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识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质的浓度时,细胞 。

2、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质的浓度时,细胞 。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质的浓度时,细胞 。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结构

(1)细胞壁:具有 性

(2)原生质层:包括 、 和 ,具有 性,相当于 。

2、验证

(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发生 现象。

(2)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 外界清水,植物细胞就吸水,发生 现象。

3、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 膜,这种膜可以让 自由通过, 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则不能通过。

四、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 通过实验分析提出: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

3、1925年,两位科学家用 做实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4、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观察的现象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 三层结构构成,并为 结构。

5、1970年,科学家借助荧光标记和细胞融合技术所做实验表明

6、1972年, 提出了生物膜的

五、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化学组成:生物膜是由 和 组成的。

2、基本支架: ,具有 。

3、蛋白质分布:有的 ,有的 ,有的 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

4、结构特点:

5、功能特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被动运输:物质 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

2、主动运输:物质 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

二、被动运输

1、分类: 和

2、自由扩散

(1)特点:

(2)实例:

3、协助扩散

(1)特点:

(2)实例:

4、两种运输方式的相同点

(1)运输方向:

(2)对能量的需求:

三、主动运输

1、特点:

2、条件:

3、存在:

4、作用:

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

1、胞吞

实例:

2、胞吐

实例:

3、联系:胞吞和胞吐的进行主要依赖与细胞膜的 ,同时也 。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实验变量

(1)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2、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 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 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 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二、酶的本质

1、探索历程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 提出糖类变成酒精一定有 的存在。

(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 ,这些物质只有在 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3)德国化学家 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

(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 ,并证明其本质是

(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酶的本质

酶是 产生的具有 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 ,少数酶是

三、酶的特性

1、高效性

(1)含义: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倍。

(2)意义:使细胞代谢 进行。

2、专一性

(1)含义: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的温和性

酶的催化作用对 和 等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在 的条件

下,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在 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ATP

一、ATP 的结构与特点

1、中文名称:

2、结构简式: ,其中,A 代表 ,P 代表 ,~代表

3、结构特点:

(1)含有两个

(2)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是释放的能量多达 KJ/mol

二、ATP 与ADP 的相互转化

1、ATP 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 分子中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形成 和 ,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ATP 的形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 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 结合,重新形成

3、细胞内ATP 与ADP 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

4、ATP 形成时的能量来源

(1)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能量均来自

(2)对于绿色植物来说,能量来自

三、ATP 的利用

1、ATP 是 能源物质,被称为细胞内

(1)吸能反应一般与 相联系

(2)放能反应一般与 相联系。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1)概念:

(3)类型: 和

二、有氧呼吸

1、概念:

2、特点

(1)条件:

(2)反应物质:

(3)过程特点:

(4)生成物质:

3、场所

(1)第一阶段:反应式: 场所:

(2)第二阶段:反应式: 场所:

(3)第三阶段:反应式: 场所:

4、总反应式:

6、能量释放:总的来说,1mol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能量 KJ ,有

右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能量以 的形式散失掉了。

三、无氧呼吸

1、特点:

(1)条件:

(2)反应物质:

(3)过程特点:

(4)能量释放:

(5)生成物质:

2、场所:

3、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 阶段完全相同 KJ 左

(2)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 ,或者 。

4、类型

(1)酒精发酵反应式:

(2)乳酸发酵反应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质的浓度时,细胞 。

2、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质的浓度时,细胞 。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细胞质的浓度时,细胞 。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结构

(1)细胞壁:具有 性

(2)原生质层:包括 、 和 ,具有 性,相当于 。

2、验证

(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发生 现象。

(2)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 外界清水,植物细胞就吸水,发生 现象。

3、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 膜,这种膜可以让 自由通过, 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则不能通过。

四、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 通过实验分析提出: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

3、1925年,两位科学家用 做实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4、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观察的现象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 三层结构构成,并为 结构。

5、1970年,科学家借助荧光标记和细胞融合技术所做实验表明

6、1972年, 提出了生物膜的

五、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化学组成:生物膜是由 和 组成的。

2、基本支架: ,具有 。

3、蛋白质分布:有的 ,有的 ,有的 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

4、结构特点:

5、功能特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被动运输:物质 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

2、主动运输:物质 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

二、被动运输

1、分类: 和

2、自由扩散

(1)特点:

(2)实例:

3、协助扩散

(1)特点:

(2)实例:

4、两种运输方式的相同点

(1)运输方向:

(2)对能量的需求:

三、主动运输

1、特点:

2、条件:

3、存在:

4、作用:

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

1、胞吞

实例:

2、胞吐

实例:

3、联系:胞吞和胞吐的进行主要依赖与细胞膜的 ,同时也 。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实验变量

(1)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2、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 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 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 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二、酶的本质

1、探索历程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 提出糖类变成酒精一定有 的存在。

(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 ,这些物质只有在 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3)德国化学家 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

(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 ,并证明其本质是

(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酶的本质

酶是 产生的具有 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 ,少数酶是

三、酶的特性

1、高效性

(1)含义: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倍。

(2)意义:使细胞代谢 进行。

2、专一性

(1)含义: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的温和性

酶的催化作用对 和 等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在 的条件

下,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在 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ATP

一、ATP 的结构与特点

1、中文名称:

2、结构简式: ,其中,A 代表 ,P 代表 ,~代表

3、结构特点:

(1)含有两个

(2)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是释放的能量多达 KJ/mol

二、ATP 与ADP 的相互转化

1、ATP 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 分子中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形成 和 ,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ATP 的形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 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 结合,重新形成

3、细胞内ATP 与ADP 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

4、ATP 形成时的能量来源

(1)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能量均来自

(2)对于绿色植物来说,能量来自

三、ATP 的利用

1、ATP 是 能源物质,被称为细胞内

(1)吸能反应一般与 相联系

(2)放能反应一般与 相联系。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1)概念:

(3)类型: 和

二、有氧呼吸

1、概念:

2、特点

(1)条件:

(2)反应物质:

(3)过程特点:

(4)生成物质:

3、场所

(1)第一阶段:反应式: 场所:

(2)第二阶段:反应式: 场所:

(3)第三阶段:反应式: 场所:

4、总反应式:

6、能量释放:总的来说,1mol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能量 KJ ,有

右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能量以 的形式散失掉了。

三、无氧呼吸

1、特点:

(1)条件:

(2)反应物质:

(3)过程特点:

(4)能量释放:

(5)生成物质:

2、场所:

3、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 阶段完全相同 KJ 左

(2)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 ,或者 。

4、类型

(1)酒精发酵反应式:

(2)乳酸发酵反应式:


相关内容

  • 关于高一生物复习方法: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2
  • 来源:网络资源 2009-10-09 18:00:59 [标签:生物 高一 复习]高考热点资讯 免费订阅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 生成ATP过 ...

  • 高一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 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度,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大课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与.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

  • 高一生物备课组总结
  • 高一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 六安二中河西校区 高一生物备课组 转眼间六安二中河西校区开学接近三个月了,学校如期进行了期中考试,在这半个学期以来,我们高一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前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建设,明确任务 在学期之 ...

  • 高一生物上期总结
  • 新都一中高一(高2015级)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 亢文辉 本学期我们高一生物备课组在学校领导指导下,努力加强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已顺利完成了一系列工作,现就以下几方面总结如下: 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开学初,我们组教师都认真学 ...

  • 2014.8高一生物备课组计划
  • 2014-2015学年度(上)高一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一生物组:沈晓丽 2014.8.20 一.工作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必修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依据展开教学.抓好起始教学,提高高一新生对生物学这门新课程的兴趣,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生物学科素养.保证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市内同层次 ...

  •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 实验二十: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缸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 ...

  • 2015年下期高一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2015年下期高一生物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次试题命制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为依据,从考查内容上看为必修一第1-5章的知识:从题型上看,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两个题型:从考查目的上看,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有图形表格题.实验题等形式,考查了学生 ...

  • 高二如何学好数理化和生物
  • 高二如何学好数理化和生物 高一的学习方法有可能不适应高二.进入高二,学生要善于总结,以适应新的课程内容学习.如果说高一是适应期,那么高二就是巩固期,只有高一高二相互配合才能够为高三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丁博士就来给您介绍一下高二如何学好数理化和生物. 名师谈高二理科的学习方法 高二是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 ...

  • 高一新生物学习方法:勤于思索,善于总结
  • 高一新生物学习方法:勤于思索,善于总结 发布时间:2011-8-18 浏览人数:821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高一新生物学习方法:勤于思索,善于总结 由初中升入高中,每个新生都将面临许多变化,遇到许多困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因为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以至学习成绩起落很大,甚至过去的尖子生,也可 ...

  • 高一上册教学计划
  • 2011-2012年上半学期高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课是高中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高中生物,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