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的青铜文化

殷商时期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是先秦礼制的象征,它以抽象的语言传达着丰富的寓意。在长期的发 展过程中,器形和纹饰被赋予的特殊的美学意义。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青铜因其熔点低、硬度高而很快取代了红铜器和石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推动生产发展,改进文化面貌的划时代作用。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殷商时代,青铜的冶炼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纯熟的程度。当时已经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而青铜器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殷商时期青铜器物制作精巧, 造型优美, 种类繁多, 风格独特, 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 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灿烂的青铜工艺, 显示了工艺美术的基本装饰原理和美学法则, 多样造型说明了我国器皿造型在当时已经初具规模, 在装饰上, 工匠们懂得根据器物的变化, 运用不同的装饰, 体现出高度的艺术匠心, 时代与工艺美术的紧密联系性。在那个特定的时期, 在特定的奴隶制统治下, 青铜以其造型和纹饰来体现一定的政治、宗教意义的主题, 体现出其当时鲜明、独特的风格, 这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一、殷商时期青铜纹饰特点:

殷商西周时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从青铜器的纹饰造型的变化上,人们可以把握商周文化的特点。青铜器的纹饰极为丰富,在商周时期动物纹饰特别是幻想的动物纹饰——饕餮、夔龙、凤纹等占主要的地位,被看做是青铜器纹饰的代表。

殷商时代,神事观念笼罩一切。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执行宗教职能的巫,到殷商时代,则变成了“通天地”的神秘人物,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就中国文化史而言,这些巫史便成了神本文化的人格化体现。而这种神本文化则在殷商时代青铜器的纹饰造型上凸现出来。

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纹饰瑰丽而浑厚,有饕餮(tāo tiè)纹、夔(kuí)龙纹、夔凤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还有各种表示器物用途的特种纹饰。据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看,饕餮龇牙咧嘴,而面目狰狞,让人一看便感到恐怖、神秘,而这正象征着奴隶主阶级高高在上的权威和暴力,同时,又是神的权威的表象化,而夔龙、夔凤等动物也并不存在于世间,用这些神秘的动物做纹饰,再加以坚实、厚重的造型相配合,恰恰反映了殷商时代神本文化的特点。

二、殷商时期青铜发展历程: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

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但含铅量较高,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很薄的工艺要求是相适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为典型而精好,现在还找不出像二里冈或殷墟那样生产这类青铜器的商代大都邑。盘庚迁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冈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批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过渡特点,所以有的将之断在二里冈期,有的断为殷墟文化早期。这类青铜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其时生产它们的中心又不在殷,

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冈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划出一个称之为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确定,下限约在武丁之前。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邹衡的四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发现,大体上都没有越过这个界限。而殷墟的青铜器分期则有张长寿的三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还有—些其它的说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

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三、殷商时期著名青铜器:

鸮尊

商代后期。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国家,颇具传奇色彩。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

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龙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 虎口衔人" 。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 人" 应是那些奴隶," 虎口衔人" 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 虎口衔人" 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古蜀人立像

1986年夏,在四川省成都市广汉县三星堆村发现了三千年前蜀人的祭祀坑两座,两坑出土青铜、金、玉、石、象牙各种祭祀用器七百余件,其中

最具特色的是青铜头像、面具和金面罩、金杖等,同期出土的青铜人立像,体形庞大,在我国田野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

这尊青铜人像站立在一方形基座上,头戴高冠,长发韬于冠内,粗眉大眼,直鼻阔嘴,方颐大耳,神情肃穆、专注,似乎正在主持某种隆重威严的活动。右臂上举齐额,左臂曲于胸前,呈上下相对持物姿势。双手握成环状,由于所持物遗失,内部中空,手部硕大,极端夸张。雕像身躯细长,着窄袖紧身长袍,领口部呈V 形、无领,颈部显得特别细长。长袍前襟在左腋下开启扣合,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服装的重要特征,称左衽,和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右衽相异。袍前裾过膝,后裾呈燕尾状。裸露的脚踝各戴一表面饰方格纹的脚镯,赤足立于台座上。长袍上满饰精美复杂的纹样:前襟左侧饰两组龙纹,右侧为云雷纹,下部为变形饕餮纹,最下方还有两组并列的倒三角纹。底座高约九十厘米,分三层。上层是正方形平台,中层为倒置的四兽面纹,兽角上卷,下层为内空的素面梯形平台,底部残损。经考古学家研究,广汉三星堆周围可能是古蜀国的一个重要都邑,此处出土的文物是某次祭祀活动后的遗物,此尊青铜像姿态特别,且衣着华美,应该象征主持祭祀卜筮的巫师之长。在上古时代,国王往往身兼巫师长之职,所以,这尊雕像也许就是某代蜀王的形象。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而如今它静默无语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向人们诉说着当时文化情境,也观望着悠悠的历史长河,展现出它越发在岁月中沉淀绽放而出的美。

殷商时期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是先秦礼制的象征,它以抽象的语言传达着丰富的寓意。在长期的发 展过程中,器形和纹饰被赋予的特殊的美学意义。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青铜因其熔点低、硬度高而很快取代了红铜器和石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推动生产发展,改进文化面貌的划时代作用。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殷商时代,青铜的冶炼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纯熟的程度。当时已经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而青铜器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殷商时期青铜器物制作精巧, 造型优美, 种类繁多, 风格独特, 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 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灿烂的青铜工艺, 显示了工艺美术的基本装饰原理和美学法则, 多样造型说明了我国器皿造型在当时已经初具规模, 在装饰上, 工匠们懂得根据器物的变化, 运用不同的装饰, 体现出高度的艺术匠心, 时代与工艺美术的紧密联系性。在那个特定的时期, 在特定的奴隶制统治下, 青铜以其造型和纹饰来体现一定的政治、宗教意义的主题, 体现出其当时鲜明、独特的风格, 这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一、殷商时期青铜纹饰特点:

殷商西周时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从青铜器的纹饰造型的变化上,人们可以把握商周文化的特点。青铜器的纹饰极为丰富,在商周时期动物纹饰特别是幻想的动物纹饰——饕餮、夔龙、凤纹等占主要的地位,被看做是青铜器纹饰的代表。

殷商时代,神事观念笼罩一切。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执行宗教职能的巫,到殷商时代,则变成了“通天地”的神秘人物,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就中国文化史而言,这些巫史便成了神本文化的人格化体现。而这种神本文化则在殷商时代青铜器的纹饰造型上凸现出来。

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纹饰瑰丽而浑厚,有饕餮(tāo tiè)纹、夔(kuí)龙纹、夔凤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还有各种表示器物用途的特种纹饰。据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看,饕餮龇牙咧嘴,而面目狰狞,让人一看便感到恐怖、神秘,而这正象征着奴隶主阶级高高在上的权威和暴力,同时,又是神的权威的表象化,而夔龙、夔凤等动物也并不存在于世间,用这些神秘的动物做纹饰,再加以坚实、厚重的造型相配合,恰恰反映了殷商时代神本文化的特点。

二、殷商时期青铜发展历程: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

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但含铅量较高,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很薄的工艺要求是相适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为典型而精好,现在还找不出像二里冈或殷墟那样生产这类青铜器的商代大都邑。盘庚迁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冈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批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过渡特点,所以有的将之断在二里冈期,有的断为殷墟文化早期。这类青铜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其时生产它们的中心又不在殷,

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冈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划出一个称之为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确定,下限约在武丁之前。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邹衡的四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发现,大体上都没有越过这个界限。而殷墟的青铜器分期则有张长寿的三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还有—些其它的说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

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三、殷商时期著名青铜器:

鸮尊

商代后期。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国家,颇具传奇色彩。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

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龙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 虎口衔人" 。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 人" 应是那些奴隶," 虎口衔人" 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 虎口衔人" 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古蜀人立像

1986年夏,在四川省成都市广汉县三星堆村发现了三千年前蜀人的祭祀坑两座,两坑出土青铜、金、玉、石、象牙各种祭祀用器七百余件,其中

最具特色的是青铜头像、面具和金面罩、金杖等,同期出土的青铜人立像,体形庞大,在我国田野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

这尊青铜人像站立在一方形基座上,头戴高冠,长发韬于冠内,粗眉大眼,直鼻阔嘴,方颐大耳,神情肃穆、专注,似乎正在主持某种隆重威严的活动。右臂上举齐额,左臂曲于胸前,呈上下相对持物姿势。双手握成环状,由于所持物遗失,内部中空,手部硕大,极端夸张。雕像身躯细长,着窄袖紧身长袍,领口部呈V 形、无领,颈部显得特别细长。长袍前襟在左腋下开启扣合,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服装的重要特征,称左衽,和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右衽相异。袍前裾过膝,后裾呈燕尾状。裸露的脚踝各戴一表面饰方格纹的脚镯,赤足立于台座上。长袍上满饰精美复杂的纹样:前襟左侧饰两组龙纹,右侧为云雷纹,下部为变形饕餮纹,最下方还有两组并列的倒三角纹。底座高约九十厘米,分三层。上层是正方形平台,中层为倒置的四兽面纹,兽角上卷,下层为内空的素面梯形平台,底部残损。经考古学家研究,广汉三星堆周围可能是古蜀国的一个重要都邑,此处出土的文物是某次祭祀活动后的遗物,此尊青铜像姿态特别,且衣着华美,应该象征主持祭祀卜筮的巫师之长。在上古时代,国王往往身兼巫师长之职,所以,这尊雕像也许就是某代蜀王的形象。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而如今它静默无语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向人们诉说着当时文化情境,也观望着悠悠的历史长河,展现出它越发在岁月中沉淀绽放而出的美。


相关内容

  • 1书法发展简史第一课先秦书法
  • 第一课: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要点:1.汉字的引发和形成(夏商之际)--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象形性是中国文字形成的基础. 2.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字--殷商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石鼓文.简牍帛书.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quo ...

  • 中国古史的重建
  • 与此同时,考古学在中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为现代人重新书写了中国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即为建立科学的古史系统服务,而且这一过程还在不断地继续.伴随着考古成果的持续涌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考古学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写"历史".在 ...

  • 三代考古考试答案参考资料
  •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其文化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冈商文化之间,被作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发掘了宫殿遗址等重要遗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绿松石饰等珍品. 郑州商文 ...

  • 简述青铜壶形制演变
  • 摘 要:青铜壶的形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主要表现在盖和耳两部位上.商代壶为椭圆形,低圈足,有贯耳,多无盖;西周壶有方椭圆形和长颈圆形二型,多为带高阶的圈足,贯耳少而兽耳衔环居多,开始出现波带纹形捉手;春秋壶多扁圆,椭方形,常以伏兽为耳,多以莲瓣为饰;战国壶则又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例如足作伏兽形 ...

  • 春秋莲荷方壶
  • 论文 春秋莲鹤方壶的造型艺术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141201 学号:20142964 姓名:焦小清 2015年6月5日 摘要 东方最美的青铜器--春秋莲鹤方壶,关于莲鹤方壶造型特点,造型背景,以及莲鹤方壶的流传历史,其造型鉴赏和在中国的地位和对中国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特点 背景 流传历史 ...

  • 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之我感
  • 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之我感 中国文字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Writing),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发现地--河南省安阳市,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 ...

  • 关于夏代文字的推论
  • 摘 要:夏代有没有文字?从历史记载看,在传世文献中,屡有夏代文献的记载; 夏代的文化已经很发达,是不可能没有记录语言.促进思维的文字的,<吕氏春秋>甚至认为夏代不仅有文字而且已有图书典籍.从考古材料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在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现了一 ...

  •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
  •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 ...

  •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
  •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