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学科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学科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一、学科课程规划基础

1.学科性质与基本特点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是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的校本课程之一,是语文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因而它具有开放性,无论是诵读教学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实践性,学生在诵读中,可以同步开展实地访问、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具有本土性,因为此门课程教材的内容都取材于绍兴本地,相对而言,学生诵读中更有亲近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更有具教育性,学生在诵读中,不仅能习得语文知识,还能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既传承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陶冶了道德情操。鉴于上述“四性”特点,“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教学的价值意义以远远超越了语文学科本位。

2.学科团队整体优势

我校是百年老校,素以优质教育著称江南。新世纪之初,学校成立了教育集团,进一步推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立足校本,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当时的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董建奋校长的带领下,语文教师团队显得尤为强势。目前团队内拥有省特级教师3人,省、市、区教坛新秀15人,省教改之星金奖获得者2人,省、市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7人,市语文学科带头人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语文教师占到了学校高级总数的75%。团队教师均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近年来,在绍兴市、区的四次教师素质比武中,本团队4名青年语文教师分别囊括了每次比武的全能第一名。2004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10年,本团队被评为绍兴市首批“优秀教研团队”。此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为本团队的学术顾问,对团队教师作不定期的指导。

3.学校生源的整体特点

由于学校地处市区,相对而言,是绍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聚之处。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行政机关与几所著名中学都建在北海小学周边,因而学生多数来自知识分子及公务员家庭,生源素质较有优势。一是学生家庭文化层次较高,对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由于学校的地理优势,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能激发学生接受或阅读经典诗文的兴趣与欲望;三是学校语文教师团队的积极引领,使学生易于找到诵读经典的方法与途径。

4.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

绍兴史迹辉煌、山川灵秀,人文荟萃。回顾学校百年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到依托的是古越文化的壮阔背景。学校的创始人蔡元培就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徐锡麟为辛亥革命精诚志士,贞烈可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革命活动家周建人和辛亥革命先驱秋瑾等都曾在学校任教。他们既是绍兴的先贤名士,又是中国的时代先驱。他们思想进步,学养丰厚。他们以及她们的诗文都是煌煌大作,堪称经典,无疑是留给学校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在传承先贤奠定的学校精神和教育文化中,构建了以“参与—发展”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文化。在运作五大“参与”策略中,师生“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力地促进了素质的和谐发展。实施“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让师生醉心于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正是追寻先贤足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生活中参与践行的体现。

5.学科课程建设的已有探索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 课程自2007年始,已历时8年,经过课程开发组全体老师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七大研究成果:

一是拟定了“本土经典诵读”课程的纲要;

二是编写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本土经典诵读教材《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一套;

三是开设了每周30分钟的专题诵读课程,使诵读教学进入常态化;

四是将本土经典诵读与基础性语文学科教学无缝对接,推出了“新编成语谣、绍兴方言趣味唱读童谣和古诗、跟着名胜古迹学经典”等策略,形成了诵读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2014年12月,以“辩课进校园”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作专题介绍;

五是成功承办了全国首届小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节,以课堂教学及文艺节目的形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900多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及语文教师展示了学校本土经典诵读初级阶段的成果;

六是诵读经验在《中国教育报》专版介绍,两次在全国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作典型介绍,先后16次接受了来自各地校长及语文教师的参观学习,在全国同类学校引起一定的反响。

七是课题分别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子课题和列为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已经成为我们团队共同打造的一个品牌,一个特色,在省内外赢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学科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框架、结构与门类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是在学校课程开发纲要指导下,结合基础性语文学科而开设的拓展性语文课程。依托的是绍兴丰厚的人文资源,以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学习并热爱先贤的优美诗文,丰富语言为宗旨。由此课程将分三个模块架构。以图示说明: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年级学段设计,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既有共性的“中华古诗采撷”“词语点击”、“背景粘贴”、“经典存盘”、“趣味链接”等板块,又有个性的阅读板块。低年级册有比较简短的“越中典故”、“越中名言”,比较浅近的“越州揽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组成;中年级册有“越中名联”、“越州揽胜”、“越地现代诗文”和“中华古诗采撷”等组成;高年级册有“越州揽胜”、“越中古文”、“越地现代诗文”和“中华古诗采撷”等组成。具体内容及分布图示:

课程开设的内容系列:

三、学科课程群建设的总体目标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含英咀华,沐仁浴义,强化文化根基,提升文化修养。

2.培育人文素养。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以及思维、创新精神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诵读,使学生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加强美德教育。经典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育人道理和思想。在千古美文的

熏陶中,润化学生的心灵、形成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品格;认同美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21世纪的合格公民。

4.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熟读有高度价值的文化经典,是吸取人生智慧最方便的法门。站在巨人肩上,可以迅速地启迪理性,进行科学知识的创新。通过研究探索,创新经典诗文诵读的方法,找到有效性诵读的途径,建构经典诗文诵读的基本策略。

5.形成特色。以“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为切入口,探索特色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校制宜,制订课程规划方案;因地制宜,精心选择诵读教材;因人制宜,合理编排教程内容;因时制宜,赋予教学的特色内涵。使读书成为师生生活的第一需要,使本土经典诗文诵读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靓丽的人文底色。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建议

(一)课程说明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是由北海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参与教学,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参与诵读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基础语文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是拓展性的校本语文课程。它依托《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校本教材开展诵读教学活动。教材分低、中、高三册,内容选自与绍兴有关的各地圣贤的经典之作,同时掺入《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读经典诗文80篇(首)。各册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选择地分设“越中典故”、“越人名言”、“越地揽胜”、“越州古文”、“绍兴童谣”、“绍兴现代诗文”和“必背古诗词”等板块。旨在从诵读绍兴本土经典诗文出发,进而诵读全民族的经典诗文,对乡土文化的中华经典诵读作有益的尝试。

因而,开展“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有着三方面的价值意义:

1.从人文精神传承的意义来看

从本校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对绍兴乡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何谈对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故尔教育学生诵读绍兴本土经典诗文更有着现实意义。 具体地说,诗文经典诵读的“本土化”有其不可忽视的四大意义。

一是符合“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我国历史悠久,经典诗文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小学生来说,应该从何入手最好,自然是与家乡有关的、相对比较有所见闻的经典诗文。这不仅有诵读的基础,而且容易引发兴趣。另一方面,经典诗文多数年代久远,与当代儿童的生活间隔很大,再加上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无疑都会增加儿童经典诵读的难度。而反映家乡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人和事,正可以拉近经典诗文与儿童的距离,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可以起很好的“弥补”

作用。

二是体现“身感心受”的整体效应。要达到儿童对经典诗文“心受”之目的,离不开“身感”。经典诗文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已经很难让孩子可以去形象地亲身感觉。实行诗文诵读的“本土化”策略,正可以创造这方面的条件。乡土的经典诗文所涉及的那些人、事、景,有的是孩子早已听过的街坊闲聊;有的是已了解了的相关故事、传说;有的是游览过的文化胜迹;有的是参观过的名人名居„„显然,所有这些亲身感觉,都会有助于对相关经典诗文的解读,并激发出诵读的意趣和情感。

三是优化“读行结合”的教育策略。经典诗文的诵读,归根结底只是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相接触。小学生虽然可以借助想象和图画来解读,但毕竟与那些人和事相距遥远而难免阻隔遮蔽,影响诵读的有效性。“本土化”教学策略正可以弥补这一点,容易解决经典诗文诵读中的“读行结合”的问题,即诵读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可以参观经典诗文作者的故里或旧居;可以采访他们曾经的遗迹和行踪;可以游览诗文描写的景观和风貌;也可以收集这些名士学人的轶事和传说。如此把“读”、“行”结合起来,自然可以使诗文经典诵读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是追求“课程资源”的本土立场。新课改力主开发课程教育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十分鲜明地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应坚定“各地区都蕴藏着”的本土立场,树立本土自信。因为这些资源可以就地采用、信手拈来,节约成本;而且这些本土资源为学生所了解、所亲近,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魅力。另一方面,家乡之爱的教育价值无可限量。著名文学家绍兴人柯灵说得好,“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所以,创设“本土化”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也正体现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根本方向。

2.从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来看

国家“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优秀文化渗透到中小学课程当中”;在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而易见,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这是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

3.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其发展曲线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依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发展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便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

更为显著,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三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至多保留在这个水平上,往往二十岁以后,由于心境的不平衡,还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减退。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不相同,理解力从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虽缓慢上升,但无明显进展,十八岁以后才渐渐成熟,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思考的训练,理解力会一生维持其上升曲线。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在其十三岁以前是以记忆力的发展为主的,少年时期的儿童,处于既有能力记忆也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因此,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不仅有利于开发智力,更有利于陶冶情操,使其受益终生。

儿童的经典诗文教育,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道德的建设问题,关系到人文素养的重构问题。面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最迫切的做法在于发扬传统文化,重塑经典文化的精神。让孩子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

(二)学习与教学建议

首先,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多样化,应该不是雷同重复的“多本化”。因此我们没有局限于模仿式地搞经典诗文的选读本,而是追求“本土化”的个性。教师开展“本土化诗文经典诵读”教学中,除了使用学校统一编写的诵读教材外,还要根据年级学段特点设计“诵读”内容,做到便于学生自读,使校本教材真正体现既是一种“教材”,更是一种“学材”。

其次,在诵读课程教学中努力体现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与时间。学校除在每周二上午安排一课时“快乐阅读”课外,还允许在周五下午的综合活动时间内,自主选择参加“经典诵读俱乐部”活动。

再次,在诵读课程教学中积极拓展学生诵读的渠道。利用家长的资源优势,要求“亲子”共读经典,学校定期举行“亲子读书交流会”、“亲子读书征文比赛”、“亲子诗文吟唱会”等,鼓励家长参与“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诵读的热情。

第四,在诵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搭建“本土经典诵读”的平台,或是组织校外活动社团,或是为学生在名胜古迹景点办卡,或是与新闻媒体联系等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参与“访问”“调查”“游览”“做导游”“写春联”等与本土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

第五,诵读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教师面授的方式解读,可以讨论方式悟读,可以观看媒体视频导读,可以“作业”方式促读,也可以用作品展示的方式趣读。灵活多样的诵读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益。

(三)评价建议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对“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进行评价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诵读教学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立足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重视激励。评价重在彰显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评价中即时发现学生在诵读活动中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及鼓励,以激励和维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重视过程。评价重在学生诵读中的参与度。关注学生在诵读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其参与的程度,强调让学生自己来改进学习。

(3)重视体验。评价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学习规律,创新性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2.评价的内容及表述

(1)对学生的评价

内容为三方面:对“本土经典诗文”诵读的态度和兴趣;对“本土经典诗文”知识的了解及意境的理解;对“本土经典诗文”语言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评价注重三结合三优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优先,在与他人评价中有冲突时,以自我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优先,在结果与过程不一致时,以过程评价为主;激励评价优先,在确定学生诵读成绩时采用“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制,不设“不合格”等次。

(2)对教师的评价

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具体表现为对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培训、教学研究的情况,校本课程备课、上课的情况,以及学生校本课程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评价。采用“A、B”两种形式来表述评价成绩。

3.评价方式及方法

鉴于“绍兴本土经典诵读”课程教学的开放性,所以我们采用的也是动态性的评价,大致推出下几种评价的方式:

(1) “整合”式测评。即把本土经典诗文的学习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学诗文后,或是自由组合,上台表演,再现诗文意境;或是给诗文配乐朗读;或是给诗文配上相应的画面;或是编写小剧本等,以培养合作精神与创造性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现的是大语文教育理念。

(2) “活用”式测评。重点评价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生能否仿写童谣,学写诗词,撰写对联,或图文并茂地设计小报、制作读书卡片等能力。许多教师与学生对古诗文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古诗文是一种过去的、正在衰落而最终消亡的语言,这无疑是认识上的偏轨。实际上,现代许多优美、精炼的成语、名言都来自于古诗文。真正读懂了古诗文,才能对这些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语”有本质意义上的正确把握。

(3)“考级”式测评 。以考级来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考级内容包括课外阅读的数量、活动参与的次数、诗文背诵的数量,诗文意境理解的程度等方面。形式分必考、自选和平时三部分,其中必考的内容学期初确定,期末通过趣味测试卷的形式进行,难度不大,学生人人参与,达标即为一级;自选的形式可多样,如吟诵、歌唱、表演、作诗、诗配画、展示诵读本、办诵读小报等,参与的学生可在原来的级数上上升一级;平时诵读情况主要是是根据课外阅读量和参加班级和学校的诵读活动情况来评定,积极参与的可再升一级。考级结束后,各班评选出“品味经典小名士”,颁发证书。以教师为主,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展示”式测评。突破以单一的书面测试来评价学生诵读的方式,改变由教师独自评价的权威方式,而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相评的方式。学校定期举行诵读成果展示活动,各年级、各班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举行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的展示活动。展示可以邀请老师及家长参与(在评分中可加分),以此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与相互学习的能力。

(5)“存档”式测评。巧用“诵读经典诗文能力发展记录袋”。所谓“记录袋”,就是记录下学生在本土经典诵读中的点滴收获。“记录袋”包括两项重要内容,一是“成功的记录”,它包括学生最满意的一张预习表、最满意的一份诵读作业、最有创意的一次活动设想等等。另一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因为“记录袋”里留下的内容每学年是在变化的,因此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从而更有目的、有信心地去追求更高的诵读目标。

具体做法例举一隅:

①课前学习的评价

课前资料积累卡

评价方法:每项预习结果满分为5分,由四人学习小组根据预习的好差平均打分,把自己觉得满意的预习表放入成长档案袋里。

②课中学习的评价

“自评状况”打分方法:根据前面的选择内容:如果是“能”的就打“A”,得分为5分;“基本上能”打“B”,得分为4分;“不太能”打“C”档,得分为3分;“基本上不能”打“D”档,得分为1—2分。最后算出总分。

③教师激励性评价语(略)

五、推进学科建设的具体校本教研载体与策略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采用的是“本土化”策略。应该是一项具有普适性的策略。它不仅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适用,在全国各地也同样适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乡贤名士,也都有相应的传世之作而可以称之为经典的诗文。从多读乡土经典诗文入手,进而亲近属于全民族的经典诗文,

无疑是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一条实现有效诵读的绿色通道。我们在“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五大”操作策略。

(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基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以感受古越文化为起点——浅吟轻唱诵古韵,悠悠诗情明我心

(三)以校本教材开发为焦点——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以班队综合活动为靓点——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五)以融入课堂文化为重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策略之一:元认知策略 我们把学生在学习一首本土经典诗文时所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归纳为五个:以旧带新、引出新诗;咬文嚼字,品悟诗意;播放“电影”,引入意境;唱诗编诗,升华诗情;以诗带诗,拓展诗量。

策略之二: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即使学生把诗的每词每字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解释到位。这是诗词,特别是古诗词语言跳跃性的特征。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译句体境 ,触发想象;补白诗意 促发想象;体验美境 激发想象。通过发挥想象,来体验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策略之三: 熟读成诵法 要求学生每天在语文课前吟诵已学的诗文,并在一定时间内,熟读一定篇目的诗文。

策略之四:分类吟诵法 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如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策略之五:合作吟诵法 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师生合作背诵、接龙式背诵,有时问答诵读等等。灵活且富有变化的诵读,避免了诵读的枯燥性。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吟诵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六、推进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与机制建设

学校建立了与校本学科课程相配套的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的实施。

(1)以校长为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策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并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导处、教研室具体负责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督促课程教学的运作;确定开设的科目和开设的时间;对具体的教学进行指导和落实;对课程日常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建档存档。。

(2)语文课程组在课程纲要的指导下,组织好教师的教学流程管理工作:组织好成员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的理论知识,明确本课程实施的目的、任务,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课程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按模块制定教学计划;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督促教师把子课题研究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次课程研讨活动中,并及时记录课后反思,教学案例、体会等第一手原始资料。

(3)学校每年拨出不少于10万元经费,用于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七、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与研讨活动安排进程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组的老师们,将深入理解本土及全民族的传统经典诗文,推进“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的研究:进行校本课程教材的进一步开发;经典诗文诵读多种课型的创设;系列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构建、最佳模式研究。

第一阶段:编写“本土经典诵读”课程的纲要; 组建课程开发组,编写本土经典诵读教材;开设专题诵读课程,使诵读教学进入常态化;形成诵读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通过研究探索,创新经典诗文诵读的方法,找到有效性诵读的途径;经典诗文诵读多种课型的创设;系列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构建、最佳模式研究。

第三阶段: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并实施。对课程进行总结性评估,撰写评估报告,进行成果展示,推广课程教学经验。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学科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一、学科课程规划基础

1.学科性质与基本特点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是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的校本课程之一,是语文学科的拓展性课程。因而它具有开放性,无论是诵读教学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实践性,学生在诵读中,可以同步开展实地访问、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具有本土性,因为此门课程教材的内容都取材于绍兴本地,相对而言,学生诵读中更有亲近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更有具教育性,学生在诵读中,不仅能习得语文知识,还能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既传承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陶冶了道德情操。鉴于上述“四性”特点,“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教学的价值意义以远远超越了语文学科本位。

2.学科团队整体优势

我校是百年老校,素以优质教育著称江南。新世纪之初,学校成立了教育集团,进一步推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立足校本,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当时的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董建奋校长的带领下,语文教师团队显得尤为强势。目前团队内拥有省特级教师3人,省、市、区教坛新秀15人,省教改之星金奖获得者2人,省、市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7人,市语文学科带头人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语文教师占到了学校高级总数的75%。团队教师均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近年来,在绍兴市、区的四次教师素质比武中,本团队4名青年语文教师分别囊括了每次比武的全能第一名。2004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10年,本团队被评为绍兴市首批“优秀教研团队”。此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为本团队的学术顾问,对团队教师作不定期的指导。

3.学校生源的整体特点

由于学校地处市区,相对而言,是绍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聚之处。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行政机关与几所著名中学都建在北海小学周边,因而学生多数来自知识分子及公务员家庭,生源素质较有优势。一是学生家庭文化层次较高,对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由于学校的地理优势,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能激发学生接受或阅读经典诗文的兴趣与欲望;三是学校语文教师团队的积极引领,使学生易于找到诵读经典的方法与途径。

4.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

绍兴史迹辉煌、山川灵秀,人文荟萃。回顾学校百年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到依托的是古越文化的壮阔背景。学校的创始人蔡元培就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徐锡麟为辛亥革命精诚志士,贞烈可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革命活动家周建人和辛亥革命先驱秋瑾等都曾在学校任教。他们既是绍兴的先贤名士,又是中国的时代先驱。他们思想进步,学养丰厚。他们以及她们的诗文都是煌煌大作,堪称经典,无疑是留给学校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在传承先贤奠定的学校精神和教育文化中,构建了以“参与—发展”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文化。在运作五大“参与”策略中,师生“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力地促进了素质的和谐发展。实施“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让师生醉心于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正是追寻先贤足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生活中参与践行的体现。

5.学科课程建设的已有探索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 课程自2007年始,已历时8年,经过课程开发组全体老师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七大研究成果:

一是拟定了“本土经典诵读”课程的纲要;

二是编写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本土经典诵读教材《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一套;

三是开设了每周30分钟的专题诵读课程,使诵读教学进入常态化;

四是将本土经典诵读与基础性语文学科教学无缝对接,推出了“新编成语谣、绍兴方言趣味唱读童谣和古诗、跟着名胜古迹学经典”等策略,形成了诵读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2014年12月,以“辩课进校园”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作专题介绍;

五是成功承办了全国首届小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节,以课堂教学及文艺节目的形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900多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及语文教师展示了学校本土经典诵读初级阶段的成果;

六是诵读经验在《中国教育报》专版介绍,两次在全国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作典型介绍,先后16次接受了来自各地校长及语文教师的参观学习,在全国同类学校引起一定的反响。

七是课题分别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子课题和列为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已经成为我们团队共同打造的一个品牌,一个特色,在省内外赢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学科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框架、结构与门类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是在学校课程开发纲要指导下,结合基础性语文学科而开设的拓展性语文课程。依托的是绍兴丰厚的人文资源,以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学习并热爱先贤的优美诗文,丰富语言为宗旨。由此课程将分三个模块架构。以图示说明: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年级学段设计,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既有共性的“中华古诗采撷”“词语点击”、“背景粘贴”、“经典存盘”、“趣味链接”等板块,又有个性的阅读板块。低年级册有比较简短的“越中典故”、“越中名言”,比较浅近的“越州揽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组成;中年级册有“越中名联”、“越州揽胜”、“越地现代诗文”和“中华古诗采撷”等组成;高年级册有“越州揽胜”、“越中古文”、“越地现代诗文”和“中华古诗采撷”等组成。具体内容及分布图示:

课程开设的内容系列:

三、学科课程群建设的总体目标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含英咀华,沐仁浴义,强化文化根基,提升文化修养。

2.培育人文素养。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以及思维、创新精神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诵读,使学生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加强美德教育。经典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育人道理和思想。在千古美文的

熏陶中,润化学生的心灵、形成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品格;认同美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21世纪的合格公民。

4.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熟读有高度价值的文化经典,是吸取人生智慧最方便的法门。站在巨人肩上,可以迅速地启迪理性,进行科学知识的创新。通过研究探索,创新经典诗文诵读的方法,找到有效性诵读的途径,建构经典诗文诵读的基本策略。

5.形成特色。以“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为切入口,探索特色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校制宜,制订课程规划方案;因地制宜,精心选择诵读教材;因人制宜,合理编排教程内容;因时制宜,赋予教学的特色内涵。使读书成为师生生活的第一需要,使本土经典诗文诵读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靓丽的人文底色。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建议

(一)课程说明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是由北海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参与教学,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参与诵读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基础语文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是拓展性的校本语文课程。它依托《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校本教材开展诵读教学活动。教材分低、中、高三册,内容选自与绍兴有关的各地圣贤的经典之作,同时掺入《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读经典诗文80篇(首)。各册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选择地分设“越中典故”、“越人名言”、“越地揽胜”、“越州古文”、“绍兴童谣”、“绍兴现代诗文”和“必背古诗词”等板块。旨在从诵读绍兴本土经典诗文出发,进而诵读全民族的经典诗文,对乡土文化的中华经典诵读作有益的尝试。

因而,开展“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有着三方面的价值意义:

1.从人文精神传承的意义来看

从本校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对绍兴乡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何谈对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故尔教育学生诵读绍兴本土经典诗文更有着现实意义。 具体地说,诗文经典诵读的“本土化”有其不可忽视的四大意义。

一是符合“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我国历史悠久,经典诗文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小学生来说,应该从何入手最好,自然是与家乡有关的、相对比较有所见闻的经典诗文。这不仅有诵读的基础,而且容易引发兴趣。另一方面,经典诗文多数年代久远,与当代儿童的生活间隔很大,再加上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无疑都会增加儿童经典诵读的难度。而反映家乡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人和事,正可以拉近经典诗文与儿童的距离,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可以起很好的“弥补”

作用。

二是体现“身感心受”的整体效应。要达到儿童对经典诗文“心受”之目的,离不开“身感”。经典诗文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已经很难让孩子可以去形象地亲身感觉。实行诗文诵读的“本土化”策略,正可以创造这方面的条件。乡土的经典诗文所涉及的那些人、事、景,有的是孩子早已听过的街坊闲聊;有的是已了解了的相关故事、传说;有的是游览过的文化胜迹;有的是参观过的名人名居„„显然,所有这些亲身感觉,都会有助于对相关经典诗文的解读,并激发出诵读的意趣和情感。

三是优化“读行结合”的教育策略。经典诗文的诵读,归根结底只是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相接触。小学生虽然可以借助想象和图画来解读,但毕竟与那些人和事相距遥远而难免阻隔遮蔽,影响诵读的有效性。“本土化”教学策略正可以弥补这一点,容易解决经典诗文诵读中的“读行结合”的问题,即诵读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可以参观经典诗文作者的故里或旧居;可以采访他们曾经的遗迹和行踪;可以游览诗文描写的景观和风貌;也可以收集这些名士学人的轶事和传说。如此把“读”、“行”结合起来,自然可以使诗文经典诵读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是追求“课程资源”的本土立场。新课改力主开发课程教育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十分鲜明地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应坚定“各地区都蕴藏着”的本土立场,树立本土自信。因为这些资源可以就地采用、信手拈来,节约成本;而且这些本土资源为学生所了解、所亲近,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魅力。另一方面,家乡之爱的教育价值无可限量。著名文学家绍兴人柯灵说得好,“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所以,创设“本土化”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也正体现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根本方向。

2.从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来看

国家“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优秀文化渗透到中小学课程当中”;在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而易见,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这是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

3.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其发展曲线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依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发展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便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

更为显著,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三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至多保留在这个水平上,往往二十岁以后,由于心境的不平衡,还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减退。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不相同,理解力从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虽缓慢上升,但无明显进展,十八岁以后才渐渐成熟,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思考的训练,理解力会一生维持其上升曲线。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在其十三岁以前是以记忆力的发展为主的,少年时期的儿童,处于既有能力记忆也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因此,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不仅有利于开发智力,更有利于陶冶情操,使其受益终生。

儿童的经典诗文教育,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道德的建设问题,关系到人文素养的重构问题。面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最迫切的做法在于发扬传统文化,重塑经典文化的精神。让孩子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

(二)学习与教学建议

首先,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多样化,应该不是雷同重复的“多本化”。因此我们没有局限于模仿式地搞经典诗文的选读本,而是追求“本土化”的个性。教师开展“本土化诗文经典诵读”教学中,除了使用学校统一编写的诵读教材外,还要根据年级学段特点设计“诵读”内容,做到便于学生自读,使校本教材真正体现既是一种“教材”,更是一种“学材”。

其次,在诵读课程教学中努力体现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与时间。学校除在每周二上午安排一课时“快乐阅读”课外,还允许在周五下午的综合活动时间内,自主选择参加“经典诵读俱乐部”活动。

再次,在诵读课程教学中积极拓展学生诵读的渠道。利用家长的资源优势,要求“亲子”共读经典,学校定期举行“亲子读书交流会”、“亲子读书征文比赛”、“亲子诗文吟唱会”等,鼓励家长参与“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诵读的热情。

第四,在诵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搭建“本土经典诵读”的平台,或是组织校外活动社团,或是为学生在名胜古迹景点办卡,或是与新闻媒体联系等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参与“访问”“调查”“游览”“做导游”“写春联”等与本土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

第五,诵读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教师面授的方式解读,可以讨论方式悟读,可以观看媒体视频导读,可以“作业”方式促读,也可以用作品展示的方式趣读。灵活多样的诵读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益。

(三)评价建议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对“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进行评价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诵读教学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立足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重视激励。评价重在彰显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评价中即时发现学生在诵读活动中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及鼓励,以激励和维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重视过程。评价重在学生诵读中的参与度。关注学生在诵读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其参与的程度,强调让学生自己来改进学习。

(3)重视体验。评价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学习规律,创新性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2.评价的内容及表述

(1)对学生的评价

内容为三方面:对“本土经典诗文”诵读的态度和兴趣;对“本土经典诗文”知识的了解及意境的理解;对“本土经典诗文”语言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评价注重三结合三优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优先,在与他人评价中有冲突时,以自我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优先,在结果与过程不一致时,以过程评价为主;激励评价优先,在确定学生诵读成绩时采用“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制,不设“不合格”等次。

(2)对教师的评价

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具体表现为对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培训、教学研究的情况,校本课程备课、上课的情况,以及学生校本课程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评价。采用“A、B”两种形式来表述评价成绩。

3.评价方式及方法

鉴于“绍兴本土经典诵读”课程教学的开放性,所以我们采用的也是动态性的评价,大致推出下几种评价的方式:

(1) “整合”式测评。即把本土经典诗文的学习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学诗文后,或是自由组合,上台表演,再现诗文意境;或是给诗文配乐朗读;或是给诗文配上相应的画面;或是编写小剧本等,以培养合作精神与创造性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现的是大语文教育理念。

(2) “活用”式测评。重点评价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生能否仿写童谣,学写诗词,撰写对联,或图文并茂地设计小报、制作读书卡片等能力。许多教师与学生对古诗文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古诗文是一种过去的、正在衰落而最终消亡的语言,这无疑是认识上的偏轨。实际上,现代许多优美、精炼的成语、名言都来自于古诗文。真正读懂了古诗文,才能对这些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语”有本质意义上的正确把握。

(3)“考级”式测评 。以考级来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考级内容包括课外阅读的数量、活动参与的次数、诗文背诵的数量,诗文意境理解的程度等方面。形式分必考、自选和平时三部分,其中必考的内容学期初确定,期末通过趣味测试卷的形式进行,难度不大,学生人人参与,达标即为一级;自选的形式可多样,如吟诵、歌唱、表演、作诗、诗配画、展示诵读本、办诵读小报等,参与的学生可在原来的级数上上升一级;平时诵读情况主要是是根据课外阅读量和参加班级和学校的诵读活动情况来评定,积极参与的可再升一级。考级结束后,各班评选出“品味经典小名士”,颁发证书。以教师为主,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展示”式测评。突破以单一的书面测试来评价学生诵读的方式,改变由教师独自评价的权威方式,而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相评的方式。学校定期举行诵读成果展示活动,各年级、各班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举行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的展示活动。展示可以邀请老师及家长参与(在评分中可加分),以此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与相互学习的能力。

(5)“存档”式测评。巧用“诵读经典诗文能力发展记录袋”。所谓“记录袋”,就是记录下学生在本土经典诵读中的点滴收获。“记录袋”包括两项重要内容,一是“成功的记录”,它包括学生最满意的一张预习表、最满意的一份诵读作业、最有创意的一次活动设想等等。另一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因为“记录袋”里留下的内容每学年是在变化的,因此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从而更有目的、有信心地去追求更高的诵读目标。

具体做法例举一隅:

①课前学习的评价

课前资料积累卡

评价方法:每项预习结果满分为5分,由四人学习小组根据预习的好差平均打分,把自己觉得满意的预习表放入成长档案袋里。

②课中学习的评价

“自评状况”打分方法:根据前面的选择内容:如果是“能”的就打“A”,得分为5分;“基本上能”打“B”,得分为4分;“不太能”打“C”档,得分为3分;“基本上不能”打“D”档,得分为1—2分。最后算出总分。

③教师激励性评价语(略)

五、推进学科建设的具体校本教研载体与策略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采用的是“本土化”策略。应该是一项具有普适性的策略。它不仅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适用,在全国各地也同样适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乡贤名士,也都有相应的传世之作而可以称之为经典的诗文。从多读乡土经典诗文入手,进而亲近属于全民族的经典诗文,

无疑是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一条实现有效诵读的绿色通道。我们在“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五大”操作策略。

(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基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以感受古越文化为起点——浅吟轻唱诵古韵,悠悠诗情明我心

(三)以校本教材开发为焦点——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以班队综合活动为靓点——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五)以融入课堂文化为重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策略之一:元认知策略 我们把学生在学习一首本土经典诗文时所运用的主要学习策略归纳为五个:以旧带新、引出新诗;咬文嚼字,品悟诗意;播放“电影”,引入意境;唱诗编诗,升华诗情;以诗带诗,拓展诗量。

策略之二: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即使学生把诗的每词每字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解释到位。这是诗词,特别是古诗词语言跳跃性的特征。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译句体境 ,触发想象;补白诗意 促发想象;体验美境 激发想象。通过发挥想象,来体验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策略之三: 熟读成诵法 要求学生每天在语文课前吟诵已学的诗文,并在一定时间内,熟读一定篇目的诗文。

策略之四:分类吟诵法 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如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策略之五:合作吟诵法 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师生合作背诵、接龙式背诵,有时问答诵读等等。灵活且富有变化的诵读,避免了诵读的枯燥性。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吟诵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六、推进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与机制建设

学校建立了与校本学科课程相配套的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的实施。

(1)以校长为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策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并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导处、教研室具体负责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督促课程教学的运作;确定开设的科目和开设的时间;对具体的教学进行指导和落实;对课程日常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建档存档。。

(2)语文课程组在课程纲要的指导下,组织好教师的教学流程管理工作:组织好成员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的理论知识,明确本课程实施的目的、任务,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课程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按模块制定教学计划;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督促教师把子课题研究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次课程研讨活动中,并及时记录课后反思,教学案例、体会等第一手原始资料。

(3)学校每年拨出不少于10万元经费,用于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七、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与研讨活动安排进程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课程组的老师们,将深入理解本土及全民族的传统经典诗文,推进“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的研究:进行校本课程教材的进一步开发;经典诗文诵读多种课型的创设;系列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构建、最佳模式研究。

第一阶段:编写“本土经典诵读”课程的纲要; 组建课程开发组,编写本土经典诵读教材;开设专题诵读课程,使诵读教学进入常态化;形成诵读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通过研究探索,创新经典诗文诵读的方法,找到有效性诵读的途径;经典诗文诵读多种课型的创设;系列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构建、最佳模式研究。

第三阶段: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并实施。对课程进行总结性评估,撰写评估报告,进行成果展示,推广课程教学经验。


相关内容

  •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 新桥中学读书节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 新桥中学读书节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基于此种认识,我校把"中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规 ...

  • 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 一、指导思想 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基于此种认识,我校把“中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板块之一。优秀的古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 ...

  • 2011-2011学年度县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研室本学年度初中教学教研计划的整体安排,以有效教学年活动为契机,围绕“有效课堂,智慧课堂”这一根本性目标,以教师队伍的培养为目的,打造以“研究、合作、组织、服务”为特征的“本土化”专业引领队伍,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务实有效、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机制,建设“结对、联片、论坛、研 ...

  • "三进"工作学校实施方案
  • 口岸第二初级中学 "三进"工作实施方案 "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活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为保证我校"三进"活动规范.有序.高效.深入地推进,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

  • "小学古诗文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 ××× 2012-4-18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然而 ...

  • 33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方案
  • 诵读经典,书香育人 ---- 李场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活动方案 灵璧县李场小学 二0一一年二月 诵读经典,书香育人 ----李场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活动方案 指导思想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 ...

  • 经典诵读汇报材料
  • 读书伴成长,书香满校园 ----庆阳市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汇报材料 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三年来,我校一直把"诵读国学经典"作为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丰 富学校人文底蕴,创设师生浓郁读书氛围的重要活动来开展.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全员参与 开展经典诵读工程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 ...

  • 2015-2016第一学期初中语文科组活动记录
  • 教研活动记录 教 研 组: 初中语文 负责人姓名: 肖吕好 20 15 - 20 16 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活动主题:学习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并制定本科组工作计划 主持人(负责人): 沙开华 记录: 肖吕好 参与人员: 活动过程详细记录: 1.学习<刘渡中心学校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