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以说诗意和展开联想为主的方式提高学生说的的能力

金堂县赵家镇小学 黄群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起战争,人们就不寒而栗,眼前就会出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画面,可战争并没有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灾难而停止过。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征战65年的80岁的老人一起回到故里,看看他看到的是什么?

二、解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那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3、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歌,请读72页小资料。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顺为止。

2、抽生读,正音、齐读。

3、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可同桌交流。

4、抽生汇报交流。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请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字?

2、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回家?他当了多少年兵?漫长的65年里他日夜思念着亲人,今天他终于踏上了回乡路,体会一下:此时,他心情怎么样?他走在路上会想些什么?

3、是哪些词句让你有这种感觉呢?请静静读诗,划出以下相关诗句:

他回到家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4、生汇报

(1)、他听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2)、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A、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闭上眼,展开想象,看到了什么?

B、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家呀!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猜。

(3)、老人又做了什么?

A、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啊?

B、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C、这流淌的泪是怎样的泪?他为谁哭呢?会想些什么呢?

5、汉代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人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一个家庭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6、师范读、生齐读,展现老兵的悲苦。

五、总结升华情感

六、古诗欣赏

凉州词 从军行

(唐)王翰 (唐)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七、拓展延伸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个故事。

板书: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以说诗意和展开联想为主的方式提高学生说的的能力

金堂县赵家镇小学 黄群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起战争,人们就不寒而栗,眼前就会出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画面,可战争并没有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灾难而停止过。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征战65年的80岁的老人一起回到故里,看看他看到的是什么?

二、解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那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3、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歌,请读72页小资料。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顺为止。

2、抽生读,正音、齐读。

3、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可同桌交流。

4、抽生汇报交流。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请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字?

2、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回家?他当了多少年兵?漫长的65年里他日夜思念着亲人,今天他终于踏上了回乡路,体会一下:此时,他心情怎么样?他走在路上会想些什么?

3、是哪些词句让你有这种感觉呢?请静静读诗,划出以下相关诗句:

他回到家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4、生汇报

(1)、他听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2)、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A、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闭上眼,展开想象,看到了什么?

B、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家呀!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猜。

(3)、老人又做了什么?

A、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啊?

B、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C、这流淌的泪是怎样的泪?他为谁哭呢?会想些什么呢?

5、汉代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人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一个家庭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6、师范读、生齐读,展现老兵的悲苦。

五、总结升华情感

六、古诗欣赏

凉州词 从军行

(唐)王翰 (唐)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七、拓展延伸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个故事。

板书: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相关内容

  • 木兰从军(教案)
  • 12.木兰从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复习部首检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

  •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 木兰从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 ...

  • [十五从军征]教案
  • <十五从军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 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 ...

  • 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案
  •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教师板课题)谁还记得"从" 的意思? (参加) 那么木 ...

  • 24[十五从军征]教案
  •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 ...

  •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教案
  •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一.作家作品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县尉.江宁县丞.龙标县尉等职.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期间,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他是开元.天宝期间颇负 ...

  •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 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 朗读---质疑---理解 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 ...

  • 语文版语文八下24[诗词五首]教案2
  • <采薇><十五从军征><送别><清平乐·村居><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一)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恰当划分诗词曲的朗读停顿. (二)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审美情趣. ( ...

  • 大学语文教案12
  • 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开元盛世" ,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 现大批优秀诗人, 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 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 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边塞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