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这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是经济的真正命脉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早就预言, 人类社会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 作为这种体验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经济门类--文化产业必然成为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今日,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格局完全印证了这一预言。文化产业早已成为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 而且各有特色。

现代社会中, 许多人对精神、情感的追求, 往往是通过某种娱乐方式或是消费某种娱乐产品而得到满足。他们对这种娱乐方式或娱乐产品的需求甚至超过对某种物质生活、物质产品的急切追求。过去人们把吃一餐饭看得比欣赏一场电影更重要。如今却不同了, 为了赶看一场《无极》、《建党伟业》或好莱坞大片《阿凡达》、《2012世界末日》, 只要随便拿块面包填饱肚子就行了。难怪在北京紫禁城举办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异常火爆, 虽然票价昂贵, 最高为16600元, 二类票7000元, 最低也要2000元。可人们为了欣赏这场世界顶尖级的高雅音乐演出, 竟然把这种天文数字的

高价入场券抢购一空。

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功能, 还可以表现在它给许多其他行业带来的无可估量的附加值上。比如, 音像制品的大量生产与销售必然带来新的电视设备、音响设备、传输设备的研制与生产。再比如会展的发展, 对餐饮、宾馆、广告、交通、报刊业的促进与带动也是非常显著的。据测算, 会展业每增加1美元收入, 就给相关行业带来4美元的收入。文化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拉动, 它显著的经济效益还表现在它投资的利润回报率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美国著名的摩根斯坦投资公司发表的全球投资报告中, 分析了全球11种产业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 大众传媒业所需的平均年限只要8年, 收益之快, 大大超过医药、日用品、银行、电力、能源等行业。中国的传媒业在1998年其利润首次超过烟草业, 成为国家利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之所以对整个经济拉动如此之大, 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一般传统产业,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文化、知识、智慧作为根本资源与第一要素的产业。它具有知识的不守恒性、超浓缩性、无污染性、绝对增值性与共享性等知识经济的特征与优越性。一项知识人们可以千百次地运用, 无任何损耗, 而且越用越熟练, 在运用过程中还会不断增值。新兴的文化产业就是这样一种知识,它技术含量高、投入少、无污染或少污染, 可以多次重复开发。当今社会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 生动地向人们表明:现代经济的文化含量愈来愈高, 文化的经济功能愈来愈显著, 文化与经济愈

来愈一体化, 文化成为了经济的真正命脉。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还具有反作用。前些年,由于文化建设的不足已影响到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信建设,使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好逸恶劳、炫富傍富、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沦丧、不知廉耻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连食品安全都受到威胁,“瘦肉精”、“硫磺姜”、“染色馒头”、“毒豆芽”、 “毒血旺”、 “牛肉膏”、“地沟油”等等不断粉墨登场,既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又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群众健康。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更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 彰显国家形象, 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也会像其他商品一样, 显示出它的经济功能、商业价值。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 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它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种种精神消费的需求外, 还会辐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也正因它的物质外壳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含量, 就使它成为了传承某种民族精神, 彰显某种国家形象, 传播与渗透某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载体与工具。

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瑰宝, 是它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民族,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 她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自己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 整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巨大的凝聚力来黏合。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力与国家巨大的凝聚力所构成的强大的文化国力应该说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强大的文化国力不仅对内具有极大的凝聚力、鼓舞力、推动力, 对外它又具有极大的辐射力、传播力、渗透力。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就说明了这一点。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

思想是没有疆界的, 也是无法封锁的。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国家的形象以及它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还会通过种种途径向外辐射与传播。事实证明, 通过输出大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来实现这种辐射更为便捷, 而且效果最佳。它无需炮火的掩护与军舰的护航, 以温柔迷人、亲切感人、最为人性化的方式继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上处于强势的民族,国家文化的辐射、传播力会大大超过处于劣势的民族与国家,特别是在今天这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 这方面更为突出。占

全球人口10%的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70%;而占全球人口90%的发展中国家, 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只占30%。西方发达国家, 特别是他们的跨国公司, 凭借经济优势几乎垄断了世界的文化市场。因特网上流动的信息, 英语信息占到总量的80%;在世界电影市场上, 美国电影的销售量占世界市场总销售量的70%;在国际图书等出版物的版权交易市场上,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物就占了66%;在世界电视广播节目的交易中, 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的节目占有率高达75%,世界每天播出的新闻节目有80%是由美国制作的。

经济大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它使人们在获取新闻信息、艺术欣赏、娱乐休闲的同时受到了美利坚精神、英吉利精神、大和民族精神、大韩民族精神的浸润与价值观的熏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也是一种征服工具, 它在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思想、感情、信仰与归属。它在温情脉脉地征服着人心, 征服着世界。

三、文化生产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体现为一种“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一般指,在国家的建设领域文化所内涵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在国际领域其文化产品的传播力或辐射力。总的讲,文化“软实力” 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依存度逐步加深,也使各国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文化市

场日趋国际化。与此同时,信息化改变了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信息技术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各民族文化扩大了走向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竞争加剧,那些富于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的文化就会大放异彩,对外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并将这种影响力延伸到国家利益层面,从而以一种软力量的形式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中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 。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甚至断言:“21世纪的发展无非是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软实力”比“硬实力”更有优势。因为善意总能感动人,“软实力”总是容易让人内心折服。用文化对人的精神进行控制远比金钱的利诱(胡萝卜政策)和枪炮的高压(大棒政策)更保险、更经济、更有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 国之上上策也。”在这方面,美国是尝到了极大的甜头的。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美国霸权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地位上,更体现在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渗透上,即体现在冷战后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迅速膨胀与无形扩张上。

当我们探讨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时,我们必须正视中国文化“软实力”相对落后这一现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中国

制造”,而不是思想观念。这就启示我们,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威胁,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从增强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入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性。

作者姓名:罗永红

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这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是经济的真正命脉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早就预言, 人类社会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 作为这种体验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经济门类--文化产业必然成为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今日,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格局完全印证了这一预言。文化产业早已成为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 而且各有特色。

现代社会中, 许多人对精神、情感的追求, 往往是通过某种娱乐方式或是消费某种娱乐产品而得到满足。他们对这种娱乐方式或娱乐产品的需求甚至超过对某种物质生活、物质产品的急切追求。过去人们把吃一餐饭看得比欣赏一场电影更重要。如今却不同了, 为了赶看一场《无极》、《建党伟业》或好莱坞大片《阿凡达》、《2012世界末日》, 只要随便拿块面包填饱肚子就行了。难怪在北京紫禁城举办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异常火爆, 虽然票价昂贵, 最高为16600元, 二类票7000元, 最低也要2000元。可人们为了欣赏这场世界顶尖级的高雅音乐演出, 竟然把这种天文数字的

高价入场券抢购一空。

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功能, 还可以表现在它给许多其他行业带来的无可估量的附加值上。比如, 音像制品的大量生产与销售必然带来新的电视设备、音响设备、传输设备的研制与生产。再比如会展的发展, 对餐饮、宾馆、广告、交通、报刊业的促进与带动也是非常显著的。据测算, 会展业每增加1美元收入, 就给相关行业带来4美元的收入。文化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拉动, 它显著的经济效益还表现在它投资的利润回报率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美国著名的摩根斯坦投资公司发表的全球投资报告中, 分析了全球11种产业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 大众传媒业所需的平均年限只要8年, 收益之快, 大大超过医药、日用品、银行、电力、能源等行业。中国的传媒业在1998年其利润首次超过烟草业, 成为国家利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之所以对整个经济拉动如此之大, 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一般传统产业,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文化、知识、智慧作为根本资源与第一要素的产业。它具有知识的不守恒性、超浓缩性、无污染性、绝对增值性与共享性等知识经济的特征与优越性。一项知识人们可以千百次地运用, 无任何损耗, 而且越用越熟练, 在运用过程中还会不断增值。新兴的文化产业就是这样一种知识,它技术含量高、投入少、无污染或少污染, 可以多次重复开发。当今社会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 生动地向人们表明:现代经济的文化含量愈来愈高, 文化的经济功能愈来愈显著, 文化与经济愈

来愈一体化, 文化成为了经济的真正命脉。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还具有反作用。前些年,由于文化建设的不足已影响到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信建设,使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好逸恶劳、炫富傍富、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沦丧、不知廉耻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连食品安全都受到威胁,“瘦肉精”、“硫磺姜”、“染色馒头”、“毒豆芽”、 “毒血旺”、 “牛肉膏”、“地沟油”等等不断粉墨登场,既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又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群众健康。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更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 彰显国家形象, 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也会像其他商品一样, 显示出它的经济功能、商业价值。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 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它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种种精神消费的需求外, 还会辐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也正因它的物质外壳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含量, 就使它成为了传承某种民族精神, 彰显某种国家形象, 传播与渗透某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载体与工具。

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瑰宝, 是它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民族,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 她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自己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 整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巨大的凝聚力来黏合。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力与国家巨大的凝聚力所构成的强大的文化国力应该说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强大的文化国力不仅对内具有极大的凝聚力、鼓舞力、推动力, 对外它又具有极大的辐射力、传播力、渗透力。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就说明了这一点。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

思想是没有疆界的, 也是无法封锁的。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国家的形象以及它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还会通过种种途径向外辐射与传播。事实证明, 通过输出大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来实现这种辐射更为便捷, 而且效果最佳。它无需炮火的掩护与军舰的护航, 以温柔迷人、亲切感人、最为人性化的方式继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上处于强势的民族,国家文化的辐射、传播力会大大超过处于劣势的民族与国家,特别是在今天这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 这方面更为突出。占

全球人口10%的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70%;而占全球人口90%的发展中国家, 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只占30%。西方发达国家, 特别是他们的跨国公司, 凭借经济优势几乎垄断了世界的文化市场。因特网上流动的信息, 英语信息占到总量的80%;在世界电影市场上, 美国电影的销售量占世界市场总销售量的70%;在国际图书等出版物的版权交易市场上,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物就占了66%;在世界电视广播节目的交易中, 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的节目占有率高达75%,世界每天播出的新闻节目有80%是由美国制作的。

经济大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它使人们在获取新闻信息、艺术欣赏、娱乐休闲的同时受到了美利坚精神、英吉利精神、大和民族精神、大韩民族精神的浸润与价值观的熏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化也是一种征服工具, 它在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思想、感情、信仰与归属。它在温情脉脉地征服着人心, 征服着世界。

三、文化生产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体现为一种“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一般指,在国家的建设领域文化所内涵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在国际领域其文化产品的传播力或辐射力。总的讲,文化“软实力” 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依存度逐步加深,也使各国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文化市

场日趋国际化。与此同时,信息化改变了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信息技术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各民族文化扩大了走向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竞争加剧,那些富于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的文化就会大放异彩,对外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并将这种影响力延伸到国家利益层面,从而以一种软力量的形式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中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 。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甚至断言:“21世纪的发展无非是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软实力”比“硬实力”更有优势。因为善意总能感动人,“软实力”总是容易让人内心折服。用文化对人的精神进行控制远比金钱的利诱(胡萝卜政策)和枪炮的高压(大棒政策)更保险、更经济、更有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 国之上上策也。”在这方面,美国是尝到了极大的甜头的。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美国霸权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地位上,更体现在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渗透上,即体现在冷战后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迅速膨胀与无形扩张上。

当我们探讨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时,我们必须正视中国文化“软实力”相对落后这一现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中国

制造”,而不是思想观念。这就启示我们,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威胁,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从增强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入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性。

作者姓名:罗永红


相关内容

  • 学习十七大精神动员讲话及心得体会
  • 刚才,大家集中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下面,我就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做好当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十七大的 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大会高 ...

  • 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解读
  • 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解读 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精辟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伟大实践,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讲话立意高远.总揽全 ...

  • 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 ...

  • 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 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 http://www.xjxnw.com 新疆兴农网 2015-03-30 13:29:56 浏览次数: 郑国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释了&q ...

  • 十八大亮点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会议期间,就如何把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记者专访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靖北教授.他告诉记者,党 ...

  • 党课学习材料
  • 党课学习材料 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今天与大家 ...

  •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读书笔记(一)
  •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读书笔记(一) 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

  • 在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 在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推进a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传达贯彻十七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xx年10月30日) 同志们: 举世瞩目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xx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2237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大会.十七大会议 ...

  •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