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妇女的浓妆与垂髻

唐代妇女的浓妆与垂髻

字体 [大] [中] [小]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是著名的北朝乐府《木兰辞》中对女英雄木兰重着女装的描写。发式与化妆是古代女子区别于男子的重要修饰手段。

唐代妇女不仅服装式样丰富多彩,面部的化妆也十分新颖独特。它一般包括七个方面:

一、施铅粉,二、抹胭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画面靥,七、贴花钿。除了使用前代已有的粉、胭脂、花黄、眉炭等化妆物品外,还新添了斜红、花钿等装饰品。

描眉之举,自先秦时代已经产生了,但是直到汉末,主要的画眉用品仍然是黑色的柳炭。传说汉代京兆尹张敞经常在家里给夫人画眉,后人引以为千古佳话。但是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里面讲他邻家美女的双眉像翠鸟的羽毛,似乎那时已经有了绿色画眉的做法。南北朝时期,用黛绿色画眉的风气逐渐兴起。唐代初期就更加流行,有诗句咏颂美女的眉毛说 “眉黛夺将萱草色”,那显然是绿眉毛了。由于绿眉盛行,唐玄宗时,杨贵妃改用黑色描眉,反而成了新奇的式样,一时间宫廷之中纷纷仿效。恰如唐人徐凝的诗句: “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唐代妇女画眉的式样很多。唐人张泌《妆楼记》一书中说唐玄宗曾经命令画工设计10种眉样,其中有横云、斜月等名目。民间还有桂叶眉、扫眉、蛾眉等名称。但总起来看,不外乎细眉与阔眉两种。这两种类型在初唐同时并存。初唐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一诗中“纤纤初月上鸦黄”描写的就是一种细眉。这样如一弯新月的细眉式样可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的绢画女子面上见到。而陕西礼泉唐郑仁泰墓中的女陶俑却是两道画得又浓又宽的阔眉。

在额头上涂上黄粉,是从南北朝开始的风气。经唐代始终,传流至五代、宋代时才逐渐消失。新疆吐鲁番出土的绢画上便有一些妇女的额上涂着黄粉妆。她们是在额头正中涂上一个黄色的圆晕。北周庾信的诗中有“额角细黄轻安”的句子。看来那时是把黄色一直涂到额角上去。而唐人袁郊的诗句 “半额微黄金缕衣”,却显出唐代女子涂额黄时已经不把额头全涂满,颜色也不很深。可能新疆吐鲁番绢画中的女子“鹅黄妆”就反映了这一转变。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很奇妙的传说。南北朝时,有一次过节日,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醉酒之后,躺卧在含章殿的屋檐下面,有一朵梅花正好飘落到她的额头,并且给额上染下了一朵五瓣梅花痕,怎么擦也擦不掉,过了三天才洗下去。宫女们感到新奇好看,便纷纷学着样子,把额上画一朵梅花。沿续下来,便成了花钿。

►三彩女俑

唐代

规 格: 高45.2厘米

▲穿襦裙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 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行游春时的情景。画中共八骑人马,连一女孩,合计九人。其中四人穿著襦裙(包括女孩),另外五个都穿圆领袍衫。虢国夫人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红裙。本图所绘的服饰,比画面的时代背景要晚十多年时间,已接近中唐时的形式。

染指甲来修饰美化自身已在唐代妇女中多有普及,古籍亦多有记载。张祜在诗中形容: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张处士诗集》)据说,古人养蜥蝎,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

最能显示时代特征的,要数唐代妇女的发髻样式。当时的发式之丰富,形状之奇特,流行变化之迅速,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据唐人段成式的介绍,唐高祖宫中有半翻髻、愁来髻,贞元年中有归顺髻、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倭堕髻等等。从遗存至今的唐代图画、陶俑、石刻等人物形象上,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富有时代特征的女子发髻。初唐《步辇图》上的宫女们,头发紧紧地向上拢起,在头顶上向两侧分开,做成几层又低又平的小波浪纹发髻。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上的侍女们,有些把头发拢在头顶上,盘成螺壳形的尖顶髻; 有些将头发在顶上做成一双发髻,髻向左右分开,活像两只展开的鸟翼,可能就是文人们记录的惊鹄髻吧; 还有一种发髻,是将头发在顶上做成一个高高的一侧下翻的圆

浓厚而高大的发髻是晚唐时期常见的发式。这时的高髻在梳理时不是依照汉晋高髻的梳法,将头发全拢到顶上,而是在顶上盘成高髻,在两鬓和脑后还要拢出厚而下垂的发缕来,吸收了盛唐时期倭堕髻的一些特征。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妇女发髻,不仅高大宽厚,而且还在髻上插有大朵的牡丹花和各种金银头饰,如钗、笄、步摇等。周昉《执扇仕女图》中,将妇女的发髻加上花冠形状的头饰。江苏李升陵墓中出土的女陶俑,头顶上梳成一个又圆又高的发髻,俨然如同戴上一顶高帽。

梳理高髻的风气自中唐开始,愈演愈烈,至唐代末年仍未衰减。光凭女子自己的头发,已经不足以挽成如此高大的发髻,于是或者加用假发,或者外戴冠子,或者在发髻中垫加木冠、发垫等饰物。在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中,发现有一顶用木料和织锦制成的假髻,可以罩在头顶上,用铜钗固定住。杨贵妃也喜欢用假髻做头发,还喜欢穿黄裙,宫中贵妇人纷纷学样。安史之乱时,民间歌谣唱道: “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就是讽刺大乱之时,宫人四出奔逃,杨玉环身死马嵬的败亡场面。

唐代后期,妇女头上的饰物越来越多。贵族妇人往往珠翠满头,饰物用金、银、珍珠、宝石、玳帽等制作,有梳子、篦子、簪、钗、步摇、搔头、金银宝钿等。段成式形容钗簪说: “出意挑鬟一尺长,金为钿鸟簇钗梁。” 出土的唐代簪钗,确实有在钗梁上嵌加鸟花形状装饰的。近年江苏镇江、广东广州、陕西西安等地出土了大量唐代簪、钗、步摇之类的金银饰物,都打造得十分精美。唐代后期,贵族命妇们在头上戴的花树,实际上就是较大的花钗,上面的花饰更多,而且往往做成一式两件,左右对称插戴。

发髻上插梳子,是中晚唐兴起的风气。张萱《捣练图》上,妇女们插戴的小梳子的式样有好几种。有在发髻前方插一把的,有在发髻间插三把的,有在头顶前部一上一下地相对插入两把梳子的,也有插上多把小梳子的。元稹《恨妆成》一诗中有“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的句子,正是说这种修饰头面的风习。在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中,也处处可见头发中插小梳子的妇女形象。

晚唐时期对眉毛的描画也有其独特之处。从唐代中期起,就开始时兴短而阔的桂叶眉。元稹诗作: “莫画长眉画短眉。”细长的弯眉在唐代后期已不时兴了。《簪花仕女图》上,仕女的眉毛都画成又短又宽,末端向上扬起,形如桂叶。有的甚至像两只蚕蛾的翅膀,所以又叫蛾眉。听起来美妙绝伦,看起来却未必合乎今人的胃口。画眉的同时,还将黛色向眼睑逐渐晕散,类似今人的眼影。元和之后,又流行开八字宫眉,所谓“双眉画作八字低”,向上扬起的眉梢又转向下垂了。

唐代妇女的浓妆与垂髻

字体 [大] [中] [小]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是著名的北朝乐府《木兰辞》中对女英雄木兰重着女装的描写。发式与化妆是古代女子区别于男子的重要修饰手段。

唐代妇女不仅服装式样丰富多彩,面部的化妆也十分新颖独特。它一般包括七个方面:

一、施铅粉,二、抹胭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画面靥,七、贴花钿。除了使用前代已有的粉、胭脂、花黄、眉炭等化妆物品外,还新添了斜红、花钿等装饰品。

描眉之举,自先秦时代已经产生了,但是直到汉末,主要的画眉用品仍然是黑色的柳炭。传说汉代京兆尹张敞经常在家里给夫人画眉,后人引以为千古佳话。但是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里面讲他邻家美女的双眉像翠鸟的羽毛,似乎那时已经有了绿色画眉的做法。南北朝时期,用黛绿色画眉的风气逐渐兴起。唐代初期就更加流行,有诗句咏颂美女的眉毛说 “眉黛夺将萱草色”,那显然是绿眉毛了。由于绿眉盛行,唐玄宗时,杨贵妃改用黑色描眉,反而成了新奇的式样,一时间宫廷之中纷纷仿效。恰如唐人徐凝的诗句: “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唐代妇女画眉的式样很多。唐人张泌《妆楼记》一书中说唐玄宗曾经命令画工设计10种眉样,其中有横云、斜月等名目。民间还有桂叶眉、扫眉、蛾眉等名称。但总起来看,不外乎细眉与阔眉两种。这两种类型在初唐同时并存。初唐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一诗中“纤纤初月上鸦黄”描写的就是一种细眉。这样如一弯新月的细眉式样可以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的绢画女子面上见到。而陕西礼泉唐郑仁泰墓中的女陶俑却是两道画得又浓又宽的阔眉。

在额头上涂上黄粉,是从南北朝开始的风气。经唐代始终,传流至五代、宋代时才逐渐消失。新疆吐鲁番出土的绢画上便有一些妇女的额上涂着黄粉妆。她们是在额头正中涂上一个黄色的圆晕。北周庾信的诗中有“额角细黄轻安”的句子。看来那时是把黄色一直涂到额角上去。而唐人袁郊的诗句 “半额微黄金缕衣”,却显出唐代女子涂额黄时已经不把额头全涂满,颜色也不很深。可能新疆吐鲁番绢画中的女子“鹅黄妆”就反映了这一转变。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很奇妙的传说。南北朝时,有一次过节日,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醉酒之后,躺卧在含章殿的屋檐下面,有一朵梅花正好飘落到她的额头,并且给额上染下了一朵五瓣梅花痕,怎么擦也擦不掉,过了三天才洗下去。宫女们感到新奇好看,便纷纷学着样子,把额上画一朵梅花。沿续下来,便成了花钿。

►三彩女俑

唐代

规 格: 高45.2厘米

▲穿襦裙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 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行游春时的情景。画中共八骑人马,连一女孩,合计九人。其中四人穿著襦裙(包括女孩),另外五个都穿圆领袍衫。虢国夫人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红裙。本图所绘的服饰,比画面的时代背景要晚十多年时间,已接近中唐时的形式。

染指甲来修饰美化自身已在唐代妇女中多有普及,古籍亦多有记载。张祜在诗中形容: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张处士诗集》)据说,古人养蜥蝎,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

最能显示时代特征的,要数唐代妇女的发髻样式。当时的发式之丰富,形状之奇特,流行变化之迅速,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据唐人段成式的介绍,唐高祖宫中有半翻髻、愁来髻,贞元年中有归顺髻、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倭堕髻等等。从遗存至今的唐代图画、陶俑、石刻等人物形象上,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富有时代特征的女子发髻。初唐《步辇图》上的宫女们,头发紧紧地向上拢起,在头顶上向两侧分开,做成几层又低又平的小波浪纹发髻。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上的侍女们,有些把头发拢在头顶上,盘成螺壳形的尖顶髻; 有些将头发在顶上做成一双发髻,髻向左右分开,活像两只展开的鸟翼,可能就是文人们记录的惊鹄髻吧; 还有一种发髻,是将头发在顶上做成一个高高的一侧下翻的圆

浓厚而高大的发髻是晚唐时期常见的发式。这时的高髻在梳理时不是依照汉晋高髻的梳法,将头发全拢到顶上,而是在顶上盘成高髻,在两鬓和脑后还要拢出厚而下垂的发缕来,吸收了盛唐时期倭堕髻的一些特征。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妇女发髻,不仅高大宽厚,而且还在髻上插有大朵的牡丹花和各种金银头饰,如钗、笄、步摇等。周昉《执扇仕女图》中,将妇女的发髻加上花冠形状的头饰。江苏李升陵墓中出土的女陶俑,头顶上梳成一个又圆又高的发髻,俨然如同戴上一顶高帽。

梳理高髻的风气自中唐开始,愈演愈烈,至唐代末年仍未衰减。光凭女子自己的头发,已经不足以挽成如此高大的发髻,于是或者加用假发,或者外戴冠子,或者在发髻中垫加木冠、发垫等饰物。在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中,发现有一顶用木料和织锦制成的假髻,可以罩在头顶上,用铜钗固定住。杨贵妃也喜欢用假髻做头发,还喜欢穿黄裙,宫中贵妇人纷纷学样。安史之乱时,民间歌谣唱道: “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就是讽刺大乱之时,宫人四出奔逃,杨玉环身死马嵬的败亡场面。

唐代后期,妇女头上的饰物越来越多。贵族妇人往往珠翠满头,饰物用金、银、珍珠、宝石、玳帽等制作,有梳子、篦子、簪、钗、步摇、搔头、金银宝钿等。段成式形容钗簪说: “出意挑鬟一尺长,金为钿鸟簇钗梁。” 出土的唐代簪钗,确实有在钗梁上嵌加鸟花形状装饰的。近年江苏镇江、广东广州、陕西西安等地出土了大量唐代簪、钗、步摇之类的金银饰物,都打造得十分精美。唐代后期,贵族命妇们在头上戴的花树,实际上就是较大的花钗,上面的花饰更多,而且往往做成一式两件,左右对称插戴。

发髻上插梳子,是中晚唐兴起的风气。张萱《捣练图》上,妇女们插戴的小梳子的式样有好几种。有在发髻前方插一把的,有在发髻间插三把的,有在头顶前部一上一下地相对插入两把梳子的,也有插上多把小梳子的。元稹《恨妆成》一诗中有“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的句子,正是说这种修饰头面的风习。在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中,也处处可见头发中插小梳子的妇女形象。

晚唐时期对眉毛的描画也有其独特之处。从唐代中期起,就开始时兴短而阔的桂叶眉。元稹诗作: “莫画长眉画短眉。”细长的弯眉在唐代后期已不时兴了。《簪花仕女图》上,仕女的眉毛都画成又短又宽,末端向上扬起,形如桂叶。有的甚至像两只蚕蛾的翅膀,所以又叫蛾眉。听起来美妙绝伦,看起来却未必合乎今人的胃口。画眉的同时,还将黛色向眼睑逐渐晕散,类似今人的眼影。元和之后,又流行开八字宫眉,所谓“双眉画作八字低”,向上扬起的眉梢又转向下垂了。


相关内容

  • 唐宋女性与社会 上册
  • 作者:邓小南主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数:464 所属分类: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网页阅读 目录 前言&邓小南 文本:性别的表现与解读 性事.医学和情欲中的社会性别――从<大乐赋>.<千金方>和<游仙窟>看唐代上层男性的性观念与性态度及性事情欲中的性别 ...

  • 宋代妇女的生活及地位
  • 宋代妇女的生活及地位#45# 宋代妇女的生活及地位 马莹莹¹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芜湖 241000) 内容提要:宋代时社会变革深刻之际,很多人认为宋明理学士迫害妇女的开始,所以对宋代妇 女的迫害是首当其冲的,但是真正的宋代妇女并非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她们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 唐代妇女的某些特点 ...

  • 高级化妆师考试试题
  • 1. 职业道德的行业差异是职业道德的( A ). A .职业性 B.从属性 C.继承性 D.稳定性 2. 职业道德对本行业的( B )具有指导作用. A .消费者 B.从业者 C.待业者 D.监督者 3. 内分泌腺没有( C ). A .分泌功能 B.分泌物 C.排出管道 D.分泌细胞 4. 受意志 ...

  • 中华文化知识-女子别称1
  • 中华文化知识 七 古时女子别称 "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萧娘"是从与" ...

  • 苏教版三年级(下)必背古诗
  • 三年级(下) 暑假古诗背诵 姓名: 山居秋螟(1) --王维 唐代 五言律诗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 ...

  •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 2006年7月第35卷专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Jul.,2006Vol.35Sup.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谭燕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

  • 浅论唐代妇女服饰特点
  • [摘 要]大唐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在众多的文化精华当中,唐代妇女服饰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唐代妇女服饰在开明的政策下呈现出的开放大度.兼容并蓄,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符号. [关键词]唐代:服饰:特点 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灿烂. ...

  • 唐代妇女服饰
  • 唐代妇女服饰 一.服饰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 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 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 最光辉的一页 ...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头饰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头饰 唐代妇女配饰种类丰富,型制华美,色彩绚丽,常见的有钗.簪.步摇.钿.栉具几大类,其中,钗和簪最普遍.唐代簪花风尚驰名中外.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上的妇女,头上簪有数朵美丽的鲜花.著名的唐代<簪花仕女图>中的五位妇女,身披轻纱,头绾高髻,髻上簪有特大的花朵.有的簪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