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抗震建筑

为啥日本房屋这么抗震?

2016-06-08 07:13 | 一丝商道

点击上方“一丝商道”可订阅哦!4月16日,日本熊本发生6.5级地震,日本的“抗震房”再次受到各国关注。

日本处于全球知名的地震带,但就算地震袭来,也很少会出现大面积房屋倒塌的情况,这和日本的建房家装工艺绝对是密不可分的,其先进的技术及精细的工艺确实值得很多国家学**。 日本的抗震房是怎么做的?

几乎没有砖房子,以轻型墙面材料代替

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物的抗震标准由《建筑基准法》和《建筑基准法施行令》严格规定。《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只有设计符合该法的建筑才被允许建造。 根据这部法律,建筑材料都要经过官方认证,不合格的建材很难在市场上流通。 目前日本的建筑,在抗震方面基本上分为3类。 一是耐震结构,二是制震结构, 三是免震结构。

所谓的耐震构造,

最主要的原理就是提高柱子和墙壁的强度和韧度,建筑物总体经得住震动。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这种方法。 免震结构和制震结构都是比较新的技术。在日本,将抗震结构的建筑改为免震建筑,成本只需增加5%~10%。

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 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节省能源。

地上55层、高185米,有日本最高的公寓楼之称的埼玉县川口公寓,就采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建筑材料——168根cft 钢管。 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管芯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特种混凝土。

在冬天经常下雪的日本东北地区,为了应付积雪,当地人在建造房屋时,房顶多采用铁板材料。 中国建筑研究院注册结构工程师王玮曾撰文指出:“用铁板作为屋顶,比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质量要轻许多。此外,为了御寒,这个地区民居的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这使得房间更具有抗震性。房屋倒塌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死伤。”

日本房屋建筑中普遍使用的新型材料的共同特征是质量轻、强度高,比如树脂、加气混凝土、碳纤维,即便倒塌坠落,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安装方便,盖房子跟搭积木一样轻松。地基与地震隔绝术

1996年日本实行“耐震改建计划”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普遍在房屋和地基之间加入减震层,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晃动来吸收地震的能量。

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

这些橡胶层非常耐用,一般使用年限约60年,能够把地震对楼房的摇晃程度减轻1/3到1/5。

地狭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层建筑,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也普遍采用这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

比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

在六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推行这个技术后,房屋造价将提升,一般楼房的造价将提高10%,公寓楼的造价则会提高25%。箱体式设计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这样能够保证地震发生时,房屋不会散开,即便在剧烈的摇晃中也可以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 2011年3月日本东部大地震引发海啸时,电视画面上能看到很多房子被整栋冲走,而没有震散。

当然,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抗震房发展史就是建筑法的不断完善史“每一次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日本产业馆建筑制作人寺崎由起曾公开表示,日本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严格按照《建筑基准法》的抗震要求。而且这部法律每几年就会重新修订一次。

回顾日本抗震建筑发展的历史,就是其建筑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发展的历史。

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刚刚开始对地震的研究,那个年代,日本还没有提出建筑要有抗震设防能力。 1892年,“预防震灾调查会”成立,他们的目标是——提升木造建筑的耐震性。

在那之后,日本建筑抗震研究就开始进入了有科学世界观指导的阶段。 1916年,日本建筑家佐野利器提出“静力震度法”,建议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水平力应该是结构重量的1/15,这样能够起到防震作用。

1923年,按照这种设计思想建造的日本兴业银行大楼落成。流年不利,同年9月,关东大地震就发生了,兴业银行大楼经受了考验。 于是,在第二年施行的日本都市建筑法中,“静力震度法”的原则,就成了抗震设计的规范。 此后,日本的建筑物进入抗震减灾1.0时代。

1968年,100多米高的霞关大楼建成,当时这个大楼采用的是预制钢筋混凝土耗能剪力墙和钢框架结构。 听上去有点难,各位肯定听说过装修专业名词“承重墙”

,它是用来承受竖向

荷载为主,而“剪力墙”则专门用来支撑水平负荷。 简单来说,那时候的思路就是用stronger 的材料来建造stronger 的高楼,让它们能够抵御强风和地震的摇动。

1924年开始,日本建筑规范规定结构力计算要考虑抗震系数,在这方面日本当时走在了世界前列。

日本的《建筑设计基准法》颁布于1950年,之后几经修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71年的修正。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很大损失,而灾后统计显示,这次地震中受损建筑主要建于1971年前,1981年后建造的房屋几乎完好无损。

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寺崎由起表示:“一个建筑工程,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此后,日本在1996、2000、2005和2006年四次修改《建筑基准法》,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再提高。 修订后的法规将住宅、楼房抗震标准提高为:经得住6至7级地震摇晃而不坍塌,尤其是商务楼,要求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

为啥日本房屋这么抗震?

2016-06-08 07:13 | 一丝商道

点击上方“一丝商道”可订阅哦!4月16日,日本熊本发生6.5级地震,日本的“抗震房”再次受到各国关注。

日本处于全球知名的地震带,但就算地震袭来,也很少会出现大面积房屋倒塌的情况,这和日本的建房家装工艺绝对是密不可分的,其先进的技术及精细的工艺确实值得很多国家学**。 日本的抗震房是怎么做的?

几乎没有砖房子,以轻型墙面材料代替

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物的抗震标准由《建筑基准法》和《建筑基准法施行令》严格规定。《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只有设计符合该法的建筑才被允许建造。 根据这部法律,建筑材料都要经过官方认证,不合格的建材很难在市场上流通。 目前日本的建筑,在抗震方面基本上分为3类。 一是耐震结构,二是制震结构, 三是免震结构。

所谓的耐震构造,

最主要的原理就是提高柱子和墙壁的强度和韧度,建筑物总体经得住震动。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这种方法。 免震结构和制震结构都是比较新的技术。在日本,将抗震结构的建筑改为免震建筑,成本只需增加5%~10%。

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 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节省能源。

地上55层、高185米,有日本最高的公寓楼之称的埼玉县川口公寓,就采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建筑材料——168根cft 钢管。 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管芯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特种混凝土。

在冬天经常下雪的日本东北地区,为了应付积雪,当地人在建造房屋时,房顶多采用铁板材料。 中国建筑研究院注册结构工程师王玮曾撰文指出:“用铁板作为屋顶,比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质量要轻许多。此外,为了御寒,这个地区民居的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这使得房间更具有抗震性。房屋倒塌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死伤。”

日本房屋建筑中普遍使用的新型材料的共同特征是质量轻、强度高,比如树脂、加气混凝土、碳纤维,即便倒塌坠落,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安装方便,盖房子跟搭积木一样轻松。地基与地震隔绝术

1996年日本实行“耐震改建计划”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普遍在房屋和地基之间加入减震层,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晃动来吸收地震的能量。

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

这些橡胶层非常耐用,一般使用年限约60年,能够把地震对楼房的摇晃程度减轻1/3到1/5。

地狭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层建筑,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也普遍采用这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

比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

在六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推行这个技术后,房屋造价将提升,一般楼房的造价将提高10%,公寓楼的造价则会提高25%。箱体式设计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这样能够保证地震发生时,房屋不会散开,即便在剧烈的摇晃中也可以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 2011年3月日本东部大地震引发海啸时,电视画面上能看到很多房子被整栋冲走,而没有震散。

当然,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抗震房发展史就是建筑法的不断完善史“每一次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日本产业馆建筑制作人寺崎由起曾公开表示,日本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严格按照《建筑基准法》的抗震要求。而且这部法律每几年就会重新修订一次。

回顾日本抗震建筑发展的历史,就是其建筑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发展的历史。

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刚刚开始对地震的研究,那个年代,日本还没有提出建筑要有抗震设防能力。 1892年,“预防震灾调查会”成立,他们的目标是——提升木造建筑的耐震性。

在那之后,日本建筑抗震研究就开始进入了有科学世界观指导的阶段。 1916年,日本建筑家佐野利器提出“静力震度法”,建议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水平力应该是结构重量的1/15,这样能够起到防震作用。

1923年,按照这种设计思想建造的日本兴业银行大楼落成。流年不利,同年9月,关东大地震就发生了,兴业银行大楼经受了考验。 于是,在第二年施行的日本都市建筑法中,“静力震度法”的原则,就成了抗震设计的规范。 此后,日本的建筑物进入抗震减灾1.0时代。

1968年,100多米高的霞关大楼建成,当时这个大楼采用的是预制钢筋混凝土耗能剪力墙和钢框架结构。 听上去有点难,各位肯定听说过装修专业名词“承重墙”

,它是用来承受竖向

荷载为主,而“剪力墙”则专门用来支撑水平负荷。 简单来说,那时候的思路就是用stronger 的材料来建造stronger 的高楼,让它们能够抵御强风和地震的摇动。

1924年开始,日本建筑规范规定结构力计算要考虑抗震系数,在这方面日本当时走在了世界前列。

日本的《建筑设计基准法》颁布于1950年,之后几经修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71年的修正。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很大损失,而灾后统计显示,这次地震中受损建筑主要建于1971年前,1981年后建造的房屋几乎完好无损。

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寺崎由起表示:“一个建筑工程,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此后,日本在1996、2000、2005和2006年四次修改《建筑基准法》,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再提高。 修订后的法规将住宅、楼房抗震标准提高为:经得住6至7级地震摇晃而不坍塌,尤其是商务楼,要求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


相关内容

  •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 业界观察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9日21时,地震已造成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截至5月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有 ...

  • 日本建筑隔震设计方法1551337368
  • 日本建筑隔震设计方法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9.0级强震,继而引发强烈海啸和核危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日本经济遭受重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灾难过后的日本建筑并不完全像我国汶川地震的情形,即使在遭受海啸袭击后,仍有很多建筑残破的坚挺.伫立.由于历史.地质等原因,日 ...

  • 日本造房时苦心孤诣的抗震技术
  • 内容来源:大象房屋 日本地震频发,学生们从小就要接受地震来袭后逃离技巧的学习,同时,为了抵抗地震的破坏力,他们修建的房子也要充分考虑到地震的影响.在日本的建筑施工中,对于抗震有三种构造概念:耐震.制震和免震. 耐震为最普通级别,主要用在低层建筑中.制震则是让建筑物在地震晃动中,集中在一个地方造成损害 ...

  • 发展钢结构住宅 关键是技术创新
  • 发展钢结构住宅关键是技术创新 日前,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组织部分国内钢结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行业研究人员赴日本开展钢结构住宅技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通过与日本铁骨建筑业协会.大和及鹿岛建设株式会社等建筑承包商的考察交流,大家对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历史和建筑技术有了全 ...

  • 日本强震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 日本强震带给我们的启示源于:中山商报 2011年3月13日 第 2021 期 A6版 北京时间11 日 14时 46分,日本发生里氏8.8级地震.据专家介绍,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破坏力超20个汶川地震,已给日本造成严重损失.任何地方发生的天灾,都是人类共同的悲剧.在灾害面前,我们理应撇除偏见和宿怨 ...

  • 抗震加固方法
  • 实践编 抗震加固方法的种类和效果 前言 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设计多按照日本建筑防灾协会的「2001年改订版既存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震修正设计方针·同解说」实施. 该改订版指针是关注到利用计算机能全面完成需要大量计算的详细的设计比较进行了修订的.但是同时强调业务担当者在重要的地方应进行工学判断,仔细分析 ...

  • 钢结构焊接要求
  • 建筑钢结构设计对焊接的基本要求 蔡益燕 中国建筑标准有设计研究院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n welding in Building Steel Structure Design by Cai yiyan Consultant of China Institute of Bu ...

  • 隔震技术简介及其经济效益可比性分析fu
  • 隔震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可比性分析 一. 建筑隔震的思想 传统建筑把上部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地震时地面运动的能量就经过基础传输到上部结构,使结构发生振动和变形,当结构受力超过其结构强度时,便发生破坏甚至倒塌.传统建筑结构变形如图3.1(a )所示.为了抵抗地震的破坏,传统建筑物抗震技术是通过 ...

  • 钢结构防震减震
  • 钢结构的震害形式及防震性能分析 摘要:文章中论述了有关于钢结构防震减震的现状,在时下世界各地地震高发的时候,更加有必要增加钢结构的防震性. 关键词:地震灾害,震害特征,防震技术构造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