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甘筱青

文师华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传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他怀疑天命鬼神,重视人事;主张以“仁”为中心确立各种典章制度;重视仁德、礼义,轻视生命和物质利益;提倡“中庸”之道与“和而不同”的方法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是推动社会走向理性、文明、和谐、有序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孔子;哲学观;政治观;道德观;思想方法论;文学批评观;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0(()1)

甘筱青(,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文师’/+.—)华(,男,江西瑞昌人,南昌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江西南昌’/.’—)

经济繁荣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政策开放必然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又必须借助于语言的推广和运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汉语也逐渐成为一种强势语言。在此背景之下,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职能的海外孔子学院,也就应运而生了。$((+年1月,中国政府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为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加强中外语言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南昌大学与法国普瓦提埃$((+年’(月,大学合办的法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已挂牌成立,落户于普瓦提埃大学。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必将进一步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和接受。

在建立海外孔子学院的过程中,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主要是汉语教学研究机构,为什么要以孔子的名字命名?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有何贡献?孔子思想有无现实

意义?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人们对孔子学院内涵及其意义的理解。

一、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公元前)1/)是殷商的后裔,他的祖先从宋国迁到鲁国,但早已从贵族下降到一般的平“(《)民。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出生之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守寡把他养大。鲁国是西周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为西周制作了礼乐典章法度,在鲁国保存了下来,所以鲁是礼仪之邦。《左传・“昭公二年》载:周礼尽在鲁矣。”孔子敏而好学,勤于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他说:不懂得就问,正式礼(《)“论语・八佾》。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又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他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礼乐文化。

!"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执着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诸侯争霸,大臣篡权,西周的典章制度失去了控制人心的作“用。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孔子却热心救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他的志向是以“仁”治(《天下,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开创私人讲学论政、从事著书立说风气的第一人。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孔子把教育从贵族阶层带到平民阶层。他自己设立学校,开门招“(《)生,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没有地区、贫富等“区别;学费非常低廉,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修”:修是干肉,十条为一束,古代用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所以他门下的学生绝大多数出身贫贱,这对后代的教育事业影“响极大。在教育方法上,他能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敬仰。

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字有“““整理”、编排次序”的意思,语”字指二人对话,故《论语》可解释为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整理。

二、孔子思想

孔子是旧时代最后一位思想家,又是新时代第一位思想家。他自称治学的原则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在传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怀疑天命鬼神,重视人事!"孔子的哲学观:

孔子在哲学思想上并不否定天命鬼神,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又主张要“畏天命”(《)论语・季氏》,然而,他更突出的是表现了对天命鬼“神的怀疑与动摇。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他不相信四时更替、百物生长是一个有意志人格的“天”在主宰的,鬼神究竟存(《在不存在,他不置可否,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所谓“如在”、如神在”,实际上是说并不存在。孔子病危,子路请求祈祷,并且征引古书作证,孔子

《)婉言拒绝(论语・述而》。子路曾问孔子如何服侍鬼“神,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庄子懂得孔子,庄子《齐物论》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所说的“圣人”是孔子。天”命”鬼神”都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东西。所谓“存而不论”,就是保留它而不置可否,不论其有或无,实际上也就是不相信有。

“孔子的治学态度严谨。他说过“多闻阙疑”、多闻阙(《)“殆”论语・为政》,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足见他主张多闻、多见和学思结“合。思”什么呢?其中至少包括思考某事某物的道理。虽然当时绝大多数人相信卜筮,相信鬼神,孔子却想不出(《它们存在的道理。所以他不讲“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即不谈怪异、暴力、叛乱、鬼神之类的事情。从思维方式上看,孔子不愿对抽象的理论问题作宏观的思辩的研究,他更注意的是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这种思维特点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以“仁”为中心确立各种典章制度#"孔子的政治观:

孔子在政治上有其明显的保守的一面,他不满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的现象,力图维护濒于瓦解的周礼。但他的政治思想中也有主张改良以适应新的历史潮流的一面,可以说旧中有新。他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的“礼”,实际上已经不是西周那种与天道主宰一切相联系的“礼”,不是那种以祭祀祖先、鬼神为中心的“礼”,而是给“礼”注入了重视人道的“仁”这一新的内容。

“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讲“礼”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次。由此看$%次,来,孔子批判地继承了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论语》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论语・颜渊》,或者说“(《)忠恕”就是“仁”论语・里仁》。孔子曾给“恕”下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根据以上所引例句可推知,“仁”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忠恕”,即忠诚可靠,宽宏大量,体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

!"#$%"

!"

江西社会科学!""#$%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尧舜是他心目中的圣贤之君,称《韶》尽美尽善,这是很自然的。但是,为什么说《武》尽美而未尽善呢?《武》是歌颂周武王的古乐,说它未尽善,是因为武王伐纣是以征伐取天下,而不像尧舜那样以揖让受天下,故曰未尽善。孔子这种美善统一的思想也反映在他对自然美的看法上。他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礼,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自然山水是美的,而喜爱它,是因为它的某些方面有似于人的精神品德,能象征人的仁义之性。

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孔子的思想方法论:

孔子所提倡的思想方法是“中庸”之道。中,即中正、中和、无过无不及。庸,即是用,或训为常,郑玄《礼记・“中庸》注谓“用中为常道也”。《论语・雍也》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认为处理问题要抓两头,取中间,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善于把双方甚至多方矛盾调和统一起来,尽可能化解矛盾。这是他观察、研究、评价一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中庸之道是孔子处于变革时代思想矛盾状况的反映,他企图在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的激烈冲突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调和各方矛盾。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主“(《张,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

关于“和”与“同”的含义,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第(’!页中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说: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对齐景公批评梁丘据的话,和《国语・郑语》所载史伯的话都解说非常详细。“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因““此史伯也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同”就不如此,用晏子“的话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李泽厚《论语今读》第&(%页评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意思相同,即保持个体的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

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讲;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爱人”,泛爱众,这是早期的人道(《)主义。孔子提出“为政在人”礼记・中庸》,认为统治(《)者应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反对“(《)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重“民、重人道的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为“仁政”、民本”思想。《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仁政”思想,即一方面让老百姓种田,种桑树,养猪,吃饱穿暖;另一方面“谨庠序之教”,宣传孝悌之义,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是孔子“仁”的学说的大发展。可见,孔子所提出的““仁”奠定了封建社会“仁政”、民本”思想的基础。

重仁德礼义,轻物质利益&$孔子的道德观:

孔子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建立了他的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他要求人们以此作为自己人格修养的最高准则,以仁德修身,方能以仁德治国。如前所述,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能将心比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倡重道义,轻私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义”成为最高的道德信条,仁义”的价值高于个体生命,高于物质利益,任何人不能以个人利害欲望“损害“仁义”。古代英雄都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都是富有节操的人,如苏武、关羽、岳飞、文天祥等。

孔子还强调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论行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礼”是什么?礼是规矩制度,如臣见君须行跪拜礼,晚辈见长辈须快步上前,男女婚姻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结婚之前授受不亲等等,都有规矩,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孔子这种重仁德、礼义的观念,更多的是强调共性,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积极作用;而对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束缚,因此又有消极的一面。

与重视仁德、礼义这一观念密切相关的是,孔子在审美观念上强调美与善的结合,而所谓“善”的具体内容,就是他的仁政德治以及以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歌颂舜德的古“乐,是孔子最喜欢的。《论语・述而》说:子在齐闻《韶》,

!"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同”、“比”、“党”就容易失去或要求消灭这种独立性和差异性。“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来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谐与发展。

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的文学批评观:

孔子的文学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他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诗教”之说见于汉代《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

其一,孔子重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论语・泰伯》记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的阶“(段。兴于诗”就是说“修身必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为什么修身必先学诗呢?因为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真实的情感,使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其意思是说: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召南》,大概会像正面对着墙壁而站着吧?

“立于礼”从道德修养过程来说,是比“兴于诗”要更深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具有抽象性和强制性。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匡正名分,使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论语・季氏》记载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实际上也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然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到这里并没有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来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从本能出发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音乐具有自然和谐的特点和感化人心的作用。孔子所说的“乐”,是指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或谓正乐。《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其意义正在于使人走向成熟、完美。

《其二,孔子重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提出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有《现实根据的。从《左传》等书的记载来看,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确实是十分突出的。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例如:左传・文公十三年》:郑伯与鲁文公宴于,席上郑大夫子家与鲁大夫季文子各赋《诗经》中的诗“”句,子家吟诵《盩风・载驰》云: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表露“求助之意。季文子答以《小雅・采薇》云: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表示愿出兵援助。这场涉及到军事合作问题的外交活“动,在“赋诗言志”、听诗观志”的友好气氛中取得圆满成功。

其三,孔子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所谓“兴”,是从诗中引起联想,得到启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把“兴”解释为“感发意志”,比较恰当。感发就是感动和启发,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情感,使人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与子夏讨论《卫风・硕人》,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巧笑倩兮”三句本是描写女子的美貌,但子夏从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先仁后礼的道理。用诗来启发学生,加深对礼和仁的理解。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于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不仅是观诗的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针对当时盛行的“赋诗言志”,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周代有采诗观风的做法,孔子提出“观”,正是发扬了这个礼治的传统。他要求文艺反映现实生活,但落脚点仍然在政治教化。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集注》说: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论语・学而》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

!"#$%"

!!

江西社会科学!""#$%

构,重视人的群体力量和社会责任感,想拯救“礼崩乐坏”的动荡时势,建立一个理性、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无疑是推动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动力。

孔子在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方面,表现出“有教无类”的开阔胸襟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主张多闻、多见和学思结合;他重视诗、礼、乐对人的熏陶作用,提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育人标准。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充满生命力的,值得继承和发扬。

“在道德建构方面,孔子提出了以“忠恕”、爱人”为“内涵的学说,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以诚待人的道德观念,对于当今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合作关系,均有积极意义。

在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和而不同”的方法、原则。这种思想方法论,在当今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

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

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者。子贡由孔子“未若贫而乐(道)二句,联想到《淇奥》中“如切如磋”二句,认为一个人在道德品质的修养中,要反复推敲,不断深入。孔子所说的“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的“群”,故《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从《诗经》中许多表现“怨”的作品来看,有些诗“怨刺上政”,有些诗是对社会上不合理现象表示牢骚和不满,也可以包括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如意遭遇。不过,“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其四,孔子重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礼记・表记》中引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辞欲巧”,即是说言辞要能巧妙地表现内容。《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孔子曾有““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说,主张“言”要有“文”,即是强调文辞应当有所修饰,形式也是要讲究的,然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

孔子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以仁、礼为中心的道德修养学说有密切关系的。《论语・雍也》云:“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三、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人类的思想灵魂总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因而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意识的精神产品,如哲学、文学著作和艺术作品等,能够超越时空,历久弥新,远播海外。孔子生在!&&’年之前,但他的思想并没有成为过时的历史陈列品,而是一直延续到现在,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年美国出版的《人民手册年鉴》,列出了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名列第一。在东南亚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新加波、韩国、日本等国,孔子所开创的古老的儒学发展成为与现代工业经济并行不悖的“新儒学”。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关注社会和人生,重视道德建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高玫】

!"

江西社会科学!""#$%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甘筱青

文师华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传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他怀疑天命鬼神,重视人事;主张以“仁”为中心确立各种典章制度;重视仁德、礼义,轻视生命和物质利益;提倡“中庸”之道与“和而不同”的方法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是推动社会走向理性、文明、和谐、有序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孔子;哲学观;政治观;道德观;思想方法论;文学批评观;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0(()1)

甘筱青(,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文师’/+.—)华(,男,江西瑞昌人,南昌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江西南昌’/.’—)

经济繁荣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政策开放必然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又必须借助于语言的推广和运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汉语也逐渐成为一种强势语言。在此背景之下,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职能的海外孔子学院,也就应运而生了。$((+年1月,中国政府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为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加强中外语言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南昌大学与法国普瓦提埃$((+年’(月,大学合办的法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已挂牌成立,落户于普瓦提埃大学。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必将进一步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和接受。

在建立海外孔子学院的过程中,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主要是汉语教学研究机构,为什么要以孔子的名字命名?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有何贡献?孔子思想有无现实

意义?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人们对孔子学院内涵及其意义的理解。

一、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公元前)1/)是殷商的后裔,他的祖先从宋国迁到鲁国,但早已从贵族下降到一般的平“(《)民。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出生之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守寡把他养大。鲁国是西周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为西周制作了礼乐典章法度,在鲁国保存了下来,所以鲁是礼仪之邦。《左传・“昭公二年》载:周礼尽在鲁矣。”孔子敏而好学,勤于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他说:不懂得就问,正式礼(《)“论语・八佾》。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又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他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礼乐文化。

!"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执着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诸侯争霸,大臣篡权,西周的典章制度失去了控制人心的作“用。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孔子却热心救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他的志向是以“仁”治(《天下,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开创私人讲学论政、从事著书立说风气的第一人。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孔子把教育从贵族阶层带到平民阶层。他自己设立学校,开门招“(《)生,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没有地区、贫富等“区别;学费非常低廉,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修”:修是干肉,十条为一束,古代用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所以他门下的学生绝大多数出身贫贱,这对后代的教育事业影“响极大。在教育方法上,他能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敬仰。

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字有“““整理”、编排次序”的意思,语”字指二人对话,故《论语》可解释为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整理。

二、孔子思想

孔子是旧时代最后一位思想家,又是新时代第一位思想家。他自称治学的原则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在传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怀疑天命鬼神,重视人事!"孔子的哲学观:

孔子在哲学思想上并不否定天命鬼神,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又主张要“畏天命”(《)论语・季氏》,然而,他更突出的是表现了对天命鬼“神的怀疑与动摇。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他不相信四时更替、百物生长是一个有意志人格的“天”在主宰的,鬼神究竟存(《在不存在,他不置可否,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所谓“如在”、如神在”,实际上是说并不存在。孔子病危,子路请求祈祷,并且征引古书作证,孔子

《)婉言拒绝(论语・述而》。子路曾问孔子如何服侍鬼“神,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庄子懂得孔子,庄子《齐物论》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所说的“圣人”是孔子。天”命”鬼神”都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东西。所谓“存而不论”,就是保留它而不置可否,不论其有或无,实际上也就是不相信有。

“孔子的治学态度严谨。他说过“多闻阙疑”、多闻阙(《)“殆”论语・为政》,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足见他主张多闻、多见和学思结“合。思”什么呢?其中至少包括思考某事某物的道理。虽然当时绝大多数人相信卜筮,相信鬼神,孔子却想不出(《它们存在的道理。所以他不讲“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即不谈怪异、暴力、叛乱、鬼神之类的事情。从思维方式上看,孔子不愿对抽象的理论问题作宏观的思辩的研究,他更注意的是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这种思维特点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以“仁”为中心确立各种典章制度#"孔子的政治观:

孔子在政治上有其明显的保守的一面,他不满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的现象,力图维护濒于瓦解的周礼。但他的政治思想中也有主张改良以适应新的历史潮流的一面,可以说旧中有新。他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的“礼”,实际上已经不是西周那种与天道主宰一切相联系的“礼”,不是那种以祭祀祖先、鬼神为中心的“礼”,而是给“礼”注入了重视人道的“仁”这一新的内容。

“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讲“礼”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次。由此看$%次,来,孔子批判地继承了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论语》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论语・颜渊》,或者说“(《)忠恕”就是“仁”论语・里仁》。孔子曾给“恕”下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根据以上所引例句可推知,“仁”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忠恕”,即忠诚可靠,宽宏大量,体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

!"#$%"

!"

江西社会科学!""#$%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尧舜是他心目中的圣贤之君,称《韶》尽美尽善,这是很自然的。但是,为什么说《武》尽美而未尽善呢?《武》是歌颂周武王的古乐,说它未尽善,是因为武王伐纣是以征伐取天下,而不像尧舜那样以揖让受天下,故曰未尽善。孔子这种美善统一的思想也反映在他对自然美的看法上。他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礼,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自然山水是美的,而喜爱它,是因为它的某些方面有似于人的精神品德,能象征人的仁义之性。

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孔子的思想方法论:

孔子所提倡的思想方法是“中庸”之道。中,即中正、中和、无过无不及。庸,即是用,或训为常,郑玄《礼记・“中庸》注谓“用中为常道也”。《论语・雍也》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认为处理问题要抓两头,取中间,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善于把双方甚至多方矛盾调和统一起来,尽可能化解矛盾。这是他观察、研究、评价一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中庸之道是孔子处于变革时代思想矛盾状况的反映,他企图在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的激烈冲突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调和各方矛盾。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主“(《张,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

关于“和”与“同”的含义,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第(’!页中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说: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对齐景公批评梁丘据的话,和《国语・郑语》所载史伯的话都解说非常详细。“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因““此史伯也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同”就不如此,用晏子“的话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李泽厚《论语今读》第&(%页评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意思相同,即保持个体的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

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讲;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爱人”,泛爱众,这是早期的人道(《)主义。孔子提出“为政在人”礼记・中庸》,认为统治(《)者应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反对“(《)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重“民、重人道的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为“仁政”、民本”思想。《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仁政”思想,即一方面让老百姓种田,种桑树,养猪,吃饱穿暖;另一方面“谨庠序之教”,宣传孝悌之义,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是孔子“仁”的学说的大发展。可见,孔子所提出的““仁”奠定了封建社会“仁政”、民本”思想的基础。

重仁德礼义,轻物质利益&$孔子的道德观:

孔子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建立了他的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他要求人们以此作为自己人格修养的最高准则,以仁德修身,方能以仁德治国。如前所述,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能将心比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倡重道义,轻私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义”成为最高的道德信条,仁义”的价值高于个体生命,高于物质利益,任何人不能以个人利害欲望“损害“仁义”。古代英雄都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都是富有节操的人,如苏武、关羽、岳飞、文天祥等。

孔子还强调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论行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礼”是什么?礼是规矩制度,如臣见君须行跪拜礼,晚辈见长辈须快步上前,男女婚姻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结婚之前授受不亲等等,都有规矩,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孔子这种重仁德、礼义的观念,更多的是强调共性,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积极作用;而对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束缚,因此又有消极的一面。

与重视仁德、礼义这一观念密切相关的是,孔子在审美观念上强调美与善的结合,而所谓“善”的具体内容,就是他的仁政德治以及以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歌颂舜德的古“乐,是孔子最喜欢的。《论语・述而》说:子在齐闻《韶》,

!"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同”、“比”、“党”就容易失去或要求消灭这种独立性和差异性。“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来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谐与发展。

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的文学批评观:

孔子的文学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他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诗教”之说见于汉代《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

其一,孔子重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论语・泰伯》记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的阶“(段。兴于诗”就是说“修身必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为什么修身必先学诗呢?因为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真实的情感,使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其意思是说: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召南》,大概会像正面对着墙壁而站着吧?

“立于礼”从道德修养过程来说,是比“兴于诗”要更深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具有抽象性和强制性。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匡正名分,使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论语・季氏》记载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实际上也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然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到这里并没有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来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从本能出发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音乐具有自然和谐的特点和感化人心的作用。孔子所说的“乐”,是指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或谓正乐。《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其意义正在于使人走向成熟、完美。

《其二,孔子重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提出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有《现实根据的。从《左传》等书的记载来看,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确实是十分突出的。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例如:左传・文公十三年》:郑伯与鲁文公宴于,席上郑大夫子家与鲁大夫季文子各赋《诗经》中的诗“”句,子家吟诵《盩风・载驰》云: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表露“求助之意。季文子答以《小雅・采薇》云: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表示愿出兵援助。这场涉及到军事合作问题的外交活“动,在“赋诗言志”、听诗观志”的友好气氛中取得圆满成功。

其三,孔子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所谓“兴”,是从诗中引起联想,得到启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把“兴”解释为“感发意志”,比较恰当。感发就是感动和启发,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情感,使人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与子夏讨论《卫风・硕人》,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巧笑倩兮”三句本是描写女子的美貌,但子夏从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先仁后礼的道理。用诗来启发学生,加深对礼和仁的理解。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于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不仅是观诗的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针对当时盛行的“赋诗言志”,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周代有采诗观风的做法,孔子提出“观”,正是发扬了这个礼治的传统。他要求文艺反映现实生活,但落脚点仍然在政治教化。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四书集注》说: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论语・学而》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

!"#$%"

!!

江西社会科学!""#$%

构,重视人的群体力量和社会责任感,想拯救“礼崩乐坏”的动荡时势,建立一个理性、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无疑是推动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动力。

孔子在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方面,表现出“有教无类”的开阔胸襟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主张多闻、多见和学思结合;他重视诗、礼、乐对人的熏陶作用,提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育人标准。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充满生命力的,值得继承和发扬。

“在道德建构方面,孔子提出了以“忠恕”、爱人”为“内涵的学说,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以诚待人的道德观念,对于当今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合作关系,均有积极意义。

在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和而不同”的方法、原则。这种思想方法论,在当今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

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

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者。子贡由孔子“未若贫而乐(道)二句,联想到《淇奥》中“如切如磋”二句,认为一个人在道德品质的修养中,要反复推敲,不断深入。孔子所说的“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的“群”,故《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从《诗经》中许多表现“怨”的作品来看,有些诗“怨刺上政”,有些诗是对社会上不合理现象表示牢骚和不满,也可以包括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如意遭遇。不过,“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其四,孔子重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礼记・表记》中引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辞欲巧”,即是说言辞要能巧妙地表现内容。《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孔子曾有““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说,主张“言”要有“文”,即是强调文辞应当有所修饰,形式也是要讲究的,然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

孔子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以仁、礼为中心的道德修养学说有密切关系的。《论语・雍也》云:“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三、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人类的思想灵魂总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因而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意识的精神产品,如哲学、文学著作和艺术作品等,能够超越时空,历久弥新,远播海外。孔子生在!&&’年之前,但他的思想并没有成为过时的历史陈列品,而是一直延续到现在,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年美国出版的《人民手册年鉴》,列出了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名列第一。在东南亚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新加波、韩国、日本等国,孔子所开创的古老的儒学发展成为与现代工业经济并行不悖的“新儒学”。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关注社会和人生,重视道德建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高玫】

!"


相关内容

  •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直到现在都是我们所传诵和崇拜的精神,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当下,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本文将小谈孔子的"仁学"思想,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 ...

  •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摘  要: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蕴意.推崇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仁"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 ...

  •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 末 作 业 科目:中国法制史 题目: 专业: 姓名: 学号: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年来, 学术界对孔子"忠恕"思想的探讨与研究与日俱增, 并且提出了若干有建设性的见解.这里仅就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较为集中的 ...

  •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孔子的仁爱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陈坤 4160603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四川成都 [摘要]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仁爱"得精神更是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恭.宽.信.敏.惠"为基本内涵的"仁爱"思想 ...

  • 经济基础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反孔"的深度反思
  • 作者:李喜所 河北学刊 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K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1-0067-0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显著成就是动摇了以儒家为轴心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把孔子推下了神坛,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彻底解决孔子问题推到了极其突出的位 ...

  • 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 第24卷第2期2011年3月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EducationCollege Vol.24No.2March,2011 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敬亚平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67) 摘要:国学经典传承中体现出了古代国人的三大编辑智 ...

  • 孔子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作业二
  • (通识必修)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业二:孔子德育教育原则是什么?请联系当今教育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 ...

  • 试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_王世农
  • 2009年第1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61期) J OURNAL OF L I AON I NG TEAC HER 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 IT I ON ) NO. 12009 G eneral N o . 61 试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王世 ...

  • [论语]与[学记]教育思想之比较
  • 摘  要:<论语>与<学记>分别成书于战国初期与战国末期,其创作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可看作是春秋与战国社会历史背景的比较.以各自的社会实情为基础,二者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在培养目标上<论语>更加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学记>则偏重于普通百姓.同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