雪、马原的作品都归入了其中,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至于一般人对“魔幻”的误读、误用则更为常见,最突出的就是将“魔幻”这一概念泛化,把所有的神奇事物及其特征都称之为“魔幻”,于是“魔幻”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无所不用的语词,人们不仅拿它来谈论文学(如小说、戏剧、电影等),也用它来谈论漫画、网络游戏、甚至足球和经济发展等等,显然,在非文学领域的话题中,魔幻或魔幻现实主义术语的使用已或多或少脱离了它的本义。

陈寅恪曾指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是“二千年吾民

[4](P843)

陈寅恪的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话道明了兼收并蓄精神之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需要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从文学

60

传统的文化资源。

这些作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外国文学与继承传统并不矛盾,传统的审美理想并不会被外来文学所取代,相反,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对传统的继承使得当代作家写出了独具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作品,而对外来文学的借鉴学习则为我们文学的发展找到新的参照和新变的武器,使得我们的文学更具开放性与世界性,因此,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固执一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贾平凹就曾公开批评刘绍棠:“……刘绍棠他们要强调乡土,老坚持他那个乡土,不吸收外来的东西,我

[5]是一直持反对态度的。”象刘绍棠那样老抱着自己的

些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吸收外来的东西,写他本民族的东西。我一直想走这个路子,精神境界吸收外来的东西,

[5]

贾平凹不仅有这样的想法,形式上用本民族的东西。”

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他的“以实写虚”实际上就是吸收了魔幻现实主义处理“真实”问题的经验而得来的一种中国式魔幻写法。贾平凹所找到的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子。

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路并非仅此一条,也还有其他的门径。比如作家莫言就表示不仅要学拉美作家的思想境界与意识,对其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也要借鉴学习。莫言认为,我们应该“深入地去研究他们作品的内涵,去理解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同时学习他们的“叙事方式和他们讲述的故事”,[7][P49]这样也能够写出既有与世界接轨的思想意识,又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

对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进入的确是一件幸事,它打开了中国作家的思路,使他们意识到,在创作中不应该受到什么清规戒律的束缚,同时它也激发中国作家去积极找寻适合本民族文学的发展路径。拉美作家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后,推出了带有自己本土文化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那么,中国作家在学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后,又能作出什么新的开拓,或者能为本民族文学道路的延展作出一些什么努力呢?对这些问题,扎西达娃、莫言、贾平凹、范稳等作家用各具特色的魔幻小说创作实践作出了回答,他们的创作充分显示了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学创新路径孜孜以求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德明.如果《百年孤独》是一道标杆,《水乳大地》就是一次

漂亮的跳跃[N].北京日报,2004-03-07.

[2]甘其勋.拨开魔幻的迷雾[J].河南大学学报,1987,(2).[3]邓时忠.民族性的发掘、阐扬和批判—寻根小说与魔幻现实

主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3).

[4]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

出版社,2002.

[5]贾平凹,王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J].当代作家

评论,2002,(6).

[6]贾平凹.贾平凹答《文学家》问[J].文学家,1986,(1).[7]莫言.小说的气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黎明)

东西而拒斥外来养料当然不行,但一味追捧他人的东西而轻视自己的传统也是不行的,曾经在中国文坛上喧嚣一时的先锋小说,尽管为革新小说叙事艺术作出过贡献,但其重西方的艺术形式而轻视民族传统的做法,最终使其创作走入了死胡同,其中的教训是值得记取的。

也许关键的问题还不在于应不应该中西结合(这一问题其实人们早有共识),而在于如何结合,也就是说,如何在中与西之间找到一条适合我们文学发展的新路径?对此,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一条融合民族精神与外来文化、求得文学发展的可行之路。

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的养分,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和现实境遇的魔幻现实主义能够获得成功,这是让中国作家大受鼓舞的事。根据拉美作家的经验,中国作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路径”进行了各自的探索。贾平凹指出了一条路子,即是:在作品的境界上要学西方,而在形式上则必须是中国的,这就如同“用筷子吃牛排”(贾平凹语)一样。类似的观点,贾平凹曾多次作过表述和强调。早在1986年,贾平凹在答《文学家》问题时就说,“我首先震惊的是拉美作家在玩熟了欧洲那些现代派的东西后,又回到他们的拉美,创造了他们伟大的艺术。这给了我们多么大的启迪呀!”“,川端康成作为一个东方的作家,他能将西方现代派的东西和日本民族传统的东西揉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境界,这一点太使我激

[6]

在2000年6月10日《文艺报》的一篇访谈录动了。”

中他又说,他一直在探寻一种“现代意识,中国作派”的创作路子,希望自己写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相通于世界思想意识的作品。2002年,在与评论家王尧对话时又说:“从《百年孤独》的作者,到川端康成,到大江健三郎这

61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总第134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No.2,2006(Serial No.134)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的再思考

曾利君

摘  要: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如今,“魔幻现实主义热”已经消退,但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响仍然存在。在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误读的问题,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关系问题,如何借助外来文学独辟蹊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明辨将对今后的中外文学交流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找寻民族文学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2-0059-03作者简介:曾利君(1965- ),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新的世纪之初,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已有二十来年,如今,中国作家学习魔幻现实主义的热潮早已消退,但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有效性依然存在,其手法技巧仍不断被中国作家有意无意地使用。这一事实充分显示了魔幻现实主义非凡的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因缘际会只不过是众多中外文学交流事件中的一例,在文学交流史上也许算不了什么,但作为一次影响深远而又成功的文学交流,它又是值得我们倍加注意的。在这一影响与接受的过程中,除了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的原因、条件以及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与转化等问题需要我们厘清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误读的问题,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关系问题,如何借助外来文学独辟蹊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明辨将对今后的中外文学交流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找寻民族文学发展的新路。

在异质文化的交流中,由于存在着一些不可通约之处和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交流主体的个性特征,误读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种异质的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在进入中国后,也出现了误读、误解的现象。创造性

的误读对于文学来说自然有好处,它有助于文学新质的产生,但也存在一种消极性的误读,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如造成理解认识上的混乱,误导创作等。因为这种误读现象无论是在创作界、批评界,还是普通人中都存在着,需要我们加以警惕。

在创作界,误读的较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望文生义地把“魔幻”理解成“稀奇古怪”的东西,以为在创作中把小说往“怪”处写,往“玄”处写就“魔幻”了,这实在与“魔幻”的含义相去太远。关于“魔幻”的本义,拉丁美洲文学研究者赵德明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说明,他指出:“魔幻这个概念,国内作家和我们协会有人写文章有些误导了人们的认识。魔幻的真正意思,套一句中国话应该是‘诚则灵’。它是一种信仰的东西,不是魔术,不是变戏法,也不是简单的象征,就像《白鹿原》里的鹿,不是这种。它是什么呢?它是我们脑子里想象的东西,把它当成真的东西。我举个具体的例子,西藏人就认为,你坐的椅子,这个杯子,所有的器物上,都有神,他就这样相信的,这是一种民族认识,这种认识还是很由衷

[1]

但由于对翻译语词的简单化的,就是我说的,诚则灵。”

理解,一般人包括个别作家还是很容易对“魔幻”一词产生误读,由于这一误读,少数人因此而走上创作歧途,写出一些片面追求新、奇、怪而失却现实精神的作品,比如写把一瓣桔子扔在一个人的脸上,桔子竟在那活人的脸上长出一颗树来,还结出了金灿灿的桔子(李佩甫短篇小说《人面桔》);写人长出犄角,婴儿“全身布满鳞

59

甲”,鳞甲上“纹着各式图案”,写村女跳进水潭在清波中沉睡等待(赵本夫长篇小说《黑蚂蚁蓝眼睛》)等等,这些写法,已经偏离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轨道。

批评界在谈论魔幻现实主义时也有所误读,比较常见的是把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或者一种表现手段,比如有人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来是可以认识的、是合理的,但是为了使读者象看新奇的戏剧一样赞叹惊讶,作者故意将它们写得难以认识,不合情理,象魔术师一样变幻了它们的面目,或者说象哈哈镜一样使事物变形走

[2]样。”在这位论者看来,“魔幻”不是别的,就是作家故

发展动力学的角度看,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这两者可谓文学腾飞的翅膀和前进的动力。纵向的继承意味着接续与秉承传统,这是发展的根基;横向借鉴意味着学习与取法于优秀的外来文化(文学),这是文学发生新变的催化剂,这些道理,已被文学史上的无数史实所证明。中国当代作家在择取魔幻现实主义时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既大胆学习外来文学,又注意吸取传统文学的营养,努力做到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结合,在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世界文化的辉煌成就之间,他们找到了一个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广阔空间。

这一点似乎首先得益于“五四”历史教训的警醒。“五四”时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首次进行大碰撞、大交融的时期。为了建设新文学,一些五四先驱们决然地舍弃了传统,热切地拥抱西方的各种文学理论与文学样态,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站到了传统的对立面,搞“全盘西化”。破旧立新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斩断传统的血脉,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五四文学家对传统的轻视与否定暴露出了他们的偏颇。由于他们在反传统时往往把传统的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作为传统思想的载体来加以否定,他们也就自然地把传统文学视为中国文学前进的障碍而对西方文学倾慕有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横向借鉴与对外择取是以牺牲传统为代价的。在当代的新时期,再一次出现了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大交流,但割断传统的悲剧却并没有重演。中国当代文学在借鉴吸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过程中,反而强化了与传统的联系。中国当代作家既注重学习魔幻现实主义,又重视传统、亲近传统,他们的创作实践大多是在对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大胆的对外借鉴的双重结合中完成的。

也许,这还与中国新时期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自身经历不无关系。这批对拉美文学感兴趣并诚心接受的中国作家大多在中国土生土长,很少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他们不曾象大多数的五四作家那样留学国外,系统接受过西方的教育和影响,但这反而使得他们在接受外来文学时少了一份主观与冲动,多了一份客观与冷静。从他们的文化背景来看,他们大多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学修养,其中,贾平凹、韩少功、范稳在大学中文系受过系统的教育,对古代文学传统相当熟悉与了解;莫言虽然一度中断学业,但对古典文学名著也多有接触,比如他从小就喜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参军后,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班学习、“充电”……总之,他们的身上深深烙有传统的印痕,这决定了他们在从事创作时始终无法摆脱与传统的联系,也使得他们在创作时能够更加便利自如地利用

布迷阵、吸引读者的招数。另有论者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借魔幻来表现现实,即把现实放到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气氛中客观地、详细地描写,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

[3]外衣,却又始终不损害现实的本质。”这实际上仍然是

把“魔幻”仅看成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这与拉美人对“魔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认为,“魔幻”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的一种独特揭示,更是拉丁美洲现实生活的本相,魔幻现实主义中的“魔幻”不仅表现在艺术手段和艺术传达上,也体现在小说的内容及人的思想意识本身上。中国批评界的论者往往忽略了后者。这种误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单纯从表现手法出发去衡量作品是否“魔幻”,由于魔幻现实主义常常调动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来作“魔幻”描写,有人就简单化地把凡是采用了这些手法的作品都看成是具有魔幻色彩的作品,结果把一些与魔幻现实主义基本无关的作品如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邓刚的《全是真事》、刘心武的《无尽的长廊》以及残雪、马原的作品都归入了其中,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至于一般人对“魔幻”的误读、误用则更为常见,最突出的就是将“魔幻”这一概念泛化,把所有的神奇事物及其特征都称之为“魔幻”,于是“魔幻”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无所不用的语词,人们不仅拿它来谈论文学(如小说、戏剧、电影等),也用它来谈论漫画、网络游戏、甚至足球和经济发展等等,显然,在非文学领域的话题中,魔幻或魔幻现实主义术语的使用已或多或少脱离了它的本义。

陈寅恪曾指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是“二千年吾民

[4](P843)

陈寅恪的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话道明了兼收并蓄精神之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需要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从文学

60

传统的文化资源。

这些作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外国文学与继承传统并不矛盾,传统的审美理想并不会被外来文学所取代,相反,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对传统的继承使得当代作家写出了独具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作品,而对外来文学的借鉴学习则为我们文学的发展找到新的参照和新变的武器,使得我们的文学更具开放性与世界性,因此,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固执一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贾平凹就曾公开批评刘绍棠:“……刘绍棠他们要强调乡土,老坚持他那个乡土,不吸收外来的东西,我

[5]是一直持反对态度的。”象刘绍棠那样老抱着自己的

些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吸收外来的东西,写他本民族的东西。我一直想走这个路子,精神境界吸收外来的东西,

[5]

贾平凹不仅有这样的想法,形式上用本民族的东西。”

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他的“以实写虚”实际上就是吸收了魔幻现实主义处理“真实”问题的经验而得来的一种中国式魔幻写法。贾平凹所找到的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子。

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路并非仅此一条,也还有其他的门径。比如作家莫言就表示不仅要学拉美作家的思想境界与意识,对其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也要借鉴学习。莫言认为,我们应该“深入地去研究他们作品的内涵,去理解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同时学习他们的“叙事方式和他们讲述的故事”,[7][P49]这样也能够写出既有与世界接轨的思想意识,又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

对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进入的确是一件幸事,它打开了中国作家的思路,使他们意识到,在创作中不应该受到什么清规戒律的束缚,同时它也激发中国作家去积极找寻适合本民族文学的发展路径。拉美作家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后,推出了带有自己本土文化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那么,中国作家在学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后,又能作出什么新的开拓,或者能为本民族文学道路的延展作出一些什么努力呢?对这些问题,扎西达娃、莫言、贾平凹、范稳等作家用各具特色的魔幻小说创作实践作出了回答,他们的创作充分显示了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学创新路径孜孜以求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德明.如果《百年孤独》是一道标杆,《水乳大地》就是一次

漂亮的跳跃[N].北京日报,2004-03-07.

[2]甘其勋.拨开魔幻的迷雾[J].河南大学学报,1987,(2).[3]邓时忠.民族性的发掘、阐扬和批判—寻根小说与魔幻现实

主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3).

[4]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

出版社,2002.

[5]贾平凹,王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J].当代作家

评论,2002,(6).

[6]贾平凹.贾平凹答《文学家》问[J].文学家,1986,(1).[7]莫言.小说的气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黎明)

东西而拒斥外来养料当然不行,但一味追捧他人的东西而轻视自己的传统也是不行的,曾经在中国文坛上喧嚣一时的先锋小说,尽管为革新小说叙事艺术作出过贡献,但其重西方的艺术形式而轻视民族传统的做法,最终使其创作走入了死胡同,其中的教训是值得记取的。

也许关键的问题还不在于应不应该中西结合(这一问题其实人们早有共识),而在于如何结合,也就是说,如何在中与西之间找到一条适合我们文学发展的新路径?对此,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一条融合民族精神与外来文化、求得文学发展的可行之路。

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的养分,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和现实境遇的魔幻现实主义能够获得成功,这是让中国作家大受鼓舞的事。根据拉美作家的经验,中国作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路径”进行了各自的探索。贾平凹指出了一条路子,即是:在作品的境界上要学西方,而在形式上则必须是中国的,这就如同“用筷子吃牛排”(贾平凹语)一样。类似的观点,贾平凹曾多次作过表述和强调。早在1986年,贾平凹在答《文学家》问题时就说,“我首先震惊的是拉美作家在玩熟了欧洲那些现代派的东西后,又回到他们的拉美,创造了他们伟大的艺术。这给了我们多么大的启迪呀!”“,川端康成作为一个东方的作家,他能将西方现代派的东西和日本民族传统的东西揉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境界,这一点太使我激

[6]

在2000年6月10日《文艺报》的一篇访谈录动了。”

中他又说,他一直在探寻一种“现代意识,中国作派”的创作路子,希望自己写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相通于世界思想意识的作品。2002年,在与评论家王尧对话时又说:“从《百年孤独》的作者,到川端康成,到大江健三郎这

61


相关内容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总结
  • 注:本文档是基于李洪盛在群里所发word 的完善,添加部分用紫色标注了!另外,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大纲(对着书本核对,目录是一样的),一个课后习题答案(这有两个文档,题目基本一样,答案没看),仅供参考!若不放心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到网上买一本大纲. 感谢李洪盛及其同学,感谢我们班提供照片的同学!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15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8年04月20日 08:17:10 作者: xixibaobei_cici 一,现代汉语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 ...

  • 中文系论文选题
  •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 1.中国神话的演变和发展 2.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研究 3.神话和仙话的比较研究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5.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6.楚辞神话研究 <诗经今注> 1.论<诗经>所反映的上古社会风俗 2.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
  •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 : 文章作者:方克强 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帆主编<文艺理论(新读本)>.王一川著<文学理论>.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分别于2002.2003.2004年相继出版,构成了新世纪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对当下后现代语境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_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
  • () ---宋炳辉2 (1. 中文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 上海 200083) 编者按:形象学研究涉及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两个学科领域, 它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在比较文学视野内, 这方面的研究有时显得领域过宽, 因为对异国形象的分析, 总离不开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 ...

  • 1918年的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 文学史研究 1918年的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谢昭新 方 岩内容提要:以1918年为界,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之前的文言论文呈现了浓厚的现代性思维特征和启蒙话语的超前性.他通过批判"物质"与"众数"的弊端而建构的启蒙话语超越了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

  • 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
  • 作者:刘俐俐 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0年08期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667(2000)01-0034-05 当前,后殖民主义理论流行于全球,与此同时,我国当代民族文学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文学本身和文化的现实问题,要求理论作出解答.这两者都是毋庸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