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预习案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 2. 关于“铭”: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陋 室 馨 苔 痕 鸿 儒 调 素琴 案 牍
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 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是: 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 入:
谈笑有鸿儒。 鸿: 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 之: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 之:
四、翻译课文。
特殊句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 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8.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9.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
1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
2. 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预习案
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8、晋陶渊明独爱菊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全文的中心句是: 。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句子是 , 。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 , , , ,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六、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
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预习案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 2. 关于“铭”: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陋 室 馨 苔 痕 鸿 儒 调 素琴 案 牍
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 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是: 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 入:
谈笑有鸿儒。 鸿: 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 之: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 之:
四、翻译课文。
特殊句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 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8.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9.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
1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
2. 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预习案
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8、晋陶渊明独爱菊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全文的中心句是: 。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句子是 , 。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 , , , ,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六、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
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