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与练1

高一历史学与练

第1课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本要求

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发展要求

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理解商朝的政治特点。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2.宗法制

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两大支柱,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02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点拨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将家庭血缘关系和政治等级结合一体。

2.阅读材料:

材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下面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

材料二 下面是大宗、小宗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举出几个这样的封国。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宗法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秩序?

高一历史学与练

第2课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本要求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发展要求

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1、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2、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阅读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

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5)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高一历史学与练

第3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基本要求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一)演变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皇权至高无上。

(二)演进史实

1.中央官制

(1)秦朝: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西汉:汉武帝挑选亲信近臣组成“

(3)唐朝:完善 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牵制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元代:中央设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2.地方官制

①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又在郡之上设州。(1)行政区划的演变 ②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

2元代的 行省制度

 行省。②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

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③行省以下分为路、府、州、县。④行省的设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选官制度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①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个 (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3)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以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①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 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局限性: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培养人的进取精神。

4.监察制度

汉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作为监察区域,每州部设 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元朝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关于这个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3、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史》载: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忽必烈说:“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廓,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哪两种意见?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变化趋势是什么? 第4课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基本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

理解清朝的边疆政策。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1.明朝

新阶段。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中央:设军机处

(2)

1.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2、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

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 《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古代若干相国或丞相的权力概况

秦国

东汉末年 代表人物 吕不韦 曹操 概况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三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五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秦汉时期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从材料三中理解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他又是落实的?

(3)根据材料四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指的是谁?

(4)从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吗?

(5)依照材料五孟德斯鸠观点,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高一历史学与练

第1课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本要求

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发展要求

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理解商朝的政治特点。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2.宗法制

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两大支柱,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02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点拨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将家庭血缘关系和政治等级结合一体。

2.阅读材料:

材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下面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

材料二 下面是大宗、小宗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举出几个这样的封国。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宗法制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秩序?

高一历史学与练

第2课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本要求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发展要求

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1、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2、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阅读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

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5)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高一历史学与练

第3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基本要求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一)演变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皇权至高无上。

(二)演进史实

1.中央官制

(1)秦朝: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西汉:汉武帝挑选亲信近臣组成“

(3)唐朝:完善 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牵制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元代:中央设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2.地方官制

①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又在郡之上设州。(1)行政区划的演变 ②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

2元代的 行省制度

 行省。②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

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③行省以下分为路、府、州、县。④行省的设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选官制度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①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个 (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3)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以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①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 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局限性: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培养人的进取精神。

4.监察制度

汉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作为监察区域,每州部设 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元朝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关于这个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3、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史》载: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忽必烈说:“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廓,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哪两种意见?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变化趋势是什么? 第4课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基本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

理解清朝的边疆政策。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1.明朝

新阶段。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中央:设军机处

(2)

1.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2、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

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 《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古代若干相国或丞相的权力概况

秦国

东汉末年 代表人物 吕不韦 曹操 概况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三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五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秦汉时期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从材料三中理解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他又是落实的?

(3)根据材料四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指的是谁?

(4)从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吗?

(5)依照材料五孟德斯鸠观点,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关内容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历史
  •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历史 随着综合科目的高考改革,高中历史教学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很多学生苦于找不到一种理想的学习方法而烦恼,甚至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结合高一历史新教材的教改实践,借鉴有关专家的理论和经验,对高一新生如何学好历史,谈三点粗浅的体会. 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 ...

  • 高一历史备课组区级"青年文明号"工作汇报
  • 一.指导思想 高一历史备课组为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青年教师投身区级"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员青年先锋队作用,根据团中央关于<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活动方案,以xx提出的"八荣八耻"思想为指导,以"时刻履行高标准.严 ...

  • 高一历史心得体会
  • 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在我半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方法,以及与同学生的亲密接触中,逐渐的了解到许多学生及教师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今天就同各位同仁做一点探讨。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中国近现代史当作是炒初中历史的“冷饭”,学习兴趣不高。从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习 ...

  • 高一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高一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彭泽一中历史组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这次考试了解一个学期以来学生学习情况及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高一分科提供参考和搞好下半学期的教学是我们考试的目的之一.所以特地进行本次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题型和分值与以往大体相当,题型仍保持选择题(50)分 ...

  • 2011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 ...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打印
  • 黄冈中学广州学校 2013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历史 金伟 一. 指导思想 1. 把握一个尺度,树立科学准绳:认真学习<高中历史新课 程标准>的内容,深刻领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精 神,以新课标为尺度,以新课改为准绳,树立新课改理念,落实学科知识,培养学科素养 ...

  •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 427.429-432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对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特作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二,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 ...

  • 国庆红歌会主持词
  •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闭着眼,我们看见的是往昔 一首首红歌带我们梦回历史长河 小小的心脏因一句句慷慨壮烈而砰然跳跃 睁着眼,眼前的一幕幕美好 带着曾经的血与泪冲我们微笑 61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 61年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 回眸过去我们感慨万千激情澎湃 展望未来,我们踌躇 ...

  • 2011-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江苏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