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

二〇一四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颀( qí )长 横亘(gèng) 消声匿迹(nì) 怒不可遏(è) ....

B.隽(jùn)逸 剽(biāo)悍 相提并论(xiāng) 金碧辉煌(huáng) ....C.罹(1í)难 潜力(qiǎn) 大相径庭(jìng) 众志成城(zhîng) ....D.骚乱(sāo) 附和(hè) 彬彬有礼 (bīn) 韬光养晦(huì)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点缀 狼藉 人声鼎沸 深恶痛疾 B.妖娆 静谧 更胜一筹 骇人听闻 C.嶙峋 惭怍 重倒覆辙 根深帝固 D.籍贯 拮据 苦心孤诣 中流砥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王安石《伤仲永》)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吴均《与朱元思书》) .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D.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抵挡)有余。(《墨子·公输》) ..4. 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完成自主开发宇航服的研究,即将进入 阶段。 (2)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这种 的滥杀无辜的行径。 (3) 你尽了力, 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A.试验 卑劣 只要/就 B.实验 卑鄙 只有/就 C.试验 卑鄙 虽然/但是 D.实验 卑劣 即使/就 5.对下面复句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A .一重复句,转折关系。 B .一重复句,因果关系。

C .二重复句,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因果关系

D .二重复句,第一重是因果关系,第二重也是因果关系 6.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

A.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秦风·蒹葭》)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默默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7.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比喻)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了法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德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B.《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文中的夏洛克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C.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鸿雁”代书信。 D.小说《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活泼的少年英雄。 二、(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海燕》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4小题。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9.对“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一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熄灭”等词突出了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B.写出了大海和闪电的搏斗,反映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 C.这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D.大海战胜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善战。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能用括号里的词替换的一项是( )

A.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砸)

B.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飞舞) ..C.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曲折) ..D.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激烈) ..

11.文中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意在突出海燕的( ) A.勇敢高傲 B.热情乐观 C.敏感聪慧 D.敏捷矫健 12.能概括海鸥、海鸭、企鹅本质特点的词语是( )

A.呻吟 飞窜 B. 恐惧 蠢笨 C.吓坏了 躲藏 D.恐惧 胆怯 13.对这几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与闪电激战,象征了革命斗争的进一步激化。

B.战斗以大海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人民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 C.海燕在文中的几次大声疾呼,点出了海燕“预言家”的本质特征

D.文中的暴风雨象征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空前的无产阶级革命。

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文笔粗犷,气势磅礴。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

阅读《故宫博物院》里的三段文字,完成15—18题。

①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②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③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15.第一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下定义 作比较 B.作比较 引用 C.举例子 作比较 D.作诠释 举例子 16.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说明 抒情 B.抒情 议论 C.描写 议论 D.叙述 说明 17.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三段文字大体按照参观路线,由北到南逐次详略得当的介绍了后三宫的情况。 B.文章最后一段写在故宫对面的山上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既呼应前文,也是读者此时的由衷感受。

C.选文第三段使用逻辑顺序。本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D.选文用语准确而简练,和全文保持一致。 18.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B.“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一句中,修饰语“毫无拥挤和重复”的使用值得商榷,说明文的语言应该讲究准确,话不能说的太死。 C.文章几乎每个自然节都有交代地点的词语,更显示了说明文层次的清晰。 D.文章虽为说明文,但从文章中,仍能读出作者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9—21题。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9.作者所要表明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B.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指代的对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一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的人民群众。 B.“这一类的人们”指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C.“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中的“他”指 被谈论的中国人。 D.“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的“自己”指作者自己。 2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摆出从古至今的事实,正面立论,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点。 B.第二段以排比的句式列举事实,用不可辩驳的语气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中国的脊梁”用于比喻那些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第三段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22—25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 B. 四面竹树环合(以„„为环) ..C.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向下) D.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3.下列用现代汉语翻译“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正确的一项是( )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25.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其被贬永州后所写的山水游记总称为《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B文章对潭中鱼的刻画虽只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来衬托游鱼的形神姿态。 C.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D.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和气氛,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2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7.翻译句子:(6分)

①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②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③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8.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4分)

七、(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29.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3分)

30.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3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3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2分)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

33.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3分)

八、(2分)

34.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九、(40分) 35.作文。

题目:生命因 而闪光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题目自拟。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11

二〇一四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颀( qí )长 横亘(gèng) 消声匿迹(nì) 怒不可遏(è) ....

B.隽(jùn)逸 剽(biāo)悍 相提并论(xiāng) 金碧辉煌(huáng) ....C.罹(1í)难 潜力(qiǎn) 大相径庭(jìng) 众志成城(zhîng) ....D.骚乱(sāo) 附和(hè) 彬彬有礼 (bīn) 韬光养晦(huì)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点缀 狼藉 人声鼎沸 深恶痛疾 B.妖娆 静谧 更胜一筹 骇人听闻 C.嶙峋 惭怍 重倒覆辙 根深帝固 D.籍贯 拮据 苦心孤诣 中流砥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王安石《伤仲永》)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吴均《与朱元思书》) .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 .D.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抵挡)有余。(《墨子·公输》) ..4. 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完成自主开发宇航服的研究,即将进入 阶段。 (2)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这种 的滥杀无辜的行径。 (3) 你尽了力, 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A.试验 卑劣 只要/就 B.实验 卑鄙 只有/就 C.试验 卑鄙 虽然/但是 D.实验 卑劣 即使/就 5.对下面复句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A .一重复句,转折关系。 B .一重复句,因果关系。

C .二重复句,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因果关系

D .二重复句,第一重是因果关系,第二重也是因果关系 6.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

A.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秦风·蒹葭》)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默默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7.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比喻)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了法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德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B.《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文中的夏洛克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C.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鸿雁”代书信。 D.小说《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活泼的少年英雄。 二、(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海燕》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4小题。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9.对“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一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熄灭”等词突出了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B.写出了大海和闪电的搏斗,反映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 C.这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D.大海战胜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善战。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能用括号里的词替换的一项是( )

A.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砸)

B.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飞舞) ..C.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曲折) ..D.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激烈) ..

11.文中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意在突出海燕的( ) A.勇敢高傲 B.热情乐观 C.敏感聪慧 D.敏捷矫健 12.能概括海鸥、海鸭、企鹅本质特点的词语是( )

A.呻吟 飞窜 B. 恐惧 蠢笨 C.吓坏了 躲藏 D.恐惧 胆怯 13.对这几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与闪电激战,象征了革命斗争的进一步激化。

B.战斗以大海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人民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 C.海燕在文中的几次大声疾呼,点出了海燕“预言家”的本质特征

D.文中的暴风雨象征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空前的无产阶级革命。

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文笔粗犷,气势磅礴。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

阅读《故宫博物院》里的三段文字,完成15—18题。

①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②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③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15.第一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下定义 作比较 B.作比较 引用 C.举例子 作比较 D.作诠释 举例子 16.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说明 抒情 B.抒情 议论 C.描写 议论 D.叙述 说明 17.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三段文字大体按照参观路线,由北到南逐次详略得当的介绍了后三宫的情况。 B.文章最后一段写在故宫对面的山上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既呼应前文,也是读者此时的由衷感受。

C.选文第三段使用逻辑顺序。本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D.选文用语准确而简练,和全文保持一致。 18.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B.“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一句中,修饰语“毫无拥挤和重复”的使用值得商榷,说明文的语言应该讲究准确,话不能说的太死。 C.文章几乎每个自然节都有交代地点的词语,更显示了说明文层次的清晰。 D.文章虽为说明文,但从文章中,仍能读出作者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9—21题。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9.作者所要表明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B.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指代的对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一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的人民群众。 B.“这一类的人们”指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C.“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中的“他”指 被谈论的中国人。 D.“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的“自己”指作者自己。 2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摆出从古至今的事实,正面立论,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点。 B.第二段以排比的句式列举事实,用不可辩驳的语气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中国的脊梁”用于比喻那些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第三段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22—25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 B. 四面竹树环合(以„„为环) ..C.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向下) D.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3.下列用现代汉语翻译“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正确的一项是( )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25.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其被贬永州后所写的山水游记总称为《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B文章对潭中鱼的刻画虽只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来衬托游鱼的形神姿态。 C.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D.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和气氛,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2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7.翻译句子:(6分)

①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②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③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8.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4分)

七、(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29.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3分)

30.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3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3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2分)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

33.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3分)

八、(2分)

34.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九、(40分) 35.作文。

题目:生命因 而闪光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题目自拟。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11


相关内容

  • 初三数学圆知识点专题训练:圆的切线与垂径定理
  • 全国站 中考报考 中考备考 知识点库 试题大全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英语 重点高中 中考大事记 展开 中考报考 中考资讯中考政策中考体育中考分数线2016中考中考报名中招计划中考查分志愿填报教育动态中考大事记 中考备考 中考复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 中考真题:数学语文英 ...

  •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大全
  • [名师风采]高考语文评价目标的形成与展望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不错过那股味道(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只是因为那本书(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美丽的插曲(附 ...

  • 初中语文知识点和学科特点
  • 1.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基础性.工具性 多年来,这是一种比较公认和权威的观点.过去的几本<大纲>都作了肯定,新的<教学大纲>继续这样表达.新版高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

  •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方法
  •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方法 新建中学 程壮莉 一年一度的语文中考即将来临,每一位初三教师又面对着如何搞好初三语文复习这个话题.初三语文复习具有知识点多,时间紧迫,收效低微,缺乏新鲜感等特点.为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中考中能考出好成绩,我校初三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经过仔细磋商,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 ...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含教研动态,科研课题,中考辅导等. 7. - 高考语文教案 ...

  • 中考语文图表题解析指导 -作者:韩小洁
  • 中考语文图表题解析指导 >2002年15期 韩小洁 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悄然兴起一种图表题型(多插在阅读题中).这种图表题,在形式上多为选择.填充或简答,在内容上绝大多数涉及到初中数理化.政史地等学科知识.因此,解答此类考题,应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认真细致地审题.答题,绝不可掉以轻心 ...

  • 2012年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工作方案
  •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改革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xx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工作方案。   一、考试科目与考试时间   1.考试科目:xx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分为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三类。   (1)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含 ...

  • 云南昆明中考改革详解
  • wealwaysprovideservicebeyondparentsexpected. 云南昆明中考改革详解 总分拟统一为600分共考13科 日前,云南教育网公示了一项将从2016年毕业的初中学生中开始实施的新政.此新政的公布,可谓是"大手笔,大力度".届时,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 ...

  • 关于南宁中高考
  • 关于中考 一.考试招生工作原则 (一)全市继续实行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方式(参加升学考试以考生志愿为原则,对于不报名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由学校自行组织考查评价,且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考试科目有六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与历史. (二)继续实行命题.审题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及命题与 ...

  • 初中三年级备考会议发言稿
  •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初三备战中考的时候了,很荣幸和大家一起面对2011年的中考。近几年我们学校在中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我谈谈我们迎考复习策略的制定与落实中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互补,迎战中考。   复习是每一届初三的必修课。扎实有效的复习是取得中考胜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