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环节教师不可随声附和

质疑环节教师不可随声附和

作者:刘方姝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1期

摘 要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是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给予准确的答复,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析疑、释疑的方法,切不可只让学生走个过场,教师随声附和。

关键词 质疑 析疑 释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是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往往语文课堂上质疑、析疑、释疑的环节才是使学生思维活跃、获取新知、提升能力的关键时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给予准确的答复,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析疑、释疑的方法,切不可只是让学生走个过场,教师随声附和。 1案例描述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区域教研观摩活动,在一节二年级的课内自读展示课上的读书质疑环节中,一名学生读书后举手问老师:“老师,„随声附和‟是什么意思?”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并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问其他同学:“同学们有知道的吗?”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随声附和‟的意思就是说当别人说的对,说得好的时候自己也跟着说对。”老师说:“啊,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就是当别人说的好的时候,他表示赞同。”这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就又请了一名学生回答:“随声附和的意思就是当别人说的好的时候,他表示同意。”随着老师的一声肯定“啊、好,大家明白了吗。”这一次二年级的语文自读课上的读书质疑环节就结束了,“随声附和”这个词从此就以褒义的形象留在了这五六十个孩子的心中,甚至是一些观摩教师的心中。

2分析与反思

课程改革后,教材有变化了,教师都知道用教材去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质疑、析疑、释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提高质疑、析

疑、释疑的意识与能力,但是不能只有意识没有实效。通过以上案例,笔者认为在质疑环节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2.1质疑看实效,不走过场

假如学生阅读课文之后,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就表明他不会学习,但是教师不能只为了质疑而质疑,质疑环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评价学生的问题,逐步使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价值的问题。就如以上案例,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对学生说一句“你很会提问!”那么一定能鼓励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然后随着年级是增高,把学生的疑问由文章字词表面导向段落之间的联系、篇章内部结构,最后由课内联系课外阅读,这样质疑环节不是走过场,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培养,不仅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会提高,质疑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2.2析疑讲方法,分散难点、理清思路

质疑的环节中,学生可能提出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兴趣,又难以解决,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当,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散难点、理清思路。就像前文的案例,当学生的解释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节奏放慢一点,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随:跟随;很简单不用解释。关键在“声”上,随声中的“声”:声音、话语,别人说的话。这将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知识生成点,哪怕老师一时也把握不准了,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查词典;还可以再让学生读一读文章中相关的上句与下句,这个词语的准确含义也会自然分明了,这样一来这些学生既在教师地帮助下正确理解了一个成语,又让学生感受到学贵有疑,查字典、词典释疑的成就;还可能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从举疑到析疑到释疑地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读书地成就与喜悦,那该是多么完美的一节语文课。

2.3释疑要准确,教师不可随声附和

“随声附和是什么意思?”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知道这个成语地正确解释是:“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指导学生理解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成语是贬义的,与它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明确指出:“这个词是贬义词,它的用法不在于别人说的是否正确,而在于自己没有主见。”当二年级的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的时候教师切不可放任自流、随声附和,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析疑,指导学生运用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研究讨论等方法,最终达到准确释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并在析疑、释疑的过程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使得课堂高效自主。

质疑环节教师不可随声附和

作者:刘方姝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1期

摘 要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是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给予准确的答复,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析疑、释疑的方法,切不可只让学生走个过场,教师随声附和。

关键词 质疑 析疑 释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是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往往语文课堂上质疑、析疑、释疑的环节才是使学生思维活跃、获取新知、提升能力的关键时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给予准确的答复,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析疑、释疑的方法,切不可只是让学生走个过场,教师随声附和。 1案例描述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区域教研观摩活动,在一节二年级的课内自读展示课上的读书质疑环节中,一名学生读书后举手问老师:“老师,„随声附和‟是什么意思?”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并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问其他同学:“同学们有知道的吗?”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随声附和‟的意思就是说当别人说的对,说得好的时候自己也跟着说对。”老师说:“啊,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就是当别人说的好的时候,他表示赞同。”这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就又请了一名学生回答:“随声附和的意思就是当别人说的好的时候,他表示同意。”随着老师的一声肯定“啊、好,大家明白了吗。”这一次二年级的语文自读课上的读书质疑环节就结束了,“随声附和”这个词从此就以褒义的形象留在了这五六十个孩子的心中,甚至是一些观摩教师的心中。

2分析与反思

课程改革后,教材有变化了,教师都知道用教材去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质疑、析疑、释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提高质疑、析

疑、释疑的意识与能力,但是不能只有意识没有实效。通过以上案例,笔者认为在质疑环节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2.1质疑看实效,不走过场

假如学生阅读课文之后,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就表明他不会学习,但是教师不能只为了质疑而质疑,质疑环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评价学生的问题,逐步使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价值的问题。就如以上案例,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对学生说一句“你很会提问!”那么一定能鼓励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然后随着年级是增高,把学生的疑问由文章字词表面导向段落之间的联系、篇章内部结构,最后由课内联系课外阅读,这样质疑环节不是走过场,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培养,不仅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会提高,质疑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2.2析疑讲方法,分散难点、理清思路

质疑的环节中,学生可能提出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兴趣,又难以解决,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当,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散难点、理清思路。就像前文的案例,当学生的解释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节奏放慢一点,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随:跟随;很简单不用解释。关键在“声”上,随声中的“声”:声音、话语,别人说的话。这将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知识生成点,哪怕老师一时也把握不准了,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查词典;还可以再让学生读一读文章中相关的上句与下句,这个词语的准确含义也会自然分明了,这样一来这些学生既在教师地帮助下正确理解了一个成语,又让学生感受到学贵有疑,查字典、词典释疑的成就;还可能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从举疑到析疑到释疑地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读书地成就与喜悦,那该是多么完美的一节语文课。

2.3释疑要准确,教师不可随声附和

“随声附和是什么意思?”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知道这个成语地正确解释是:“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指导学生理解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成语是贬义的,与它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明确指出:“这个词是贬义词,它的用法不在于别人说的是否正确,而在于自己没有主见。”当二年级的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的时候教师切不可放任自流、随声附和,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析疑,指导学生运用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研究讨论等方法,最终达到准确释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并在析疑、释疑的过程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使得课堂高效自主。


相关内容

  • [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 <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的教学内容"万以上数的认识",其中信息窗3是教学万以上数的比较和改写,信息窗4是教学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在教学这两部分内容时,结合小课题的研究我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 ...

  • 创新案例学习心得体会
  •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说明创新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数学教师的口头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创新 ...

  • 创新案例心得体会
  •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说明创新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数学教师的口头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创新 ...

  • 2012-2013上学期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

  • 2015-2015上学期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 ...

  •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 定向·诱导 勤动脑       自学·探究 勤动口       讨论·解疑 勤动手       反馈·总结 [说明]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是根据市教育局谷局长在对学校教研工作进行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和国内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教学实际提出的"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

  •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目前,总观学生的课堂回答,其通病是"乱.浅.缺.和"四个字."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探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到答案,缺少分析 ...

  • 高中语文复习
  • <中庸之道> 慈溪实验中学 王 元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2.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3.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 ...

  • 角色的转变论文
  • 传统教学观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轻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式教学方式,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教授知识,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然后,定期考试和测评,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教师是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