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教材

2010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 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的职能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承传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四、教育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近代教育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 点)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论语》的有关思想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 《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 第一章 练习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评价目标] 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决定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是一种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 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IT)对教育的影响 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界说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 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 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第二章 练习 1、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评价目标] 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种观点 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 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4----16、17 岁 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第三章 练习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广义 狭义 2、意义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 年 1982 年 1985 年 1995 年 1999 年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章 练习 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 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评价目标] 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 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 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章 练习 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第六章 课程 [评价目标] 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 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 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 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 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 3、教科书设计

第四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以目标为中心 20 世纪初形式 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美国斯克里文提出 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 3、CIPP 评价模式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第六章 练习 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 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 第七章 教学(上) [评价目标] 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 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3、巩固性原则 “温故而知新” 4、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的“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设备、条件 教师个性特点 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第七章(上) 练习 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 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八章 教学 [评价目标] 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 2、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 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3、一堂好课的标准 时间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 古代社会的学校 二、班级授课制 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三、分组教学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 第八章 练习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 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第九章 德育

[评价目标]

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二、德育的意义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结构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

2、德育过程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概念

贯彻要求

二、德育的途径

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

二、体谅模式

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

三、社会模仿模式

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第九章 练习

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

第十章 班级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

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

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

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

1、概念

2、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规章制度的管理

二、平行管理

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

三、民主管理

参与式班级管理

四、目标管理

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

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首先提出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式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

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章 练习

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010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 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的职能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承传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四、教育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近代教育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 点)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论语》的有关思想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 《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 第一章 练习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评价目标] 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2、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决定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是一种影响政治的舆论力量 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IT)对教育的影响 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界说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 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 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第二章 练习 1、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评价目标] 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种观点 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 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4----16、17 岁 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第三章 练习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广义 狭义 2、意义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 年 1982 年 1985 年 1995 年 1999 年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章 练习 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 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评价目标] 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 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 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章 练习 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第六章 课程 [评价目标] 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 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性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 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 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 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 3、教科书设计

第四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以目标为中心 20 世纪初形式 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美国斯克里文提出 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 3、CIPP 评价模式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第六章 练习 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 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 第七章 教学(上) [评价目标] 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 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3、巩固性原则 “温故而知新” 4、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的“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设备、条件 教师个性特点 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第七章(上) 练习 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 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八章 教学 [评价目标] 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 2、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 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3、一堂好课的标准 时间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 古代社会的学校 二、班级授课制 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三、分组教学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 第八章 练习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 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第九章 德育

[评价目标]

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二、德育的意义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结构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

2、德育过程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概念

贯彻要求

二、德育的途径

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

二、体谅模式

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

三、社会模仿模式

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第九章 练习

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

第十章 班级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

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

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

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

1、概念

2、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规章制度的管理

二、平行管理

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

三、民主管理

参与式班级管理

四、目标管理

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

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首先提出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式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

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章 练习

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相关内容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物理教材建设概况_金新喜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物理教材建设概况 * 金新喜 摘要教科书是传承文化.推动和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教科书的发展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叙述一些翔实的史料,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建设的脉络,能够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建设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简单介绍各 ...

  • 电大小学教育论文:8F议新大纲和新教材评析-
  • 小议新大纲和新教材评析-小学教育论文 国家教委于1988年初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低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此之后,国家教委委托部分单位组织编写面向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其中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团体有限公司合作编和的六·三制和五·四教材各 ...

  • 第三章 民国中学语文教材分类介绍与评价
  • 第三章 民国中学语文教材个案分析与评价 我们在上一章,重点分析了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演变历程.在四个不同的时期,都出现了一些富有典范意义的语文教材.如果我们深入每一部教材,认真去读一读,我们会发现现代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随着语文教育家.教材编辑者对旧式的文选型教材体系的 ...

  • 如何进行地理学科教材分析
  • 日志 ∙ ∙ ∙ ∙ 关于我 LOFTER 精选 注册免费冲印20张照片 > 考拉推荐 马上去逛逛 > 网易新闻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 你认为上好一节地理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把书上的字弄到电脑上 如何分析中学地理教材 2012-07-02 18:42:01| 分类: 地理学 ...

  • 7日本新编中学数学教材的特点评析
  • 第12卷第4期 2003年11月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12, No.4 Nov., 2003 日本新编中学数学教材的特点评析 李淑文 (东北师范大学 数学系,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日本新编数学教材<中学 ...

  •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 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堂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 ...

  •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人民网 2013.9.4. [导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不过, ...

  • 潮汕地区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研究对策①
  • 潮汕地区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现状及研究对策① 江伟娜卢思虹辜家广② 指导老师:黄景忠 一.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根基和灵魂.文化是维系社会的纽带,是一个社会进行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当今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经济,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

  • 中学历史教育学论文
  • 浅析中学生历史学习 吴学良 摘要:对于中学生学习历史,个人认为,这个阶段只是中学生对历史的了解阶段.对于中学历史的学习研究,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首先,教师应该把历史讲活,而不是把有趣的历史将的枯燥无趣,这是中学历史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使学生的问题.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仅限于历史故事,当然,这是可取 ...

  • 大兴区中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方案
  • 大兴区中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方案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加强我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基本功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特制定<大兴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