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中历史试题

铁岭四高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0分钟,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35题,共7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持而成者也。”上述材料说明: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君臣政治 B.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比来护已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

A.三省六部提高了行政效率 B.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C.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 D.三省六部制导致亡国危机

3、东缉事厂始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是一个由宦官执掌的特务机构,行使侦缉监察等权力。番子执行公务时,持有“驾帖”以示代天子行事;在衙门内供奉岳飞塑像,门前建有“百世流芳”牌坊。这说明当时

A.岳飞的“精忠”广受社会的赞扬 B.宦官标榜自己也是民族英雄

C.太监审案“勿枉勿纵”秉公执法 D.特权来自皇权的非正式授予

4、有人指出:“这种专政(雅典民主政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对雅典民主政体认识符合该观点的是

A、可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乃至智力,高效处理国家事务

B、对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极易出现少数人暴政

C.是奴隶主贵族的专政工具,具有狭隘性

D.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志,不易出现失误

5、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其至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奥古斯都允许外出当兵的儿子,对他在服役期间取得的财物享有合法权利,如果该儿子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死亡,其财产将转归其父。后来,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在其他各种公务部门服务时获取的财物。此外,对不是来源于父亲的财产,同样也允许儿子享有一定程度的利益。材料说明在罗马帝国时期

A.积极鼓励儿子离家外出当兵 B.父亲的利益是执法的唯一标准

C.用法律来协调财产权的矛盾 D.父子关系是法律关注的核心

7、《海国图志》记载:“(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C.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D.徳国的君主立宪制

8、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9、下面是法、英、美、德建立民主制度统计图,这表明

A.世界形成了欧美两个政治中心 B.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越早越长 D.后起国家建立民主政治快而好

10、法国史学家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写道,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受压最紧的时候,而是发生在原来压得很紧,然后逐渐放松的时候。路易十六时期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从而引发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是路易十六时期

A.弱化专制统治的结果 B.改革进程不平衡的结果

C.改革不成功的结果 D.改革目标偏激导致的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2、上将刘亚洲说:“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 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

13、1912年3月11日,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令声明:“现今民国法律未经议定颁布,所有从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以资遵守。”该材料可以佐证

A、“革命党人具有软弱性”的结论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观点

C、“民国政府务实、理性”的认识 D、“北洋政府统治腐朽黑暗”的评论

14、《顾维钧回忆录》:“(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由此可见

A.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嘴脸 B.国民党政权迫于国内压力拒签合约

C.在拒签合约问题上中国上下认识一致 D.国内民众的抗议活动对政府的外交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15、—战期间,列宁曾撰文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其主要意图是

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6、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7、海基会”与“海协会”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立即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并亲自设计了菜单的菜名: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燕语华堂、兄弟之谊、前程似锦。这不能反映

A.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官方交流日益扩大

C.双方求同存异,争取互利双赢 D.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18、《环球时报》2012年6月29日报道,环太平洋军演今天开始举行,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及亚太大国中唯一“落单”的,它向外传递的表层信息挺明显:中国有些“孤独”。传递出的“深层”信息是

A、中国的崛起引起外界的警惕 B、中国的发展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C、中国的对外交往再次陷入困境 D、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削弱

19、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互相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戴高乐总统谈话所要表达主要思想是

A、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B、希望欧洲联合,以摆脱战后美国的控制

C、欧洲的现状对美国有利 D、欧洲要脱离北大西洋组织,建立自己的防务

20、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的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21、“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22、唐代前期著述中多见"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中唐以来,“商贾贱类,台隶下品”……,尔宋代文献中则记载:“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选送)。”材料反映出从唐到宋

A、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 B、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C、工商业者地位有所提高 D、商业成为政府的主要经济部门

2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24、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25、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6、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B.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27、1565年,西班牙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 B.迪亚士的远航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麦哲伦的远航

28、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29、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

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30、1874年1月1日,经营了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1898年,刚组建8年的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产量已经占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84%,并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两大公司命运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垄断组织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

31、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32、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C.中国出口贸易占据优势地位 D.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33、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说明

A.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 B.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

C.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D.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34、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35、清末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二、材料题(共30分,36题14分,37题16分)

36、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一一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三: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4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相对于英国而言有哪些不利条件。(4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村的丝绸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家庭手工丝织作坊。到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民谣“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 伴随着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周村——备受国人关注。该剧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生、发展的艰难道路,从中展示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毁灭。主人公陈寿亭以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家张星垣为原型,全景式的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周村丝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2)在电视剧《大染坊》中,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企业。其原因是什么?(8分)你认为大华印染厂与材料一中印染业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2分)

(3)近代周村丝绸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作简要评价。(2分)

铁岭四高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0分钟,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35题,共7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持而成者也。”上述材料说明: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君臣政治 B.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比来护已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

A.三省六部提高了行政效率 B.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C.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 D.三省六部制导致亡国危机

3、东缉事厂始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是一个由宦官执掌的特务机构,行使侦缉监察等权力。番子执行公务时,持有“驾帖”以示代天子行事;在衙门内供奉岳飞塑像,门前建有“百世流芳”牌坊。这说明当时

A.岳飞的“精忠”广受社会的赞扬 B.宦官标榜自己也是民族英雄

C.太监审案“勿枉勿纵”秉公执法 D.特权来自皇权的非正式授予

4、有人指出:“这种专政(雅典民主政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对雅典民主政体认识符合该观点的是

A、可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乃至智力,高效处理国家事务

B、对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极易出现少数人暴政

C.是奴隶主贵族的专政工具,具有狭隘性

D.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志,不易出现失误

5、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其至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奥古斯都允许外出当兵的儿子,对他在服役期间取得的财物享有合法权利,如果该儿子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死亡,其财产将转归其父。后来,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在其他各种公务部门服务时获取的财物。此外,对不是来源于父亲的财产,同样也允许儿子享有一定程度的利益。材料说明在罗马帝国时期

A.积极鼓励儿子离家外出当兵 B.父亲的利益是执法的唯一标准

C.用法律来协调财产权的矛盾 D.父子关系是法律关注的核心

7、《海国图志》记载:“(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C.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D.徳国的君主立宪制

8、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9、下面是法、英、美、德建立民主制度统计图,这表明

A.世界形成了欧美两个政治中心 B.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越早越长 D.后起国家建立民主政治快而好

10、法国史学家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写道,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受压最紧的时候,而是发生在原来压得很紧,然后逐渐放松的时候。路易十六时期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从而引发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是路易十六时期

A.弱化专制统治的结果 B.改革进程不平衡的结果

C.改革不成功的结果 D.改革目标偏激导致的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2、上将刘亚洲说:“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 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

13、1912年3月11日,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令声明:“现今民国法律未经议定颁布,所有从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以资遵守。”该材料可以佐证

A、“革命党人具有软弱性”的结论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观点

C、“民国政府务实、理性”的认识 D、“北洋政府统治腐朽黑暗”的评论

14、《顾维钧回忆录》:“(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由此可见

A.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嘴脸 B.国民党政权迫于国内压力拒签合约

C.在拒签合约问题上中国上下认识一致 D.国内民众的抗议活动对政府的外交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15、—战期间,列宁曾撰文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其主要意图是

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6、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7、海基会”与“海协会”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立即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并亲自设计了菜单的菜名: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燕语华堂、兄弟之谊、前程似锦。这不能反映

A.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官方交流日益扩大

C.双方求同存异,争取互利双赢 D.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18、《环球时报》2012年6月29日报道,环太平洋军演今天开始举行,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及亚太大国中唯一“落单”的,它向外传递的表层信息挺明显:中国有些“孤独”。传递出的“深层”信息是

A、中国的崛起引起外界的警惕 B、中国的发展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C、中国的对外交往再次陷入困境 D、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削弱

19、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互相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戴高乐总统谈话所要表达主要思想是

A、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B、希望欧洲联合,以摆脱战后美国的控制

C、欧洲的现状对美国有利 D、欧洲要脱离北大西洋组织,建立自己的防务

20、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的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21、“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22、唐代前期著述中多见"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中唐以来,“商贾贱类,台隶下品”……,尔宋代文献中则记载:“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选送)。”材料反映出从唐到宋

A、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 B、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C、工商业者地位有所提高 D、商业成为政府的主要经济部门

2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24、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25、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6、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B.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27、1565年,西班牙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 B.迪亚士的远航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麦哲伦的远航

28、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29、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

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30、1874年1月1日,经营了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1898年,刚组建8年的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产量已经占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84%,并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两大公司命运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垄断组织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

31、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32、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C.中国出口贸易占据优势地位 D.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33、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说明

A.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 B.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

C.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D.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34、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35、清末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二、材料题(共30分,36题14分,37题16分)

36、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一一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三: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4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相对于英国而言有哪些不利条件。(4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村的丝绸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家庭手工丝织作坊。到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民谣“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 伴随着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周村——备受国人关注。该剧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生、发展的艰难道路,从中展示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毁灭。主人公陈寿亭以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家张星垣为原型,全景式的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周村丝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2)在电视剧《大染坊》中,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企业。其原因是什么?(8分)你认为大华印染厂与材料一中印染业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2分)

(3)近代周村丝绸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作简要评价。(2分)


相关内容

  • [最新 备战2015高考]全国2015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11月第二期):T单元 选修
  • T 单元 选修 目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

  • 质点的直线运动
  • 一.单项选择题 1. [湖北省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16届高三10月联考物理试题]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0 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50 m处,它们的v-t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对汽车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30 s末,甲.乙两车相距100 m B.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 ...

  • 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级1.2.3.班计算机科教学,在本次期中考试中取的一定成绩,也暴露出问题分析如下: ①试卷方面 本次试卷与高考模式保持一致,共三个大题26个小题,共100分.不足之处在于选择题中有6个小题及一个简答题超出了高二学生现阶段掌握范围,共23分.另外试卷时按 ...

  • 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 高三 地理试卷 图1示意我国某科考基地及其附近区域,该区域有冰川分布,R 河2月份流量最大.读图完成1-2题. 1. "站在这里向北看去,山丘 图 1 下的湖泊,就像一块碧玉一般, 镶嵌在大地上:而湖泊北部和东部两座延伸出来的长长山脊,如同一双温柔的手,以无限的深情呵护着这熟睡的精灵&qu ...

  •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反思总结和计划
  •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总结和计划 本次期中测试,试题难度可以说偏易,试题构成与高考试题虽然基本相同,但也有三点变化:一是文言翻译,有两句选自语文必修篇目,降低了考查难度,学生得分较高:二是语言运用题仅仅两道题,比高考少了一题:三是现代文阅读,取消了科普文和选做题,仅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避免了学生因选作文本 ...

  • 中学教务处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 本学期以“埋头苦干,争先进位”为教学工作的总要求。以“规范教学过程、细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切实强化了教学常规工作和教学“五认真”工作,基本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一、课堂教学管理 1.实行了“三项制度”。一是校内教学调研制度。二是行政人员听评课制度。本学期进行了三次听评课活动,每次 ...

  • 2006届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 2006届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溧阳市教研室 管 婷 2005.10.10 为了促使全市高三历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刻苦地钻研教材和考纲,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各校高三历史的教学情况就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备课作业.试卷评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

  •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 为了促使全市高三历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刻苦地钻研教材和考纲,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各校高三历史的教学情况就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备课作业.试卷评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领略和感受到高三历史教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奋发向上 ...

  • 教科研特色
  • 长治县一中 "教科研特色建设"材料 教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教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近年来,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qu ...