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眼中的孔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其人富个性,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不喜欢受约束,爱无拘无束的生活。史书记载:他是一位道教徒。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尚等级制度和“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却都有着一腔热血、远大抱负却无法施展。这样的两个人若在同一朝代必会成为知己吧?
李白天生狂放,不喜约束,不愿意考取功名而得到仕途,也因此一直未得人赏识。便一直云游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供奉翰林,但也仅仅不到两年就离开了长安,由于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李白很难以让人琢磨,作为道教徒的他本应少私寡欲,摒弃财权贪欲,做到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可他却努力的想要得到仕途,一生却离不开国家、政治。纵使他蔑视权贵,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但其实他也想得到权利的吧。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是李白更加颓废。据《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孔子有着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但并没有因此得到他人的赏识,还险些丧命。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但他却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坚持。鲁哀公十二年孔鲤去世了;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这一年孔子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的一生都在默默努力,直到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两人相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即使李白的诗也为人传诵,但心底产生的那抹悲哀是无法消失的吧。或许每当李白失意伤心地喝着他的兰陵酒时,脑子里想的是孔子的豁达与乐观吧,不知他当时有没有想与孔子一样做到乐观向上。再老老实实地放弃一切私念,做一位真真正正的道教徒。可李白是个极其个性化的诗人,他敢爱、敢恨,敢喜、敢忧,他的一切似乎都是和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背道而驰。在他的诗里,常会出现诸如愁杀、笑杀、狂杀、醉杀、恼杀等夸张的用字,与儒家,甚至是道家都相违背。
李白眼里的孔子应该是一个知己,即使他对儒家思想充满叛逆。而李白一生寻求入世为官,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影响。所以我想,孔子在李白眼里应该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激励着他的前行。
李白眼中的孔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其人富个性,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不喜欢受约束,爱无拘无束的生活。史书记载:他是一位道教徒。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崇尚等级制度和“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却都有着一腔热血、远大抱负却无法施展。这样的两个人若在同一朝代必会成为知己吧?
李白天生狂放,不喜约束,不愿意考取功名而得到仕途,也因此一直未得人赏识。便一直云游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供奉翰林,但也仅仅不到两年就离开了长安,由于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李白很难以让人琢磨,作为道教徒的他本应少私寡欲,摒弃财权贪欲,做到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可他却努力的想要得到仕途,一生却离不开国家、政治。纵使他蔑视权贵,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但其实他也想得到权利的吧。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是李白更加颓废。据《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孔子有着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但并没有因此得到他人的赏识,还险些丧命。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但他却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坚持。鲁哀公十二年孔鲤去世了;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这一年孔子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的一生都在默默努力,直到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两人相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即使李白的诗也为人传诵,但心底产生的那抹悲哀是无法消失的吧。或许每当李白失意伤心地喝着他的兰陵酒时,脑子里想的是孔子的豁达与乐观吧,不知他当时有没有想与孔子一样做到乐观向上。再老老实实地放弃一切私念,做一位真真正正的道教徒。可李白是个极其个性化的诗人,他敢爱、敢恨,敢喜、敢忧,他的一切似乎都是和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背道而驰。在他的诗里,常会出现诸如愁杀、笑杀、狂杀、醉杀、恼杀等夸张的用字,与儒家,甚至是道家都相违背。
李白眼里的孔子应该是一个知己,即使他对儒家思想充满叛逆。而李白一生寻求入世为官,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影响。所以我想,孔子在李白眼里应该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激励着他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