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定)

2011年四川省初中化学新课程说课暨优质课展评活动

教材版本: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说课内容:《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参赛教师:蒋和平

指导教师:唐

说 课 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1

《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 蒋和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本节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以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归纳出分子的基本特征。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为此,我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生活经验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产生活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2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法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采用情境激学、引导实验探究、联想推理、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所以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分析归纳——诊断反馈、分层拓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活动探究→反思归纳→课堂反馈→分层拓展

3

4

5

四、板书设计

§2—1 水分子的运动

五、反思总结

总之,我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和老师的启发、点拨、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练习设计:

一、课堂练习题

6

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了( )

A、微粒质量变大 B、微粒间有空隙 C、微粒不断运动 D、微粒的质量变小 2、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 ) A、构成氧气的分子大小变了 B、构成氧气的分子间的空隙变了 C、构成氧气的分子的化学性质变了 D、构成氧气的分子本身变了 3、用分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设计目的:1、2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分子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第3题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期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分层拓展题 1、必作题 (1)、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 ) A 、长期堆煤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 B、大风吹过,尘土飞扬

C、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D、酒好不怕巷子深 (2)、用酒精棉球在手上擦,会感觉手上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 A、构成酒精的微粒不断运动,吸收了体内的水分;

B、构成酒精的微粒吸收了人体的热量,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C、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反应; D、酒精的微粒由汗毛孔进入了体内。

(3)气体能被压缩,而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原因是什么? (设计目的: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 2、选作题 (1)、用有关微粒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

(2)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 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

(设计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体现分层要求的教学原则) 3、课外延伸题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则构成水的分子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主要是让优生能得以继续发展。理解只有宏观物质才能体现其物理性质,而微观粒子是不能体现物理性质的)

7

2011年四川省初中化学新课程说课暨优质课展评活动

教材版本: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说课内容:《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参赛教师:蒋和平

指导教师:唐

说 课 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1

《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 蒋和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本节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以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归纳出分子的基本特征。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为此,我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生活经验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产生活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2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法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采用情境激学、引导实验探究、联想推理、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所以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分析归纳——诊断反馈、分层拓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活动探究→反思归纳→课堂反馈→分层拓展

3

4

5

四、板书设计

§2—1 水分子的运动

五、反思总结

总之,我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和老师的启发、点拨、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练习设计:

一、课堂练习题

6

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了( )

A、微粒质量变大 B、微粒间有空隙 C、微粒不断运动 D、微粒的质量变小 2、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 ) A、构成氧气的分子大小变了 B、构成氧气的分子间的空隙变了 C、构成氧气的分子的化学性质变了 D、构成氧气的分子本身变了 3、用分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设计目的:1、2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分子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第3题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期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分层拓展题 1、必作题 (1)、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 ) A 、长期堆煤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 B、大风吹过,尘土飞扬

C、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D、酒好不怕巷子深 (2)、用酒精棉球在手上擦,会感觉手上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 A、构成酒精的微粒不断运动,吸收了体内的水分;

B、构成酒精的微粒吸收了人体的热量,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C、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反应; D、酒精的微粒由汗毛孔进入了体内。

(3)气体能被压缩,而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原因是什么? (设计目的: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 2、选作题 (1)、用有关微粒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

(2)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 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

(设计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体现分层要求的教学原则) 3、课外延伸题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则构成水的分子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主要是让优生能得以继续发展。理解只有宏观物质才能体现其物理性质,而微观粒子是不能体现物理性质的)

7


相关内容

  • 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 1.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 :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台成一滴.表明分子间有 力. 2.如图所示,有两个瓶子,其中一个空瓶子,另一个瓶子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使这两个瓶子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 ...

  •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 ...

  • 第二次作业 高分子物理
  • 我对高分子物理的认识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改性.应用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因为只有掌握了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合理地选择和改性高分子材料,并正确地加工成型各种高分子制品. 结构 ...

  • 物理:7.2[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 7.2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知道影响扩散现象的因素.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3.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4.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布朗 ...

  • 分子动理论 初高中 衔接
  • 牛顿第一定律 一. 知识链接 本单元内容是研究微观的现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机械运动是全然不同的.它的研究对象就不能像机械运动只研究某个物体或是由少数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而是研究数目庞大的分子:研究的内容也不能像机械运动那样简单,只研究物体受力后其运动的规律,而是研究分子间复杂的相 ...

  • 分子热运动教案
  •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 南丹县大厂中学 韦玉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 ...

  •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书
  • 第十六章 第1课时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史军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理解,并且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对扩散现象的理解较为容易.扩散现象是"一切物质 ...

  •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
  • 物理选修3-3知识点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 S (2)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 (3)对微观量的估算①积.V = 4313 πR =πd 36 3 平均间距.V = a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 分子质量: b. 分子体积: c. 分 ...

  • 高二物理分子热运动1
  • 11-2 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目的] 1.知道扩散现象.布朗运动都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引起的 2.了解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正确解释布朗运动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分子运动的个体无序和整体统计有序 [教学难点] 对布朗运动的解释 [教具] 投影仪.Flash 课件<布朗运 ...

  • 分子动理论
  • <热学>(1)--分子动理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原理,知道分子直径和分子质量的数量级. 3.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并能应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有关的计算和估算. 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难点: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分子质量.分子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