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四川省初中化学新课程说课暨优质课展评活动
教材版本: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说课内容:《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参赛教师:蒋和平
指导教师:唐
说 课 稿
兵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1
《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 蒋和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本节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以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归纳出分子的基本特征。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为此,我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生活经验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产生活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2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法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采用情境激学、引导实验探究、联想推理、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所以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分析归纳——诊断反馈、分层拓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活动探究→反思归纳→课堂反馈→分层拓展
3
4
5
四、板书设计
§2—1 水分子的运动
五、反思总结
总之,我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和老师的启发、点拨、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练习设计:
一、课堂练习题
6
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了( )
A、微粒质量变大 B、微粒间有空隙 C、微粒不断运动 D、微粒的质量变小 2、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 ) A、构成氧气的分子大小变了 B、构成氧气的分子间的空隙变了 C、构成氧气的分子的化学性质变了 D、构成氧气的分子本身变了 3、用分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设计目的:1、2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分子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第3题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期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分层拓展题 1、必作题 (1)、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 ) A 、长期堆煤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 B、大风吹过,尘土飞扬
C、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D、酒好不怕巷子深 (2)、用酒精棉球在手上擦,会感觉手上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 A、构成酒精的微粒不断运动,吸收了体内的水分;
B、构成酒精的微粒吸收了人体的热量,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C、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反应; D、酒精的微粒由汗毛孔进入了体内。
(3)气体能被压缩,而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原因是什么? (设计目的: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 2、选作题 (1)、用有关微粒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
(2)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 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
(设计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体现分层要求的教学原则) 3、课外延伸题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则构成水的分子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主要是让优生能得以继续发展。理解只有宏观物质才能体现其物理性质,而微观粒子是不能体现物理性质的)
7
2011年四川省初中化学新课程说课暨优质课展评活动
教材版本: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说课内容:《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参赛教师:蒋和平
指导教师:唐
说 课 稿
兵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1
《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 蒋和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本节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以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归纳出分子的基本特征。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为此,我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生活经验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产生活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2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法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采用情境激学、引导实验探究、联想推理、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所以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分析归纳——诊断反馈、分层拓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活动探究→反思归纳→课堂反馈→分层拓展
3
4
5
四、板书设计
§2—1 水分子的运动
五、反思总结
总之,我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和老师的启发、点拨、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练习设计:
一、课堂练习题
6
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了( )
A、微粒质量变大 B、微粒间有空隙 C、微粒不断运动 D、微粒的质量变小 2、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 ) A、构成氧气的分子大小变了 B、构成氧气的分子间的空隙变了 C、构成氧气的分子的化学性质变了 D、构成氧气的分子本身变了 3、用分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设计目的:1、2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分子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第3题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期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分层拓展题 1、必作题 (1)、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 ) A 、长期堆煤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 B、大风吹过,尘土飞扬
C、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D、酒好不怕巷子深 (2)、用酒精棉球在手上擦,会感觉手上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 A、构成酒精的微粒不断运动,吸收了体内的水分;
B、构成酒精的微粒吸收了人体的热量,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C、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反应; D、酒精的微粒由汗毛孔进入了体内。
(3)气体能被压缩,而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原因是什么? (设计目的: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 2、选作题 (1)、用有关微粒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
(2)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 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
(设计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体现分层要求的教学原则) 3、课外延伸题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则构成水的分子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主要是让优生能得以继续发展。理解只有宏观物质才能体现其物理性质,而微观粒子是不能体现物理性质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