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 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 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 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 (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 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 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 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 (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相关内容

  • 八年级戊戌变法说课稿[教案][人教版]
  •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杜泽中学 赵阳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戊戌变法>.接下来,我将从这样五个方面对本 ...

  • 2.3辛亥革命教案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 ...

  • 2.8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 ...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案设计及习题
  • 简易方程 考点.难点回顾 考点: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难点: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 知识点回顾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 .b .c 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 ...

  • 顶岗实习总结报告
  • 实习的4个多月很快就要过去了,回忆实习旅程我的心情此起彼伏,总结如下: 我是xxx县xxx镇咏曼中学实习小组7名顶岗实习教师中的一员,在七年级7、8班实习教授《中国历史》(人教版)上册。在课堂教学方面,在本学期20周的教学工作中,共完成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形式的30篇教案,教学工作计划1 ...

  • 秦始皇教案(人教版)
  • 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一 单元第2课的内容.本课主要由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三个子目录组成,介绍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整 ...

  • [敬业与乐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我所教的是古浪五中八年级(1)班,总人数69,男生35,女生34,学生总体学习情况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主动思考回答问题,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相对较底.因此,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 ...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7戊戌变法 学案(无答案)
  •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2016.9.5 一.学习目标: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代表人物: 序幕: 创办< )机关报,维新派的( )形成了 高潮:也叫 时间: 内容: 启示: 三.跟踪训练 1.1898年9月21日,慈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案
  • 第2节 密度 整体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 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