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茅屋图片

德 育 渗 透 案 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梅河口市第二实验中学 李艳秋

一、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提问: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

二、讲述诗人的故事,初步体会诗人情感。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

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三、读文品味,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2、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3、设计问题,深入体会:

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二节群童为何抱茅?他叹息什么?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

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感悟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五、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

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德 育 渗 透 案 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梅河口市第二实验中学 李艳秋

一、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提问: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

二、讲述诗人的故事,初步体会诗人情感。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

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三、读文品味,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2、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3、设计问题,深入体会:

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二节群童为何抱茅?他叹息什么?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

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感悟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五、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

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相关内容

  • 霍懋征:[月光曲]教学实录
  • 霍懋征:<月光曲>教学实录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霍懋征:<月光曲>教学实录 打印本文 霍懋征:<月光曲>教学实录 作者:霍懋征 转贴自:互联网 点击数:406 第一课时 [课前学生有预习] [上课铃响后,教师满面笑容地走到讲台中间.环视全班同学] 师:昨天让同学们预 ...

  • 驿路梨花集体备课共案
  • 驿路梨花集体备课共案 主备人:史爱民 参备人: 1. 积累字词, 了解故事大意, 把我文题的含义. 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艺术性.(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第一课时 "忽如一夜春 ...

  • 14 驿路梨花
  • 14 驿路梨花 春日融暖梨花开,欢颜轻绽,清香暗播,开一树洁白,洒一路芬芳.梨花醉人,人事更美.不管是搭建木屋的解放军战士,还是照料木屋的梨花和那群哈尼族小姑娘,亦或是受过木屋恩惠又给予回报的打猎老人,哪个不是如梨花般纯美?用自己的善良.热心撑起一路后来人的欢乐笑颜.梨花美,人情暖,中华美德自在心间 ...

  • 驿路梨花说课案3
  • <驿路梨花>的说课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字词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奉献精神 二. 教学重点 第一部分1·8 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时发现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 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 赞美西南少数 ...

  • 巴黎的街头艺人
  • 到处都是歇闲的人群在侃谈.交游.喜不胜收.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长时间以来,那些街头艺人.杂耍艺人.驯动物的人和流动摊贩,都寄希望于这样的日子,以便捞回当年淡季所造成的损失. 在我看来,在这种日子里,老百姓似乎忘记了一切,包括痛苦与劳动:他们变得跟孩子们一样.在小孩子们看来,这一天是放假的日子,是把对 ...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 认识陆游,缘于一个似梦非梦"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贫病交错,还想着为国戍边,马踏冰河:也缘于一首遗书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 ...

  • [江南的冬景]说课稿
  • <江南的冬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突出对 ...

  • 暑假实践工作日志
  • 20xx年 7 月 17 日) 组员:徐雅青 调查内容 东湖梨园广场图片展 调查的详细内容: 又是紧张,繁忙然而有意义且开心的一天。 早上和胡文凯一起提前去了东湖听涛景区管理委员会向他们展示了我们昨天在武昌江滩做的活动。接待我们的冯主任是一个很可爱的姐姐,她很兴奋地看着我们的照片,并对我们的活动报以 ...

  •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的内容,本课是从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乐.节日活动等方面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因为此课内容是人教社教材编写的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