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

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地质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一节、实习目的与意义 ....................................................................................................... 2

第二节、实习时间与地点 ....................................................................................................... 2

第三节、实习路线: .................................................................................................................. 3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 3

第一节、实习区的地理位置 ................................................................................................... 3

第二节、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 4

第三节、实习区的经济地理概况 ........................................................................................... 7

第三章地层....................................................................................................................................... 9

第一节、地层概况 ................................................................................................................... 9

第二节、地层层序 ................................................................................................................. 11

第三节、各界简介 ................................................................................................................. 11

第四章岩石..................................................................................................................................... 13

第一节、沉积岩 ..................................................................................................................... 13

第二节、岩浆岩 ..................................................................................................................... 14

第三节、变质岩 ..................................................................................................................... 15

第五章、地质构造 ......................................................................................................................... 15

第二节、断裂(层)构造 ..................................................................................................... 16

第六章矿产..................................................................................................................................... 19

第一节、煤 ............................................................................................................................. 19

第二节、铜铁矿 ..................................................................................................................... 20

第三节、白云岩 ..................................................................................................................... 20

第七章地貌..................................................................................................................................... 20

第一节、岩溶地貌 ................................................................................................................. 20

第二节、流水地貌 ................................................................................................................. 21

第三节、海岸地貌 ................................................................................................................. 21

第八章构造地貌发展史 ................................................................................................................. 22 结论与体会„„„„„„„„„„„„„„„„„„„„„„„„„„„„„„„„„24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目的与意义

1、目的:

系统的了解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⑴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⑵矿物和岩石的鉴定和描述

⑶河流阶地、河岸地貌的识别

⑷地质罗盘的使用与测量

⑸野外地貌素描练习

2、意义:

⑴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知识的认知能力。

⑵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

⑶认识野外典型地质现象,断层构造、褶皱构造。

⑷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地质锤。

⑸学会野外素描方法。

⑹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第二节、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5年7月14日—7月19日

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

第三节、实习路线:

7.14 亮甲山—柳江煤矿观察了解亮甲山组与冶里组岩性、岩石组成、成因等,煤的成因。

7.15砂锅店—潮水峪了解柳江盆地的向斜构造(东翼),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走向、倾向、倾角,北方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16 鸡冠山观察地堑构造,花岗岩(绥中花岗岩)的形成,燕山山脉的形成,层面构造,波痕构造。

7.17 傍水崖—大石河—吴庄村—明长城遗址观察了解河漫滩、河流阶地,离石堆、断层崖、矽卡岩的成因,背斜(西翼),明长城遗址考察。

7.18 大石河漫滩白垩纪地层,侏罗纪火成岩、红砂岩组成,大石河漫滩的成因。

7.19 北戴河—山海关老龙头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第一节、实习区的地理位置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秦皇岛地处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轮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大连和上海等地;有通往国内外的航线,山海关机场与全国主要城市通航;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等各级各类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乡、镇之间均可直通汽车。

图为秦皇岛交通图

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它位于秦皇岛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公里,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区内有纵惯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轨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第二节、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地形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盆地内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坡陡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

二、实习区水文

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我们重点实习的是大石河。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全长约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00多平方公里,其中560km2

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河床组成主

要为砾石,少有粗砂和中砂。砾石的主要岩性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流域内植被覆盖达50~60%,故水土流失不严重,河床相对较稳定。 大石河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多为1.68亿m3,补给来源以降水为主,所以平时流量很小,暴雨后洪水立即上涨,且暴涨暴落。燕塞湖库容6750万m3,不仅是秦皇岛市区主要供水水库,而且是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并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洪水期具有洪峰高、流量大、来势猛、历时短、泥沙多等特点。输沙量常随流量而增减,集中于每年的7、8、9三个月内,尤其以7月份最大。月平均输沙率为26.7kg/s,;而1~5月和10~12月几乎无泥沙入海。大石河的泥沙入海后,主要堆积在河口外,形成向海凸出达2~3km。

三、实习区气候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0℃,冬季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达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季节。主要风向受季风影响,夏季多西南风,冬春季多东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南,平均频率为12.9%,其次为南南西,再次为正东,平均风速在5m/s以下。据多年统计,本区风速1~3级占74.3%,3~4级风占35.6%,大于6级者仅占0.5%。除季风外,尚有台风影响,每年8月15日前后,均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台风。由于本区风向常是西南,强风向是东北,故海岸侵蚀、堆积和滨岸沙丘堆积方向均与风向一致。

四、主要地区介绍

1、秦皇岛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脚下,渤海之滨。京哈铁路线上,是著名的海滨工业城市和天然良港,全市辖四县四区,总面积7721。3公里,总人口223万。市区分为三城,秦皇岛居中,东北面有山海关,西南面有北戴河,各距15公里左右。相传公元215年秦始皇巡“碣石”。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

因此得名。

山海关为一座土筑砖色的雄伟关城,关城为四方形,辟有四门,各门上均筑有城楼。以东门最为壮观,建有两层楼,城楼高13。3米,上下两层共有箭窗68个,内悬“天下第一关”木质巨匾。山海关北接峰恋起伏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气势雄伟,形势险要,是关内外交通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在此依山临海修筑长城,设关屯兵,故名山海关。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在山海关城南入里增筑入海石域七丈。使万里长城象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在这里把头伸入大海,故名老龙头,被视为是万里长城由山海关至嘉峪关的东部起点。

2、北戴河

北戴河以戴河流经此地而得名,它北靠联峰山,南临渤海,由于受海洋调节,这里最热月份午后最高气温平均只有28度,比同纬度的内陆北京低4——6度,这里春无风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秋高气爽,空气清新而湿润,凉爽宜人,是名扬中外的避暑胜地。沿海岸有20多公里的沙质海岸,滩面平缓,沙软潮平,潮差仅一米左右。附近入海河流短小,泥沙量不大,故海水清晰洁净,水温较高,全年适于海水浴的天数有110——120天,是理想的海滨浴场,由于波浪等作用,海岸带发育了突出海中的岬角,陡峭的海蚀崖,还有残留的碓石等海岸地貌,这就是以形态命名的金山咀、鹰角石、老虎石等景观。海滨上的东西联峰山,奇石峥荣,引人入胜、山下的莲花石公园,园内山石纵横。犹如出水莲花,形态逼真,山上建有观音寺,山顶建有望海亭,登亭可俯瞰海滨全景。

3、秦皇岛港

秦皇岛港,港阔水深,为天然不冻良港。这里是山西煤炭和大庆石油外运的海陆联运枢纽。现有煤炭、杂货及散粮码头10座。泊位25个,其中13个泊位实现了自动化作业,煤炭码头的年吞吐量达了7500万吨,该港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的能源输出港。

秦皇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很有发展潜力,北部为山区丘陵,富产树木、果品。沿海盛产对虾、海参、棱子蟹等,是我国北方重要水产基地之

一。工业生产以建材、轻工、食品桥梁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其中玻璃工业居优势地产,有10多类,50多个品种。所有这些都是该市进一步开放,搞好经济

建设的有利条件。

实习地区石门寨,位于秦皇岛市北23公里的柳汇盆地,区内有公路和窄轨铁路与市内相通,交通尚方便。

4、柳江盆地

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米,盆地的中西部为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之间。

5、大石河

本区最主要的水系是大石河。自西北流向东满城风雨,贯通全区,出盆地后在山海关的南测流入渤海。区内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七、八两月份,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工业以开采煤炭,耐火粘土为主。

第三节、实习区的经济地理概况

秦皇岛地区产业结构重型化,其港口运输商品皆为煤、石油、粮食等大宗货物,成为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促使了该市包含服务业、商业的发展,使其商业中心形成。实习区工业,以采煤及开采耐火粘土为主。煤矿开采的历史悠久,煤质一般为无烟煤,局部为贫煤。群众多以奥陶纪亮甲山组石灰石为原料烧石灰。首钢部分搬迁到实习区,另外水泥制造也在当地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

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1、工业

秦皇岛市的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解放后40多年的不断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与港口与旅游业相比,还比较薄弱。目前发展起来的是建材工业,平板玻璃的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山海关桥梁厂是我国生产钢结构桥梁的骨干企业,70年代初又建成了山海关船厂,能修造万吨船舶。此外,其他工业企业也在改革中稳步发展,1988年实现利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2家。1986——1988年全市均保持了均衡稳定的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平板玻璃、罐头、啤酒、棉布、针棉织品、塑料制品、滚动轴承、电子元件、玻璃纤维纱、

黄金、配混合饲料、氮肥、磷肥等持续以两位数或成倍以上的速度发展增长,工业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出口产值超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多家。近年来秦皇岛市在工业发展上认真抓好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强化质量管理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2、商业

秦皇岛历史上就是一个商埠,它是利用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市,海港区成为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市的商业中心就在海港区。秦皇岛市区人口521153人,属于中等城市,但它是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由于旅游层次的提高,旅游购物的人增多,刺激了其商业发展,形成一些商业中心,如在海港的朝阳街、海阳路、文化路一带形成了海浪花、华联商厦、百货大楼等大型商场。秦皇岛商业地域分布的两个特点:一是级别较高的商业中心都在海港区的老城区内,具有典型的历史遗承性;二是商业点多与居民区混在一起,在城市边缘成环带,使其商业地域分布呈放射状。

3、农业

秦皇岛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具有明显的寒暑交替,常年无霜期175-185天,年平均气温10.5°C ,年平均降水量736.3mm,年光照时数2796小时,适合大宗作物生长繁育。境内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3条,有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境内10米以下有充足的地下水,水源充足。耕地面积293万亩,以棕壤褐土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72.7%。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甘薯、花生等。林果资源有苹果、梨、葡萄、山楂、水蜜桃、板栗、核桃等。境内海岸线长126.4公里,6万亩沿海滩涂和20万亩浅海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产品生产分为海水捕捞、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三大类。全市农业人口190多万,人均耕地1.1亩。

4、旅游业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是开展多项目、多层次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逐步形成了以长城、滨海、生态为

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全市旅游景区个,开辟了长城文化、海滨休闲度假、历史寻踪、观鸟旅游、名人别墅、山地观光、海洋科普、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城乡双向游、会议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精品旅游线路,并每年举办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昌黎干红葡萄酒节等节庆活动,这些旅游线路和节庆活动都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秦皇岛一年四季皆景,可供旅游者探险猎奇、寻幽揽胜。其中自然资源以山、海文明,人文资源以关、城最为突出,社会资源以中央暑期办公地——北戴河最具魅力。这里山地地貌奇特多样,飞瀑流泉到处可见;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丰富;更有长城等大量文物与古迹点缀其中。海沙细而平矿,滩缓而水清,潮平而差小,延绵近百里;海水污染程度低,水质清洁,阳光充足,是进行海水浴、日光浴、沙浴、沙滩活动与海上观光、海上游动的最佳场所。辖区内的长城蜿蜒起伏,枕山襟海,依势而修,关隘地处要塞。社会资源以北戴河——中央暑期办公地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而闻名遐迩,成为秦皇岛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在分布上呈两条相对平行的带状分布,其中在滨海带上,有老龙头、第一关、姜女庙、秦皇求仙入海处、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鸽子窝、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联峰山、滑沙场以及众多的滨海浴场和各类主题公园等;在中北部山地——丘陵带上,有三道关——九门口——义院口——界岭口——桃林口——冷口——城子岭口长城和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以长寿山、角山、燕塞湖、祖山、背牛顶、天马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长廊、孤竹国文化遗址等。

第三章地层

第一节、地层概况

柳江盆地是由晚太古代绥中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高耸的盆地周边,以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状的盆形地貌,从地质构造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有人称其为“柳江向

斜”。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暂时性地面流水作用强烈,坡积物、洪积物随处可见。具经常性水流的大石河和汤河形成许多流水地貌。

滨海地带,波浪在岬角处发生侵蚀作用形成各类海蚀地貌,在海湾、平直海岸地带形成各类海积地貌;潮汐的作用使波浪作用范围加大,形成海蚀平台等地貌;沿岸流携带泥沙在海岸形成沙嘴、陆连岛等地貌类型;风沙流也在海滨形成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沙垄,或使沿岸堤加长,形成较大的沙丘,如黄金海岸的沿岸沙堤。

这里最古老的是太古宙的地层,然后是远古宙,缺失中上奥陶纪至下石炭纪、下中三叠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纪,上古生界的上石炭纪至二迭纪,中生界的上三叠纪至侏罗纪,新生界的第四纪。

柳江盆地于晚古代发育,到中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这段时间内,由于缺失泥盆纪、志留纪的地层,所以在这里有很大的不整合面,而且有过明显的海陆变迁。中生代构造变动是在古生代的褶皱基础上,二叠纪末期的时候,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柳江盆地的雏形,侏罗纪的时候,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下侏罗纪的时候,又发生一次构造变动,地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西翼出现沉积,西翼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之上。新生代第四系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剥蚀,所以山区河谷有明显的阶地发育,全新世以来,亦有海积和海蚀地貌。由此发育成了现在西部陡东部缓的向斜地貌——柳江盆地。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

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第二节、地层层序

新生界第四系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松散沉积物。

中生界侏罗系

古生界二叠系

奥陶系下奥陶统亮甲山组治里组

寒武系上寒武统崮山组中寒武统张夏组

太古界绥中花岗片麻岩

第三节、各界简介

太古界:

太古界厚度不大,组分与上地幔更为接近。由于多次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使岩石普遍发生热变质、深、变质和强烈的混合岩化,岩石变质很深,主要是混合花岗岩,属变质岩,以鸡冠山为例,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有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岩石呈肉红色,略具黑色斑点。岩石中残留原岩的片理、片麻理等,有片理构造、斑状变晶结构,无解理。

元古界:

古元古界往往和新太古界具有共性,所属活动类型沉积和浊流沉积变质形成的绿岩系,同时和新太古界一样,常含有规模巨大的铁矿床,性质和鞍山式铁矿近似,以低价铁为主。古元古界和新太古界共同构成地台的基底。到了中、新元古界,原地台出现,红层、高价铁、碳酸盐等沉积出现,形成地台盖层,因此,中元古界特别是新元古界震旦系已经属于盖层沉积的范畴。

下古生界奥陶系(O)

1、亮甲山组(O1l)

以中、厚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岩石,主要有竹叶状灰岩(由灰岩扁砾被钙质胶结而成的典型砾屑灰岩,其砾屑为扁圆或长椭圆形,垂直层面切开形似竹叶,故名)、豹皮状灰岩等,颜色为灰色带绿色,灰

色致密棕褐层状、灰色薄层泥色条状、深灰色中到褐层状致密块状的。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一般为灰色细金状。

亮甲山组形成于浅海环境,厚度118米,与下伏冶里组、上覆马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化石丰富,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三叶虫、古杯类、介形虫类。其中,头足类、房角石、古杯海绵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图为亮甲山

2、冶里组(O1y)

灰色后层灰岩。泥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

图为冶里组图片

第四章岩石

第一节、沉积岩

一、沉积碎屑快

(一)、沉积岩: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纯灰岩、豹皮状灰岩、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

1.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

位于张崖子的青白口群龙山组含有表面被风化成黄褐色内部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净砂岩,浅海相沉积,含海绿石和少量云母。

2.纯灰岩

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 .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划动。本次在石门寨观察到的亮甲山组纯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

3.豹皮状灰岩

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组地层内。花斑由白云岩组成,呈浅黄色或褐黄色,与周围灰色或深灰色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虫孔的,两者界限平直。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

4.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

分布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地层内,张崖子一带发育较好。花斑仅限于一定层位层岩内,与岩层层面无切割关系,说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岩阶段完成的。层内构造均匀,形成于浅海深水环境。

二、碳酸岩

碳酸岩(carbonatite),是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碱超基性杂岩体有关的、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火成岩。carbonatite一词由挪威地质学家及矿物学家W.C.布勒格于1921年正式引入地质文献。从它的成因和产状特征可与沉积的碳酸盐岩相区别。属于岩浆成因的称为“碳酸岩”,属于沉积成因的称“碳酸盐岩”。与之有关的矿产为铌、钽、稀土元素、磷、铁等。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为稀土碳酸岩及烧绿石碳酸岩。

三、火山沉积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是介于岩浆熔岩和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岩石,其中50%以上的成分是由火山碎屑流喷出的物质组成,这些火山碎屑主要是火山上早期凝固的熔岩、通道周围在火山喷发时被炸裂的岩石形成的,碎屑包括岩屑、晶屑、玻璃质屑、浆屑、火山块(直径大于100毫米)、火山砾(直径大于2毫米)和火山灰(直径小于2毫米)。这些碎屑降落到地面或海底,经过固结形成岩石,由于火山也可以在海底爆发,所以火山碎屑岩有陆相沉积的也有海相沉积的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第二节、岩浆岩

1. 花岗岩

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鸡冠山下,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至温泉堡一带的花岗岩,根据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很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所以称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2.花岗斑岩

出露于石岭东南等地,呈细粒基质的斑状结构,岩墙状产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宽达5m以上的花岗斑岩墙。

石英斑岩:出露于砂锅店东等地,是花岗斑岩的又一种变种,具隐基斑状结构,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蚀现象。

3.辉粒岩

亮甲山采石场比较集中,岩石呈暗绿色,细均粒结构,镜下具典型辉长结构,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

5.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第三节、变质岩

断层角砾岩

又称压碎角砾岩、构造角砾岩。是岩石因构造作用发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砾状岩石,角砾大小不等,具棱角,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

第五章、地质构造

柳江盆地地质构造简介: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北西向断裂、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和东西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第一节、褶皱构造

我们的观察地点首先是在吴庄垭口(40°05′58.7″N 119°35′45.6″E),该背斜分布在张赵庄、吴庄、花场峪一带,呈近南北向延伸,出露4.5km,宽度0.5km。

背斜核部出露徐庄组页岩,枢纽向南倾没,为一系列强烈挤压的褶皱和逆断层两侧出露张夏组鲕粒灰岩和长风组泥质条带状灰岩。

图为吴庄背斜

该背斜北端被花场峪—王庄断裂,南端被吴庄—车厂断裂切割。在花场峪以北,背斜向北倾没。由于风化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的核部形成我们所到的垭口。核部为徐庄组,两翼依次为: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风山组有酸性岩脉充填。应为流纹斑岩,呈灰白色、球粒结构。镜下见有粒度为0.03mm的微晶斜长石。吴庄垭口的东翼受南北向断层影响,地层倾角变陡,甚至出现直立或倒转。右翼具有小型的褶皱与断裂。位置确定为40°05′58″N 119°35′45.6″E。曾有两种认识。其一是认为逆冲断层的牵引褶皱,其二认为这些挤压紧密的小褶皱与西部响山岩体侵入有关,属岩浆底劈型构造。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第二节、断裂(层)构造

本区断层发育,种类较多,主要为逆断层和正断层,分布于柳江向斜内,各处特点不尽相同。分布于东翼的断层主要有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此外还有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两组。前两组断层大多为正断层,其中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并不显著。山于这类断层集中于岩墙、岩脉分布区,相互在成因上可能有一定的联系.断层的断距一般并不太大,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只有石门寨东南的126.6

高地上的

正断层,断距达数百米,以致奥陶系亮甲山组与寒武系张夏组接触。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在赵庄、亮甲山西北、潮水峪等地,断层面西倾,倾角很大.柳江向斜的南界即为一东西向高角度逆断层,断层面南倾,古老变质岩系与古生界及侏罗系地层相接触。该断层延伸颇远,在黑山窑南被正断层横切。北部板坊峪向东至贺庄的近东西向逆断层,山北往南上逆,规模颇大,延绵数公里.西翼发育一组近南北走向的逆断层,多数断层面西倾,自西向东高角度逆冲,倾角 70~80度,延深很远。其中苏庄一吴庄一山羊寨逆断层延伸近10公里,断于寒武系张夏组与奥陶系亮甲山之间,缺失了上寒武统崮山组至下奥陶统冶里组一套地层.断层破碎带宽200~300米,其间有细晶闪长岩岩脉侵入.西翼中部杨庄一带有一组北东向正断层,断层面倾向北西,并在水平方向上有相对的左型位移,秋子峪和山羊寨一带发育一组东西向的横断层,横切西冀的南北向逆断层,延伸不远,柳江向斜西南缘相邻一轴向北北东的次级褶曲——上平山背斜.其核部下寒武境地层两侧各有一断层.断层面均向北西倾斜,东侧为逆断层,西侧为正断层,以致核部成为地垒构造.垂直上千山背斜轴向有一系列横断层,自北而南,断层走向由北西向渐变为东西向。在鸡冠山与大平台问的河谷中,由于几条正断层的影响,两侧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石英砂岩相对上升,中间石英砂岩下降。断层面近于南北走向,倾角较大,河谷东侧断层面西倾,河谷西侧断层面向东倾,成一地堑构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堑构造的中心部位。

主要断层有:鸡冠山——汤河地堑。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吴庄——傍水崖断裂带。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吴庄,东至傍水崖。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迭瓦式构造。断层面多向西倾斜。少数向东倾斜。倾角70°~80°。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构造透镜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明显。苏庄——吴庄——山羊寨逆断层。该断层发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大致平行于向斜轴,是一条走向断层,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断层东侧为下盘,其亮甲山组豹皮灰岩,,断层两侧为上盘,其张夏组后层状灰岩。断带宽1米左右,中间有细晶闪长岩脉侵入。断带中有构造角砾,岩发育和片理化现象,旁侧牵引,褶皱也较明显。牌坊砬子逆断层。

该断层观察点位于吴庄东北500米牌坊子之废弃旧矿坑处,断层北北东向延伸,长达3公里。断层发育于二叠系地层中,断层东侧为上盘,西侧为下盘。上盘为下二叠统,顶部B层耐火粘土和上二叠统含砾粗砂岩,具有明显的牵引褶皱。下盘为下二叠统粉砂质页岩。沿断层面观察,见有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现象。上盘岩层两组节理发育。石门寨126.6高地北采坑正断层。该断层出露在柳江向斜的东翼,位于石门寨东南126.6高地北废采坑处。断层走向NE15度,断层在平面上呈锯齿状延伸,在剖面上向东倾,倾角61o。整个断裂宽带15米,其中有正长斑岩岩脉侵入。宽约3.5米。断裂带中有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以东岩为主。后期被二氧化硅所胶结形成硅化带。实出地表面呈锯齿状近南北向延伸。断层延伸有1.5公里。断层东侧为亮甲山组的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薄层竹叶状灰岩,西侧为寒武系张夏组的厚层状灰岩。石门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断层。断层发育在亮甲山组灰岩中,断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缓波状。断层面在剖面上见有大片擦痕、阶步,断层面附近有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发育。断层的上盘(北西盘)产生次一级的牵引褶皱。

图为亮甲山断层

图为大石河断层

第六章矿产

柳江盆地矿产以沉积为主。岩浆矿床和变质矿产不重要。沉积矿产有煤、耐火粘土、用做玻璃原料的石英岩、冶炼用的白云岩等。其中煤和耐火粘土的开采历史悠久。有一定规模。本区的矿产资源以铝土矿、煤、黏土矿等沉积矿产为主,石灰岩、砂岩、正长岩是制玻璃、水泥等的原材料。下平山处有重晶石、铅锌矿,有些地方有矽卡岩的铁矿。此外,可到处见到石灰岩采石场。用做建筑材料和烧石灰。内生矿床规模不大,如上平山重晶石铅锌矿(规模很小,矿坑已废)及花场峪附近温泉堡花岗岩基接触带的矽卡岩钢铁矿点等。

第一节、煤

是可燃有机岩矿床属外生矿床中的沉积矿产。煤的成分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主要的含煤地层:上石炭统的太元组,下二叠统,下、中侏罗统。煤矿有柳江煤矿、长城煤矿等。

第二节、铜铁矿

位于柳江盆地西部燕山其花岗岩岩基与柳江向斜西翼的旱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在解除交代作用而生成的西卡岩有铜铁矿化。规模稍大的有花场峪矿化点,含黄铁矿及磁铁矿。

第三节、白云岩

以白云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区:亮甲山的底部。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部分用来提炼金属镁,也可用作化肥、陶瓷、玻璃工业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第七章地貌

第一节、岩溶地貌

溶沟与石芽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地表岩溶地形,在砂锅店和东部落一带的石灰岩中发育完好。这里的石芽一般高1.5m左右,远远望去,很像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石芽间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中分布有少量的岩溶堆积物。溶沟是地表流水沿石灰岩表面的裂隙流动,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灰岩中的缝隙不断扩大,其沟通性亦越来越好,因而加速了地表流水的循环,岩石作用愈加容易进行。随着溶沟的不断发生发展,其规模愈来愈大,介于其间的石芽渐渐显露于地表,形成了现在的地表岩溶景观。

图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溶沟宽十余厘米至 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长度不超过深度5倍者为溶沟,大于5倍者为溶槽,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被溶沟分割残存的、高度不超过3米的石芽,常分布在斜坡上。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石灰岩发育良好。

第二节、流水地貌

河谷要素由谷坡、谷底和河床组成,河谷的形态与地壳运动及河流地质作用有关。如果地壳处于抬升状态,则河流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下蚀作用的结果是加深河谷,常形成陡深狭窄的“V”字型河谷。当地壳比较稳定时,作用为主,发生侧向的侵蚀和沉积,由于河流侧向的弯曲和摆动形成开阔的“U”字型河谷。河流阶地是地壳的升降运动及稳定状态交替出现的产物,一般表现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交替进行。大石河在傍水崖至蟠桃峪一段,主要以侧蚀作用为主,平面上河流为曲流河形态,河流主流线偏向凹岸,水流速度较快,发生侧向的侵蚀作用,而在凹岸形成深水区,河岸往往形成陡崖,陡崖由基岩组成。

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流速降低、动能减小所致,沉积作用除发生在沿河谷谷底以外,大量沉积发生于山口和河口区。大石河的凸岸一侧水流较缓慢,水体浅,地形平缓,发生侧向的沉积作用,由砾、砂等沉积物组成。河流边滩是凸岸侧向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床及滨河床沉积体,其顶面向河流下游及河床方向倾斜,宽度各处不等,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组成夹有少量沙。河漫滩平时出露于水面上面,只有洪水期才能被水淹没,河漫滩沉积物是洪水期的产物主要由含细砾的沙泥组成。

第三节、海岸地貌

秦皇岛地区海岸带呈波状弯曲的岬湾式,一部分海岸凸向海岸形成岬角,另一部分海岸凹向陆地形成海湾,相应地产生两种海岸地貌类型:海蚀海岸地貌,海积

海岸地貌。海岸阶地有堆积的和海蚀的两类。海蚀接地是昔日的岩滩抬升形成的,是一个崎岖的向海倾斜的基岩面,其后缘有一明显的坡折,是古海蚀崖遗迹。

第八章构造地貌发展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发生海进。在长期风化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曾有过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在清白口纪和下寒武世之,中奥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间都曾发生过沉积间断。上述时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环境随有过海、陆地明显变迁。但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平稳的升降运动。所以该时期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自中生代初期起,经历的构造变动性质与古生代不同。这个时期的构造变动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断裂。

二叠纪末,本区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导致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导致二叠系地层愈向北受侵蚀愈强,甚至局部无有蚀余。侏罗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奥陶系之上。

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沉积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使下侏罗统下部岩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沉积中心。所以下侏罗统上部岩层明显地区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岩层之上。在西翼则超出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由此推知,此时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对称形态。两翼很陡,东翼开阔平坦。

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构造变动。伴有多次连续和猛烈的火山喷发。所以在向斜的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在下侏罗统之上。局部超覆于二叠系,奥陶系之上。

白垩纪燕山晚期的温泉堡花岗岩基侵入形成的挤压力。使不对称的柳江向斜形态更进一步加剧。并引起了西翼自西向东逆的一系列南北断层和西翼地层产状的局部。

新生代特别第四纪以来。本区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因此,山区河谷有阶梯地形成。全新世以来,由于冰后期海侵。在现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海积和海蚀地形形态。

.结论与体会

本次实习在紧张的气氛中圆满结束,通过本次实习亲眼见到了很多课本中描述过的地质构造以及演示,学会了罗盘的使用方法,练习了通过读地质图来判断当地岩层的年代、产状等,深刻的感受到仅有课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化为己用。通过此次的秦皇岛实习,它使我有了野外地质实习工作的经历,也从中总结出了野外地质实习的经验。使我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全院的同学经过6天的实习后,不管怎么样,或多或少都有收获,但最重要的是有了实践经验,使我们以后更加信心的十足的做地质工作。在相对艰苦的野外实习环境中,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地质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一节、实习目的与意义 ....................................................................................................... 2

第二节、实习时间与地点 ....................................................................................................... 2

第三节、实习路线: .................................................................................................................. 3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 3

第一节、实习区的地理位置 ................................................................................................... 3

第二节、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 4

第三节、实习区的经济地理概况 ........................................................................................... 7

第三章地层....................................................................................................................................... 9

第一节、地层概况 ................................................................................................................... 9

第二节、地层层序 ................................................................................................................. 11

第三节、各界简介 ................................................................................................................. 11

第四章岩石..................................................................................................................................... 13

第一节、沉积岩 ..................................................................................................................... 13

第二节、岩浆岩 ..................................................................................................................... 14

第三节、变质岩 ..................................................................................................................... 15

第五章、地质构造 ......................................................................................................................... 15

第二节、断裂(层)构造 ..................................................................................................... 16

第六章矿产..................................................................................................................................... 19

第一节、煤 ............................................................................................................................. 19

第二节、铜铁矿 ..................................................................................................................... 20

第三节、白云岩 ..................................................................................................................... 20

第七章地貌..................................................................................................................................... 20

第一节、岩溶地貌 ................................................................................................................. 20

第二节、流水地貌 ................................................................................................................. 21

第三节、海岸地貌 ................................................................................................................. 21

第八章构造地貌发展史 ................................................................................................................. 22 结论与体会„„„„„„„„„„„„„„„„„„„„„„„„„„„„„„„„„24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目的与意义

1、目的:

系统的了解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⑴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⑵矿物和岩石的鉴定和描述

⑶河流阶地、河岸地貌的识别

⑷地质罗盘的使用与测量

⑸野外地貌素描练习

2、意义:

⑴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知识的认知能力。

⑵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

⑶认识野外典型地质现象,断层构造、褶皱构造。

⑷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地质锤。

⑸学会野外素描方法。

⑹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第二节、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5年7月14日—7月19日

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

第三节、实习路线:

7.14 亮甲山—柳江煤矿观察了解亮甲山组与冶里组岩性、岩石组成、成因等,煤的成因。

7.15砂锅店—潮水峪了解柳江盆地的向斜构造(东翼),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走向、倾向、倾角,北方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16 鸡冠山观察地堑构造,花岗岩(绥中花岗岩)的形成,燕山山脉的形成,层面构造,波痕构造。

7.17 傍水崖—大石河—吴庄村—明长城遗址观察了解河漫滩、河流阶地,离石堆、断层崖、矽卡岩的成因,背斜(西翼),明长城遗址考察。

7.18 大石河漫滩白垩纪地层,侏罗纪火成岩、红砂岩组成,大石河漫滩的成因。

7.19 北戴河—山海关老龙头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第一节、实习区的地理位置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秦皇岛地处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轮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大连和上海等地;有通往国内外的航线,山海关机场与全国主要城市通航;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等各级各类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乡、镇之间均可直通汽车。

图为秦皇岛交通图

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它位于秦皇岛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公里,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区内有纵惯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轨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第二节、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地形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盆地内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坡陡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

二、实习区水文

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我们重点实习的是大石河。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全长约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00多平方公里,其中560km2

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河床组成主

要为砾石,少有粗砂和中砂。砾石的主要岩性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流域内植被覆盖达50~60%,故水土流失不严重,河床相对较稳定。 大石河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多为1.68亿m3,补给来源以降水为主,所以平时流量很小,暴雨后洪水立即上涨,且暴涨暴落。燕塞湖库容6750万m3,不仅是秦皇岛市区主要供水水库,而且是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并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洪水期具有洪峰高、流量大、来势猛、历时短、泥沙多等特点。输沙量常随流量而增减,集中于每年的7、8、9三个月内,尤其以7月份最大。月平均输沙率为26.7kg/s,;而1~5月和10~12月几乎无泥沙入海。大石河的泥沙入海后,主要堆积在河口外,形成向海凸出达2~3km。

三、实习区气候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0℃,冬季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达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季节。主要风向受季风影响,夏季多西南风,冬春季多东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南,平均频率为12.9%,其次为南南西,再次为正东,平均风速在5m/s以下。据多年统计,本区风速1~3级占74.3%,3~4级风占35.6%,大于6级者仅占0.5%。除季风外,尚有台风影响,每年8月15日前后,均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台风。由于本区风向常是西南,强风向是东北,故海岸侵蚀、堆积和滨岸沙丘堆积方向均与风向一致。

四、主要地区介绍

1、秦皇岛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脚下,渤海之滨。京哈铁路线上,是著名的海滨工业城市和天然良港,全市辖四县四区,总面积7721。3公里,总人口223万。市区分为三城,秦皇岛居中,东北面有山海关,西南面有北戴河,各距15公里左右。相传公元215年秦始皇巡“碣石”。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

因此得名。

山海关为一座土筑砖色的雄伟关城,关城为四方形,辟有四门,各门上均筑有城楼。以东门最为壮观,建有两层楼,城楼高13。3米,上下两层共有箭窗68个,内悬“天下第一关”木质巨匾。山海关北接峰恋起伏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气势雄伟,形势险要,是关内外交通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在此依山临海修筑长城,设关屯兵,故名山海关。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在山海关城南入里增筑入海石域七丈。使万里长城象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在这里把头伸入大海,故名老龙头,被视为是万里长城由山海关至嘉峪关的东部起点。

2、北戴河

北戴河以戴河流经此地而得名,它北靠联峰山,南临渤海,由于受海洋调节,这里最热月份午后最高气温平均只有28度,比同纬度的内陆北京低4——6度,这里春无风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秋高气爽,空气清新而湿润,凉爽宜人,是名扬中外的避暑胜地。沿海岸有20多公里的沙质海岸,滩面平缓,沙软潮平,潮差仅一米左右。附近入海河流短小,泥沙量不大,故海水清晰洁净,水温较高,全年适于海水浴的天数有110——120天,是理想的海滨浴场,由于波浪等作用,海岸带发育了突出海中的岬角,陡峭的海蚀崖,还有残留的碓石等海岸地貌,这就是以形态命名的金山咀、鹰角石、老虎石等景观。海滨上的东西联峰山,奇石峥荣,引人入胜、山下的莲花石公园,园内山石纵横。犹如出水莲花,形态逼真,山上建有观音寺,山顶建有望海亭,登亭可俯瞰海滨全景。

3、秦皇岛港

秦皇岛港,港阔水深,为天然不冻良港。这里是山西煤炭和大庆石油外运的海陆联运枢纽。现有煤炭、杂货及散粮码头10座。泊位25个,其中13个泊位实现了自动化作业,煤炭码头的年吞吐量达了7500万吨,该港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的能源输出港。

秦皇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很有发展潜力,北部为山区丘陵,富产树木、果品。沿海盛产对虾、海参、棱子蟹等,是我国北方重要水产基地之

一。工业生产以建材、轻工、食品桥梁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其中玻璃工业居优势地产,有10多类,50多个品种。所有这些都是该市进一步开放,搞好经济

建设的有利条件。

实习地区石门寨,位于秦皇岛市北23公里的柳汇盆地,区内有公路和窄轨铁路与市内相通,交通尚方便。

4、柳江盆地

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米,盆地的中西部为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之间。

5、大石河

本区最主要的水系是大石河。自西北流向东满城风雨,贯通全区,出盆地后在山海关的南测流入渤海。区内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七、八两月份,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工业以开采煤炭,耐火粘土为主。

第三节、实习区的经济地理概况

秦皇岛地区产业结构重型化,其港口运输商品皆为煤、石油、粮食等大宗货物,成为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促使了该市包含服务业、商业的发展,使其商业中心形成。实习区工业,以采煤及开采耐火粘土为主。煤矿开采的历史悠久,煤质一般为无烟煤,局部为贫煤。群众多以奥陶纪亮甲山组石灰石为原料烧石灰。首钢部分搬迁到实习区,另外水泥制造也在当地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

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1、工业

秦皇岛市的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解放后40多年的不断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与港口与旅游业相比,还比较薄弱。目前发展起来的是建材工业,平板玻璃的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山海关桥梁厂是我国生产钢结构桥梁的骨干企业,70年代初又建成了山海关船厂,能修造万吨船舶。此外,其他工业企业也在改革中稳步发展,1988年实现利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2家。1986——1988年全市均保持了均衡稳定的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平板玻璃、罐头、啤酒、棉布、针棉织品、塑料制品、滚动轴承、电子元件、玻璃纤维纱、

黄金、配混合饲料、氮肥、磷肥等持续以两位数或成倍以上的速度发展增长,工业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出口产值超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多家。近年来秦皇岛市在工业发展上认真抓好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强化质量管理及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2、商业

秦皇岛历史上就是一个商埠,它是利用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市,海港区成为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市的商业中心就在海港区。秦皇岛市区人口521153人,属于中等城市,但它是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由于旅游层次的提高,旅游购物的人增多,刺激了其商业发展,形成一些商业中心,如在海港的朝阳街、海阳路、文化路一带形成了海浪花、华联商厦、百货大楼等大型商场。秦皇岛商业地域分布的两个特点:一是级别较高的商业中心都在海港区的老城区内,具有典型的历史遗承性;二是商业点多与居民区混在一起,在城市边缘成环带,使其商业地域分布呈放射状。

3、农业

秦皇岛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具有明显的寒暑交替,常年无霜期175-185天,年平均气温10.5°C ,年平均降水量736.3mm,年光照时数2796小时,适合大宗作物生长繁育。境内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3条,有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境内10米以下有充足的地下水,水源充足。耕地面积293万亩,以棕壤褐土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72.7%。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甘薯、花生等。林果资源有苹果、梨、葡萄、山楂、水蜜桃、板栗、核桃等。境内海岸线长126.4公里,6万亩沿海滩涂和20万亩浅海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产品生产分为海水捕捞、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三大类。全市农业人口190多万,人均耕地1.1亩。

4、旅游业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是开展多项目、多层次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逐步形成了以长城、滨海、生态为

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全市旅游景区个,开辟了长城文化、海滨休闲度假、历史寻踪、观鸟旅游、名人别墅、山地观光、海洋科普、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城乡双向游、会议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精品旅游线路,并每年举办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昌黎干红葡萄酒节等节庆活动,这些旅游线路和节庆活动都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秦皇岛一年四季皆景,可供旅游者探险猎奇、寻幽揽胜。其中自然资源以山、海文明,人文资源以关、城最为突出,社会资源以中央暑期办公地——北戴河最具魅力。这里山地地貌奇特多样,飞瀑流泉到处可见;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丰富;更有长城等大量文物与古迹点缀其中。海沙细而平矿,滩缓而水清,潮平而差小,延绵近百里;海水污染程度低,水质清洁,阳光充足,是进行海水浴、日光浴、沙浴、沙滩活动与海上观光、海上游动的最佳场所。辖区内的长城蜿蜒起伏,枕山襟海,依势而修,关隘地处要塞。社会资源以北戴河——中央暑期办公地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而闻名遐迩,成为秦皇岛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在分布上呈两条相对平行的带状分布,其中在滨海带上,有老龙头、第一关、姜女庙、秦皇求仙入海处、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鸽子窝、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联峰山、滑沙场以及众多的滨海浴场和各类主题公园等;在中北部山地——丘陵带上,有三道关——九门口——义院口——界岭口——桃林口——冷口——城子岭口长城和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以长寿山、角山、燕塞湖、祖山、背牛顶、天马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长廊、孤竹国文化遗址等。

第三章地层

第一节、地层概况

柳江盆地是由晚太古代绥中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高耸的盆地周边,以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状的盆形地貌,从地质构造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有人称其为“柳江向

斜”。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暂时性地面流水作用强烈,坡积物、洪积物随处可见。具经常性水流的大石河和汤河形成许多流水地貌。

滨海地带,波浪在岬角处发生侵蚀作用形成各类海蚀地貌,在海湾、平直海岸地带形成各类海积地貌;潮汐的作用使波浪作用范围加大,形成海蚀平台等地貌;沿岸流携带泥沙在海岸形成沙嘴、陆连岛等地貌类型;风沙流也在海滨形成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沙垄,或使沿岸堤加长,形成较大的沙丘,如黄金海岸的沿岸沙堤。

这里最古老的是太古宙的地层,然后是远古宙,缺失中上奥陶纪至下石炭纪、下中三叠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纪,上古生界的上石炭纪至二迭纪,中生界的上三叠纪至侏罗纪,新生界的第四纪。

柳江盆地于晚古代发育,到中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这段时间内,由于缺失泥盆纪、志留纪的地层,所以在这里有很大的不整合面,而且有过明显的海陆变迁。中生代构造变动是在古生代的褶皱基础上,二叠纪末期的时候,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柳江盆地的雏形,侏罗纪的时候,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下侏罗纪的时候,又发生一次构造变动,地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西翼出现沉积,西翼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之上。新生代第四系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剥蚀,所以山区河谷有明显的阶地发育,全新世以来,亦有海积和海蚀地貌。由此发育成了现在西部陡东部缓的向斜地貌——柳江盆地。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

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第二节、地层层序

新生界第四系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松散沉积物。

中生界侏罗系

古生界二叠系

奥陶系下奥陶统亮甲山组治里组

寒武系上寒武统崮山组中寒武统张夏组

太古界绥中花岗片麻岩

第三节、各界简介

太古界:

太古界厚度不大,组分与上地幔更为接近。由于多次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使岩石普遍发生热变质、深、变质和强烈的混合岩化,岩石变质很深,主要是混合花岗岩,属变质岩,以鸡冠山为例,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有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岩石呈肉红色,略具黑色斑点。岩石中残留原岩的片理、片麻理等,有片理构造、斑状变晶结构,无解理。

元古界:

古元古界往往和新太古界具有共性,所属活动类型沉积和浊流沉积变质形成的绿岩系,同时和新太古界一样,常含有规模巨大的铁矿床,性质和鞍山式铁矿近似,以低价铁为主。古元古界和新太古界共同构成地台的基底。到了中、新元古界,原地台出现,红层、高价铁、碳酸盐等沉积出现,形成地台盖层,因此,中元古界特别是新元古界震旦系已经属于盖层沉积的范畴。

下古生界奥陶系(O)

1、亮甲山组(O1l)

以中、厚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岩石,主要有竹叶状灰岩(由灰岩扁砾被钙质胶结而成的典型砾屑灰岩,其砾屑为扁圆或长椭圆形,垂直层面切开形似竹叶,故名)、豹皮状灰岩等,颜色为灰色带绿色,灰

色致密棕褐层状、灰色薄层泥色条状、深灰色中到褐层状致密块状的。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一般为灰色细金状。

亮甲山组形成于浅海环境,厚度118米,与下伏冶里组、上覆马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化石丰富,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三叶虫、古杯类、介形虫类。其中,头足类、房角石、古杯海绵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图为亮甲山

2、冶里组(O1y)

灰色后层灰岩。泥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

图为冶里组图片

第四章岩石

第一节、沉积岩

一、沉积碎屑快

(一)、沉积岩: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纯灰岩、豹皮状灰岩、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

1.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

位于张崖子的青白口群龙山组含有表面被风化成黄褐色内部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净砂岩,浅海相沉积,含海绿石和少量云母。

2.纯灰岩

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 .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划动。本次在石门寨观察到的亮甲山组纯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

3.豹皮状灰岩

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组地层内。花斑由白云岩组成,呈浅黄色或褐黄色,与周围灰色或深灰色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虫孔的,两者界限平直。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

4.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

分布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地层内,张崖子一带发育较好。花斑仅限于一定层位层岩内,与岩层层面无切割关系,说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岩阶段完成的。层内构造均匀,形成于浅海深水环境。

二、碳酸岩

碳酸岩(carbonatite),是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碱超基性杂岩体有关的、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火成岩。carbonatite一词由挪威地质学家及矿物学家W.C.布勒格于1921年正式引入地质文献。从它的成因和产状特征可与沉积的碳酸盐岩相区别。属于岩浆成因的称为“碳酸岩”,属于沉积成因的称“碳酸盐岩”。与之有关的矿产为铌、钽、稀土元素、磷、铁等。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为稀土碳酸岩及烧绿石碳酸岩。

三、火山沉积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是介于岩浆熔岩和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岩石,其中50%以上的成分是由火山碎屑流喷出的物质组成,这些火山碎屑主要是火山上早期凝固的熔岩、通道周围在火山喷发时被炸裂的岩石形成的,碎屑包括岩屑、晶屑、玻璃质屑、浆屑、火山块(直径大于100毫米)、火山砾(直径大于2毫米)和火山灰(直径小于2毫米)。这些碎屑降落到地面或海底,经过固结形成岩石,由于火山也可以在海底爆发,所以火山碎屑岩有陆相沉积的也有海相沉积的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第二节、岩浆岩

1. 花岗岩

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鸡冠山下,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至温泉堡一带的花岗岩,根据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很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所以称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2.花岗斑岩

出露于石岭东南等地,呈细粒基质的斑状结构,岩墙状产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宽达5m以上的花岗斑岩墙。

石英斑岩:出露于砂锅店东等地,是花岗斑岩的又一种变种,具隐基斑状结构,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蚀现象。

3.辉粒岩

亮甲山采石场比较集中,岩石呈暗绿色,细均粒结构,镜下具典型辉长结构,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

5.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第三节、变质岩

断层角砾岩

又称压碎角砾岩、构造角砾岩。是岩石因构造作用发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砾状岩石,角砾大小不等,具棱角,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

第五章、地质构造

柳江盆地地质构造简介: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北西向断裂、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和东西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第一节、褶皱构造

我们的观察地点首先是在吴庄垭口(40°05′58.7″N 119°35′45.6″E),该背斜分布在张赵庄、吴庄、花场峪一带,呈近南北向延伸,出露4.5km,宽度0.5km。

背斜核部出露徐庄组页岩,枢纽向南倾没,为一系列强烈挤压的褶皱和逆断层两侧出露张夏组鲕粒灰岩和长风组泥质条带状灰岩。

图为吴庄背斜

该背斜北端被花场峪—王庄断裂,南端被吴庄—车厂断裂切割。在花场峪以北,背斜向北倾没。由于风化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的核部形成我们所到的垭口。核部为徐庄组,两翼依次为: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风山组有酸性岩脉充填。应为流纹斑岩,呈灰白色、球粒结构。镜下见有粒度为0.03mm的微晶斜长石。吴庄垭口的东翼受南北向断层影响,地层倾角变陡,甚至出现直立或倒转。右翼具有小型的褶皱与断裂。位置确定为40°05′58″N 119°35′45.6″E。曾有两种认识。其一是认为逆冲断层的牵引褶皱,其二认为这些挤压紧密的小褶皱与西部响山岩体侵入有关,属岩浆底劈型构造。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第二节、断裂(层)构造

本区断层发育,种类较多,主要为逆断层和正断层,分布于柳江向斜内,各处特点不尽相同。分布于东翼的断层主要有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此外还有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两组。前两组断层大多为正断层,其中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并不显著。山于这类断层集中于岩墙、岩脉分布区,相互在成因上可能有一定的联系.断层的断距一般并不太大,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只有石门寨东南的126.6

高地上的

正断层,断距达数百米,以致奥陶系亮甲山组与寒武系张夏组接触。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在赵庄、亮甲山西北、潮水峪等地,断层面西倾,倾角很大.柳江向斜的南界即为一东西向高角度逆断层,断层面南倾,古老变质岩系与古生界及侏罗系地层相接触。该断层延伸颇远,在黑山窑南被正断层横切。北部板坊峪向东至贺庄的近东西向逆断层,山北往南上逆,规模颇大,延绵数公里.西翼发育一组近南北走向的逆断层,多数断层面西倾,自西向东高角度逆冲,倾角 70~80度,延深很远。其中苏庄一吴庄一山羊寨逆断层延伸近10公里,断于寒武系张夏组与奥陶系亮甲山之间,缺失了上寒武统崮山组至下奥陶统冶里组一套地层.断层破碎带宽200~300米,其间有细晶闪长岩岩脉侵入.西翼中部杨庄一带有一组北东向正断层,断层面倾向北西,并在水平方向上有相对的左型位移,秋子峪和山羊寨一带发育一组东西向的横断层,横切西冀的南北向逆断层,延伸不远,柳江向斜西南缘相邻一轴向北北东的次级褶曲——上平山背斜.其核部下寒武境地层两侧各有一断层.断层面均向北西倾斜,东侧为逆断层,西侧为正断层,以致核部成为地垒构造.垂直上千山背斜轴向有一系列横断层,自北而南,断层走向由北西向渐变为东西向。在鸡冠山与大平台问的河谷中,由于几条正断层的影响,两侧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石英砂岩相对上升,中间石英砂岩下降。断层面近于南北走向,倾角较大,河谷东侧断层面西倾,河谷西侧断层面向东倾,成一地堑构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堑构造的中心部位。

主要断层有:鸡冠山——汤河地堑。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吴庄——傍水崖断裂带。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吴庄,东至傍水崖。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迭瓦式构造。断层面多向西倾斜。少数向东倾斜。倾角70°~80°。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构造透镜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明显。苏庄——吴庄——山羊寨逆断层。该断层发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大致平行于向斜轴,是一条走向断层,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断层东侧为下盘,其亮甲山组豹皮灰岩,,断层两侧为上盘,其张夏组后层状灰岩。断带宽1米左右,中间有细晶闪长岩脉侵入。断带中有构造角砾,岩发育和片理化现象,旁侧牵引,褶皱也较明显。牌坊砬子逆断层。

该断层观察点位于吴庄东北500米牌坊子之废弃旧矿坑处,断层北北东向延伸,长达3公里。断层发育于二叠系地层中,断层东侧为上盘,西侧为下盘。上盘为下二叠统,顶部B层耐火粘土和上二叠统含砾粗砂岩,具有明显的牵引褶皱。下盘为下二叠统粉砂质页岩。沿断层面观察,见有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现象。上盘岩层两组节理发育。石门寨126.6高地北采坑正断层。该断层出露在柳江向斜的东翼,位于石门寨东南126.6高地北废采坑处。断层走向NE15度,断层在平面上呈锯齿状延伸,在剖面上向东倾,倾角61o。整个断裂宽带15米,其中有正长斑岩岩脉侵入。宽约3.5米。断裂带中有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以东岩为主。后期被二氧化硅所胶结形成硅化带。实出地表面呈锯齿状近南北向延伸。断层延伸有1.5公里。断层东侧为亮甲山组的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薄层竹叶状灰岩,西侧为寒武系张夏组的厚层状灰岩。石门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断层。断层发育在亮甲山组灰岩中,断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缓波状。断层面在剖面上见有大片擦痕、阶步,断层面附近有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发育。断层的上盘(北西盘)产生次一级的牵引褶皱。

图为亮甲山断层

图为大石河断层

第六章矿产

柳江盆地矿产以沉积为主。岩浆矿床和变质矿产不重要。沉积矿产有煤、耐火粘土、用做玻璃原料的石英岩、冶炼用的白云岩等。其中煤和耐火粘土的开采历史悠久。有一定规模。本区的矿产资源以铝土矿、煤、黏土矿等沉积矿产为主,石灰岩、砂岩、正长岩是制玻璃、水泥等的原材料。下平山处有重晶石、铅锌矿,有些地方有矽卡岩的铁矿。此外,可到处见到石灰岩采石场。用做建筑材料和烧石灰。内生矿床规模不大,如上平山重晶石铅锌矿(规模很小,矿坑已废)及花场峪附近温泉堡花岗岩基接触带的矽卡岩钢铁矿点等。

第一节、煤

是可燃有机岩矿床属外生矿床中的沉积矿产。煤的成分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主要的含煤地层:上石炭统的太元组,下二叠统,下、中侏罗统。煤矿有柳江煤矿、长城煤矿等。

第二节、铜铁矿

位于柳江盆地西部燕山其花岗岩岩基与柳江向斜西翼的旱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在解除交代作用而生成的西卡岩有铜铁矿化。规模稍大的有花场峪矿化点,含黄铁矿及磁铁矿。

第三节、白云岩

以白云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区:亮甲山的底部。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部分用来提炼金属镁,也可用作化肥、陶瓷、玻璃工业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第七章地貌

第一节、岩溶地貌

溶沟与石芽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地表岩溶地形,在砂锅店和东部落一带的石灰岩中发育完好。这里的石芽一般高1.5m左右,远远望去,很像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石芽间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中分布有少量的岩溶堆积物。溶沟是地表流水沿石灰岩表面的裂隙流动,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灰岩中的缝隙不断扩大,其沟通性亦越来越好,因而加速了地表流水的循环,岩石作用愈加容易进行。随着溶沟的不断发生发展,其规模愈来愈大,介于其间的石芽渐渐显露于地表,形成了现在的地表岩溶景观。

图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溶沟宽十余厘米至 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长度不超过深度5倍者为溶沟,大于5倍者为溶槽,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被溶沟分割残存的、高度不超过3米的石芽,常分布在斜坡上。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石灰岩发育良好。

第二节、流水地貌

河谷要素由谷坡、谷底和河床组成,河谷的形态与地壳运动及河流地质作用有关。如果地壳处于抬升状态,则河流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下蚀作用的结果是加深河谷,常形成陡深狭窄的“V”字型河谷。当地壳比较稳定时,作用为主,发生侧向的侵蚀和沉积,由于河流侧向的弯曲和摆动形成开阔的“U”字型河谷。河流阶地是地壳的升降运动及稳定状态交替出现的产物,一般表现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交替进行。大石河在傍水崖至蟠桃峪一段,主要以侧蚀作用为主,平面上河流为曲流河形态,河流主流线偏向凹岸,水流速度较快,发生侧向的侵蚀作用,而在凹岸形成深水区,河岸往往形成陡崖,陡崖由基岩组成。

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流速降低、动能减小所致,沉积作用除发生在沿河谷谷底以外,大量沉积发生于山口和河口区。大石河的凸岸一侧水流较缓慢,水体浅,地形平缓,发生侧向的沉积作用,由砾、砂等沉积物组成。河流边滩是凸岸侧向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床及滨河床沉积体,其顶面向河流下游及河床方向倾斜,宽度各处不等,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组成夹有少量沙。河漫滩平时出露于水面上面,只有洪水期才能被水淹没,河漫滩沉积物是洪水期的产物主要由含细砾的沙泥组成。

第三节、海岸地貌

秦皇岛地区海岸带呈波状弯曲的岬湾式,一部分海岸凸向海岸形成岬角,另一部分海岸凹向陆地形成海湾,相应地产生两种海岸地貌类型:海蚀海岸地貌,海积

海岸地貌。海岸阶地有堆积的和海蚀的两类。海蚀接地是昔日的岩滩抬升形成的,是一个崎岖的向海倾斜的基岩面,其后缘有一明显的坡折,是古海蚀崖遗迹。

第八章构造地貌发展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发生海进。在长期风化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曾有过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在清白口纪和下寒武世之,中奥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间都曾发生过沉积间断。上述时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环境随有过海、陆地明显变迁。但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平稳的升降运动。所以该时期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自中生代初期起,经历的构造变动性质与古生代不同。这个时期的构造变动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断裂。

二叠纪末,本区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导致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导致二叠系地层愈向北受侵蚀愈强,甚至局部无有蚀余。侏罗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奥陶系之上。

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沉积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使下侏罗统下部岩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沉积中心。所以下侏罗统上部岩层明显地区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岩层之上。在西翼则超出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由此推知,此时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对称形态。两翼很陡,东翼开阔平坦。

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构造变动。伴有多次连续和猛烈的火山喷发。所以在向斜的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在下侏罗统之上。局部超覆于二叠系,奥陶系之上。

白垩纪燕山晚期的温泉堡花岗岩基侵入形成的挤压力。使不对称的柳江向斜形态更进一步加剧。并引起了西翼自西向东逆的一系列南北断层和西翼地层产状的局部。

新生代特别第四纪以来。本区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因此,山区河谷有阶梯地形成。全新世以来,由于冰后期海侵。在现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海积和海蚀地形形态。

.结论与体会

本次实习在紧张的气氛中圆满结束,通过本次实习亲眼见到了很多课本中描述过的地质构造以及演示,学会了罗盘的使用方法,练习了通过读地质图来判断当地岩层的年代、产状等,深刻的感受到仅有课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化为己用。通过此次的秦皇岛实习,它使我有了野外地质实习工作的经历,也从中总结出了野外地质实习的经验。使我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全院的同学经过6天的实习后,不管怎么样,或多或少都有收获,但最重要的是有了实践经验,使我们以后更加信心的十足的做地质工作。在相对艰苦的野外实习环境中,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关内容

  • 大学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 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柳江盆地实习区地质概况 一、交通及自然、经济概况 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它位于秦皇岛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公里,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区内有纵惯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轨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 ...

  • (参考)#秦皇岛实习报告
  • 第一章 绪论 (一) 实习区范围位置 图 1-1 秦皇岛隶属河北省,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 芦龙县和青龙县.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 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俯 ...

  •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 东北石油大学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 野外地质实习 实习单位 秦皇岛 实习起止时间2010年7月23日至2010年7月28日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 班 级 勘查技术与工程 09级 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目 录 一. 前言„„„„„„„„„„„„„„„„„„„„„„„„„ ...

  • 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   一、前言   通过这六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实习让我们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 ...

  • 最新实习报告范文
  • 前言 实习时间:xx年年7月7日--7月18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 实习目的: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 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习 ...

  •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 实习时间:xx年7月7日—7月18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 实习目的: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 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 ...

  • 秦皇岛实习报告
  • 第一章绪论 1.1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实习的目的: (1)巩固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并使之与实践相结合,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地质地貌现象有更好的了解,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 (2)锻炼我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比较系统的掌握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学会 ...

  • 2014年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      ㈠实习时间:xx年5月16日—5月23日      ㈡实习区域概况:      ⒈皇岛: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渤海之滨,距首都北京280千米,距省会石家庄市483千米。该区在地质上处于燕辽沉降带的东端,地貌类型多样,以中低山面积最大,集中分布于抚宁、卢龙北部和青龙全部,约计4 ...

  • 工程地质实习实习报告
  • 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即理论.实际结合型人才,我系组织了一次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地点在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处的石门寨地区,实习时间为xx年7月8日至7月12日.此次实习的目的是掌握岩石基本类型及特征.认识岩溶地形,了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形态特征等等. 一.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 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