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中民族偏见现象调查报告

高校大学生中民族偏见现象调查报告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一、调查组成员

赖筱萌 钟贞贞 莫娟 钟丽龙 郑月秋 段玮慧 段炼 庄诚卉

组长:赖筱萌

调研积极分子:段玮慧 钟贞贞

二、调查内容

本小组的调查内容集中在三个部分:第一,高校大学生中(以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学生为例)民族偏见现象的现状,第二,在高校大学生中出现民族偏见现象的原因,第三,高校大学生认为消除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对策。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方式:本小组综合采取了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对民族偏见现象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本小组的调查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省份,其中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他们分属于二十多个不同的民族,有一定的代表性,排除个别无效问卷,此次调查基本可以如实反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偏见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

3.调研日程:

① 09年5月5日,本小组八位成员召开了研讨会,进行了任务分工,问卷设计,讨论了问卷发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② 5月6日至5月15日,本小组各位成员分别在网上和学校里派放并回收了200多份调查问卷,同时进行了深度采访,其中,纸质问卷覆盖了中央民族大学十多个院系的寝室,而深度访谈的对象是来自10个不同民族成份的23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

③ 5月16日至5月18日,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研报告。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㈠调查问卷

1. 超过90%的同学基本上没有因为自己的民族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可见,在高校大学生当中,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民族偏见现象,可以断言,高校大学生中的民族偏见现象并不严重。如图:

2. 对于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看法,多数同学表示,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都可以接受,否则的话则不可以。

3. 对于当前少数民族的一些优惠政策,多数学生认为应当支持。

4. 对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很多学生表示仅了解一点,甚至,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仅仅是略知一二,值得高兴的是,大多数学生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表示很感兴趣,倘若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对此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那我们对灿烂民族文化的传承恐怕就难以为继了。

5. 在中央民族大学这样一个集五十六个民族儿女一堂的学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与不同民族的学生有很频繁地接触,少数民族也必然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民族偏见,本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学生比较明智和理性,不会因为个人进而对该学生所在民族形成不愉快的印象,但剩下的四成表示“会”,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当然这是个人问题。

6. 据个人经验,有些父母十分在意孩子婚恋对象的民族成分,特别是穆斯林学生的家长。从本小组调查的学生情况来看,表示会考虑这一因素的学生仅以10票优势险胜,说明高校学生当中表示会考虑民族因素的和不考虑的基本持平,难下定论。

7. 在我们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民族同化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未来民族的趋势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并非本小组所预期的——认为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的竟然没有达到40%,而“部分民族趋向汉族发展,部分民族更具本民族特色”所占的比例将近一半,甚至还有15%的学生认为差异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8. 对于如何解决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中民族偏见现象,本小组发现,接近60%的大学生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宏观政策上,而是更倾向于本民族自身认知的改善。

㈡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问卷调查的延伸,基于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比较笼统和肤浅,本小组成员又对23位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了深度采访,最终了解到如下内容:

1. 高校大学生中,本小组调查发现,有四成不会考虑婚恋对象的民族成份,

这些学生的态度比较开放,他们普遍把感情因素置于首位,而民族成份则被他们忽略掉了,这些学生透露他们从未想到过民族不同会出现什么问题,更没想到过民族成份的不同会给他们的关系造成影响,其父母也持开放态度。而高校大学生之所以考虑婚恋对象的民族成份,是因为他们存在这样的顾虑: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和宗教信仰不同产生矛盾,其中穆斯林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敏感,非穆斯林学生很坚定的向我们表示“绝不和穆斯林结婚”,而他们的父母比他们自身更看重这一问题,有些学生的父母明确叮嘱“不要和穆斯林谈恋爱”甚至维吾尔族的也被包括在内。在问及他们自身是否认为这是民族偏见的时候,他们坚决否认。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民族偏见。

2. 在设计问卷之初,本小组成员更多的认为,消除高校大学生中民族偏见

现象的主力应该是政府的政策,但结果却出乎意料,经采访发现,高校

大学生普遍认为政府的硬性政策只能独挡一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们还表示,我们应该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因为民族偏见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不是政策就能在短期内消除的,政府只能起到一个宏观的指导作用,给各民族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避免发生民族冲突等民族问题,消除民族偏见关键时需要各民族自身的认知有所改善,这就涉及到了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呈现出来的价值观问题。

3.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民族理论学习,我们一致认为,不仅是我国,甚至

是全世界的各个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那么孙中山先生的“大同社会”理想就会在民族这个层次上得以实现。但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却与此理论相悖,于是,本小组又进行了深度访问,“部分民族趋向汉族发展,部分民族更具本民族特色”的观点是这样得来的,几位持有这一观点的学生告诉笔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容易推而广之,因此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把自身独特而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不是像“随大流”一样被汉族同化,而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产品化与品牌化,笔者参加的URTP项目课题名称就是畲族文化的品牌化,政府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此外,笔者认为,广告学领域的USP法则(unique selling principle)在民族问题上依然成立,在广告学上,只有差异化的品牌才更容易激起消费者的兴趣,同理,只有特色的民族才更容易被人们记住,那么也就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是,民族同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必定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采用汉族先进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进而在意识形态上也被同化,失去自身的特色,一位壮族学生表示自己对壮族的服饰和传统节日毫无了解,更不用说壮语了,这体现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对相对落后的物质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普遍规律。民族同化如此,民族融合亦是如此,笔者不再赘言。

4. 民族偏见属于民族问题,是民族之间的问题,是民族关系不平衡的表现,

基本原因是民族之间的差异。在和少数民族同学的深入交流中,他们告诉本小组成员,他们认为经济和文化差异是导致民族偏见的主要原因,更具体一点说来,各民族在物质上奉行的生存方式,在精神上奉行的宗教信仰存在显著差别,而彼此的交往和交流欠缺更加重了这一现象,例如,因为笔者是蒙古族,所以笔者采访的一位来自南方的侗族女生问,“你家有蒙古包吗?以前你是不是骑马上学啊?”,而当笔者问及是否听说过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马头琴的时候,该生摇头表示从未听说过,也不知道属于哪个民族,民族之间的交流缺乏由此可见一般,因此,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加深理解,进而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实现和谐共处,民族和谐则中国和谐。

五、几点设想

基于上述调查,本小组得出一致结论——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民族偏见现象,只是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比较轻微的程度上,对于如何弱化甚至消除这一现象,本小组提出如下建议:

a)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

书中提到了一个“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本小组认为该观点在弱化民族偏见这一问题上有借鉴意义,因为本尼迪克特的这一理论体现的是一种以包容与开放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在民族问题上能实践这一

理论,对非己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都能以理解、包容和尊重的眼光去看待,那么就不会出现上述诸如“不要和维吾尔族人谈恋爱”的言论了。因此,本小组认为,各大高校应该继续开设民族理论课程,不仅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还应该提倡 “民族相对主义”。

b) 本小组认为,在民族认知的改善上,我们仍然应该,当然也只能靠政策

的实施,让高校大学生意识到民族偏见的危害,通过这种途径也不失为削弱民族偏见的好办法。民族问题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民族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治与乱。贞观之治的出现一部分归因于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反之,如果各民族摩擦和冲突不断,必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战乱不休的宋朝之所以短命就是最好的明证。去年3·14藏独事件就给北京奥运会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如果高校大学生能够在意识到民族偏见的危害性,那么他们还会固执的坚持自己的错误偏见吗?

c) 增进了解不仅在人际交往上必不可少,对于民族也一样,本小组坚持认

为,我国各民族学生仍然缺乏对彼此的了解,举办活动也好,组织民族理论的学习也罢,都是为了达到增进了解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否则,笔者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问及“你家住蒙古包吗?你骑马上学吗?”,难道蒙古族人民一定要住在蒙古包吗?而今的内蒙古也是一派“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景象啊!本小组认为,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特别是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活动,让各族儿女多一些交流和交往,任何摩擦和误会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消除。 d) 最后,本小组以为,民族偏见现象正如我们的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和

负责性,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这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有将其逐渐减弱,但消除民族偏见必然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发达而消失,成为历史。当某一天,我们再提及民族偏见的时候,希望它已然沾满了灰尘„„

高校大学生中民族偏见现象调查报告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一、调查组成员

赖筱萌 钟贞贞 莫娟 钟丽龙 郑月秋 段玮慧 段炼 庄诚卉

组长:赖筱萌

调研积极分子:段玮慧 钟贞贞

二、调查内容

本小组的调查内容集中在三个部分:第一,高校大学生中(以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学生为例)民族偏见现象的现状,第二,在高校大学生中出现民族偏见现象的原因,第三,高校大学生认为消除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对策。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方式:本小组综合采取了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对民族偏见现象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本小组的调查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和省份,其中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他们分属于二十多个不同的民族,有一定的代表性,排除个别无效问卷,此次调查基本可以如实反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偏见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

3.调研日程:

① 09年5月5日,本小组八位成员召开了研讨会,进行了任务分工,问卷设计,讨论了问卷发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② 5月6日至5月15日,本小组各位成员分别在网上和学校里派放并回收了200多份调查问卷,同时进行了深度采访,其中,纸质问卷覆盖了中央民族大学十多个院系的寝室,而深度访谈的对象是来自10个不同民族成份的23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

③ 5月16日至5月18日,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研报告。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㈠调查问卷

1. 超过90%的同学基本上没有因为自己的民族而受到不公平待遇,可见,在高校大学生当中,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民族偏见现象,可以断言,高校大学生中的民族偏见现象并不严重。如图:

2. 对于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看法,多数同学表示,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都可以接受,否则的话则不可以。

3. 对于当前少数民族的一些优惠政策,多数学生认为应当支持。

4. 对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很多学生表示仅了解一点,甚至,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仅仅是略知一二,值得高兴的是,大多数学生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表示很感兴趣,倘若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对此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那我们对灿烂民族文化的传承恐怕就难以为继了。

5. 在中央民族大学这样一个集五十六个民族儿女一堂的学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与不同民族的学生有很频繁地接触,少数民族也必然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民族偏见,本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学生比较明智和理性,不会因为个人进而对该学生所在民族形成不愉快的印象,但剩下的四成表示“会”,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当然这是个人问题。

6. 据个人经验,有些父母十分在意孩子婚恋对象的民族成分,特别是穆斯林学生的家长。从本小组调查的学生情况来看,表示会考虑这一因素的学生仅以10票优势险胜,说明高校学生当中表示会考虑民族因素的和不考虑的基本持平,难下定论。

7. 在我们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民族同化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未来民族的趋势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并非本小组所预期的——认为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的竟然没有达到40%,而“部分民族趋向汉族发展,部分民族更具本民族特色”所占的比例将近一半,甚至还有15%的学生认为差异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8. 对于如何解决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中民族偏见现象,本小组发现,接近60%的大学生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宏观政策上,而是更倾向于本民族自身认知的改善。

㈡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问卷调查的延伸,基于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比较笼统和肤浅,本小组成员又对23位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了深度采访,最终了解到如下内容:

1. 高校大学生中,本小组调查发现,有四成不会考虑婚恋对象的民族成份,

这些学生的态度比较开放,他们普遍把感情因素置于首位,而民族成份则被他们忽略掉了,这些学生透露他们从未想到过民族不同会出现什么问题,更没想到过民族成份的不同会给他们的关系造成影响,其父母也持开放态度。而高校大学生之所以考虑婚恋对象的民族成份,是因为他们存在这样的顾虑: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和宗教信仰不同产生矛盾,其中穆斯林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敏感,非穆斯林学生很坚定的向我们表示“绝不和穆斯林结婚”,而他们的父母比他们自身更看重这一问题,有些学生的父母明确叮嘱“不要和穆斯林谈恋爱”甚至维吾尔族的也被包括在内。在问及他们自身是否认为这是民族偏见的时候,他们坚决否认。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民族偏见。

2. 在设计问卷之初,本小组成员更多的认为,消除高校大学生中民族偏见

现象的主力应该是政府的政策,但结果却出乎意料,经采访发现,高校

大学生普遍认为政府的硬性政策只能独挡一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们还表示,我们应该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因为民族偏见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不是政策就能在短期内消除的,政府只能起到一个宏观的指导作用,给各民族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避免发生民族冲突等民族问题,消除民族偏见关键时需要各民族自身的认知有所改善,这就涉及到了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呈现出来的价值观问题。

3.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民族理论学习,我们一致认为,不仅是我国,甚至

是全世界的各个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那么孙中山先生的“大同社会”理想就会在民族这个层次上得以实现。但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却与此理论相悖,于是,本小组又进行了深度访问,“部分民族趋向汉族发展,部分民族更具本民族特色”的观点是这样得来的,几位持有这一观点的学生告诉笔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容易推而广之,因此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把自身独特而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不是像“随大流”一样被汉族同化,而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产品化与品牌化,笔者参加的URTP项目课题名称就是畲族文化的品牌化,政府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此外,笔者认为,广告学领域的USP法则(unique selling principle)在民族问题上依然成立,在广告学上,只有差异化的品牌才更容易激起消费者的兴趣,同理,只有特色的民族才更容易被人们记住,那么也就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是,民族同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必定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采用汉族先进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进而在意识形态上也被同化,失去自身的特色,一位壮族学生表示自己对壮族的服饰和传统节日毫无了解,更不用说壮语了,这体现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对相对落后的物质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普遍规律。民族同化如此,民族融合亦是如此,笔者不再赘言。

4. 民族偏见属于民族问题,是民族之间的问题,是民族关系不平衡的表现,

基本原因是民族之间的差异。在和少数民族同学的深入交流中,他们告诉本小组成员,他们认为经济和文化差异是导致民族偏见的主要原因,更具体一点说来,各民族在物质上奉行的生存方式,在精神上奉行的宗教信仰存在显著差别,而彼此的交往和交流欠缺更加重了这一现象,例如,因为笔者是蒙古族,所以笔者采访的一位来自南方的侗族女生问,“你家有蒙古包吗?以前你是不是骑马上学啊?”,而当笔者问及是否听说过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马头琴的时候,该生摇头表示从未听说过,也不知道属于哪个民族,民族之间的交流缺乏由此可见一般,因此,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加深理解,进而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实现和谐共处,民族和谐则中国和谐。

五、几点设想

基于上述调查,本小组得出一致结论——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民族偏见现象,只是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比较轻微的程度上,对于如何弱化甚至消除这一现象,本小组提出如下建议:

a)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

书中提到了一个“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本小组认为该观点在弱化民族偏见这一问题上有借鉴意义,因为本尼迪克特的这一理论体现的是一种以包容与开放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在民族问题上能实践这一

理论,对非己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都能以理解、包容和尊重的眼光去看待,那么就不会出现上述诸如“不要和维吾尔族人谈恋爱”的言论了。因此,本小组认为,各大高校应该继续开设民族理论课程,不仅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还应该提倡 “民族相对主义”。

b) 本小组认为,在民族认知的改善上,我们仍然应该,当然也只能靠政策

的实施,让高校大学生意识到民族偏见的危害,通过这种途径也不失为削弱民族偏见的好办法。民族问题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民族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治与乱。贞观之治的出现一部分归因于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反之,如果各民族摩擦和冲突不断,必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战乱不休的宋朝之所以短命就是最好的明证。去年3·14藏独事件就给北京奥运会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如果高校大学生能够在意识到民族偏见的危害性,那么他们还会固执的坚持自己的错误偏见吗?

c) 增进了解不仅在人际交往上必不可少,对于民族也一样,本小组坚持认

为,我国各民族学生仍然缺乏对彼此的了解,举办活动也好,组织民族理论的学习也罢,都是为了达到增进了解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否则,笔者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问及“你家住蒙古包吗?你骑马上学吗?”,难道蒙古族人民一定要住在蒙古包吗?而今的内蒙古也是一派“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景象啊!本小组认为,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特别是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活动,让各族儿女多一些交流和交往,任何摩擦和误会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消除。 d) 最后,本小组以为,民族偏见现象正如我们的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和

负责性,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这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有将其逐渐减弱,但消除民族偏见必然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发达而消失,成为历史。当某一天,我们再提及民族偏见的时候,希望它已然沾满了灰尘„„


相关内容

  •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摘要]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主阵地,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氛围赋予了廉政文化建设更丰富的内容,即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同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校和社会的 ...

  • 北京某两所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为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某两所高校在校生1312人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学生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性交.血液.母婴)认知较清楚(92.9%.93.9%. ...

  • 论怎样处理就业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
  • 摘要:通过对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的大学生进行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大连民族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上存在性别歧视的原因. 关键词:大连民族学院:就业:性别歧视: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07-01 多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男女就业平 ...

  •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慢慢增大.与此同时它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就搜集众多学者观点及部分文献信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并 ...

  • (全英文论文)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
  • 办学与管理 第6期(总第538期)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 綦群高 王英姿 [摘要]待遇.条件.政策.工作环境和少数领导观念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就要给他们一个崇高的名义.一个充足的理由.一个可预期的发展空间.一个正常流动的退出机制和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优 ...

  •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 民族研究 年第 期"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 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滕星"马效义 本文是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优惠政策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是对中国高等教 育招收少数民族学生降低分数段优惠政策的讨论 二是对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的设置 招生与培养政策 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三 ...

  • 论文条形图版切牌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题目:关于兰州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 所在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指导教师:切排 作者:魏渊博 张 辉 蒋永杰 赵凌飞 母轲宇 兰州大学 2014年10月7号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由此带来的价值多元.信仰多元,从而也使大学生的信仰也日益多样化.一直受 ...

  •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人文释义
  • 摘 要: 本文讨论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从高校的学生个体层面.校园文化层面及和谐社会层面论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人文精神.阳光体育是确保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保证,有利于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阳光体育的核心价值是教育和娱乐;在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