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预习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预习案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 2. 关于“铭”: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陋 室 馨 苔 痕 鸿 儒 调 素琴 案 牍

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 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是: 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 入:

谈笑有鸿儒。 鸿: 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 之: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 之:

四、翻译课文。

特殊句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 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8.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9.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

1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

2. 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预习案

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8、晋陶渊明独爱菊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全文的中心句是: 。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句子是 , 。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 , , , ,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六、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

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预习案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 2. 关于“铭”: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陋 室 馨 苔 痕 鸿 儒 调 素琴 案 牍

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 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是: 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 入:

谈笑有鸿儒。 鸿: 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 之: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 之:

四、翻译课文。

特殊句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 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8.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9.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

1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

2. 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预习案

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8、晋陶渊明独爱菊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2、全文的中心句是: 。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句子是 , 。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 , , , ,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六、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

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相关内容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 ...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说课稿
  • <短文两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短文两篇
  • 22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 ...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 ...

  • 短文两篇测试题
  • 22 <短文两篇>测试题 一.解释句子中的实词.(23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 3.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5.无丝竹之乱耳: 6 7.何陋之有: 8 9.出淤泥而不染: 1011.濯清涟而不妖: 12 13.濯清涟而不妖: 14 15.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16 ...

  •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22 短文两篇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 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 ...

  •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 ...

  • 陋室铭说课2
  •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简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

  •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计划 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6篇,自读14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