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摘要】服饰是人类历经千年万年所流传下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集遮掩、实用、美观为一体。而中西方的服饰的差异则是生活习惯、审美、文化观念差别的重要体现。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外形、色彩、图案等方面讲述中西方服饰之下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服饰中西方色彩图案审美传统

1. 中西方服饰特点及对比

1.1. 外形

中国人素来在穿衣方面比较保守与矜持,不喜欢大胆而奔放的打扮样式,所以服饰一般以遮与包为主,在传统服饰中尤其体现。而遮羞,也被认为是服饰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之蔽后。”所以,中国服饰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人包裹起来,很少有大片露出身体的结构及样式;而西方服饰则比较奔放,在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时候,西方服饰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强调和突出人体的线条美,如紧身胸衣、臀垫等等。在洛可可时期,为体现纤弱动人的腰肢,女子要从未成熟少女开始,日夜束身。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画作和影视剧中的西方男女所着服饰都比较大胆,并且身材也更加突出明显。

中国着装注重整体的端庄,传统文化对于奇装异服都比较排斥。如《左传》中有一节描述了一个人穿着一身偏衣,则被人称作“尤奇无常”,是“疯子也不愿意穿的服装”,故中国传统服饰都是比较正统的,很少有奇异打扮的出现;而西方很多时候都将穿着奇特作为一个人的个性,有的服饰是由不同布料东拼西凑剪辑而成。

1.2. 色彩

中国传统中将青、赤、白、黑、黄定义为正色,而将这几种颜色所混合调制出的颜色成为间色。而正色则是比较正统,间色就比较偏。“恶紫之夺朱也”中,“朱”为正色,“紫”为间色。黄色则是作为帝王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明黄色只能是皇帝穿着在身,其他王亲贵族、官员及寻常百姓只能穿着深黄或者带朱色的杏黄。赤,象征着太阳、火、血,也象征着喜庆,所以也是吉祥的颜色。而黑白,则是代表丧事。自古就有红白事一说,白色和黑色都是不吉的颜色。

西方则恰恰相反,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至高无上的纯洁,也是高贵的象征。我们所看到的贵族女子穿着服饰,都以白色为主。而黑色在英国文化中也象征着高贵,黑天鹅绒和黑缎在贵族女性之中也十分受欢迎,黑西装则是优雅尊贵的一大代表。

1.3. 图案

在中国文化中,龙凤是阶级地位的象征也是有名的图腾,它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等级地位,庄重且威严。龙袍只有皇帝才有权力穿着,凤冠一般也只有王、后才有权力戴。而中国服饰对于图案也是相对比较注重,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些刺绣图案,包括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几何式样等,都为服饰增添美感,更显精致。而福禄寿喜、鹤鹿同春等则又为服装增加了吉祥喜庆的寓意。

西方服饰上的图案则不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如洛可可时期注重自然,图案就以大量自然花卉为主题,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再用茎蔓把花卉联系起来,显得格外动感流畅,看起来又唯美;文艺复兴时期纹饰图案和立体装饰极尽奢华与富丽,花卉图样相较于洛可可时期,更加华丽,且由于对异教世界及其神话传说的重新认知,用上了雄狮及飞鹰的图案。

1.4. 材料

中国传统服饰采用的主要有丝、棉、麻等。中国的丝织物品种十分多样,如绮、纨、缟素等,很多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关于丝织物的描写,如云罗、锦衣、轻纱等。而这类丝织物基本是属于供贵族穿着的,一些贫者或普通人家则穿着“大布”,大布即麻纤维所制成,手感比较粗糙。

古代西方的服装面料主要是半毛织物和亚麻布。由于东方文明的引进,中世纪西方已有了许多名贵的面料,除东方丝绸、锦缎之外,还有天鹅绒、高级毛料、北欧的珍贵裘皮等。

2. 中西方服饰产生差异的原因

2.1. 审美

上文已经讲到过中国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就是“遮”,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是密切相关的。就好比一个美女不应该是裸露地出现在人面前,而是应该比较含蓄又带有些许的朦胧感,“犹抱琵琶半遮面”才是最美的状态。而一些轻纱所制成的服饰,则又给人一种飘逸的灵动之美,比如说“小龙女”这个人物,虽然是小说杜撰的角色,但是在看到书中描写的内容以及呈现在电视上的形象,白衣飘飘如同仙女一般。同时,国人常以和谐为美,讲求服装整体的和谐程度,所以一些奇装异服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并不是“美”的形态。

西方传统的服饰则是倾向于对于人体线条的突出。女装在前面用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后臀部用臀垫高高翘起,整个外形呈前挺后翘的特征。整个服装的设计都非常凸显女性化和其身材线条的特点。他们不羞于露出自己的身材,并且认为这是美的一种象征和强调。

2.2. 文化观念

儒家思想中对于穿衣的一个要求或者说一个观念就是“文质彬彬”,而道家的观念则是“披褐怀玉”。两者都是对衣着持一种优雅庄重的态度。中国向来注重礼教,衣着体现的是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和对看的人的尊重程度。若是一个人露出肌肤便出门,则是会被称作是不雅甚至下贱之人。这一点在古代女子身上尤为明显,封建社会女子缺乏自我维护尊严的权力,有段时间或一些地区,她们出门“必拥蔽其面”。另外,中国讲究“天人合一”,致力于达到人和自然的融合,所以服饰都比较平面及飘逸,同时性别差异也不明显。

西方则是相反,他们的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突出人的个性。西方人认为服饰是体现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也热衷于通过服饰表现自我,标榜自我。尤其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倡导个性解放,思想也更为开放,服装艺术也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人更多喜爱奇装异服,在现代也是如此,像Lady Gaga,奇特的装扮夺人眼球,也是突出自我,解放个性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中西方人自身条件的差异

东方人的身材和五官,相对于西方人都比较平面单薄,在这种外形不是够立体的情况之下,服装也跟着比较平面,以掩盖自身缺点;西方人五官和身材都比较立体饱满,穿着凸显身材的服饰会为美加分。

3. 中西方相互影响演变的现代服装

3.1. 有利影响结果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碰撞,吸收互相的优点,使服饰更添魅力。中国的旗袍原本是直线裁剪,但是近几个世纪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受到了西方审美和裁剪技术的影响,旗袍的处理一改以往的裁剪方式,变得更为立体,也更加注重突出女性的线条美。西方服饰也开始吸收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点,一些国外大牌的设计开始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东方美”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看点也是一大亮点。而两者的融合而产生的许多现代服装,则是集飘逸与优雅,性感与大气为一体,这样的包容和和谐,也是文明

的一大进步。

3.2. 不利影响结果

凡事有利则有弊,东西方服饰的碰撞和互相影响带来了新一派的美的同时,两种文化本身却在遭受着同样的文化灭绝。在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穿汉服和传统服饰的了,旗袍更是只在橱窗中以非常高昂的价格展示着。同样,一些英伦古典风的服饰在国外大街上也很少看到。或许在几个世纪之后,这些传统的优雅的文化只能在书本影像资料或者博物馆中见到。所以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文明,加入西方元素到我们生活中之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这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不可以流失的无价之宝。西方的一些文化也同样。

参考文献

[1]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宋宏.西方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陈希希.中西方服饰文化

[4]张乃仁.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摘要】服饰是人类历经千年万年所流传下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集遮掩、实用、美观为一体。而中西方的服饰的差异则是生活习惯、审美、文化观念差别的重要体现。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外形、色彩、图案等方面讲述中西方服饰之下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服饰中西方色彩图案审美传统

1. 中西方服饰特点及对比

1.1. 外形

中国人素来在穿衣方面比较保守与矜持,不喜欢大胆而奔放的打扮样式,所以服饰一般以遮与包为主,在传统服饰中尤其体现。而遮羞,也被认为是服饰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之蔽后。”所以,中国服饰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人包裹起来,很少有大片露出身体的结构及样式;而西方服饰则比较奔放,在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时候,西方服饰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强调和突出人体的线条美,如紧身胸衣、臀垫等等。在洛可可时期,为体现纤弱动人的腰肢,女子要从未成熟少女开始,日夜束身。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画作和影视剧中的西方男女所着服饰都比较大胆,并且身材也更加突出明显。

中国着装注重整体的端庄,传统文化对于奇装异服都比较排斥。如《左传》中有一节描述了一个人穿着一身偏衣,则被人称作“尤奇无常”,是“疯子也不愿意穿的服装”,故中国传统服饰都是比较正统的,很少有奇异打扮的出现;而西方很多时候都将穿着奇特作为一个人的个性,有的服饰是由不同布料东拼西凑剪辑而成。

1.2. 色彩

中国传统中将青、赤、白、黑、黄定义为正色,而将这几种颜色所混合调制出的颜色成为间色。而正色则是比较正统,间色就比较偏。“恶紫之夺朱也”中,“朱”为正色,“紫”为间色。黄色则是作为帝王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明黄色只能是皇帝穿着在身,其他王亲贵族、官员及寻常百姓只能穿着深黄或者带朱色的杏黄。赤,象征着太阳、火、血,也象征着喜庆,所以也是吉祥的颜色。而黑白,则是代表丧事。自古就有红白事一说,白色和黑色都是不吉的颜色。

西方则恰恰相反,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至高无上的纯洁,也是高贵的象征。我们所看到的贵族女子穿着服饰,都以白色为主。而黑色在英国文化中也象征着高贵,黑天鹅绒和黑缎在贵族女性之中也十分受欢迎,黑西装则是优雅尊贵的一大代表。

1.3. 图案

在中国文化中,龙凤是阶级地位的象征也是有名的图腾,它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等级地位,庄重且威严。龙袍只有皇帝才有权力穿着,凤冠一般也只有王、后才有权力戴。而中国服饰对于图案也是相对比较注重,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些刺绣图案,包括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几何式样等,都为服饰增添美感,更显精致。而福禄寿喜、鹤鹿同春等则又为服装增加了吉祥喜庆的寓意。

西方服饰上的图案则不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如洛可可时期注重自然,图案就以大量自然花卉为主题,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再用茎蔓把花卉联系起来,显得格外动感流畅,看起来又唯美;文艺复兴时期纹饰图案和立体装饰极尽奢华与富丽,花卉图样相较于洛可可时期,更加华丽,且由于对异教世界及其神话传说的重新认知,用上了雄狮及飞鹰的图案。

1.4. 材料

中国传统服饰采用的主要有丝、棉、麻等。中国的丝织物品种十分多样,如绮、纨、缟素等,很多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关于丝织物的描写,如云罗、锦衣、轻纱等。而这类丝织物基本是属于供贵族穿着的,一些贫者或普通人家则穿着“大布”,大布即麻纤维所制成,手感比较粗糙。

古代西方的服装面料主要是半毛织物和亚麻布。由于东方文明的引进,中世纪西方已有了许多名贵的面料,除东方丝绸、锦缎之外,还有天鹅绒、高级毛料、北欧的珍贵裘皮等。

2. 中西方服饰产生差异的原因

2.1. 审美

上文已经讲到过中国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就是“遮”,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是密切相关的。就好比一个美女不应该是裸露地出现在人面前,而是应该比较含蓄又带有些许的朦胧感,“犹抱琵琶半遮面”才是最美的状态。而一些轻纱所制成的服饰,则又给人一种飘逸的灵动之美,比如说“小龙女”这个人物,虽然是小说杜撰的角色,但是在看到书中描写的内容以及呈现在电视上的形象,白衣飘飘如同仙女一般。同时,国人常以和谐为美,讲求服装整体的和谐程度,所以一些奇装异服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并不是“美”的形态。

西方传统的服饰则是倾向于对于人体线条的突出。女装在前面用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后臀部用臀垫高高翘起,整个外形呈前挺后翘的特征。整个服装的设计都非常凸显女性化和其身材线条的特点。他们不羞于露出自己的身材,并且认为这是美的一种象征和强调。

2.2. 文化观念

儒家思想中对于穿衣的一个要求或者说一个观念就是“文质彬彬”,而道家的观念则是“披褐怀玉”。两者都是对衣着持一种优雅庄重的态度。中国向来注重礼教,衣着体现的是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和对看的人的尊重程度。若是一个人露出肌肤便出门,则是会被称作是不雅甚至下贱之人。这一点在古代女子身上尤为明显,封建社会女子缺乏自我维护尊严的权力,有段时间或一些地区,她们出门“必拥蔽其面”。另外,中国讲究“天人合一”,致力于达到人和自然的融合,所以服饰都比较平面及飘逸,同时性别差异也不明显。

西方则是相反,他们的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突出人的个性。西方人认为服饰是体现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也热衷于通过服饰表现自我,标榜自我。尤其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倡导个性解放,思想也更为开放,服装艺术也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人更多喜爱奇装异服,在现代也是如此,像Lady Gaga,奇特的装扮夺人眼球,也是突出自我,解放个性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中西方人自身条件的差异

东方人的身材和五官,相对于西方人都比较平面单薄,在这种外形不是够立体的情况之下,服装也跟着比较平面,以掩盖自身缺点;西方人五官和身材都比较立体饱满,穿着凸显身材的服饰会为美加分。

3. 中西方相互影响演变的现代服装

3.1. 有利影响结果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碰撞,吸收互相的优点,使服饰更添魅力。中国的旗袍原本是直线裁剪,但是近几个世纪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受到了西方审美和裁剪技术的影响,旗袍的处理一改以往的裁剪方式,变得更为立体,也更加注重突出女性的线条美。西方服饰也开始吸收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点,一些国外大牌的设计开始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东方美”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看点也是一大亮点。而两者的融合而产生的许多现代服装,则是集飘逸与优雅,性感与大气为一体,这样的包容和和谐,也是文明

的一大进步。

3.2. 不利影响结果

凡事有利则有弊,东西方服饰的碰撞和互相影响带来了新一派的美的同时,两种文化本身却在遭受着同样的文化灭绝。在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穿汉服和传统服饰的了,旗袍更是只在橱窗中以非常高昂的价格展示着。同样,一些英伦古典风的服饰在国外大街上也很少看到。或许在几个世纪之后,这些传统的优雅的文化只能在书本影像资料或者博物馆中见到。所以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文明,加入西方元素到我们生活中之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这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不可以流失的无价之宝。西方的一些文化也同样。

参考文献

[1]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宋宏.西方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陈希希.中西方服饰文化

[4]张乃仁.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相关内容

  •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外国语学院 英语2班 岳奇 2014102034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服装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同时.影响服装发展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战争.意识形态,还有地域上的差别.中国人的服装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 ...

  • 中西方服装审美意识的差异
  • 1 前言 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历史,服装也不例外.对于服装的发展来说,首先,是具有继承性的.虽然远古服装以兽皮.动物韧带为服装材料,与现代服装相比,更是面目全非.但是在每一个服装发展的时期,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上一期元素得到继承.不同地区的风貌千差万别,服装的原始风格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多姿多彩,决定了数千 ...

  • 跨文化交流
  •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一转眼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已经完成了整书的学习,在这短短的11周里,王培英老师带领我们在世界的文化中畅游,体会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对不同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体悟,那就是不管是哪种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观念 ...

  • 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 第23卷 第5期2004年10月天 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TIANJINPOLYTECHNICUNIVERSITYVol.23 No.5 October 2004 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马 昀,马大力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160) X 摘 要: ...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 [知识拓展]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特征:①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②中国近代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化色彩,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影响:①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 ...

  • 浅论近代中外服装交流的媒介
  • 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艰辛历程,鲜明地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个性特征,同时还生动地体现了不同服装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国近代服装先后经历了满汉融合."土洋结合","中山装"的流行.旗袍盛行," ...

  •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特点探析
  •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女性服饰的变化尤为显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多元化.时装化.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中不管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还是社会走向文明开化的趋势所致,都促成了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 [关键词]民国时 ...

  • 外国的文明礼仪
  • 国内外礼仪文化 礼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 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 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 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 ...

  • 浓缩时代风情的服装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浓缩时代风情的服装 常  诚 中国服饰文化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两万年前,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先民已经佩戴饰品,而且先民们已不满足简单地取用动植物材料,因而发明了用针缝制兽皮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的服饰种类已经有了祭礼服.朝会服.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