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论语]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论语》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来源语文报初二版2015年第10期

文/鲁宝元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孔子幼年丧父,过了一段贫困的生活,他热爱学习,通晓古代的典籍,对《诗经》《尚书》《春秋》等古籍进行了整理、编订。他热心开办学校,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还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当时各诸侯国的重视。孔子生前“述而不作”(只讲述而不创作),死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和行事编纂成一本书,这就是《论语》。

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上,孔子强调礼治。“礼”在古代意义很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以及祭祀、婚娶、丧葬、宴会等礼节、仪式。春秋末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礼崩乐坏”(破坏制度和礼仪)的局面。例如:鲁国大夫季氏按身份应用四佾(每佾八人)的乐舞,但他竟用了八佾(只有天子可用)。孔子表示愤慨,认为季氏用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果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孔子主张要“正名”。就是用周礼原来的规定,去纠正那些那些已经改变了的实际。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能顺理成章,工作就搞不好,礼乐制度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知道摆在哪儿好。)

孔子提倡“仁”,《论语》里有一百多次说到“仁”。 “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仁”就是爱惜人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休,民众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孔子强调要爱惜人命,是很有意义的。孔子还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谴责统治者严酷的政治比猛虎还厉害。提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要节约用费,爱惜民众,使人民能按时令稳定地生产和生活。)这就是他一直强调的“仁”。

孔子提倡人与人相处要讲究伦理道德,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人人都要安守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责任。还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在世的时候,诸侯争霸,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统治者的采纳。但他死后,历代的帝王,却觉得孔子的学说对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是有益的。老百姓也觉得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是正确的,有利于人与人和谐相处。所以大家都尊他为圣人。他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论语》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来源语文报初二版2015年第10期

文/鲁宝元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孔子幼年丧父,过了一段贫困的生活,他热爱学习,通晓古代的典籍,对《诗经》《尚书》《春秋》等古籍进行了整理、编订。他热心开办学校,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还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当时各诸侯国的重视。孔子生前“述而不作”(只讲述而不创作),死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和行事编纂成一本书,这就是《论语》。

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上,孔子强调礼治。“礼”在古代意义很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以及祭祀、婚娶、丧葬、宴会等礼节、仪式。春秋末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礼崩乐坏”(破坏制度和礼仪)的局面。例如:鲁国大夫季氏按身份应用四佾(每佾八人)的乐舞,但他竟用了八佾(只有天子可用)。孔子表示愤慨,认为季氏用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果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孔子主张要“正名”。就是用周礼原来的规定,去纠正那些那些已经改变了的实际。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能顺理成章,工作就搞不好,礼乐制度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知道摆在哪儿好。)

孔子提倡“仁”,《论语》里有一百多次说到“仁”。 “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仁”就是爱惜人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休,民众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孔子强调要爱惜人命,是很有意义的。孔子还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谴责统治者严酷的政治比猛虎还厉害。提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要节约用费,爱惜民众,使人民能按时令稳定地生产和生活。)这就是他一直强调的“仁”。

孔子提倡人与人相处要讲究伦理道德,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人人都要安守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责任。还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在世的时候,诸侯争霸,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统治者的采纳。但他死后,历代的帝王,却觉得孔子的学说对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是有益的。老百姓也觉得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是正确的,有利于人与人和谐相处。所以大家都尊他为圣人。他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相关内容

  •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 ...

  • [专家观点]张践:倾听儒学的"木铎金声"--儒家思想与企业公共关系
  • 公共关系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管理哲学,指的是一个组织运用信息传播手段,处理自身社会环境关系的活动.公共关系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沟通,达到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的目标,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组织的发展.兴起于西方的公共关系50年代传入港台,80年代传入大陆,已经是中国企业管理 ...

  • 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 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 ...

  •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准确的背诵.正确的默写课文. 3. 积累学习<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的简单应用,能对照反省自己. 4.简单了解孔子及< ...

  • 3.樊迟.仲弓问仁
  • 樊迟.仲弓问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 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孔子简介 ...

  • [论语]和[圣经]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 <论语>和<圣经>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圣经>是世界第一畅销出版物,<论语>仅次于<圣经>排世界第二. 这两本妇孺皆知的书对世人产生巨大影响,从古至今,在思想.文化.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两本书是所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和儒家 ...

  • 论语读后感之二十七
  •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 ...

  •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 目 录 1引言 .............................................................. 3 2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提出背景 .......................................... 3 2.1仁义礼智信提出的社会背景... ...

  • 论语读后感之五十
  •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