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唐诗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武则天统治期间实施的政策和个人魅力两方面肯定她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苑中独领风骚的牡丹,那末,武则天则是最早辛勤培育牡丹的园丁。她的时代,还称不上是唐诗繁盛的时代。但有了她的精心培育,唐诗已经蓄势待发,预示着它的繁盛时代终将到来。   【关键词】武则天;政策;魅力;唐诗;影响      一、武则天统治期间实施的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唐诗在前朝的基础上蓬勃发展,除了诗歌自身的发展原因外,社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武则天时的社会政局及其实施的各项法令政策都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发展了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实施了一系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开明政策。当时有人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凭斗量”。在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时就于科举制中增设了“帖经”和“杂文两首”新科目,关于“杂文两首”,徐松言其:“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季”。①又于开耀元年(681)批准高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的提议,在贡举加试中正式实行“其进士贴一小经及《老子》,皆经、注兼帖;试杂文两首;策时务五条。文须洞识文律;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若事义有滞、词句不伦者为不。其经、策全通为甲,策通四、帖通六已上为乙;己下为不第。”据《太平广记》载:“垂拱元年,吴道古等二十七人及第,榜后敕批云,略观其策,并未尽善。……后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刘思立奏议加试帖经与杂文,文高者放入策。”②又有“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贴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故至此时,进士科考试除试策外,明经加试贴经,进士加试杂文,而杂文则包含诗、赋、箴、表、铭等,诗的地位突出出来。   唐朝时,儒、释、道并存。至武则天执政时,思想上比较开明,三教兼容并取,尤其是佛、道两教得到其大力提倡,广修庙宇和佛寺,促进了佛、道在唐朝的蓬勃发展。思想统治的相对开明也从某些方面刺激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如文人骚客游览庙宇时常常赋吟作诗,许多道人自己也参与作诗,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感想。道教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如王维、孟浩然就是深受佛、道教影响的著名诗人。王维长期隐居,所写大都是田园诗。他把禅理与诗境、哲思与禅趣结合得天造地设,给诗境以禅意,给禅思以诗情,这在田园诗的历史嬗变中,实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它至少为田园诗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王维的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孟浩然受佛、道教影响,成为一个潇洒自由、飘逸散淡的高人,如闲云野鹤。他的诗空灵淡远,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武则天对于初唐到盛唐诗歌发展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武则天统治时期,格外重视文学,而她本人也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等书;而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武则天对于文学的重视也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二、武则天的个人魅力对唐诗的影响   武则天的个人地位对于唐诗繁荣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在统治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又设立了武举,实行殿试,采用糊名的方式,影响之大,超出一般;大力提倡和进行文教建设,成为从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过渡的桥梁。此外,武则天的文学魅力也有助于唐诗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趋于繁荣。武则天不仅是一代政治女皇,在文学方面,她也修养颇深,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她不仅通过各种政策推动了唐诗的发展,而且自己也赋诗很多,她对文学的爱好调动了时人写作诗歌的积极性。作为新兴庶族政治力量的代表,武则天崇尚诗歌内质的蓬勃朝气,因而其对群臣诗作的奖赏评价成为一种新的导向,对于应制赋诗的群臣,她不仅多予赏赐,且根据速度快慢与优劣再加以奖赏,由此造成一种价值取向,以其风气的扩展为契机,成为唐诗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则天在《全唐诗》中存诗47首,补遗2首。从中可以看到武则天的知识纵贯古今,诗风鸿壮,有一股浩然帝王之气蕴涵其中,诗作包含了她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她博大的胸襟也一展无余。可以说,武则天既有政治家的远见,又有军事家的卓识,更有文学家的诗情。总之,武则天在半个世纪的统治时间里,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唐代诗歌从初唐承袭南北朝遗风向盛唐雄浑阔大、朝气蓬勃的气象的发展演变,创造了使文人学士潜心诗歌创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培养了一定规模的诗歌创作队伍。而她本人对诗歌创作的爱好和倡导,以及对文学提出的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要求,对初唐诗歌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曾于公元700年的夏天,到河南嵩山的一个名叫石淙的景区游览避暑,随行陪侍的有当时的名臣狄仁杰,李峤、姚崇等大臣,武则天设宴与群臣合饮。席间又群臣唱和,以此消遣良辰美景。群臣应诏赋诗,自然全是歌功颂德之作,内容无多取处。而作为席间的主人女皇武则天也赋七律一首,于写景抒情之际,却也差强人意。诗的内容如下:   石淙   三山十洞光玄�,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石淙是嵩山八景之一,在登封县东南,此地崇山峻岭,乱石激流,风景宜人,为夏天避暑胜地。   诗以石淙为题,内容自然以描写石淙风景为主。首联大处落笔,总写石淙形势。首句言嵩山乃佛教圣地,三山十洞都闪烁着佛经的光辉。次句则写此地群峰险峻,为洛阳宫殿增添了无比的雄伟气势。次联写此地不仅为人间胜景,亦属东都洛阳近畿之地,因此得到上天及皇恩的格外眷顾,一年四季,风调雨顺。颈联则用浓笔重彩,描写石淙山高涧深,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风景之美,令人神往。末联写与群臣会饮欢畅,酒酣兴尽,乘车返路情景。通篇虽重写景,但也从中透出诗人作为帝王之尊的雍容大度,因此,此诗颇为后世诗家推崇。   武则天的另一首七绝《如意娘》,婉转流畅,青韵悠扬,诗味颇足,至于诗中所抒情感,真耶假耶,也只能任凭后人评说了。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参考文献】   [1](清)徐松.《登科记考》[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2](明)李�P.太平广记[Z].北京:中华书局,1961

  【摘要】本文从武则天统治期间实施的政策和个人魅力两方面肯定她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苑中独领风骚的牡丹,那末,武则天则是最早辛勤培育牡丹的园丁。她的时代,还称不上是唐诗繁盛的时代。但有了她的精心培育,唐诗已经蓄势待发,预示着它的繁盛时代终将到来。   【关键词】武则天;政策;魅力;唐诗;影响      一、武则天统治期间实施的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唐诗在前朝的基础上蓬勃发展,除了诗歌自身的发展原因外,社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武则天时的社会政局及其实施的各项法令政策都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发展了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实施了一系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开明政策。当时有人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凭斗量”。在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时就于科举制中增设了“帖经”和“杂文两首”新科目,关于“杂文两首”,徐松言其:“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季”。①又于开耀元年(681)批准高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的提议,在贡举加试中正式实行“其进士贴一小经及《老子》,皆经、注兼帖;试杂文两首;策时务五条。文须洞识文律;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若事义有滞、词句不伦者为不。其经、策全通为甲,策通四、帖通六已上为乙;己下为不第。”据《太平广记》载:“垂拱元年,吴道古等二十七人及第,榜后敕批云,略观其策,并未尽善。……后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刘思立奏议加试帖经与杂文,文高者放入策。”②又有“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贴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故至此时,进士科考试除试策外,明经加试贴经,进士加试杂文,而杂文则包含诗、赋、箴、表、铭等,诗的地位突出出来。   唐朝时,儒、释、道并存。至武则天执政时,思想上比较开明,三教兼容并取,尤其是佛、道两教得到其大力提倡,广修庙宇和佛寺,促进了佛、道在唐朝的蓬勃发展。思想统治的相对开明也从某些方面刺激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如文人骚客游览庙宇时常常赋吟作诗,许多道人自己也参与作诗,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感想。道教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如王维、孟浩然就是深受佛、道教影响的著名诗人。王维长期隐居,所写大都是田园诗。他把禅理与诗境、哲思与禅趣结合得天造地设,给诗境以禅意,给禅思以诗情,这在田园诗的历史嬗变中,实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它至少为田园诗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王维的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孟浩然受佛、道教影响,成为一个潇洒自由、飘逸散淡的高人,如闲云野鹤。他的诗空灵淡远,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武则天对于初唐到盛唐诗歌发展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武则天统治时期,格外重视文学,而她本人也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等书;而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武则天对于文学的重视也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二、武则天的个人魅力对唐诗的影响   武则天的个人地位对于唐诗繁荣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在统治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又设立了武举,实行殿试,采用糊名的方式,影响之大,超出一般;大力提倡和进行文教建设,成为从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过渡的桥梁。此外,武则天的文学魅力也有助于唐诗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趋于繁荣。武则天不仅是一代政治女皇,在文学方面,她也修养颇深,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她不仅通过各种政策推动了唐诗的发展,而且自己也赋诗很多,她对文学的爱好调动了时人写作诗歌的积极性。作为新兴庶族政治力量的代表,武则天崇尚诗歌内质的蓬勃朝气,因而其对群臣诗作的奖赏评价成为一种新的导向,对于应制赋诗的群臣,她不仅多予赏赐,且根据速度快慢与优劣再加以奖赏,由此造成一种价值取向,以其风气的扩展为契机,成为唐诗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则天在《全唐诗》中存诗47首,补遗2首。从中可以看到武则天的知识纵贯古今,诗风鸿壮,有一股浩然帝王之气蕴涵其中,诗作包含了她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她博大的胸襟也一展无余。可以说,武则天既有政治家的远见,又有军事家的卓识,更有文学家的诗情。总之,武则天在半个世纪的统治时间里,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唐代诗歌从初唐承袭南北朝遗风向盛唐雄浑阔大、朝气蓬勃的气象的发展演变,创造了使文人学士潜心诗歌创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培养了一定规模的诗歌创作队伍。而她本人对诗歌创作的爱好和倡导,以及对文学提出的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要求,对初唐诗歌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曾于公元700年的夏天,到河南嵩山的一个名叫石淙的景区游览避暑,随行陪侍的有当时的名臣狄仁杰,李峤、姚崇等大臣,武则天设宴与群臣合饮。席间又群臣唱和,以此消遣良辰美景。群臣应诏赋诗,自然全是歌功颂德之作,内容无多取处。而作为席间的主人女皇武则天也赋七律一首,于写景抒情之际,却也差强人意。诗的内容如下:   石淙   三山十洞光玄�,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石淙是嵩山八景之一,在登封县东南,此地崇山峻岭,乱石激流,风景宜人,为夏天避暑胜地。   诗以石淙为题,内容自然以描写石淙风景为主。首联大处落笔,总写石淙形势。首句言嵩山乃佛教圣地,三山十洞都闪烁着佛经的光辉。次句则写此地群峰险峻,为洛阳宫殿增添了无比的雄伟气势。次联写此地不仅为人间胜景,亦属东都洛阳近畿之地,因此得到上天及皇恩的格外眷顾,一年四季,风调雨顺。颈联则用浓笔重彩,描写石淙山高涧深,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风景之美,令人神往。末联写与群臣会饮欢畅,酒酣兴尽,乘车返路情景。通篇虽重写景,但也从中透出诗人作为帝王之尊的雍容大度,因此,此诗颇为后世诗家推崇。   武则天的另一首七绝《如意娘》,婉转流畅,青韵悠扬,诗味颇足,至于诗中所抒情感,真耶假耶,也只能任凭后人评说了。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参考文献】   [1](清)徐松.《登科记考》[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2](明)李�P.太平广记[Z].北京:中华书局,1961


相关内容

  • 唐诗的精神风貌(修改)[1]
  • 论唐诗的精神风貌 黄春梅 内容摘要:本文开篇点题,阐明了刚健.豪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是唐诗的精神面貌.在下文的论述和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阐述唐诗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其次,分别以汉至隋.宋朝两大历史时期为例,通过论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的特殊性加以 ...

  • 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
  • 摘 要:针对南朝绮丽柔靡的诗风,陈子昂鲜明地提出以兴寄.风骨为中心的文学革新理论,并在创作上积极地实践这种新的理论,这对唐代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也对初唐以后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 诗歌理论 兴寄 风骨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陈子昂是一个重要 ...

  • 七下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 朱田中学 七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新授课) 主备人:__孙莉_____ 审批人: 学案编号: _1-4______ 班 级: 姓 名: 小 组: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 ...

  • 唐诗三百首简介
  • 唐诗三百首简介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 ...

  • 唐诗故事七
  • 唐诗故事 七 王绩 仕与隐的传统 儒家一直认为,读书人应该"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当时说士农工商,士地位最高,为什么,因为别的职业只专攻一个,而仕则是治国平天下为已任.就是说读书,不是专攻一个职业,而是要把治理全国的责任负担起来.这是儒家最高理想.人民的安危苦乐,都是读书人 ...

  • 唐代文学兴盛的内外部原因
  • 唐代文学兴盛的内外部原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 ...

  •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 以李白诗歌为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年级 10级 中文系 姓名 李彦丽 学号 2104051917 儒释道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以李白诗歌为例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 ...

  • 唐诗里的刘希夷,宋之问剽窃了他的诗,一语中谶,死得匪夷所思
  • 窗外一阵风,落花飘飞,人又老了一岁. 刘希夷坐在洛阳城东的书房里,他怀抱琵琶,弹着一首琵琶曲,或者是<高山流水>,又或者是<广陵散>,指法出神入化,曲律穿云裂石,可达专业十级水平.尝有人跟刘希夷讲:"希夷兄,不如办个专场演奏会吧,你人又帅,肯定有很多粉丝!" ...

  • 陈子昂被誉为唐诗之祖,他自我炒作的方法也是前无古人后乏来者
  • 陈子昂(约 659~702)是唐初著名诗人,有"唐之诗祖也"的美誉.他写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苍凉遒劲.质朴深厚,对后世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影响巨大.读<登幽州台歌>,令人顿生天地寂廖.生命苦短之叹,哪知陈子昂一诗成谶,后来真的是英年早逝. 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